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约 2136 字 阅 读 需 要 6 min — 文 | Da.Qian 林语堂,20世纪唯一一位用双语写作的中国作家,凭借《吾国与吾民》一书在美国引起巨大反响,后创作《京华烟云》,被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成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关于读书,林语堂先生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认为人们在刚出生接触世界时,都是好学好问的。但长大后,耳濡目染许多“俗见俗闻”,思想就被这些“俗见俗闻”包裹,失去了灵性,渐渐变得顽固迂腐。通过读书,可以将外面迂腐的包膜撕下,恢复灵性。 01 享受读书的乐趣 “一个人有读书的心境时,随时什么地方都可以读书。” 古人提倡寒窗苦读,但林语堂先生却说“苦学误人”。他认为,人们之所以感到读书苦,是因为他们的阅读都带有浓重的功利色彩,并不是真正享受阅读本身。有的是为增长知识,有的是为加官进爵,又或者为学业过关,对他们来说,读书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途径,当然会觉得痛苦。因此,抱有功利目的而并不真正喜欢读书的人,必定不会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真正享受读书的,必然会沉湎在书中,废寝忘食,不以为苦。 如果热爱读书,只管挑自己喜欢的书去读。世上书籍浩如烟海,没有哪本书是必须得读的,只有哪本书是想读的。不同的书只会影响到所掌握知识的类型,少读哪本都不会对智力发展造成不可弥补的缺陷。因而读书与美食一样,各人都可以有各人的偏好。 林语堂先生不赞同教师或者父母强制孩子读不爱好的书籍,就好比不应强迫他人吃不喜欢吃的食物一样。如果孩子不认可一本书,那么他即使读了这本书,所消耗在阅读上的时间也是被浪费的。哪怕这是本世界名著,也读不出它的精彩,还不如不读。 02 根据认知水平选择 “世上并没有人人必读的书,但有必须在某一时间,必须在某一地点,必须在某种环境之中,必须在某一时代方可以读的书。” 俗话说“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意思是少年人血气方刚,读了水浒,容易学习英雄好汉,滋生是非;年老之后,再读三国,洞悉其中的阴谋诡计,尔虞我诈,江山更迭,会产生一股苍凉和迟暮之感,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人在生命的每个阶段会有不同的思想倾向,而某阶段的思想和经验也会影响他对书本的理解程度。 因此,固然有许多值得一读的好书,但还需在特定的时候读,才能体现出价值。 一个人没有到识力成熟的时候,便不能完全领略《论语》的滋味和智慧,年幼的读者也无法感受到《红楼梦》中“落了片白茫茫的大地真干净”的凄凉。 再者,在不同的时候读同一部书,可以得到不同的体会。例如小时候读《西游记》,读的是反叛,是惩恶扬善,是“我命由我”个性宣言;长大了读《西游记》,读的是谋略,是斗争,是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年之后读《西游记》,会读出生而为人的妥协和无奈。变的不是书,是心境。 03 找到文学上的情人 “找到思想相近之作家,找到文学上之情人,心胸中感觉万分痛快,而魂灵上发生猛烈影响,如春雷一鸣,蚕卵孵出,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 古往今来,优秀的作家数不胜数,但他们的笔调、思想以及气质却不尽相同。所以应大量阅读,找到与自己气质相近的作家。这不需要旁人来指导或者指定,只要你读到他,全身便觉得像触了电一般,积在胸中想说却说不出的话通通叫他说了,就像是一见钟情的恋爱,这种感觉只有自己知道,他就是“文学上的情人”,人们将不由自主地被他吸引,向他靠近,受他影响。倘若读来读去找不到心爱的“文学上的情人”,表明所读的作品没有和自己产生灵魂共鸣,自然也就没有特别的收获。 04 有自己的见解 “胆识二字拆不开,要有识,必敢有自己意见,即使一时与前人不同亦不妨。前人能说得我服,是前人是,前人不能服我,是前人非。” 《论语》有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书应该有自己的见解。喜欢什么作家,哪部作品,喜欢哪个地方,说得出为什么喜欢,不喜欢一个作家,也得说得出为什么不喜欢,这才是真正读了书。 例如林语堂的文章提倡风雅和幽默,鲁迅批评其缺乏社会担当,而林语堂提倡“性灵说”,推崇晚明闲适的小品文,因而他的文章风格幽默闲适。这二位对文学创作都有自己的见解,不存在谁对谁错,选择不同罢了。 如此读书,处处有自己的真知灼见。得到一分见解,就是增长了一分学问,除却一种俗见,就完成一次进步,才不会落入俗套,将自己的脑袋变为书袋。 05 学会贯通 “学问的事,决不是如此呆板。读书必求深入,而欲求深入、非由兴趣相近者入手不可。”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林语堂先生认为知识是相互贯通的,找到一本有趣味的书,肯定会对这本书有自己的见解和疑惑,这种疑惑会引发一系列的思考,促进我们阅读更多的相关书籍。由此,就可以了解更多知识,甚至可触类旁通,这类似于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发散性思维。 发散思维是一种扩散的思维模式,具有流畅性、变通性以及独特性,一般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以一个主题为中心,由此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每个关节点代表与中心主题的一个联结,而每一个联结又可以成为另一个中心主题,再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呈现出放射性立体结构。发散性地读书,就可以沿着思考的方向,阅读相关书籍,循序渐进,深入了解。 结语 西汉文学家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这和林语堂先生“恢复灵性”的说法有异曲同工之处。很多人看重“读”这个字,认为只要读书就可以“医愚”,于是产生读书焦虑,认为只要不停读书,就能成为智者,忽略了“善”字。其实注意方法,善于阅读,才能收获真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