周秦时期民族文化大融合和中原华夏的发展
汉族源流之九
大约从公元前11世纪周朝建立,至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8百多年间的周秦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发生第一次民族文化大融合的时期。这8百多年间,黄河中下游域和江汉、江淮地区的中原华夏,与周围或进入中原的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等各民族文化,在长期共存、频繁交往的过程中,通过互相学习、彼此汲取,以和平交往或者剧烈碰撞的方式,发生了主要是夷蛮戎狄等非华夏民族文化,融合入中原华夏农耕经济文化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文化大融合。
周秦时期发生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文化大融合,让作为汉族先民的中原华夏在共同地域上得到了进一步拓展,共同的农耕经济稳步地提高发展,共同的语言、文字在更大的中原范围内推广形成,表现为共同心理素质的共同思想文化更是获得了空前完善和发展。这些不仅为多民族统一的秦朝封建中央政权和秦人的出现,更为继之而兴大一统的汉代封建中央政权,及汉人的发展壮大奠下了基础。
一、周秦时期民族分布和中原华夏发展
1、多民族文化纷争竞立的周秦时期
从《礼记·王制》所指出的:“中国戎狄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反映了周秦时期中国多民族文化纷争竞立的局面。在中国的黄河中下游和长江流域以外,还分布活动着被统称为“戎狄”的,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等非华夏文化。而且,当时中国的“五方之民语言不通,嗜欲不同。”
按照《礼记·王制》的记述,周秦时中原华夏周围的非华夏民族文化,大体上是:“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
(1)中原华夏的仪礼之邦
周秦时期黄河中下游和长江、汉水流域的主体民族是中原华夏,也被称为诸夏、夏人和华人。华夏分布活动的中原具有中土和大国的意思,所以中原华夏也就被称作中国。
中原华夏以农耕生产为主要社会经济基础,很早以来就创造和传承着以冠冕服饰、蓄发右衽等生活习俗为特点的华夏礼仪文化,从而自尊为“冠带之国。”诸夏或者非华夏各族也都视中原华夏为仪礼之邦。
(2)西部和北方的游牧民族文化
《礼记·王制》记述的;西戎、北狄“被发衣皮,”“衣羽毛穴居,”“不粒食者矣。”反映和说明了当时西戎、北狄各族在游牧和狩猎生产基础上,衣皮、衣羽毛的服饰特点,和饮乳食肉的饮食特点,表现出他们与“冠带之国”中原华夏的,冠冕服饰和蓄发右衽等生活习俗,有着明显的不同,显示出“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
(3)东部渔猎捕捞民族文化
“东方曰夷,被发文身。” 东夷和中原华夏在渊源上有着密切的关系。“夷”从大、从弓。大者,人也。从大与夏不殊。夏为中国之人,而将夷、夏合同起来,东夷和中国之人无殊。至于东夷“不火食者”,则说明他们饮生食冷的落后习俗,是与其从事渔猎捕捞的经济生产有关的。
(4)南方山地的游耕民族文化
周秦时曾对活动在广大南方地区的民族文化集团泛称为南蛮。实际上南蛮先后或同时包括了荆蛮、庸、濮、巴、蜀、僬侥,甚至百越等不同地域上的民族文化集团。南蛮的“不火食者矣,”反映他们饮生食冷的落后习俗文化。而荆山及其以南广大地区的荆蛮,是与华夏关系比较密切的游耕民族文化。春秋初期荆蛮十分活跃,在江汉流域荆州地区逐渐融合于楚国,荆蛮和荆楚的意义逐渐等同起来。所以,楚武王也曾公开声宣:“我蛮夷也。”中原华夏也将楚视为“蛮夷,”
二、民族文化大融合和中原华夏发展
周秦时期中原华夏的发展壮大,首先是主要表现为对西戎、北狄等游牧民族文化从抵制防御,到吸纳融合上,然后才是中原华夏对东夷、南蛮等民族文化地区的开拓发展,进而对之汲取融合。
1、中原华夏和戎狄的交融
周朝中原华夏周围的西戎和北狄等游牧民族文化,支系众多、分布地区广大,并且不断进入中原。今天陕西的西部北部都是西戎活动地区,山西、河北极大部分地区都分布着各支狄人,商周人统称他们为戎狄又称为鬼方、混夷、犬戎、犬夷、獯粥、狁玁。
周朝都城镐京地近戎狄,是西戎进入的必经之地。周朝之初,尽管在当时戎狄或临近戎狄地区,分封了晋国、燕国等较大的诸侯国,以防御戎狄和屏护中原,但仍阻挡不住源源而入的戎狄游牧民族。周幽王时犬戎进至骊山,平王避戎东迁洛邑,封秦襄公为诸侯,以后成为西方强国。
平王东迁后的春秋战国时期,支系众多的戎狄不可阻挡地源源进入中原,当时围绕着周王室的游牧民族被形象地记称为“七戎八狄。”于是齐、晋、秦等国力强大的诸侯,一方面举起“尊王攘夷”的旗帜,维护周王室的礼仪制度和华夏民族团结,以遏止戎狄等非华夏族进入中原的势头。另一方面则竭力要求进入中原的戎狄各族,学习接受周朝礼仪制度和华夏冠冕服饰,以改变自己原有的生活习俗。
通常的结果是,中原华夏凭借着稳定凝持、安居乐业的农耕经济生活,较为先进的华夏礼仪文化和冠冕服饰,完成对进入黄河中下游流域中原地区的,戎狄各族实行了华夏礼仪化。使周秦时期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文化大融合,为华夏发展壮大注入了新鲜血液。
2、中原华夏和蛮夷的融合
周朝的蛮和夷是两个不同的民族文化集团。
(1)夏商以来华夏的东方一直活动着称作被“夷”的民族集团。《说文》:“夷,从大从弓,东方之人也。”可见这是一支身材高大、擅长用弓箭射猎的部族。建立商朝的商人就是与东夷有着密切渊源关系的华夏先民。
周初的东夷主要是指江淮、徐泗一带,以及山半岛上的各民族文化集团。他们本来就与中原华夏有着密切的关系,周秦时期东方诸夷中,没有出现强大的侯国,因而东方不少的夷和狄,陆续融合于齐、鲁、楚等诸侯国,成为中原华夏的有机组成部分
(2)周秦时的春秋初期,随着华夏在南方诸侯楚国的兴起,逐渐江汉流域荆州地区兼融了许多荆蛮各部,荆和楚的意义逐渐等同起来,并且逐渐有了荆楚之称。
所以,当楚国迅速兼并江汉流域和江淮流域的南蛮各部,大量的荆蛮学习和汲取华夏礼仪文化、接受华夏的生产和生活习俗,一跃变成“冠带之国”的臣民后,楚国统治下的荆蛮也就融合成中原华夏的一部份了。
(3)分布在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支系繁多的越,在商代初已从南蛮中区分出来,并有着百越之称。战国时“扬汉之南,百越之际”,说明越人部族众多、分布广泛。
百越中社会和经济文化较先进的越国,由越王允常和其子勾践所建。越国与太伯、仲雍之后建立的吴国,“接土邻境,邦交通属,习俗同、言语通。”越王无彊时“兴师北伐齐,西伐楚,与中国争强。”最终,越国被“楚人大败之。” 越以此散。吴故地,东至于浙江,服于楚。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的越人,迅速融合于华夏民族文化之中,成为中原华夏在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的开拓者。
3、中原华夏文化的发展
周秦朝时期中国和中原华夏具有同等的含义,如《孟子····梁惠王》所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左传》载:“中国不振旅,蛮夷入伐。”《礼记·中庸》的:“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和《礼记·大学》称:“迸诸四夷,不与中国同”等,都应是周秦朝关于中国和中原华夏内涵的阐明和发展。
在历史上中国,最早活动在黄河中下游域的中原华夏,既是汉族先民历时最久、影响最远、含义最深的族称,又是对中国民族地域文化的指称。《书·武成》的:“华夏蛮貊,罔不率俾。”疏:“夏,大也。故大国曰夏。华夏谓中国也。”说明中原华夏的另一个含义,就是地域不断扩大的中国。
周秦期间,随着中原华夏的繁荣发展,以及中国地域的不断扩大,凡在活动在中国接受周朝的仪礼制度、学习华夏先进文化的人和族,都融合成同一个华夏之中。所以,中原华夏还指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华夏礼仪文化。《左传》定公十年记孔子说的:“裔不谋夏,夷不乱华。”裔”是指中原华夏活动的“中国”以外地方。“夷”是指没有接受冠冕服饰和华夏文化的人或族。
中原华夏又是随着多民族统一的中国历史进程而逐步发展壮大。从传说时代“华夏”只是进入中原的强盛部族文化,到历史上中国出现第一个国家夏朝时开始,中原华夏就一直凭借独步于时的农耕经济和先进的礼仪文化,吸附和凝聚着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着进入中原的各民族文化,遂使中原华夏不断地发展壮大。这样,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今天汉族和海内外华人,自詡“华夏后裔”的深邃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