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州现时最完整嘅骑楼街——恩宁路的人生百态!

 虾子 2014-08-04

 by 江演媚


恩宁路,广州西关最古老的街道之一,保留了广州最完整的骑楼街。每当看到恩宁路里似曾相识的情景,心里的某条弦被触动了,于是,我们决定拍摄这里的人,在它消失之前。

郭荣安(安伯),78岁,是一位理发师傅。家里五代都住在元和街31号这栋老房子里,有几百年历史。他从15岁开始学剪发。他说,他什么都没想,只想一辈子做一个飞发佬。



梁世雄(梁伯),生前在恩宁路多宝坊14号经营凉茶铺“悦庆堂”。我们拍摄完没多久,他便离开了人世,享年79岁。他从小跟父亲学习中医药,在西关当了47年“街坊医生”。他说,看到有时病人多,心里焦急,不忍丢下他们去吃饭,经常饿着肚子诊症。


黄炳杰,是一位粤剧演员。他希望他的孙子能够继承他,将来也去唱粤剧。


叶兆柏(柏叔),6岁开始学粤剧。他说,从他的祖父的祖父开始,家族就已经开始从事粤剧事业。他在保留和发扬粤剧方面花费了毕生精力。

苏少伟(苏伯),19岁开始学打铜,至今坚守着4平方米的铺子“天程铜艺”。苏伯对铜的情感是热爱,一坐就叮叮当当一天,连午饭都忘记吃。苏伯说,一边打铜一边听广播,好轻松。做人要放轻松点。左望望右望望,不专心就会觉得辛苦。


苏英敏,苏少伟的侄子。他对父辈的打铜手艺一度很反感,但后来出于孝心,不忍父亲一辈子守在亏损的小铺子里,便接手做下去。他主攻营销,开发新产品,竟然将恩宁仅剩的一家打铜铺起死回生。“我卖的不是产品,我卖的是文化。”现在,铜铺换了大店面,还开了分店。


黄叔在西关长大,有一种怀旧情怀。年轻时候是行船的,现在身体不好了,便开了个旧书铺休闲,名为“百艺轩”。他说,经历了文革的一代人很喜欢旧东西。现在3、5年换一个领导,时势变化太快,转不到这个弯,所以找这些旧书来寄托一下。黄叔认为来这里买书的人都是知音。


欣欣是黄叔的女儿,15岁。她喜欢画画,不喜欢爸爸的古董和旧书。黄叔给她买了电脑,然而欣欣却学会了玩游戏,经常玩到凌晨两、三点,于是电脑又被收走了。黄叔希望她能上大学,但不强求。


文姨是一位“神婆”。她从小就跟妈妈学习做金银衣纸,顺理成章也卖起金银衣纸,因顾客的需要,帮其准备不同的制品。她有两个失业的儿子。儿子们都不喜欢妈妈做的行当。

陈伯和陈姨是退休的夫妇。他们以前在鹰金钱罐头厂和五羊单车厂工作。现在安逸地过着小日子。


黄伯,已经退休。他喜欢在闲暇的时候做木家具。


像许多老街区一样,恩宁路也没能逃过城市化的进程,2006年便开始了旧城改造的工程,并于2012年彻底变成废墟。建筑破坏了可以重建标本。但一种生活文化消失了却难以为继。比起建筑物本身,我们更想让西关人的生活状态留下印记。


作者/江演媚 陈文俊 编辑/王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