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味老街,带你穿越时光了解荔湾的前世故事

 zely1206 2018-04-01



上下九路,骑楼商铺;

恩宁老街,粤韵悠扬;

荔枝湾畔,玉水荷塘;

沙面翠洲,洋楼古树。

       湾区位于广州市中心城区,历史上地处广州府城西门外,俗称“西关”。公元前196年,汉大夫陆贾南来,在溪中河旁种植莲藕和荔枝。至东汉年间,这里的荔枝成为上贡皇帝的佳品和朝廷赠送外国使臣的礼物,故这一片风水宝地被称为“荔枝湾”。


荔湾老街行览全图



老街秀色


荔枝湾

羊城八景之一

        荔湾区这个区名源自“荔枝湾”。

        历史地理学认为,珠江水受白云山脉破碎台地阻挡,水中泥沙经久淤积,形成今天的荔湾平原。荔湾河涌密布,水上交通便利,是古代著名的游冶胜地。

南国商都  荔枝湾 (局部)  中国画


20世纪80年代的荔枝湾


        荔枝湾自古种植荔枝树,人们纷纷传颂:“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荔湾渔唱”更被列为羊城八景之一。

荔枝湾大戏台


        荔枝湾拥有优美的环境和相对便捷的交通,清代中期的富商巨贾们陆续在荔枝湾一带建宅,有潘仕成的海山仙馆、陈庆云的荔香园、黄子静的小画舫斋,陈廉伯兄弟故居、蒋光鼎故居等。

西关大屋趟栊门柱头雕花(左)

蒋光鼎故居博物馆(右)

梁家祠


        荔枝湾毗邻珠江,汇集众多名人、名园故址,是西关大屋、西关美食、粤剧曲艺等岭南广府文化风情荟萃之地,因此有“小秦淮”“岭南第一胜景”等美称。


西关民俗馆的偏厅,具有传统的房屋布局,格调婉致,内涵甚深。


窗前阅读的西关小姐



十三行

重要商贸城市标志之一


        明末诗人屈大均著作《广州新语》存“广州竹枝词”一首,上有“十字门开向二洋洋船争出是官商。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的记载。

南国商都  十三行局部国画


        十三行在国际上的声名远播,是因为在西欧大航海热潮背景下,清政府定下了顺应历史发展的国策——开海贸易。这一举措,使“十三行”成为海上贸易发展史上“辉煌”的代名词。


        今天的十三行路是民国时期(约1926年)开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这里建起了华南土特产交流会,后又改为文化公园。

20世纪50年代初建成的华南土特产交流会(文化公园前身)


清代十三行商号多集中在十三行街以南的江边上,即今文化公园一带。


十三行周边路牌,它们仿佛目睹了百年前的行业风貌。


        十三行记录了广州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一段辉煌历程,今天的这里聚集了多家大型服装批发市场,商业兴旺。

民国时“生隆昌堂号”石匾



上下九

广州市第一条商业步行街

上下九旧景


        上下九一带,是广州中外文化交流最早的地段之一。南北朝时期,达摩祖师在这里登上中华大地,今天的上、下九路边上还保留着达摩登岸的“西来初地”遗迹。


坐落在玉器街里的“西来初地”牌楼


        闻名遐迩的上下九商业街全长1000多米,全路段共有商店300多家,荟萃了岭南建筑文化、饮食文化和岭南民俗风情。

皇上皇腊味店(左)

广州酒家下九路总店(右)


西南大酒店(今为广州酒家)广告


       上下九在清末时期就初具商业规模,茶楼、食肆、洋服和丝绸铺林立两侧,主要服务于附近的大户人家,平日里深居简出的西关小姐也会来这里购买胭脂水粉,或量体裁衣。

莲香楼天花顶上,散发着红莲清香的大宫灯。


        随着居民不断增多,一些缸瓦铺、杂食铺和小吃铺迅速兴起,自此上下九以物美价廉扬名,成为蜚声海内外的商业中心。


锦纶会馆


        上下九沿街还有许多小商贩,有卖针线剪刀的、磨刀剃头的、拔脸毛的、“鸡公榄”来回吹奏叫卖的,还有小贩担着各式小吃走街串巷……五花八门的行业无所不有,承载着老一辈人的记忆。

售卖“鸡公榄


恩宁路

市中心娱乐旺地


        广州城继拆城墙修马路之后,内街巷也开始整治。1931年,恩宁路被拆建成新马路,其范围包括历史上的十一甫、恩宁东、恩宁北和恩宁市等小巷,因而新马路被定名为“恩宁”。

八和会馆


木人桩上的斑斑旧迹经历了多少代武人的汗水砥砺


        抗战胜利后,粤剧艺人马师曾等人在恩宁路80号重建了毁于抗战的粤剧八和会馆。自此,恩宁路与粤剧结下了不解之缘,许多粤剧名伶在附近定居下来,分布在恩宁路及其附近的粤剧艺人故居有一百多处。


金声电影院(左)

詹天佑故居纪念馆(右)


         今天的恩宁路东起宝华路,西至多宝路,与龙津西路相接。这里有李小龙故居、金声电影院、八和会馆、銮舆堂、詹天佑故居、西关培正小学……充满文化气息。

骑楼街上的老字号店铺



泮塘路

绿阴到处小舟藏  浅水飘红五里香

        泮塘历史悠久,早在明代黄佐的《广东通志》及同时期的《一统志》中就称这一带为“半塘”或“泮塘”。可见,当时的泮塘是一片沼泽湿地。

旧时泮塘风光

荔枝湾泮塘


        泮塘的开发虽然比较早,但开发程度并不高,因此原生文化保留得比较完整。这里有宋代皇祐年间建的千年古庙仁威庙,有象征地方文脉的文塔,有驰名中外的泮塘酒家,还有三月三的北帝诞,五月五的龙舟会,水乡特产泮塘五秀……是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地方。


仁威祖庙


仁威祖庙牌坊


仁威庙木雕


泮塘人的龙舟竞渡


       当地人在塘边筑基,基上栽种荔枝、龙眼,池塘里则种植茨菇、菱角、莲藕、茭笋、马蹄,因为其质量上佳,被誉为“泮塘五秀”。

泮塘五秀



沙面大街

欧陆风情历史建筑群


        沙面,曾又名拾翠洲,是珠江冲积而成的沙洲,一个面积仅0.3平方公里的椭圆形小岛。

        沙面有80多年的租界史,集中了欧洲各国的建筑风格,从稳重雄伟的古典风格到流畅简约的现代风格,从神秘细致的浪漫风格到创新自由的现实风格,可以称得上是欧陆建筑的大观园。袁枚的诗《游粤》中感叹:“沙面笙歌宣昼夜,洋楼金碧耀丹青”。

1949年的沙面西桥



沙面堂


东方汇理银行旧址

千里花街上的和平苑



珠玑路

再现古代大观河繁荣之境

        珠玑路原名“珠巷”和“三角市大巷”,20世纪20年代末扩建为道路叫“珠玑路”。取珠巷的“珠”字再加“玑”字作为路名,曾讹传与南雄珠玑巷有关。今和平西路与珠玑路交界处,原有大观河流经,为西关繁华之地。

珠玑路


        在明朝成化八年(1472年)开始开始凿建,从十四甫东面的太平桥接西濠涌,到昌华街,在柳波涌流入珠江。


珠玑路老街道



聚龙大街

保存最完整的广州古村落

        聚龙大街位于荔湾南面的芳村冲口,旁边是聚龙古村。大约在光绪十五年(约1889年),一批台山籍邝氏族人购入大概两百亩地,兴建房屋并出售。由于挖地基时挖出地下红砂岩石水,水色赤红,人们认为这是龙脉所在,于是命名为“聚龙村”。

聚龙古村


村口的龙纹图案


聚龙村的青砖巷


        聚龙村古建筑群是广州现存最完整的清代古民居建筑群之一,是近代房地产的雏形。该村按“”字型平面布局,纵横整齐美观,错落有致,具有浓郁的岭南特色。

聚龙村民居纵横整齐美观,错落有致。


聚龙村民居群


聚龙村旧民居


人民路

建起国内首座城市高架路


        老广州是有城墙的,原来西边的城墙大概就建在今天的人民路上。

       1920年,时任广州市长的孙科为了改善内城人满为患的状况,同时为加强与西关商业区的联系,遂借鉴西方建设现代城市的理念,拆除西城墙,修筑新马路。以原太平门为界,先修起了太平南路和太平北路,后来又修了丰宁路和长庚路。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的广州太平南路(今人民南路)


        1966年,“文化大革命”时,把这三段路连通了,合称人民路,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人民路上,看不到尽头的骑楼和高架桥。



沿江路

广州也有一个外滩

        1920年前后,政府拆完江边的城墙后填江造堤,建起了长堤大马路。大三元酒家、先施公司、华夏百货公司、珠江大戏院等新式酒店、百货公司和娱乐场所先后进驻,江边一带日显繁华,成为了广州的“外滩”。

塔影楼


        约在1932年,长堤外再筑新堤一道,东面连通到海珠石(今为海珠广场),西面连通到六月二三路(今黄沙大道),定名为新堤大马路,1981年改名为沿江西路。


粤海关旧址


老街美食


        “食在广州,味在西关,源自泮塘荔湾的茶楼、食店遍布大街小巷,泮溪酒家、陶陶居、莲香楼、广州酒家……中华老字号享誉全球。

 

各式荔湾小吃


        荔湾街巷经过时间的洗礼,它们见证着西关沃土改变,记载着广州家园成为历史传奇。


【来源:岭南美术出版社公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