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推荐:把国学当“鸡汤”,会腻的

 简易乾坤 2014-08-05

把国学当“鸡汤”,会腻的

 ——专访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傅佩荣

2014年8月1日 解放日报  陈俊珺/鲍语芊

从各类国学节目的热播,到国学书籍的畅销;从各种国学班受到热捧,到暑期不少家长送孩子去参加国学夏令营。近年来,众多形式汇聚的国学热度,始终不减。

日益模糊的,是国学的本来,或者说对于国学的真正理解。有人把它当作“心灵鸡汤”,有人将之奉为成功学……

在苏州讲学期间,接受《解放周末》独家专访的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傅佩荣,围绕当下种种国学现象,一一剖析,娓娓道来。在他看来,国学对于我们最大的意义在于它能让人的内心得到安顿,成为心灵的家园。

傅佩荣 1950年出生,祖籍上海,毕业于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获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任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兼哲学研究所所长、比利时鲁汶大学与荷兰莱顿大学讲座教授,现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

傅佩荣教授译解的《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大学·中庸》、《易经》的书籍在大陆不断出版。他先后在山东电视台、上海电视台、中央电视台、东方卫视等大众传媒上介绍国学,受到读者、观众的欢迎。

我的阅读心得:“春”读《论语》;“夏”悟《庄子》;“秋”看《老子》;“冬”学《孟子》

人们都忙着获取信息与知识,生怕脱节,但关注和寻找智慧的人却少了。

真正的智慧能让你面对痛苦时磨练自己,面对罪恶时不妥协,面对死亡时不惧怕。

解放周末:在人们的印象中,近年来“傅佩荣”这个名字总是与国学联系在一起,写书也好、讲学也好,国学总是您阐释的主题。在您看来,几千年前的经典与现代人的生活有着什么样的联系、该怎样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找到合适的活法?

傅佩荣:我们所熟悉的国学经典,是经过千锤百炼传承下来,但它并不是固化的、僵硬的。在每一个时代,它都需要人们结合当下的特点,取精用弘,推陈出新。

我们这个时代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你刚才所说的“信息爆炸”。网络这么发达,人人好像都在忙着获取信息和知识,生怕一不小心就与这个世界脱节,但真正关注智慧、寻找智慧的人却少了。

解放周末:信息和知识易得,真正的智慧却难觅。

傅佩荣:智慧与知识有很大的不同。知识来自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上至天文,下至地理,都可以通过分门别类来细加研究,最终找出普遍的、系统的原理。

而智慧则关乎一个人处世的态度,以及他能否灵活运用生活的哲学。我们知道,痛苦、罪恶和死亡是人生逃不开的三大命题,真正的智慧能让你面对痛苦时磨练自己,面对罪恶时不妥协,面对死亡时不惧怕。

有的人可能不具备渊博的知识,但却可能有智慧,反之,一个整天低头看手机、上网,只满足于捕捉信息的人,反而会与智慧疏远。

解放周末:那么,如何才能接近智慧?

傅佩荣:孔子、老子以及先秦诸子的国学经典中就蕴藏着这样的智慧啊,这就是国学对于今天的意义之一。

解放周末:书中自有智慧,而阅读是人们接近、获得人生智慧的一种途径。

傅佩荣:是的,阅读能够把白纸黑字变成思想观念,让你在消化之后能够实践于自己的生活中,进而感受到生命的深度、厚度。

如果把人的一生比喻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那我的阅读心得是:“春”读《论语》,你会觉得人生充满希望;“夏”悟《庄子》,让人通体清凉;“秋”看《老子》,会接纳万物荣枯;“冬”学《孟子》,会有浩然之气。

解放周末:老庄之道常被视为一种消极与避世,您是怎么解读的呢?

傅佩荣:道家其实是教我们用整体的眼光去看待人生。什么叫整体呢,比如我今天事业失败了,但将来还有可能成功啊;反之眼前这一刻我是成功了,但将来仍然有可能失败。把人生当整体来看,你在失败时就不会气馁,在成功时也不会过分得意,人心就会感到平静与安顿,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不容易抑郁。

除了孔孟老庄的书,我觉得到了一定的年纪还可以读点《易经》。“易”是万变,“经”是常法,《易经》阐述的就是如何看待多变的人生和世界。当然我说的这几个阶段也不是绝对的,还是要根据每个人的成长经历来衡量。

要想迅速获得所谓的成功技能,还是趁早远离国学吧

国学对现代人的意义肯定不是一碗“心灵鸡汤”这么简单。

心灵家园会给你动力,也会给你定力,让你不会为周遭的噪音所裹挟或者迷惑,更不会盲目攀比。

解放周末:这些年,国学通过各种方式保持着一定的热度。而在这种热度的背后,我们不难发现有些人追捧国学是为了获得一种“心灵鸡汤”式的安慰或鼓励。国学对现代人的意义,就是一碗“鸡汤”吗?

傅佩荣:当你感到疲惫时,喝一碗别人准备好的鸡汤,可能很快会觉得精力充沛,但没过多久你又会感到饥饿和疲惫,而且时间一长,喝得太多,肯定会觉得腻,甚至感觉不到它的作用。这就是“心灵鸡汤”的特点。

我觉得国学对现代人的意义肯定不是一碗“心灵鸡汤”这么简单,今天我们对国学的学习和传承,最终也不是为了寻求一时的精神提振、为了获得浅层次的励志。

解放周末:现在还有不少人把国学当作“成功学”来解读。

傅佩荣:这更没有道理,要知道孔子在他的时代曾经被当作丧家犬;孟子周游列国之后还是回到了老家;老子认为全天下人都不懂他的话;庄子甚至觉得世上没有人能跟他对话。以世俗的成功标准来衡量的话,他们在当时都不算成功。所以要想迅速获得所谓的成功技能,我建议还是趁早远离国学吧。

解放周末:无论是寻求“心灵鸡汤”,还是将国学奉为“成功学”,说到底都是实用主义的表现。

傅佩荣:对。但对于“心灵鸡汤”,我觉得也没有必要完全去排斥它,毕竟每个人都有获得内心安慰的需求。不过,需要提醒的是,我们不能满足于只寻求“心灵鸡汤”,更不能把国学简单理解为“心灵鸡汤”。

解放周末:它更重要的意义是什么?

傅佩荣:国学对于我们最大的意义在于它能让人的内心得到安顿,成为心灵的家园。人活在世上,时间是有限的,每个人注定只能接受某一些经验,这些经验是片段化的、不完整的。所以,每个人都要努力去寻找、去建立自己的心灵家园,它是你内心安身立命的地方,它能让你找到生活的意义。

寻找心灵家园是每个人内在的需要。人的需求分为身、心、灵三个层次。身体的需求是必要的,什么叫必要?就是非有它不可,但只有它还不够。心智方面的发展,是每个人需要一直努力的。但灵的需求或者说精神需求则是重要的。满足身、心、灵三个层次的需求,一个人的生命才能更完整,更丰富。

解放周末: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为了物质的追求而忙碌不堪,心灵、精神层面的追求则虚无缥缈,要么视作可有可无,要么就是无暇顾及。

傅佩荣:确实如此,看看我们的四周,很多人的生活目标看上去都非常趋同,通俗点说可以用“五子登科”——票子、妻子、孩子、房子、车子来概括。

解放周末:我们似乎很容易陷入一种与他人的比较,并习惯于将这种比较当作自己人生进步的方向与动力,却忘了问问自己的内心。

傅佩荣:寻找心灵家园就是寻找自己此生的意义和目的,建立自己内心的价值观,而非迎合他人。心灵家园会给你动力,更会给你定力,让你不会为周遭的噪音所裹挟或者迷惑,更不会盲目攀比。

国学就植根在我们的语言文字里,你想逃也逃不掉

宗教的方法是“信”,而哲学的方法是“思”。如果要问我倾向于哪一种?我更推荐哲学。

如果更多的人能在国学中寻找到心灵的家园,我们的社会心理就会更从容更自信。

解放周末:在一个瞬息万变的年代,内心的定力尤为可贵。

傅佩荣:我很庆幸有哲学、尤其是中国的儒家与道家,帮助我找到了我的心灵家园。我从年轻时就很少羡慕别人,当我看到别人的成就时,我心里想的是,他在背后付出了什么、他追求的目标是什么,如果他的追求和我不同,我干嘛要羡慕甚至嫉妒呢。我会因为他的成就而欣赏他,但我不会自卑或者因此感到不快乐。

每一个个体的心态合在一起就构成了国民的心态。这些年我们在物质财富上一直在进步,但国民的自信心似乎并没有跟上,我想,如果更多的人能在国学中寻找到心灵的家园,我们的社会心理就会更从容更自信。

解放周末:您曾经研究过西方哲学,并在耶鲁大学就读。在西方国家,宗教信仰是很多人寻找心灵家园的途径。

傅佩荣:宗教确实是帮助西方人寻找心灵家园的一种方法,但这绝对不是唯一的,哲学也是很好的途径啊。我曾经多次分析过宗教与哲学的异同:宗教和哲学方向是一样的,都是给人以终极关怀,但方法是不一样的,宗教的方法是“信”,你只要信就好;而哲学的方法是“思”,是基于理性。如果要问我倾向于哪一种?我更推荐哲学。

解放周末:因为您是教哲学的吧。

傅佩荣:哈哈!虽然西方哲学也曾深刻地影响过我,但在我读研究生的时候,我的感觉一下子变了,我忽然意识到我们的国学才是我的心灵家园。

解放周末:这种变化是怎么发生的?

傅佩荣:是我的老师方东美教授改变了我,他是跟冯友兰先生同一辈的学者。他当年讲课可以用“天马行空”和“画龙点睛”来形容。从中国哲学到西方哲学,再到佛学,看似天马行空,但很少有人能把孔孟老庄与西方大哲学家放在一起,贯通中西地讲。听了他的课,再加上读了一些书,我忽然发现原来中国哲学是这么好,我忽然有了一种信心,我们的国学是一个宝库。

解放周末:这种文化自信是比较和学习中建立起来的,慢慢也形成了一种文化自觉。

傅佩荣:现在我们对国学的态度往往容易陷入两个极端,不是爱得太过分,就是不喜欢得太过分。爱的人说,我们国学是世界上最好的,不喜欢的人可能很自卑,觉得国学比不上西学。

我以前可能就属于后者,但后来意识到这两种情绪其实都没必要。我们生下来就是讲中文的,国学就植根在我们的语言文字里,你想逃也逃不掉。当你真正读懂国学经典时,你就会发现,自己不是无源之水,国学可以让我们在茫茫人海中、在各种各样的选择面前,知道方向所在,这也就是心灵家园的意义。

假如你只知道捧着孔孟老庄的原文念,很难悟出这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

当你把国学融入生活时,你要懂得应变的智慧。

人的修养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提升,一定要容忍自己可能的退步,再试着进步。

解放周末:国学能给予我们生活的智慧,让我们找到心灵的家园,但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国学经典还是让人难以亲近,语言上的障碍很难跨越,对此您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

傅佩荣:我小时候刚接触国学时,和身边大多数同学一样,觉得枯燥、难懂。那时候国学课很不受欢迎。

解放周末:为什么?

傅佩荣:因为要考试啊。我们初中时读《论语》、孟子,高中时读《大学》《中庸》,迫于考试的压力,只能硬着头皮背下来。而且老师上课都是按照朱熹的注解来讲解,听上去很教条,让人无法领会这些文字真正的意思,所以就不可能真的喜欢它。

最可怕的是,等到这些经典都能背下来了,我们发现自己很难做到,书本和现实的差距越来越大,心里就会产生疑问,难道古人都是说一套、做一套吗?

解放周末:后来,因为遇见方东美老师,国学之门才真正向您敞开,对吗?

傅佩荣:是的。能不能真正领会国学可能还要看机缘。如果机缘让你听到某些关于国学的真知灼见,打动了你,那我建议你继续找国学的书去看,看懂它,并且试着去实践。假如你只知道捧着孔孟老庄的原文念,很难悟出这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

解放周末:比读懂更难的是实践。

傅佩荣: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大都是应试教育,老师会告诉你,每一个字它对应的意思,考试时候也有标准答案,但人生偏偏不是这样,当你把国学融入生活时,你要懂得应变的智慧。

解放周末:能谈谈您的应变经验吗?

傅佩荣:智慧是难以言传的。大家都知道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据说他的母亲是一位助产师,专门帮产妇接生新生婴儿。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我无法把智慧直接教给你,我只是智慧的“助产师”。

解放周末:关键还是要靠自己在生活中领悟。

傅佩荣:我举两个很小的例子。儒家讲人性向善,“善”代表真诚。因为真诚,所以我内心的力量会要求我去行善,看到有人摔倒,我觉得不忍心,就把他扶起来,而不会顾虑,这个人会不会说是我撞了他。因为我懂儒家,相信人性向善,所以我按照我的内心去做,我的快乐由内而发。

我曾经把这段话告诉我的学生。后来有人来问我,老师我可以一次两次地去行善,但是我不能坚持。

我对他讲,没关系,人都是有惰性的,人的修养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提升,一定要容忍自己可能的退步,再试着进步,生命就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嘛。

解放周末: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遭遇挫折,用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很重要。

傅佩荣:我刚刚在台大教书的时候,收入很有限,我只好把翻译当作副业,同时在报纸上写专栏。好不容易攒了些钱,就有朋友向我借钱。我借钱给他之后,就再也没有他的音信。

当时,被骗的懊恼让我对人性感到茫然不解。还好,我没有失望,因为我依然相信儒家所说的“人性是向善的”。

虽然那笔钱至今杳无音信,但我很庆幸自己从来不曾对人摆出债主的嘴脸。老子说过,“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意思就是手上拿了借据,但从不向人要债。后来,我通过努力工作又把钱赚回来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