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静脉穿刺术的各种方法及其护理分析

 杏林脉香 2014-08-05

静脉穿刺术的各种方法及其护理分析

【摘要】静脉穿刺术是门诊急诊科护士必须熟练掌握的护理技术操作之一,快、稳、准地完成静脉穿刺,不仅为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争取时间,也为常规输液治疗的患者减轻不必要的痛苦。

【关键词】静脉穿刺成功率护理

1.穿刺方法

1.1直接刺入法即针尖通过皮肤直接刺入静脉。针尖不在真皮内潜行,与皮肤成20°~40°角,在静脉上方直接刺入静脉。这种方法很少刺激真皮内的游离神经末梢,减轻了进针时的痛感。而且针尖刺入皮下后,直接压迫被穿刺静脉,使之不易滑动,穿刺成功率高,患者也乐于接受,较常用。

1.2潜行刺入法在欲穿刺的静脉旁0.51cm处,针尖与皮肤成10°~20°角,针尖刺入皮层后,在真皮内潜行一段距离,再刺入静脉。这种方法,易刺激真皮内的游离神经末梢,增加对肌纤维的牵引及损伤,增加痛感,且易使静脉滑动。特别是消瘦患者,穿刺成功率低,又给患者增加了痛苦,不常用。

2.选择静脉

2.1输液治疗的患者选择静脉时一定要慎重、细心。首先从手背静脉网开始,尽量选择粗直、管腔充盈饱满、弹性好、暴露明显、不易滑动且易于固定的浅静脉。在选择静脉时,要考虑到穿刺部位,避免在关节及不易固定的部位穿刺,以免患者在轻微活动后针尖滑出,造成渗液、漏液等,再进行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

2.2急诊患者对于急需救治的患者,可选择较粗、直、管腔充盈、饱满,且弹性好、无硬化、不空虚、暴露明显、不易滑动的大静脉,如正中静脉、头静脉、贵要静脉等。

2.3小儿患者选择头皮静脉,小儿头皮静脉极为丰富,分枝甚多,相互沟通,交错成网,静脉浅表易见,不滑动,易固定。尤其在冬季患儿不易着凉。

3.特殊患者的静脉穿刺

3.1肥胖患者肥胖患者皮下脂肪丰满、静脉位置较深、行走看不清,但静脉相对较固定。穿刺时可用食指按静脉走行的解剖位置先触摸,触摸到后做好标记,以30°~40°角快速进针直接刺入,成功率较高。

3.2消瘦患者消瘦患者皮下脂肪少、静脉位置浅、行走清晰可见,易于滑动。穿刺时,可用左手在患者前臂伸侧面向屈侧面握紧前臂并拖起,拇指、示指、中指拉紧皮肤,固定静脉,以15°~20°角快速直接刺入。

3.3水肿患者可沿静脉走行的位置,以母指压迫局部,约34cm长,使组织液被挤到周围组织内,待静脉暴露后,可不扎止血带,以20°~30°角快速直接刺入静脉。

3.4静脉空虚的患者这类患者常见于的大失血、重度脱水、休克等。穿刺时要选择较粗直的大血管,扎好止血带,并轻轻拍打,看到血管后以潜行刺入法进针为好。由于患者血管充盈差,进针后不一定见到回血,但针尖进入血管后有“落空感”或“阻力消失感”,这时可挤压调节夹以下的输液管,如见回血且液体滴注通畅,局部无肿胀,则证明穿刺成功。

4.静脉穿刺失败的原因

4.1技术因素(1)静脉穿刺技术不熟练:主要表现在初上岗的护士,缺乏临床经验而造成的穿刺失败。(2)穿刺部位及血管选择不当:穿刺前如不认真选择血管,也常导致穿刺失败。静脉穿刺血管的选择,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暴露明显的静脉。直行静脉的长度大于针头的1/2。易于固定的静脉。长期静脉给药,应有次序地先下后上,由远端到近端选择血管。

4.2精神因素静脉穿刺过程中一些消极心理状态,均可造成穿刺失败。(1)护士紧张情绪:对静脉穿刺缺乏信心,遇到熟人、上级领导等,心情过分紧张。(2)患者因素:患者对静脉穿刺恐惧、紧张,已有几次失败史,对护理人员缺乏信心,操作时不配合或配合不默契。(3)护士责任心不强:不安心护理工作,注意力不集中,操作时满不在乎,应付了事。

4.3物品因素静脉穿刺成功与否,物品的优劣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护士在穿刺前仔细检查有无针尖带钩、钝平、输液管漏气等,可避免不必要的失误。

5.体会

5.1较全面的理论知识每一位在临床工作的护士,都应经过正规学校的学习,并在实践中不断更新知识,这是做好静脉穿刺的基础。另外还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亲切的语言,使患者产生亲切感和信任感,加速患者适应新环境。

5.2熟练的穿刺技术护士必须熟练地掌握穿刺技术,尽量减少患者的痛苦,这是提高穿刺成功率的关键。为此,要求每一位护士用所学到的医学知识,掌握血管的走行规律、深浅、粗细,并以一定的骨性和体表标志作为参考点,勤学苦练,真正做到一针见血。

5.3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一名合格的护士,除具备上述基本要求外,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沉着而稳定的心理情绪,高度的工作责任心,以及对患者的一片爱心,这是提高穿刺成功率的保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