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不朽

 逐光飘叶 2014-08-03
 
读书不朽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除了可以教化、引导人们的品性和修为,其实更是一种享受。通过书中营造的境界,人们可以自由穿越现实去体味和领略心中无尽的向往,或远古洪荒、金戈铁马,或异域风情、诗情画意。从中意的书中一口气走出来,一个人从内到外或许都改变了。


这些年里,书可谓着实读了不少,也有记些笔记的习惯,但是要谈读书的方法与妙处,却总有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直到不久前读了胡适先生的散文集《不朽》,才猛然发现原来读书的妙处可以概括得如此精当、透彻,令人如啜甘醇,大卸心中块垒。


先生的《不朽》,书分七辑,分别为读书的快乐、梦想与理想、序文感怀、观世杂感、师友风采、流辈故实和人生的意义。印象最深的是第一辑,其中第一和第二篇题目分别是《读书》和《为什么读书》,是以先生1925年和1930年的两次讲演稿整理的文章。


先生提出,阅读要“精”和“博”,为读书而读书。先生还说发表是吸取知识和思想的绝妙方法。吸收进来的知识思想,无论是看书来的,或是听讲来的,都只是模糊零碎,都算不得我们自己的东西。自己必须做一番手脚,或做提要,或做说明,或作讨论,自己重新组织过,申叙过,用自己的语言记述过——那种知识思想方才可算是你自己的了。


张大千 《读书图》


读到此处,我不禁由衷赞叹,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人人都有悟性,可是这种悟性却很难被人挖掘出来,若说上升到理论高度则更是不易。读书的时候却往往可以看到“人人胸中皆有,个个笔下全无”的句子,一下子那层隔着的窗纸被捅破了,豁然开朗,令人悟性大开,拍案称奇。往往自己经历了千辛万苦才摸索出一句含有沧桑感的文字,可是打开书,却看见一样的更简捷的话或许已在那儿存在了上千年;有时看到书中的两句诗,分明写的就是自己,这时仿佛一下子遇到了老朋友,多了知音,少了寂寞。


除了认知,生活的体验也非常重要,如果没有自己的体验,书中的句子也不会引起自己如此的共鸣,书中总结出来的每一句话,都要自己去躬行实践才能体验。“自得之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诸左右逢其源”,然后书中的才是你的,你的也才是书中的。我想,这也许就是先生所说的发表的真谛吧。


读书要精,做学问要精,只有精深了,才真正为我所用,才是真学问、真本领。有时我也觉得文章是自来就有的,自己有时候突然想到了,就写出来,其实并不是自己的“创造”,能创造的只有自然,只有实践。“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其实自己那一刻并不是得了什么天机,而只是应了“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而已,是自己长期的积累的结果。


读书有一大乐趣:解惑。不停地“惑”,不停地读,不停地实践、摸索,“路漫漫其修远”,走了很长路之后,忽然开悟,“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下子仿佛领略了很多很多,也真正体味到“融会贯通”的意义和乐趣。


顾炳鑫 《伏石读书图》



这也就是先生所说的为读书而读书了,只有读,才能更深地明白还要读,而不是被眼前的俗务所羁绊,以致“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了。


这就又牵涉到了“博”,这个“博”是一个广度,没有广度,那么即使专业知识再丰厚,也难免出错,往往也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意想不到的问题,甚至是常识问题。


读书时既要“精”,又要“博”。只有精,才能让知识融化进自己的思维,才厚重,才能明心见性,这在时下流行的浅阅读中是尤其缺少的,是要我们静下心来才能做到的。只有博,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总揽全局,荀子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我想其中也有这个意味吧。


至于通过读书获得知识、掌握本领、陶冶情操、改变气质、丰富内涵、开阔视野等等,这都在先生的文章中有所体现,所获得的乐趣,亦是各有佳妙,足可一观。


黄艺冰 《读书是福斗方》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掩卷沉思,我脑海中跳出四个字:读书不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