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尧葬成阳考

 甲骨文777 2014-08-04

 

 



尧葬成阳考

    封宗霖  刘兴家  彭立荣

(山东省菏泽市尧舜文化研究学会筹备处: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研究员)

 

 

    帝尧,名放勋,是我国历史传说的“三皇五帝"中的一帝。尧帝时代是中华文明社会的起点。

尧父帝喾高辛氏,是黄帝轩辕的曾孙。帝喾少时辅佐居于帝丘(今河南省濮阳县西南)的颛顼高阳氏。帝喾即帝位后,广施恩泽,利及万物。后来他迁都于毫(今河南省偃师县),葬在濮阳顿丘城南(今河南省濮阳市郊区)。从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地图集·黄河流域传说的原始社会分布图》上,我们看到的亳、诸冯、历山、帝丘、濮阳、郓城、济宁等地都应在他的管辖范围之内。

    帝喾有四妃,上妃姜螈生弃(后稷),成为周族人的始祖;次妃简狄生契,成为商族人的始祖;次妃庆都生放勋;次妃常仪生帝挚。《正义》引《帝王世纪》云:“帝挚之母于四人中班最在下,而挚于兄弟最长.得登帝位。封异母弟放勋为唐侯。挚在位九年,政微弱,而唐侯德盛,诸侯归之,挚服其义。乃率群臣造唐而致禅。唐侯自知有天命,乃受帝禅。乃封挚‘于高辛”。

    对于尧母庆都,皇甫谧云:“尧初生时,其母在三阿之南,寄于伊长孺之家,故从母所居”,以伊祁氏为姓。《定陶县志》有“三阿之南伊长孺家,相传在今鄄城县境"的记述。根据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地图集》,鄄城也应属帝喾管辖,所以说尧出生在鄄城县境,是很合情理的。庆都仙殁后,尧把她葬在成阳。

    当时虽系父系氏族制度,但母系氏族制度还有重要影响,所以尧殁后不是随父葬在顿丘,而是随母葬在成阳。成阳就在今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胡集镇。这是我们对历史文献、图籍和现今地理考察作了缜密对照后得出的结论。

    一、史书上有关葬尧的记载

   《竹书纪年》是战国时代魏国史官公孙段撰写的一部史书。在这部书的《帝尧》篇中有¨八十九年,作游居于陶。九十年,帝游宫于陶。……一百年,帝陟于陶"的记载。意思是帝尧八十九年,在陶的成阳修建游宫。帝尧九十年,尧到陶居住。帝尧一百年,尧在陶逝世。这里的陶不是指现在的定陶县,而是指一个管辖成阳等地的古陶国。古陶国的都城在陶丘。《说文解字》云:“陶,再成丘也,在济阴。陶丘有尧城,尧尝所居。"陶丘的遗址尚存,旧有陶丘亭、河滨寺,在现今定陶县城西南马集乡费庄村北200米处.

   《史记·货殖列传》云:“昔尧作(游)[于]成阳,舜渔于雷泽,汤止于毫。"这里说“昔尧作(游)[于]成阳",是说古时候尧兴起于古陶国的成阳。

   《汉书·地理志第八上》说,济阴郡辖九个县,成阳就是其中之一,载有“成阳,有尧冢灵台"。

   《后汉书·郡国三》在济阴郡条下载:“古陶,尧所居。……成阳有尧冢、灵台,有雷泽。"

   《后汉书·祭祀中》载:“章帝即位,元和二年(公元81年)……二月,上东巡狩,将至泰山,道使使者奉一太牢祠帝尧于济阴成阳灵台。……又为灵台十二门作诗,各以其月祀而奏之。"由此可知,远在1 900多年前,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汉章帝已认定尧陵在济阴成阳。

    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成阳既是尧的兴起之地,又是尧冢所在地。

    二、墓碑所道出的历史真实

    陈泳超博士的学术专著《尧舜传说研究》中考证说:“帝尧庙,在菏泽县东北六十里故雷泽城西,下即尧陵一旧有汉时四碑,一为永康元年济阴太守孟郁修尧庙碑,一为建宁五年成阳灵台碑,……。”⑩《山东通志》、《濮州志》,均记载了碑文。

    1.《修尧庙碑》这是济阴太守孟郁于东汉桓帝(刘志)延熹十年(公元1 67年)仲春二月,奉宣诏书到成阳祭祀尧陵时所建。从碑文‘‘南通灵台,东注城域”句看,可知尧陵位处灵台(尧母庆都陵)之北>成阳城之西。同年,也就是东汉桓帝永康元年,孟郁在尧陵前始修尧庙,并立修尧庙碑。尧庙建成后,桓帝又下诏书“九月三往太祠"。《修尧庙碑》中提到仲山

甫,大意是说仲山甫因辅佐周宣王中兴有功,受封于齐。以后,“周道衰微,失爵亡邦,后嗣乖散",其中一支来到成阳,认为“帝尧萌兆生长,葬陵在于成阳,圣化常存",于是“慕巍巍之盛,乐风俗之美遂安处基业”。孟郁修尧庙时,“善饬殿墙,立百石舍,仲氏宗家共作大殿前石磊、阶陛、栏槽",尧庙修成后,“仲氏宗家,并受福赐。复刊碑勒诔,照示来世。”

    2.《成阳灵台碑》。此碑立于汉朝建宁五年(公元172年),碑文大意是:伊氏庆都,感赤龙交而生尧。“厥后尧求祖统,庆都告以河龙。’’尧为帝时“躬行圣政”,庆都仙殁后,“盖葬于兹(指成阳),欲人莫知,名日灵台。上立黄屋,尧所奉祀;下营以水,神龙所黑。灵龟隐形,汾涌波流,比目鱿鱼,濯鳞通泉。玄砾菟芦,生筵台涯。贯长历久,崇如口口”。

    3.《尧王寺碑》。明朝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4月22日,曹州太守范希正拨官银,由尧王寺村民刘三老率48个村的会首,在尧陵遗址上建尧王大帝寺院l处,占地28亩,大殿前立尧王寺碑l座。《碑记》,明文写道:‘‘此乃尧陵故地,今陵夷平,陵上建寺,以颂尧德。”此寺和碑于1938年夏历8月1 3日被日本侵略军付之一炬,破坏殆尽。2002年,尧王寺村民在尧陵遗址前地表以下一米处;掘出了残碑,经对接,始见原貌。碑高2.8米,宽1.2米,碑石青而泛红,质地坚硬,故亦名朱砂碑,现复立于牡丹区胡集乡尧王寺村尧王寺旧址。

    以上几碑是尧葬成阳的铁证。

    三、地理著作《水经注》对尧陵的记述

    在《水经注卷二十四·瓠子河》部分,有如下记载:“《地理志》日:成阳有尧冢、灵台,今成阳城西二里有尧陵,陵南一里有尧母庆都陵,‘于城为西南,称日灵台,乡日崇仁,邑号修义,皆立庙。四周列水,潭而不流,水泽(指雷泽湖)通泉,泉不耗竭,至丰鱼笋,不敢采捕。前并列数碑。栝柏数株,檀马成林。二陵南北列,驰道迳通,皆以砖砌之,尚修整。尧陵东城西五十余步中山夫人祠,尧妃也。石壁阶墀仍旧。南、西、北三面,长栎联荫,扶疏里余。中山夫人祠南有仲山甫冢,冢西有石庙,羊虎倾低,破碎略尽,于城为西南,在灵台之东北。按郭缘生《述征记》:自汉迄晋,二千石及丞尉,多刊石述叙,尧即位至永嘉三年,二千七百二十有一载,记于尧妃祠,见汉建宁五年五月,成阳令管遵所立碑文云。尧陵北仲山甫墓南,二冢问有伍员祠,晋大安中立。一碑是永兴中建,今碑祠并无处所。”这段记载,不但与上述汉碑内容契合,而且使成阳尧陵、庆都陵、中山夫人祠、仲山甫墓、伍子胥祠的地理位置、修筑规格、自然环境面貌都非常明晰、鲜活。

    今人推测:尧陵北二里为仲山甫墓,尧陵东南二里为仲山甫后裔之墓,伍员祠在尧陵与仲山甫后裔墓之间。

    四、对尧葬地多种说法的辨析

    1.辨析蛩山说、狄山说。《墨子·节葬下》云:“昔者尧北教乎八狄,道死,葬蛩山之阴……舜西教乎七戎,道死,葬南己之市……禹东教乎九夷,道死,葬会稽之山……"。墨子主张“教化天下以行仁义"、主张“节葬",所以上述引语可视为墨子为支持自己的观点而创设的论据,不然的话,尧、舜、禹三圣何以能那么巧合地都为教化而死于半道呢?再说,对于三圣的葬所,除了禹之“会稽”合于众说之外,尧之“蛩山"、舜之¨南己之市",均为莫详所在,前人对此已提出疑议,所以是独标异说,不足信。清朝学者孙诒让(1848—1903),在《墨子闲诂》一书里,对墨子“尧葬蛩山"的说法,是这样辨析的:‘‘《墨子》日‘尧北教八狄,道死,葬蛩山之阴’,《山海经》日‘尧葬狄山之阳’.二说各殊,以为成阳近是尧冢也”。从此看,孙诒让既不赞同“尧葬蛩山"说,也不赞成“尧葬狄山"说,而认为尧葬成阳。为了论定这个观点,他又引了《史记.五帝本纪》的两条注疏,一是《集解》云:“《皇览》日‘尧冢在济阴成阳’,二是《正义》日:“《括地志》云‘尧陵在濮州雷泽县西三里’’’。

    2.辨析临汾说n《中国帝王辞典》云:“山西临汾县有尧陵”。对于这一说法,当代中国古代史权威、中国汉民族学会副会长、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炎黄文化研究所原所长.何光岳研究员在其历史巨著《炎黄源流史》的第四木三章《问唐氏的来源和迁徙》、《括地志》、《述征记》、《皇览》及《曹州府志》、《东平州志》均从此说。惟皇甫鉴《城冢记》则说尧陵在平阳,即在今山西临汾县东七十里,‘俗谓神林,又日神临’,这恐怕是尧的嫡系继承者西迁至山西死后的葬地。由于尧的后裔仍袭尧的称号,故往往易被后人所误为一人。”我们认为,这一结论是科学的、合情合理的。 

    3.辨析谷林说。《吕氏春秋·安死》云:“尧葬于谷林,通树之;舜葬于纪市,不变其肆;禹葬于会稽,不变人徒。"这里所说舜、禹的葬所与《墨子》所说相同,而尧的葬所则改为谷林了,显然有更正尧葬蛩山、狄山说之意。《吕氏春秋》属杂家,成书于秦始皇八年(公元前239年),距葬尧已有二千多年之遥。“书中安死”之意是先王之葬从俭,不是怕花钱,也不是怕劳累,而是怕被掘墓使先王受辱。为了立“安死"观点,所以就说尧葬谷林后,全都种上树,也无墓无祠。至于谷林在什么地方,为什么要葬在谷林,则不着一字。到东汉学者高诱对《吕氏春秋》作训解时,才对谷林作了解释:“尧葬成阳,此云谷林,成阳山下有谷林”。,到魏晋学者皇甫谧写《帝王世纪》时,干脆说:“谷林即成阳”。既然如此,那么本文第三部分所引《水经注》,对尧葬成阳言之甚晰,也就与尧葬谷林并不抵牾了。再加上《乾隆御批纲鉴》亦说帝崩于成阳,葬谷林,谷林即成阻。所以,我们认定谷林、成阳实指同一个地方,而以尧葬成阳合于众说。

    五、成阳地理位置的考证

    1.文献考证。成阳很古老,东汉经学家郑玄在其《诗·曹风集说》中就说:“昔尧尝游成阳,舜渔雷泽,民俗始化”。《竹书纪年》云:“夏师败绩,桀出奔三臌,商师征三黻。占于脚5(脚5,即成阳),获桀于焦门(焦门,县城门楼上的隙望台),放之于南巢(即安徽巢县)。”《史记·管蔡世家》载西周时武王“封叔武于成”)。到秦朝时实施郡县制,成阳属东郡的一个县。到汉朝时,因之为县,属济阴郡。北齐废,成阳县约存续840年。到隋朝初年,又于成阳置雷泽县,因县北雷夏泽而名,属濮州,至金降为镇,雷泽县约存续550年。在《中国历史地图集》上,从战国到两汉、到三国、到西晋、到北朝魏,都有成阳县;从隋到唐、到北宋,同一位置,有雷泽县。

    为了确定成阳的地理位置,请看其中的一幅地图(图二)①。从图二上我们看到在鄄城东南、菏泽东北、巨野之西,有个雷夏泽,这就是雷泽湖。《山海经·海内东径》注云:“雷泽有雷神,龙身人颊,鼓其腹则雷”故名雷夏泽。在雷夏泽的东南端,就有成阳。为了考

究成阳,先要考究雷夏泽。

远古时代雷泽之地本是一片洼地,洪水横流,经常泛滥。夏禹治水时,把黄河下游的九条支流疏通了,雍水(黄河的支流)和沮水({雍河的支流)会合后,也就使此低洼处的水潴而形成雷夏泽了。《尚书·禹贡》载“济、河惟兖州:九河既道,雷夏既泽,j雍沮会同”,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之不过“济、河惟兖州"这句话把雷泽划在济水、黄河之间的兖州域内了。这又怎么理解呢?原来,兖州是古九州之一,是个很古老又沿用时间很长的地名。所谓“济、河惟兖州”,是说兖之境西南跨济水而过,西北至黄河,覆盖现今鲁西南和河南东部。《汉书·地理志》载:兖州统东郡、陈留郡、山阳郡、济阴郡、泰山郡、城阳国、淮阳国、东平国,共辖一百一十五县。其中济阴郡领定陶、冤句、吕都、葭密、成阳、鄄城、句阳、稳县、乘氏九县。这样看来,现今的菏泽市境,除今曹县境内之古己氏县以外,全部都包括在兖州之域了。所以,若说雷泽属兖州,一定是处在兖州西南端,这就界定了雷泽湖就在今之鲁西南的菏泽市范围内。

    再据《水经注·瓠子河》“瓠河又左迳雷泽北,其泽薮在大成阳县故城(此云大成阳,即成阳也)西北十余里,昔华胥履大跻处也。,其陂东西二十余里,南北十五里,即舜所渔也"和《曹州府志》“雷泽在菏泽县东北六十里"的记载,合起来推算,以现今菏泽市牡丹区胡集乡北境和鄄城县闫什口及历山庙村北侧为南沿,往北到鄄城县引马集乡及红船镇的南半部,西起鄄城县郑营乡的郑营,东到鄄城县闫什口镇的沈口,为雷泽湖的地理范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以上范围内打井、钻探,多次在地面以下12至l 6米深处挖出腐殖质层,细找,其中有莲子、田螺壳、蚌壳等物,表明了湖相沉积的特征,可见上述范围就是雷泽湖之遗址。

    西晋时,《中国历史地图集》上仍见雷泽,唐以后就不见了。这说明雷泽逐渐被黄河淤积而干涸了。

    确定了雷泽湖的现今地理位置,成阳的地理位置就很明确了,但尚须换个角度认定。清朝叶圭绶在《续山东考古录》中说:“成阳城当在今(濮)州东南九十里许,与菏泽交界处。"清朝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说“成阳城在(曹)州东北六十里"。以上所指均为今菏泽市牡丹区的胡集乡一带。

    2.发现考证。在胡集镇东南1000米处的徐河上有座水闸,l 958年在修闸挖基槽时,发现地表2米以下有夯土层,宽lO米,深3米,夯层分明,层厚约10厘米,中无遗物。土层整体坚实,虽经多年流水冲刷,仍能保持原状不变,确认为是用夯筑技术构筑的城垣遗迹。由此向北120米,临濮沙河南北两岸,亦暴露相同的夯土层;再向西100米,也有相同发现;再往北70米,还有相同发现。将这四处发现连接,其平面图为“、"形。根据这形状的城垣走向,笔者初步断定其为成阳古城的东城垣。成阳古城方位大约以今之老官店(传说老官店在成阳城北关,有官府开设的客店,故名老官店)为北界,往南延达五华里许;西盖集乡和陈楼村,东至孙庄西侧的徐河水闸,方圆约5平方华里。对照夯筑技术萌芽于仰韶文化时代的记载,可以推知成阳古城的构筑时间最晚也.得距今4000多年,这与尧的活动年代是相合的.

    公元1992年,胡集乡孙庄村民孙自起、孙振同2人,在徐河水闸北的沙河内,由于急流冲刷而形成的8 lO平方丈、深2丈许的潭坑中,发现了用细沙粘土做成的长方块砖形物圈成的两眼古井,大井口径约2尺半,小井的b径也有2尺。这可能是尧舜时代的古井.

    公元l 981年。2002年间,在成阳古城遗址范围内先后有3处突然地表自然塌陷:第一处在陈楼西南,赵王河东岸,塌陷坑呈圆型,坑底东西直径9米,上口较小,深5米,原地塌陷后,顿时有黑水涌出,证明人陈学来。第二处在胡集乡东北,乡医院东200米处,塌陷面积如2间房子大小,深6米,亦有黑水涌出,证明人胡金德。第三处在老官店东150米,220国道西120米处,塌陷坑东西宽13米,南北长6米,陷坑深7米,亦有黑水涌出,见证人吴善海。这三处塌陷,推测都是在黄土淤积层下的原始古建筑坍塌所致。据相关史料推测,第三处塌陷可能是尧建游宫处。另外在徐河水闸西北窑厂挖淤土时,距地表6米多深的地下,挖出三座石碑和直径为80公分的大铁钟一口,还有豆绿色陶碗碎块、大青砖若干。这些出土文物均在,正待专家鉴定。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以菏泽市牡丹区胡集乡为中心的方圆约5华里的范围,是成阳古城遗址。

    六、尧王寺村的发现   

    尧葬在成阳的什么地方呢?要以上文考证的成阳古城遗址为中心去寻找。《水经注》说:“今成阳城西二里有尧陵。”《括地志》云:“尧陵在濮州雷泽县西三里。"成阳城与雷泽县城是同一个地方,按照上述方位和里程寻找,在菏泽市牡丹区胡集乡西,相距1公里处有个尧王寺行政村,应是尧葬之所,而鄄城县富春乡的赵仟庄,远离成阳古城遗址近50华里,则不是葬尧之所。,况且在尧王寺还有如下发现:

    1.现年83岁的高觉福老人,是尧王寺庙的末代主事2002年冬,在他指引下,尧王寺村委派刘登仿、王克春、刘忠贤、高伯训、李传启、毛桂珍、毛殿来、李永仁等人,在原尧王寺所占的28亩遗址上进行探测,发现一片深4丈、广20余丈的人为疏松土层,确认为尧陵遗址。1958年大队挖地瓜窖时,在陵址北侧地表下一米处,发现了一个墓洞,搬开盖洞口的方砖,有雾状气体喷出,洞口直径1尺3寸,深4丈余。百姓认为这就是原始尧王墓的天孔(尧王墓洞现在尧王寺小学的水泥地面之下,无法拍照)。在陵址前火池西侧,地表以下l米深处掘出明代天顺元年曹州太守范希正立的尧王寺碑。在火池东侧地表以下l米半处掘出汉代顾履碑趺(见图三)。高觉福说:“原有四座汉碑,碑身于1950年由政府拉到安兴魏楼修桥用了。”还说:“我的师傅郭本宁(1 856年生)说,据师傅口口相传‘汉碑的碑文已载入明修《濮州志》’。"

    2.1960年秋,村民在尧陵遗址南500米远的地方挖地瓜窑时,从地表下深4米处,掘出了明柱墩、陶制青色香炉及大长方砖等文物(被村民收藏,不让拍照),还有大量石块、石板、石供桌仍在地下。后来发现包含上述文物的范围约300平方米,从这个范围往北又发现了通向尧陵遗址的砖铺路和路碑,据《水经注》所载方位推算,此处似为汉建成阳灵台遗址。

    3.1 998年,村民高尚九在尧陵遗址北2里处挖坑取淤土时,在地表以下深4米处,发现一座宽3米、长4米、高6米的大青砖圆顶长方型墓。凿孑L探之,墓内全是水。在这座墓的周围,还探到了一些墓址。,推测长方型墓为仲山甫墓。

  .4.村民陈令芝在尧陵遗址东南2里的地方,于地表以下深3米处发现大型古建筑群,在此往东南100多米处又发现青砖砌的大墓。推测大型建筑群为伍员祠,大墓为仲山甫后裔之墓。

    这四处发现,从布局上看,与《水经注》所记的基本相符,这就以实物证明了尧的确葬在牡丹区胡集乡的尧王寺行政村。

    七、总结和企盼

    1.总结:成阳既是尧的兴起之地,又是尧陵所在地。总括以上六节,可知尧兴起于成阳,尧母庆都殁后,尧把她葬在了成阳,陵墓叫灵台,原貌是“土立黄屋,下营以水"。尧殁后亦被葬于成阳。历经夏、商、周三代,灵台和尧陵“荒废不修",到东汉桓帝时“追远复旧",才“复治黄屋”,并修建了尧庙。明朝时范希正又在成阳尧陵遗址上建尧王寺并立“尧王寺碑”,再加上现代在尧王寺村的发现,历史承传的脉胳展现得如此清晰连贯,可见尧葬在现今菏泽市牡丹区胡集乡的尧王寺村是千真万确的。

还要探讨始葬尧的具体情况,这要据当时的社会实况而论。

    最新公布的《夏商周年表》表明夏代始年约为公元前2070年。据此推算,尧距今约为4200年。

4000多年前,我国还处于原始氏族社会阶段。其社会结构是若干氏族组成部落,若干部落组成部落联盟。与这种社会结构相应,就有了原始社会的村落、聚落和城邑。距今5000至7000年间相当完整的村落已发掘出来好几处了,如宝鸡北首领村落、临潼的姜寨村落等。这些村落的布局井井有条,分住宅、广场、陶窑、窖穴,公共墓地等不同区域。在村落外围还有起防御作用的高高的夯土墙。

    所说的公共墓地,是整个村落的一个组成部分,它集密于一处,既不与住宅、广场等区域相杂,又排列有序。墓内,最初只随葬日常生活必须品和贴身之物,如陶器、骨雕用品等;随着私有和阶级的产生,随葬品出现了财富的标志和权力的象征,如玉石斧等,甚至还有被殉杀的妻妾奴仆。例如武威皇娘娘台发掘的一座4000多年前的古墓,中央仰卧着一个男子,身上有83件石璧、一件玉璜,脚下有陶器十件,小石子300多颗,左右两侧还各有一个侧身屈肢的女性殉葬劬。

    根据上述情况,与原始村落相比,成阳应是一个远远大于它的城邑;与原始村落的公共墓地相比,成阳的墓地一定要更具规模,排列也会更加有序。这样看来,成阳城西2里外的一个区域,就是成阳城的公共墓地,葬在这里的有重要人物也有一般平民。平民不见经传,流传下来的自然是些重要人物,像庆都、尧等都葬在这里,仲山甫墓也在这里,而且排列有序,也就不足为怪了。至于晋朝时这里又建了伍员祠,这就显示晋时的此地已从公共墓地进展为文明圣地了。

    关于葬尧的具体规格,《墨子·节葬下》的注疏者认为,据礼仪规定,天子之葬要用上等的梓木作棺,束棺的缄绳要用皮的,但葬尧时用的却是很次的救木之棺,束棺的缄绳用的是葛。我们认为俭葬故然与尧的品德相符,但也不一定就是完全如此。第一,尧在百姓心中德望很高,尧崩时“百姓悲哀,如丧父母。三年,四方莫举乐,以思尧"。百姓能同意那样俭葬尧吗?第二,史记载“尧崩,三年之丧……”,可见有3年丧期,舜也不会那样俭葬禅让天下给自己的前辈。第三,据前述《成阳灵台碑》所载,尧能“立黄屋"奉祀其母,舜一代人在尧殁后也不会那样俭葬尧。第四,对照上文所举武威皇娘娘台发掘的那座古墓的墓葬情况,也会对俭葬尧产生怀疑。

    2.企盼:发掘考证,复建尧陵。葬尧的具体规格到底怎样,需要深埋在地下的实物说话。史前先民总会把自己的遗骸及创造的文化遗留在他们生活过的土地上,由于4000多年的沧桑巨变,所以埋藏它的大地就是一部史书,我们这一代有责任也有条件一页页地翻开它、解读它,以追溯我们民族文明的渊源,把我们祖先创造的文明初曙的英雄时代的光华,鲜活而又具体地展示给世界及我们的后代。这就要求我们这一代人在尧王寺尧陵遗址上作科学的考古发掘。企盼政府派考古专家来菏泽指导发掘并鉴定哪是舜时初建的尧陵,哪是汉、明复建的尧陵。

    发掘核实之后,就要兴灭继绝,重建灵台、尧陵。为了阐述这样做的必要性,需要简介我国历史传说中著名帝王陵墓的现状。在河南省淮阴县城北3里的蔡河之滨,那规模宏大、布局严整的古建筑群,就是八卦创制者太睬伏羲氏的陵墓在湖南省的茶陵县,炎帝陵已修复重建,展示着为民尝百草的神农氏的风范;经国务院批准,茶陵县已改称炎陵县。在陕西黄陵县城北的桥山顶上,郁郁参天的古柏林之中,黄帝陵高高耸立,碑亭巍峨壮观,早已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拜祖的圣地。在湖南省的九嶷山上,舜帝陵以惊人的宏伟典丽,使文明温恭的美德充满于天地之间。在浙江省绍兴市南的会稽山上,更有雄浑博大、气势磅礴的禹陵禹庙,焕发着大禹治水精神的万丈光芒。以上这些帝王陵墓外形具有建筑的崇高美,内涵具有民族凝聚力,是中国悠久历史的教科书,是华夏灿烂古文化的选段,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永世长存的珍贵财富。与上述陵墓相对照,尧陵至今却仍被深埋在菏泽市牡丹区胡集乡的黄土层下。

    我们深切企盼“上立黄屋,下营以水"的灵台能够“如尧为之"。,我们深切企盼复建的尧陵、尧庙能够悉如旧制。我们深切企盼《水经注》所描述的水清、鱼欢、竹青、林茂的庆都陵、尧陵的景观能够焕然呈现。我们深切企盼藉此来展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尧葬成阳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