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夷之争是贯穿春秋历史的一条重要线索。华即华夏族,亦称夏、诸夏,它是以上古的炎黄部落联盟为核心,逐渐融会许多不同来源的氏族部落集团而形成的、具有共同经济和文化生活的族体。华夏之名在西周已经出现,它成为中原主体居民的总称,以别于四邻较为落后的民族。后者相对华夏族被概称为“夷”,具体又有夷、蛮、戎、狄等名称。文献中习惯上将这四类名称分别代指居于中原四方的不同民族,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合称“四夷”。但这主要是后起的概念,早先它们各自都可以泛指四邻民族。春秋时概念渐有区分,大致夷(狭义)、蛮指东南诸族,戎、狄指西北诸族,但也并不是非常严格。 西周时期,华夷之争已比较激烈。当时周王室统治中心在关中,立足西北,拓展东南,多次同东方的徐夷、淮夷作战,与南蛮的代表楚国也曾发生冲突。而与此同时,周王室背后的戎、狄日渐强大,对它构成了更直接的威胁,最后西周即为犬戎所灭。到春秋,四夷的势力有增无减,并且进一步向中原地区发展。尤其是戎、狄中有不少支已逐步分散地进入中原,与华夏诸国杂居,填充了各国之间的很多空地,成为各国的心腹之患。南方的楚国则大力向北扩张,临近它的中原小国岌岌可危。后人概括当时的形势为“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中原霸主齐桓、晋文诸人,都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于历史舞台的。 如前所述,春秋争霸史主要是齐、晋两国与楚国争夺霸权的历史,这本身就带有华夷之争的性质。楚国是由南方土著部族发展形成的,其文化、制度等颇与中原国家有异,自己也以蛮夷自居。齐、晋两国提出“尊王攘夷”口号以号召诸侯,尊王即尊崇周王室,攘夷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针对楚国。但相对来说,楚国在“四夷”中尚属先进,与华夏的社会差异不算很大。社会发展程度更为落后的是戎、狄,它们对华夏诸国所造成的威胁并不比楚国逊色,因而也是“攘夷”的重要对象。齐桓公创建霸业,即始于听从管仲的建议“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从而发兵援救为狄人所灭的邢、卫,助其复国。在此之前燕国受到山戎侵伐,亦因齐国援救而获安。公元前636年,狄人勾结周王室贵族大叔带驱逐周襄王,晋文公兴兵勤王,保护襄王还都复位。此后晋国又相继灭掉潞、甲氏、铎辰等狄人小国。在西方,新兴的诸侯秦国与戎人相邻而居。秦人最初出于东夷,西周时迁到关中,为周王室养马,后受封为诸侯。秦的文化比中原落后,一度被中原国家视为夷狄,但与西戎诸部相比则仍可算在华夏范围之内。秦穆公曾图霸中原,然为晋国所遏不得东进,只好西略戎地,“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周天子亲赐金鼓以致贺。齐、晋、秦的霸业对于华夏共同体的发展壮大起了重大作用。即使是楚国,也在北向争霸的漫长过程中逐步向华夏集团靠拢,为其以后融入华夏集团奠定了基础。 春秋时期四夷与华夏的区别主要在文化方面,他们的服饰、语言、经济生活、风俗习惯都与华夏明显不同。华夏束发右衽(衣服前襟向右),戎狄披发左衽,东南属于蛮夷的吴、越则断发文身。戎狄主要是游牧民族,迁徙无定,蛮夷虽有农业而较粗放,在经济上都落后于华夏。但如就种族、血缘而言,则华夷往往存在联系。如戎狄中既有与殷商同族的子姓,又有与周王室、姻亲同族的姬姓、姜姓。他们与被视为华夏的商、周人最早应出同源,后因所处环境和历史机遇不同,遂至殊途。同样吴国的创建者据称也是周朝先王古公亶父之子。同时,华夷关系并非只有斗争一面,双方也存在密切的和平接触和交流。以婚姻为例,双方通婚的材料见于史载者颇多,如周襄王即娶狄女为后,晋文公之母为戎女,其妻亦为狄女。在长期杂居、邻居的过程中,发达的华夏文明对戎狄蛮夷产生了很大影响,戎狄蛮夷的文化也进一步丰富了华夏文明。到春秋、战国之交,进入中原的戎狄诸部绝大部分已融入华夏族当中,楚国也渐不再被视为蛮夷。通过春秋时期的华夷之争,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广泛的族群,最终到秦以后形成了统一而有持久生命力的汉民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