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伏羲生於雷泽考

 修和 2018-11-26
  

    太昊伏羲是三皇五帝之首,为百王之先,是中华先民由母系氏族社会进入父系氏族社会的第一位入文献的男性始祖。其最大的贡献就是:在人多食少的渔猎时代,发明了捕渔、捕兽、捕鸟的网罟,解决了先民的饥饿劫难,开创了畜牧养殖业。其二是:在先民蒙昧之时,始做八卦,便愚盲为智慧;其三是:在人以群分之时,定姓氏,使先民有了家族符号。由于太昊伏羲是使中华先民从蒙昧步入早期文明伟大祖先,故被称为全世界华裔的人文始祖,中华民族自称谓为“龙的传人”,“龙的子孙”,也皆由伏羲起。伏羲是中华龙的祖龙。

    伏羲如此伟大,古往今来一直受到全中国人民的敬仰,其出生地究竟在何地,成为古往今来的一个历史公案。有甘肃成纪说,河南淮阳说,河北新乐说,云贵川说等。遍阅古籍,认为各说多经不起考证推敲。第一代伏羲的真正出生地,在山东菏泽市境内的古雷泽东岸之成地。

    一、伏羲生于雷泽

    伏羲,亦写作牺,《伪三坟》作伏戏;《左转》僖公二十一年释文又作炮牺;《汉书》作包羲;《易·系列》作疱羲;《世本》作虑戏;《庄子》(菅子)作虑仪;《诗含神雾》、《尸子》作宓牺。戏、牺、仪三字同音,伏虑,与包、庖为双声音转,皆以音同或音通通用。因上古无字,先祖之各氏系代代口耳相传,至春秋时才入书简,各以音意相通之字,实为一指也。先秦记载伏羲的文献如《庄子》、《列子》、《尸子》、《易·辞系》、《文子》等都未记伏羲里籍及出生地。秦汉文献像《淮南子》、《礼记》、《孔子家语》、《世本》、《汉本》、《白虎通德论》、《风俗通义》等也均不云伏羲里籍。

    真正记载伏羲出生地的是纬书。宋《太平御览》卷87,引《诗含神雾》曰:“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宓羲”。又引纬《孝经钩命决》曰:“华胥履迹,怪生皇羲”。

    《河图稽命徽》曰:“华胥于雷泽履大人迹,而生伏牺于成纪。”

    纬书所记,乃西汉方士出入六国贵族和诸子百家后裔之门,广集上古简策,而得到的一些古代真实的历史资料所成。李学勤先生认为,很多纬书记载的东西,已被证明的是正确的。笔者认为,应包括关于伏羲诞生的记载。在纬书的大力宣传之下,华胥履迹雷泽生伏羲的说法,受到正统儒家学者的承认,或者说,在儒家教授的经典里,关于伏羲生于雷泽的说法,一直就传授着,只是今天学者都没有看到罢了。

    西晋郭璞在注释《山海经·海内东经》时,曾引《河图》曰:“大迹在雷泽,华胥履之而生伏羲。”

    西晋黄甫谧撰《帝王世纪》,采集一些罕见传世资料,再一次明确写出:“太帝疱羲氏,风姓也,母曰华胥。遂人之世,有大人之迹出于雷泽之中,华胥履之,生疱羲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为百王先。帝出于震,未有所困,故位在东,立春象日之明,是以称太嗥。”

    唐初的司马贞在《三皇本纪》中把“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的观点进行了重审。后来的学者,再没有提新的观点和说法。“华胥履迹雷泽伏羲”成为国人的共识。

    二、雷泽在何方

    雷泽,又名雷夏泽。雷夏之名,首见于《禹贡》。《尚书·禹贡》是我国最早最权威的地理著作,共1900余字,其中把位于今菏泽市境内的菏泽、雷泽、大野泽、孟诸泽和菏水、济水、雍水、沮水、陶丘等十五处地名具列篇中。文曰:“济河惟兖州。九河既道,雷夏既泽,沮会同。”

    这使我们知道,在古济水和古黄河中间的兖州境内,有沮二河,其水流入雷夏泽。《汉书·地理志·济阴郡》条下载:“成阳有尧冢、灵台。《禹贡》雷泽在西北。”西汉的济阴郡辖定陶、冤句、吕都、葭密、成阳、鄄城、句阳、、乘氏等九县,其境相当于今菏泽市大部(单县、单县南部除外)。成阳县,即今菏泽城东北六十里之胡集镇。雷泽即《禹贡》之雷夏泽已明,其位置在其西北,即今鄄城县东南,说明在西汉时,雷泽属成阳县境内之泽。在《后汉书》、《黄览》、《晋书》中无不把成阳与雷泽紧紧联系在一起。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子河》篇下载:“瓠河又经雷泽北。其泽在大城阳县故城西北一十余里,其陂东西二十余里,南北一十五里,即舜所渔也。泽之东南即成阳县……雷泽西南十许里有小山。孤立峙上,亭亭桀立。谓制之历山。山北有小阜阳,南属迤泽之东北有陶墟,缘生言,舜耕陶所在,墟阜联属,滨带瓠河也。”

    唐《括地志·濮州·雷泽县》条下载:“濮州雷泽县,本汉城阳县,在(濮)州东(南)九十一里。……雷夏泽在濮州雷泽县郭外西北。其腹,则雷也”。

    唐中《元和郡县志·濮州》条下:“雷泽县,本汉成阳县,古成阳伯国,周武王封弟季载(应为武)于成阳,汉以为县,属济阳郡,隋开皇六年,于此置雷泽县,因县北雷夏泽为名地属濮州。……雷夏泽,在县北郭外,沮二水,会同此泽。”

    宋初地理著作《太平环宇记·濮阳·雷泽县》条下云:雷夏泽在县北郭外,、沮二水会同此泽。《河图》云:“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而生伏羲。”《山海经》云:“雷泽有雷神,龙首人颊,鼓其腹则雷。《史记》云:“舜渔雷泽,渔皆让泽。成都故城在县北三十里即周初封之国也。”

其后的地理著作诸如《元丰九域志》,《大元混一方舆胜览》、《读史方舆纪要》、《肇域志》等,无不把雷泽定位于今菏泽市东北、鄄城县东南。

    雷泽水域面积在上古时甚大。这从当今鄄城东南,菏泽市东北的十多个龙山文化遗产的分布中可证四、五千年前的水域面积。经数千年的黄河淤积,到北魏时已如《水经注》所云“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

    宋建炎后,黄河屡决,水走菏泽之境达五百年之久,境内的四泽十水被湮淤为平地,十几座汉唐古城均被淹埋地下六至八米。

    目前,不论是《辞海》、《辞源》、《康熙辞典》还是《中国历史地图册》、《中国历史大辞典》等各种工具书,对雷泽的解释,都说在菏泽境内,别无他说。

    由于《史记》“舜耕历山,渔雷泽”之故,晋人周处首说太湖是雷泽,又有人说雷泽在山西,今濮阳人说雷泽在濮阳,都受到学者的驳斥和责难。

    南宋史学家罗泌在《路史》中特撰《雷泽考》,称天下雷泽不闻有二,即濮州之雷泽,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册》是当今千百学者的科研成果。该地图册就把雷泽,历山标在成阳城的西北。这再一次说明古兖州之雷泽,在今山东省菏泽市东北,鄄城县东南一带,已成为古今学者的共识。

    三、菏泽市境内的雷泽等四泽十水是中华先民的发祥地

    菏泽市位于鲁、苏、豫、皖四省十六县的结合部,处在明清黄河故道和黄河今道的夹肢间,全境均为古代黄河冲积扇的前沿,由于地壳运动,此地形成低凹拗陷地带。今地表十米土层,系近千年由黄河冲积而成,地表十米以下土层,则是千万年间,由西来黄河冲积扇,和东来汶泗扇泥沙冲填,逐渐形成了岗丘、平原、湖泽、河流相间的岗丘平原地貌。

    根据《禹贡》、《左传》、《史记》、《汉书》,特别是《水经注》的记载分析,距今七千年前后,菏泽市域内的大体地貌,就是在广袤的平原森林之中,兀突着百千土丘,丘下沟河纵横,连通着若干湖泽。史籍记载的菏泽境内之山、丘、陵,就有历山、景山、箕山、陵山、金山、荷山、仿山;犬丘、陶丘、左丘、青丘、清丘、咸丘、谷丘、乘丘、廪丘、楚丘、梁丘、茅丘、安丘、葵丘;安陵、桂棱、马陵、冕侯、荆丘等。这些岗丘之上无不是距今四千年以前的先民生活遗址。据调查,境内大汶口、龙山文化遗址竟达近三百处之多。这些遗址不是分布在雷泽、菏泽(在定陶东北)、大野泽(在巨野县北、东北)、孟渚泽(在单县西南,曹县东南)周围,就是散落在济水、濮水、沮水、水、菏水、水、句水、瓠子河、包水、黄沟水等十余条河流的两岸。大小不等的平原,茂密的原始森林,造就四周数万平方公里得天独后的优越自然环境,终于被先民们选中。水中鱼、蚌、虾、螺、龟、鳖、鳄供先民打捕食用;树上的果、仁、籽、核、种、叶、根、茎供先民采摘;林中兔、狐、羊、牛、鹿、狼、猪供先民猎杀、驯化,而大小块平地则利于火种刀耕……。这些最宜古人生息的良好自然地理环境,成了孕育中华先民的摇篮。考古发掘已证明所有遗址均发现龙山文化器物,部分遗址有大汶口文化器物。因国家从来没把任何一个遗址发觉到生土层,其真正的文化内涵尚不清楚。从与菏泽紧邻的濮阳发现距今6300年的仰韶文化看,菏泽境内不但有大汶口文化,肯定也会有一定数量的仰韶文化遗址。这将在今后的考古发掘中得到证明。

    据现有文献所知,炎帝氏族的一支曾长期在鄄城的古羊里水,即瓠子河两岸和历山(即鬲山,励山,烈山)一带生活;炎帝的一支蚩尤氏生于羊里水,活动在大野泽周围,后黄帝东进,蚩尤战败被杀于青丘(菏泽境内的龙山文化遗址),分葬于巨野城东北九里和东北六十里的今嘉祥县北境,至今墓冢犹存。黄帝战败蚩尤,得蚩尤之宝鼎于宛朐(今菏泽城龙山文化遗址),并在此祭天。

    颛顼平九黎之乱,先居亳,后迁濮之阳,在菏泽西北三十里濮阳城南高阳村。帝喾都亳,在曹县南二十五里,后商汤之景亳。《皇览》云,帝喾葬在鄄城之历山,尧舜为有虞系统,出生、成长、立国、定都均在菏泽境内。《史记》尧舜都陶,即定陶,都平阳,即汉之成阳,《左传》曰:孔悝饮于平阳,即汉之成阳;金雷泽县圯于河水,该地又复上古地名,曰平阳屯,明末方改为胡集村。尧葬济阴成阳西二里,《皇览》、《水经注》、《括地志》、《元和志》、《太平环宇记》均载,尧冢在成阳西二里,今尧王村尧陵尚存。该陵是两汉皇帝认可的尧陵。山西临汾乃唐修尧陵,东平芦泉山乃明初修尧陵:鄄城西南还有清乾隆元年修濮州尧陵,乃因汉尧陵被水,在西四十里。《水经注》所云小城阳之尧陵处,新修一陵。有清一代,祭祀不止。尧乃黄帝族与伏羲氏后裔在菏泽境内无疑。舜耕历山,

一代,祭祀不止。尧乃黄帝族与伏羲氏后裔在菏泽境内无疑。舜耕历山,渔雷泽,淘河滨均在菏泽境内。历山现定为龙山文化遗址,内涵尚古;河滨即济水之滨的陶丘,也是尧之晚年都城。孟子说,舜卒鸣条。鸣条在菏泽市东明县南境之马头镇,战国时之济阳县是也。初定为龙山文化遗址。上古代死不迁葬,墓而不墓,舜卒鸣条,必葬菏泽境内无疑。山西,湖南尧陵皆其后裔子孙迁徙所建。

    据沈长云先生考证,夏后氏夏禹,其祖颛顼至鲧,数百年间一直生活在雷泽、历山及济水、濮水流域。其出生在有莘氏,在曹县北十八里莘冢遗址,初定为大汶口文化。禹治水于河济之间的古兖州,《禹贡》中一再涉及菏泽境内陆名,说明治水的中心在菏泽及周围古兖、豫之地。从尧字的字意也反映出尧舜禹时的生活、地理特征。尧为水中之高地。境内龙山文化遗址均在今地表三——八米不等,而在四千年前,则距平地达十几米之高。尧字是后人对尧舜时代,人在水中高丘生活的特点的高度概括。伯益氏族是秦、赵、梁的先祖,是辅佐大禹治水的重要人物,其居地在历山西北之犬丘。《左传》“文台堕,垂都焚”是也,今鄄诚南郑营乡西境即是。战国鲁仲连说,“舜耕历山而友益,舜陶河滨而友禹。”清楚的说明伯在鄄城,大禹在定陶一带的史迹。

    四、鲁西南、豫东南是太昊伏羲氏的大本营

    伏羲又称太昊。太嗥,大。太昊氏族系黄河下游济、濮流域,奉信凤鸟为图腾的土著居民。其居住地之名明显带有氏族信仰标志,像水、之,雇国之雇(在鄄城东北部)濮水之濮。淮水之淮,睢水只睢等皆含佳字,为象形之鸟字,说明这些河流两岸住有太昊氏族。现代学者王献唐先生认定濮水流域的鄄城就是凤文化的发祥地。

    后来尧舜时期居住今菏泽境内的伯夷氏族,商契氏族,颛顼氏族之一部等,都是信奉鸟图腾的。

伏羲氏族及其母系华胥氏族则是世居雷泽、大野泽、菏泽、孟渚及济水、濮水岸边,信奉龙图腾的土著居民。六千年前的龙即北方湾鳄。时气温比今高出2——3度,雨量充沛,适宜鳄鱼的生存。从长江之南到蒙古之北,无处不有鳄鱼的生存,这已被考古发掘所证明。鳄为水陆两栖动物,既是水中霸王,又是陆地猛兽,为渔猎社会人类的大敌。生活在雷泽、菏泽、大野、孟渚、济水等水边的伏羲氏族把鳄鱼既视为神物,又视为天敌。他们在于鳄鱼的拼搏中艰难的生存。是伏羲发明了网罟,增强了捕杀鳄鱼的手段,这从考古发掘葬中的鳄鱼骨可证先民捕杀鳄鱼的行为,鳄鱼群居水中,每遇雷雨,群吼如雷,又被先民奉为雷神。《山海经》云:“雷泽中有雷神,鼓其腹则雷。”即鳄鱼。人类既惧怕它,又崇拜它,希望人人都像鳄鱼那样威猛,因而又成为崇拜的图腾。伏羲氏族与太昊氏族错居在济水、濮水流域,在人少兽多的洪荒时代,两族和平共处,互为婚姻,同步进化到父系氏族社会,历经十五世,形成人口众多的炎族部落。后经炎黄之战尧舜禹千年间的氏族融合,太昊氏族和伏羲氏族已被后世视为一体。古往今来世代口耳相传到春秋,由诸子写入竹简之时,已分不清太昊、伏羲的具体所指。到了西汉,经史学家刘歆等人的研究整理,正式把太昊伏羲定为一人,是非常了不起的社会科学成果。

    左传僖公二十一年》曰:“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大与有济之祀。”晋代杜预注曰:“司,主也。大,伏羲。四国,伏羲之后,故元其祀。”春秋时的四个小国把大、伏羲作为他们的祖先,同是又祭祀养育祖先的济水之神,说明后世对大、伏羲已视为一族,承认了汉代学者对四千年前祖先合谱之科研成果的认可

    《史记·祭祀志》说,上古人祭河,只祭淮水和济水,反映出二水流域是中华先民太昊、伏羲二氏的发祥地。现代学者王献唐先生对此已有系统的研究。历史上的学者对太昊伏羲为东方氏族是没有疑义的,其氏族大本营就在济濮流域的雷泽周围。

    五、太昊、伏羲族裔之迁徙

    人们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生存、壮大,人口随之不断增加。太昊、伏羲氏族的子孙们在人口繁衍不断增多之后,为生存不断迁徙:东至山东全境,西至甘肃成纪南至云贵川湘,北至蒙古黑龙江,全国各地无处不有太昊伏羲氏的裔孙。漫长的岁月使后来人难以探研出究竟何代何时迁出古雷泽周围,但大的脉络仍可略述。史载,伏羲共传十五世,约五百年。根据当时的人口发展速度,在一个时期内,两个氏族人口最多不会超过六万人。人以群居。如此规模的人群分布在雷泽等四泽十水大片水域靠采集、猎捕生存已成问题。《山海经》云:“伏羲生咸鸟,咸鸟生乘僖,是司水土,生后。后生雇相处于巴,是生巴人。巴子五季流于黔,而黔生黑穴四姓。”

     鄄城西南春秋是有咸丘(今址尚在,为龙山文化遗址),世居大后裔,奉鸟为图腾,咸鸟即此。咸鸟生乘僖,是司水土。定陶东北、巨野西南古菏泽东岸有乘丘,是上古中圣人乘雎之居(为龙山文化遗址),汉为乘氏县。此丘位于菏水、济水、菏泽三水的交汇点,是古人交通要冲,言司水土无误,乘僖即此是也。乘僖生后,后生雇相。雇相即春秋雇国所在。雇相的儿子被迁往巴蜀,当为伏羲第六代子孙,即第六代伏羲入巴为巴人;又过五代,巴人入贵州,另一部入川汉。推算巴人的第五代即是在第十二代伏羲时,又南下、西进。这是看到羲族四迁的仅有资料。社会进入炎帝族时代,农业生产上升到主要地位,人中增多,刀耕火种都需要扩展土地,氏族开始为生存四迁。大氏一部泰蒙山区及曲阜一代,炎帝生于江水可证。古时东为江,指泗水。后来,黄帝族东进,炎帝榆罔战败,率族南下两湖,在湖北随县留下炎帝史迹,并把菏泽之历山随迁到新住址。其子孙又进湖南、江西井冈山一带。今炎陵县有炎帝陵即是后裔所为。

    居于大野泽周围的伏羲裔孙,炎族蚩尤八十一氏族,被黄帝也战败,蚩尤被杀,葬于巨野大野泽边。其众南奔两湖。一众再徙云贵川,一众再徙南亚。现在,各地有拜蚩尤为祖者,有拜伏羲为祖者,皆由后裔迁徙所至。又过约五百年,进入尧舜禹时代。尧舜禹均系炎黄二组融合后的裔孙,接受了龙凤信仰的部落。因洪水十三年,先民居水中之州,生存成为特大问题。《尚书》记载,此时发生的流放炎族后裔共二氏,逼迫炎帝后裔三苗、九黎西上、南下,是伏羲、炎帝后裔的再一次迁徙。至今,苗、瑶等族尊伏羲为祖,根在历史上的多次从中原往四夷移所至。据王国维,顾颉刚、付斯年等先生考证,直到商末周初,太昊氏代鸟图腾信仰的后裔、赢姓秦人、赵人、梁人和姓楚人等,才从菏泽的犬丘、楚丘西进甘肃,南下南阳之地。

    历史上的匈奴族、鲜卑族、羌族、苗、蛮、百越等族皆认太昊、伏羲及其后裔炎帝、蚩尤为祖,原因也在族众之四迁。

    至于闻一多先生《伏羲考》认为伏羲,女娲乃南方少数民族之神的说法,是忘记了苗蛮等四夷祖之根源,在中原黄河下游一带的历史事实。系一家之言,笔着不敢苟同。

    太昊伏羲族裔的迁徙,又把祖先的宗邑之名带到新的居住的地。伯益后人就把犬丘先后带到商丘、陕西富平和甘肃秦安,也称犬、垂都。同样,伏羲的裔孙把雷泽东岸的“成”之名带到甘肃,伏羲文化也进入甘肃。历史文献多次记载“伏羲生于在成纪”,古今学者都有人指出,“成纪乃成阳这误也”。试想,六千四百年前,世为东方土著,以大汶口文化为主要特征的的伏羲氏族,怎么可能跑到甘肃谋生?更为可笑的是,很多文献均载,“华胥履迹雷泽而孕,生伏羲于成纪,蛇首人身”云云。试想,一个十几岁的大姑娘在山东省西南的雷泽岸边怀孕,跋涉三千里,跑到甘肃成纪去生孩子,真是不可思议。为了自圆其说,云怀孕十二年方生伏羲,简直荒诞之极。这段记载如果不是误把成阳写作成纪,则就是在标点断句上出了问题。

    笔者认为,正确的断句标点应该为:“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牺于成,纪蛇身人首……”其实最早的纬书《诗含神雾》载:“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宓牺。”这清楚地表明,伏羲生雷泽,而不是成纪。后来,《拾遗记》说:“庖牺所都之国,有华胥之州,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绕神母,久而方灭。即觉有孕,历十二年而生庖牺。”《说文》曰,州乃水中之丘。成地自古就在雷泽东岸,自今鄄城东南张固堆(系大汶口文化遗址)起,南至西周成阳城,中间二十里曰成。成之东十里就是大野泽。华胥氏居此,曰华胥之州是对的。在此怀孕生庖牺,为所都之国,并没有离开雷泽。到了治学严谨的皇甫谧撰《帝王世纪》时,怎么可能变为成纪呢?这不是后人断句有误又是什么?至于甘肃天水市的七千年前的仰韵文化遗址,应视为黄帝氏族的先族遗址,不应把现代考古资料和居住在东方太、伏羲联系在一起,古人错了,今人不应不再错。天水伏羲文化纯属伏羲后裔对伏羲祖先的纪念,是非常应该的。但不能依此作为天水就是伏羲的诞生地。若此,则是十分不应该的。

    河南淮阳有伏羲陵庙,乃宋代所建。文献对“陈乃太之墟”进行了反复记载,应该是无误的。但先秦史大师顾颉刚先生认为,太氏的活动范围不会到淮阳,最远不会过开封东面的陈留。他认为位于菏泽市西南八十里,今曹县西北境古济水南岸的有之墟就是太的遗址。此处现为龙山文化遗址,突兀地表上有两米高。

    淮阳系古陈国,乃舜裔归满之封国。自古认为是太之墟。舜乃伏羲后裔,此处伏羲文化可能由归满陈国所为;或此前已有太嗥氏后裔子孙南迁淮河流域时,把太文化及地名一并带于此。据王献堂先生考证,成、陈、田、风,均为一声之转,古时无文字,发音同声西周后同声异字。依此,陈之地名当为太后裔迁徙时把成之名带此之故。西周、春秋入简时,就变成为陈了。由于时间久远,陈为太之墟已为公识久而久之,将错为对,也是极有可能的。

    其实,历史上真正和太昊、伏羲有关的地名大多在今菏泽市和其周围。

    春秋时任国在济宁,须句、宿国在东平,颛顼在费县,有之墟在曹县,江、黄二国在曹县,雇国在鄄城,丘在巨野,亦属大后裔。

    《路史·太昊》载:伏羲“得乎中央,别而能全,宿而有成,因号伏羲,自有句而应,世故有句氏。”雷泽西南有句水,春秋有句丘,汉为句阳县。有句氏得名在雷泽西南无疑。

    《潜夫论》称:“太昊之后有庖国姓,今庖水在山阳平乐,而帝墓又在山阳,则故其遗迹无疑也。后世弗知,谓为庖厨,已失大妄。而班志(汉书)吏以为炮,鄙陋甚矣……。”山阳,即汉晋之山阳郡。今菏泽市巨野县、成武县、单县俱属山阳郡,平乐即汉之平乐县,在今单县东三十里平乐村。《潜夫论》是晋人所作,时伏羲陵已在,当为中国第一座伏羲陵。陵在今嘉祥县境。与菏泽市巨野为邻。

历史上第一个记载伏羲的是庄子,歌颂伏羲最多的也是庄子。庄子是蒙人,蒙为伏羲后裔。有人说庄子是楚人、是宋人。无论庄子是蒙、是宋、是楚,其先均为鸟图腾的信奉者。把先祖伏羲口耳相传的文化,书写在简册之上,是庄子一生最了不起的功劳之一。自此,有在伏羲的记载就一发而不可收。庄子是蒙人,蒙在曹县南。战国时蒙地管理到菏泽城西北。《括地志》载,庄子为吏之漆园就在菏泽西北四十里,庄子钓台在西北四十里之濮水岸边今遗址尚在。唐玄宗于天宝元年在钓台之上建南华真人观,改离狐县为南华县,都说明菏泽与庄子的不解之缘。战国时,上古土著居民后裔尚多,口耳相传太、伏羲事迹也比外地更为丰富。这也是庄子第一个写记伏羲、歌颂伏羲的最直接的因素,也可证上古菏泽之域是伏羲故里。[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