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希恕医案举隅

 杏林脉香 2014-08-06

胡希恕医案举隅

许某,男,47岁,197854日初诊。

诉:感冒2天,右头痛,自觉无精神,两手逆冷,无汗恶寒,口中和,不思饮,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细,咽红滤泡增生多。此属虚寒表证,治以温阳解表,与麻黄附子甘草加川芎汤:麻黄三钱,制附子三钱,炙甘草二钱,川芎三钱。结果:上药服一煎,微汗出,头痛解。未再服药,调养两日,精神如常。

该案中,无汗恶寒、头痛为表证,当辛温发汗以解表。虽然病位在表却已陷于阴证,如两手逆冷、无精神、舌质淡而脉沉细,均提示阳气不足、机能沉衰,属于表阴证,当温阳强壮以解表,故胡希恕治以麻黄附子甘草汤,同时因头痛明显,加入川芎以增强疗效。本案为表阴证,若不温阳解表,怎能收到经方“一剂知两剂已”的疗效?因此临床上表阴证的治疗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总之,《伤寒论》中表阳证太阳病治法为辛温发汗解表,主要分为麻黄汤类方和桂枝汤类方,麻黄汤的底方是麻黄、甘草,桂枝汤的底方是桂枝、甘草。因此表阴证的治方是以桂枝加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为代表,治法为温阳强壮解表。

胡希恕先生谓“六经之名皆可废”。因此认识六经在于认识六经的实质。按照病位病性来解读,少阴病为病位在表的阴证,即表阴(虚寒)证。而非通常所谓的太少两感(表里合病)。

对于表阴证,即临床常见的外感而伴有机能沉衰之表现者,即可在解表剂中加入温阳强壮之品,如附子等,以达到温阳解表的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