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刺操作手法的研究和心得

 oqoq 2014-08-05
   
 
 
  目前全国广大医药卫生人员,在党的中医政策号召下,对祖国医学遗产,展开了学习和研究,特别是针灸学,更是普遍地推广提倡,并已在临床上获得了许多的比较突出的治疗成绩。因而引起了医界同志们的研究兴趣,同时对针灸手法操作问题,也更为重视起来。在本年本刊第四期发表了五篇有关针灸手法的研讨的文章,对针灸手法操作与补泄问题,都介绍了自己的宝贵经验和不同的认识见解,这样能够给学习和研究针灸的同志们很大的帮助。但是,我们应当本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来研究和讨论这一问题,不要过早地肯定或否定某种手法和观点,要把各种不同的操作手法和补泄技术,大家尽量贡献出来,然后加以研究,是我个人的主观看法。现在我将多年临床实践中研究和心得的针刺手法和补泄技术,向同道们介绍以供参考,希各地针灸同道们提出批评和指正。    
一、“进针”“出针”的操作方法 
 
  现代一般针灸医籍中所论之“进针法”,通称右手为刺手,左手为押手,而进针的方式方法各有不同,但皆从经验实践中得来,可以选择性的研究采用。我所介绍的“进针法”与一般之进针法不同,诚恳地说,是在多年治疗实践中不断地研究和改进而成的一种“无痛进针法”。这种进针法能使患者乐于接受,不感分毫痛苦,特别是对神经过敏的人,更为适宜。“出针法”也是历年反复研究成功的。这两种方法结合运用,能有“进针不痛、出针不觉”的良好作用。兹将进针、出针方法分述如下1.进针法:此法分三个阶段,兹分别介绍如下: 
  (1)压按(揉撚爪捏):是照难经“先以左手压按所针荣俞之处,弹而努之,爪而下之”的原则,用左手中指末梢,在刺激部位重按压迫,摇撼表皮肌肉,用力向下爪捏,约一二分钟,使患者感到刺激部位周围麻木重胀为标准。 
  (2)穿皮:先以右手持针,拇食二指第一节夹住针柄,针尖对准穴位,针体不动,此时即用左手中食二指在穴位周围重力叩击和搔刮方法(中指叩击,食指搔刮),乘机询问患者痛否?患者答复一点不痛(此时针未刺人当然不痛,这是使患者在大脑皮层不建立痛的兴奋灶很好方法),这时患者精神紧张状态,已趋和缓松适,穿皮就没有丝毫困难,仍然继续不停地用左手叩击搔刮,同时右手迅速灵敏的轻微捻转针柄(左右捻转的方式角度要小,刺激力要轻而速),将针尖穿过表皮,此时患者仍然没有痛感。(说明:①由于用左手叩击搔刮的时候,右手将针刺入表皮,患者大脑分析器只呈现麻痒的感觉,刺针的痛感就很微弱或消失了。②穿皮阶段是进针最重要的一环。因为针尖穿透表皮时,首先接触针的刺激是受纳器,巴氏学说认为:“受纳器是接受内外一切刺激的最前哨的器官”,只要受纳器遭到针刺没有疼感,其传入神经的力量到大脑皮层相应区,就建立不住刺针痛的兴奋灶了。③穿皮时左右两手的动作,需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平素必须经常熟练才有得心应手之妙,如右手捻转针柄使针尖穿入表皮时,而左手的动作叩刮技术,配合的不适当,患者就感觉针刺有痛感了。注意两手共同动作时,要使左手叩刮的麻痒感觉,超过右手捻针穿皮的活动力量,这样才能使患者只感穴位周围麻木与痒感,就不知针刺穿皮的痛觉在何处了。) 
  (3)刺入(捻转速进):针尖穿皮以后,两手动作仍然不停,右手迅速捻转针柄将针尖向下深刺,使针体通过其皮达到组织肌肉部分。这一阶段比较容易进行,因通过其皮后,针下只有痠重感,痛的感觉就完全消失了。 
  2.出针法:有些针灸医家出针时,不先捻转活动针柄,测验针下是否已呈现松适现象或有无滞针,即用力迅速向外提出。常使患者发生剧痛或出血、红肿发炎,这是应当加以纠正的。我常用的出针法,简单易用,出针时毫无痛苦,出针后病人无任何不适感觉。手法是在未出针前,根据补虚泄实的原则,用内经“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的方法来捻转出针。如施行补法出针时,用右手轻微捻转针柄将针徐徐上提,针尖将至皮表时,用左手食中二指夹住针体,略用力向下压按,同时右手将针捻转而出,出针后立即揉闭穴孔,患者无丝毫痛感,亦不觉针已出穴。用泄法出针时,则用右手迅速灵活地捻动针柄,感到针下空松无沉滞现象时,将针体向上引提,针尖将达皮表时,仍用左手中食二指夹住针体,用力向下压按,右手将针迅速捻转上提而出针,出针后徐徐揉按针孔或不揉针孔,患者之感觉与补法出针同。   以上介绍的“进针”“出针”法,如能照法使用,并注意经常熟练指力使拇食二指左右捻转的活动形势,能够迅速灵敏,自能达到所谓:“刺针不痛、出针不觉”的良好作用。    
二、有关补泄手法的研究和心得 
 
  1.补泄手法治病之定义:病象虽然是变化多端,总不能离开藏府阴阳之失常,而某一经络藏府之发病,也决不能超出表里寒热虚实之纲领,审察病机之所在,根据藏府经络之所属,视夫邪之所中为阴为阳,属寒属热,或虚或实,而施以适当的补泄手法,以疏通经络,宣导气血,调整虚实,为治疗疾病之重要关键。古人对补泄治病,非常重视,如内经谓:“百病之生,皆有虚实,而补泄行焉。”“有余者泄之,不足者补之。”补者扶助其不足之正气,泄者消除其有余之病邪。“刺虚者须其实,刺实者须其虚。”是施用补泄之准则。又谓:“补泄之时,以针为之。”是说明用针治疗疾病,就必须掌握补泄原则。从以上古人所说的补泄意义看来,我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到“补虚泄实,扶正除邪”是针灸治疗疾病之重要问题。欲达到针刺之疗效,必须通晓补泄之原理,善于运用补泄之方法,才能显示针灸的伟大作用。如果否定了补泄方法,认为无研究必要,认为不用补泄,也能治好病,那就等于把针灸治病之特点和它的优越性抛弃。我认为这样对待针术补泄的思想观点,是应当加以批判的。 
  2.古今补泄手法之种类,补泄手法最早见于内难二经,重点地讲,内经分呼吸、迎随、疾徐等补泄手法,难经有“从卫取气,从营置气”、“补母泄子”及“推而内之为补,动而仲之为泄”的补泄法则。唐宋以后的历代医家又创立了捻转、提插、九六数,及针灸大成杨氏之十八法、神应经之补泄法等。后世补泄方法,名目繁多,立论各异,初学针灸的人们,往往感到无所适从,研究针灸的,亦常以补泄难明为遗憾。现代针灸界一般常用的新针刺法如雀啄、屋漏、旋撚、间歇、震颤、乱针术等,也是补泄方法。其中又分轻重刺激起兴奋与抑止作用及反射诱导作用。总括的说,今昔种种补泄方法,悉从经验实践中研究出来的,不要因其名目繁杂感到研究和施用困难,要以全面学习的精神,善于分析选择,对以上新旧不同的针刺补泄法则,通过临床实践,进行反复研究,加以辨别比较,经过长期钻研,自能得出明确的认识。我过去研究补泄时,专以内难二经为主,曾否定了后世各种方法,但近几年来看到各地医刊报道的文献,有许多针灸同道运用后世各种补泄方法,也具有显著的疗效,因此我才感到我以往的思想观点是不正确的。所以列举今昔补泄方法,作概括的说明。
三、介绍我常用的补泄方法 
 
  1.针下候气:施行补泄,必待针下气至,气不至而行补泄,则无治疗效果。内经云:“刺之而气不至,无间其数。”“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又说:“静以久留,以得气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其气已至,适而自护。”说明留针必须待气,更要慎守勿失,必须在留针时期,专心一致,精神贯注,观察患者针下感觉情况,其气至之缓者,针下无沉紧痠胀现象,可用刮针、捻针之催气法,以使气至。1)刮针催气法:用左手拇指端压按针柄头上,略为向下用力,再用两手食指弯曲,指背相对、夹固针体,另用右手拇指爪甲在针柄上频频上下刮之(此项技术,平素要熟练使掌指关节力量运动灵活,尤须注意爪甲不要过长),使患者感到针下痠楚重胀为针下得气之明证,补泄之机就在此时。2)捻转出入法:用右手拇食二指,摄住针柄,另屈中指第一节指背在拇食二指之后顶住针柄,施用左右捻转法活动针体,旋出旋入,约捻转五分钟左右,也可以使患者针下得气,这一手法是根据内经“徐入徐出,谓之导气”变化施用的。如患者感觉特别迟钝,可与刮针催气法交互施用,以达到针下气至为原则。   2.气至补泄:针下既已气至,就要施行补泄,手法有两种。1)呼吸补泄法:适用于胸腹部之经穴,此法从进针时就要分别补泄,进针时目视患者呼吸状态,按内经大法,如用补法时即乘患者呼气时进针,注意进针后手不离针以待气至,气至后在每次呼气时用补法,轻微刺激,徐徐捻针,吸气时则手握针不动,候补已中机,则俟患者呼气时而出针。如用泄法则恰恰相反,须乘患者吸气时而进针,针下得气,在吸气时而用泄法,强烈刺激,迅速捻针,呼气时则手握针不动,泄已中机,俟患者呼气时而出针。(说明:①胸腹诸穴,易于辨别患者呼吸状态,呼气时则胸腹下陷,吸气时则胸腹高举,进针、出针,或补或泄,容易掌握,故呼吸补泄法适用于胸腹部位。如头面四肢项背各部用此法则较有困难,可用难经补泄法。②呼吸补泄方法,要与难经补泄未进针前左手压按等法结合起来,方能达到补泄之效,故难经谓:“补泄之法,必非呼吸出内针也”)。2)捻转补泄法:按照难经补泄大意而演变施用,包括从卫取气,从营置气,推内为补,动伸为泄。未进针前先用爪切弹努手术,指下得气而进针,针下得气而补泄,补法则将针轻微捻转,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向穴内推入使针力由表达里,手法要紧按慢提,入多出少,即所谓当补之时从卫取气以及于营,推而内之是谓补也。泄法则捻针强烈迅速,拇指向后,食指向前,摇撼针柄使针身由里而达表,手法要紧提慢按,出多入少,即所谓当泄之时从营置气以达于卫,动而伸之是谓泄也。(说明:①施用难经捻转补泄法可与刮针催气法结合起来,交互并用,效果显著,用刮针法的补泄形势,与刮针催气法的手技有区别性,补针时用左手拇指压按针柄上端轻微向下用力,另用两手食指屈指背夹住针柄,用右手拇指爪甲在针柄上频频刮之,刮时爪甲由上而向下刮,用力要轻微灵活。泄法则仍用右拇指压按针柄上端,另用 右手食指爪甲在针柄上施行刮针手技,刮时爪甲由下而向上刮,用力要强烈迅速,与补法刮针成反比例。②补泄中机出针时要参阅出针法补泄不同的操作方式)。 
  3.测验补泄中机:运用补泄手法治疗寒热虚实时,补泄是否已达到适当的时机,这一点更为重要。在施行补泄时,必须注意分辨,首先辨明针下之寒热感觉,为虚已得补,实已得泄之明征。内经谓:“刺实须其虚者,留针阴气隆至,针下寒乃去针也。刺虚须其实者,阳气隆至,针下热乃去针也。”究竟补泄是否中机,必从患者针下之感觉来证明,如用补法后患者已感觉穴内温热充实,即可测知机体已由衰弱而达于兴奋,各部组织活动力量,已恢复常态,斯时患者正气得复,病邪已除,而医者在捻针时亦感觉针下充实,此即补已中机,就是出针之时,不必再行补法了。如用泄法后感觉寒凉空松,即可测知机体已由兴奋而达于抑止状态,各部组织之亢进力量,已呈现和缓之势,这时患者病邪已夺,正气渐复,而医者亦感觉针下空松灵活,此即泄已中机,就要停止泄法而出针。如患者感觉寒热不明显,可继续施用补泄手法,以期达到补泄中机为要旨,否则出针过早或太迟,则发生不良后果。内经对此已有诫示,如“害中而不去则精泄,不中而去则致气,精泄则病益甚而恇,致气则生为疡。”从经义看来,古人对补泄是否中机,是非常重视的。    
四、实践经验和体会 
 
  我个人对补泄问题,在多年研究针灸过程中,曾反复钻研,通过临床实践,屡经证实补泄手法最切合实用而又简单易行者,就是难经补泄法,所以在这一补泄方法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内难二经补泄之原理,结合到轻、重刺激起兴奋、抑制作用之论点,才拟定了研究心得的补泄手法,在过去曾著有“实验心得针术之外泄法”、“补泄迎随之商榷”、“针术运气之经验论”、“针灸医学研究论”等(刊载于前北京中国医药月刊一至三卷各期),对补泄手法之意义和运用,有详细分析与说明,虽然有许多地方偏执己见,但是悉本内难补泄法则,结合临床实践而屡经施用,证实确有功效。为了发扬针灸疗效作用,故大胆地向针灸同道介绍研究,尚希多提批评意见,使它能够有更好的进步,是我的一点期望。现在将我对补泄问题的几点体会,介绍如下:   1.欲达到补泄手法得心应手的要求,必须平素加强运掌、练指、练气的学习和研究,才能使掌、指力量充实,使捻针技术,能迅速灵敏,轻重得宜,同时在施用补泄时期运用语言向患者示意刺针不痛之技术及补泄功效之意义,启发患者对针术之信仰,消除其“刺针必痛”的思想,再按“无痛进针法”刺针,自然能达到“刺针不痛,出针不觉”。在补泄已中机时,亦易有针下寒热之感觉,能辨别其补泄中机而及时出针。 
  2.施用补泄时在进针前后要始终保持精神集中,思想凝静,必须按照内经“经气已至、慎守勿失,神在秋毫,属意病者”的意思进行,方能产生补泄的功效。如单独掌握补泄手法而忽视了精神作用,则思想纷乱,精神与针力不能配合一致,即难发挥针的补泄作用。 
  3.在历次研究和实践过程中,体会到只要能掌握补泄手法,操作技术熟练,到了补泄中机的时候,针下自然有寒热感。此外,“烧山火”“透天凉”法,也能使针下出现寒热,皆可以研究采用。 
  4.我过去也是与同道们一样概用右手进针及补泄手法,左手只在未针前施用弹努爪切手术及帮助右手进针的作用。从一九三五年起,加强左手的掌指锻练及捻针补泄的操作方法,历年余而研究成功。以后在临床施术时,使用左右两手同时进针及运用补泄手技,感到比较单用右手施术,有过之而无不及。如刺两内关与公孙治疗胸腹疾患,两足三里治疗吐泄等症,两手进针同施补泄手法,能从两侧穴内发生感通作用,效果是很显著的。它如同一经络的穴位,取穴姿势亦相同,也可以用两手进针刺激两个经穴,如针环跳与阳陵、委中与承山、曲池与肩髃等,皆可用两手进针而施术,胸腹诸穴,更易于施用这样方法,经过二十余年之实践证明,确有节约治疗时间,增加疗效之优点,故乐于介绍出来,希望同道们推广使用
    
五、“烧山火”与“透天凉”的个人操作经验 
 
  今年七月份参加了中央卫生部在上海召开的全国“中医经络,针灸会议”在小组会上同上海陆瘦燕大夫先后作了烧山火与透天凉手法的表演;由于个人运用的手法与一般针灸书籍所载有所不同,所以有许多同志向我索阅补泄手法的论文,特别是烧山火与透天凉操作方法,因此有必要将个人“烧山火”“透天凉”的具体操作方式及掌握的原则加以论述,以供中西医同志及本刊读者参阅。如有不同的看法和经验心得,希本着学术争鸣的方针,加以辩论,多提批评意见,我们相互学习,共同研究,使针灸医学发出许多的异彩,是我迫切的愿望! 
  根据杨氏与明堂之说,使用烧山火与透天凉手法时,是令病人自己口鼻呼气与吸气,再接三进一退与三退一进之刺法,即可使针下有寒热之感觉。但个人在三十余年临床实践中,加以变通改进,经过多年反复研究探索,证之于临床实践,效果颇佳。兹介绍如下:明确诊断、根据病情,确定必须使针下寒热时,无论是补或泄,在施术时,是术者自己运用呼吸运气法来使用烧山火与透天凉,不令病人作口鼻呼吸(因过去曾令病人作呼吸与个人呼吸运气配合起来,往往双方呼吸长短不一致,寒热感觉不明显)。个人运用呼吸运气法是这样:如门透天凉时,按应针的经穴,针入行捻、刮手法气至后,改用于退一进法(不限于三一之数,以提多插少为原则,烧山火则以插多提少为原则),紧提慢插,同时自己口鼻运气、集中精神,专心一致,在提针时要用力捻转,闭口齿,使丹田之气用口鼻一齐上吸(吸气要长而有力),通至鬲下,再由鬲下从胸部达于行针的上肢而且达捻针的拇食二指;向下插针时,则轻微用力捻转,从口鼻向外徐徐呼气(闭口齿、呼气要短而缓),照此法经过三至五次之呼吸运气、患者即感针下及气至循行感通之经络路线,皆出现清凉之感觉。如用烧山火时则呼吸运气与透天凉相反,刺法用三进一退,紧插慢提,在插针时自己用口鼻呼气,从丹田由胸鬲而达于上肢至捻针的拇食二指(闭口齿,呼气时要长而有力);向上提针时,则用口鼻轻轻吸气(吸气要短而缓),照法运用三五次,患者即感针下及气至时循经之感通路线,皆出现温热之感觉。以上手法,使用多年,治验甚多,都有显著之功效,较之会病人自己呼吸及单用三进一退或三退一进之法,其功效有过之而无不及。由于医者自己掌握和运用呼吸运气法结合进退捻针手法,能使针下之寒热通达干经络循行应通到的区域,患者感觉非常明显。而一般用烧山火与透天凉,多数患者只感针下局部有寒热感,不能循经出现寒热。两相对比,证医者个人掌握和运用呼吸之气,有很大的显著作用。 
  必须说明,运用以上两种寒热补泄方法,能有明显之感觉与功效,在于医者能善于运用呼吸之气与掌指有充实之力为基本条件,因此要注意于平素之经常锻练,方能使呼吸运气与掌指有充实的力量,施术时配合一致,则捻针、刮针、自能灵活敏捷,能达到得心应手之境界,我个人体会,学习呼吸运气与运掌练指,只要持之有恒,久练不辍,经过刻苦钻研,在临床实践得出经验,就可以运用自如了。练习呼吸运气方法很多,不限于一种,如现在推广之气功疗法、太极拳及其它内养功均可采用,练指法一般针灸书籍皆有记载;运掌法可参阅拙著之“实验心得针术补泄法”一文中介绍之“运掌八法”兹不赘。 
  以上我个人研究心得的针下寒热手法,是以事实求是的态度,忠实的介绍出来,决无浮夸脱离实际之处,在上海经络会议过程中,已将这一手法向各地中西医同志们作了简要之介绍及实际之操作。如本刊读者对我之补泄手法,在研究中有不能理解之处,希随时提出询问,我负责详为解答之,以满足读者之要求,
则以插多提少为原则),紧提慢插,同时自己口鼻运气、集中精神,专心一致,在提针时要用力捻转,闭口齿,使丹田之气用口鼻一齐上吸(吸气要长而有力),通至鬲下,再由鬲下从胸部达于行针的上肢而且达捻针的拇食二指;向下插针时,则轻微用力捻转,从口鼻向外徐徐呼气(闭口齿、呼气要短而缓),照此法经过三至五次之呼吸运气、患者即感针下及气至循行感通之经络路线,皆出现清凉之感觉。如用烧山火时则呼吸运气与透天凉相反,刺法用三进一退,紧插慢提,在插针时自己用口鼻呼气,从丹田由胸鬲而达于上肢至捻针的拇食二指(闭口齿,呼气时要长而有力);向上提针时,则用口鼻轻轻吸气(吸气要短而缓),照法运用三五次,患者即感针下及气至时循经之感通路线,皆出现温热之感觉。以上手法,使用多年,治验甚多,都有显著之功效,较之会病人自己呼吸及单用三进一退或三退一进之法,其功效有过之而无不及。由于医者自己掌握和运用呼吸运气法结合进退捻针手法,能使针下之寒热通达干经络循行应通到的区域,患者感觉非常明显。而一般用烧山火与透天凉,多数患者只感针下局部有寒热感,不能循经出现寒热。两相对比,证医者个人掌握和运用呼吸之气,有很大的显著作用。 
  必须说明,运用以上两种寒热补泄方法,能有明显之感觉与功效,在于医者能善于运用呼吸之气与掌指有充实之力为基本条件,因此要注意于平素之经常锻练,方能使呼吸运气与掌指有充实的力量,施术时配合一致,则捻针、刮针、自能灵活敏捷,能达到得心应手之境界,我个人体会,学习呼吸运气与运掌练指,只要持之有恒,久练不辍,经过刻苦钻研,在临床实践得出经验,就可以运用自如了。练习呼吸运气方法很多,不限于一种,如现在推广之气功疗法、太极拳及其它内养功均可采用,练指法一般针灸书籍皆有记载;运掌法可参阅拙著之“实验心得针术补泄法”一文中介绍之“运掌八法”兹不赘。 
  以上我个人研究心得的针下寒热手法,是以事实求是的态度,忠实的介绍出来,决无浮夸脱离实际之处,在上海经络会议过程中,已将这一手法向各地中西医同志们作了简要之介绍及实际之操作。如本刊读者对我之补泄手法,在研究中有不能理解之处,希随时提出询问,我负责详为解答之,以满足读者之要求,    
结束语 
 
  我所介绍的补泄操作方法,是有片面和主观性的,如补泄时概以左转为补,右转为泄,不按手足三阴三阳之循行而区别左右捻转补泄手法;它如根据针下寒热感觉,辨别补泄是否中机,只按难经推内为补,动伸为泄的方法,配合刮针、捻针,
以及“烧山火”、“透天凉”之个人操作手法等,偏见和错误可能很多,诚恳地希望针灸同道们提出宝贵意见;同时更盼望同道们介绍您的实践有效不同经验的补泄方法,我们共同研究,交流经验、相互学习,对发扬针灸疗法的疗效作用,一定有收获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