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戚其章:甲午战争中的“速战论”与“持久论”(9)

 高信就好 2014-08-07

戚其章:甲午战争中的“速战论”与“持久论”(9)

2014-07-02 15:04:00 来源:参考消息网 责任编辑:倪林军

核心提示:“速战论”提不出什么克敌制胜的具体措施,只能设想采用“奇攻”的办法以获得速胜。“速战论”者爱国之情可掬,动机是好的,但其主张是完全脱离实际的,绝对行不通。

【延伸阅读】

雷颐:甲午之败与中国首次现代化转型

2014-06-30 11:37:00

参考消息网6月30日报道 今年是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中国在战争中惨败于日本,被迫签订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自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的半个多世纪,中国屡败于西方列强,但实在未想到会被千百年来以中国为师、为中国向所轻视的“蕞尔岛国”日本打败,自然大为震惊,群情激愤,痛心疾首。战争、尤其是大规模战争,是两国军事力量的较量,更是两国经济、政治、社会制度的较量。“天朝上国”被“岛夷”所败,当非偶然。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片:黄遵宪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黄遵宪所著《日本国志》是中国最早系统介绍日本情况的专著。(资料图片)

前现代国家对抗现代国家

简略对比此时的中日国家制度,中国仍是“前现代国家”,而日本基本上已建成“现代国家”。前现代国家与现代国家进行战争,自然是败多胜少。

在政治制度方面,以明治天皇为首的新政府于1868年4月6日发布具有政治纲领性的《五条誓文》,宣布:1.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2.上下一心,盛行经纶;3.官武一途以至庶民,各遂其志,人心不倦;4.破旧有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5.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基。20余年后的1890年11月29日,日本第一届众议院、贵族院开议。而到甲午战争时,中国的政治制度仍是传统的皇权专制,不是现代国家政治体制。例如现代国家政府财政必须公开,政府花钱必须受到限制,而中国仍是秘密财政,朝廷可任意花钱。


在经济制度方面,日本明治维新的重要内容是开商法公议所、办商法学校和“帝国劝业博览会”,鼓励工商。日本现代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将原与中国洋务运动类似的“官营”企业出售给私人。明治政府感到官办企业效率低下,决定由政府对私人企业提供资助,购买官企。而清政府则对现代私人工商业百般压制,官办的以机器生产武器的洋务运动都举步维艰,私人现代工商业更难产生,所以中国的新式机器大生产一直是官办或官督商办。洋务运动的官办及官督商办企业是中国第一次现代化运动,意义重大,但到甲午战争前,官办及官督商办企业的弊病已充分暴露,如效率低下、贪污腐败,官督商办企业因产权不清导致官商矛盾尖锐,商股屡被官府侵吞,迟迟未完成经济体制的现代化转型。

在金融体制方面,日本在明治维新不久就于1871年颁布“新货币条例”,开始统一币制。1870年以后,开始引进欧美现代银行制度。1881年,引进欧洲发达国家的中央银行体制,发行公债,极大提高了融资能力。而中国一直未建立现代化的金融体制,传统钱庄、票号仍是主要金融机构,完全没有现代融资手段与能力。中国第一家现代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则是甲午战争惨败后才于1897年5月27日成立的。

在军事体制方面,日本早在甲午战争10几年前就在考察学习西方兵制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的兵制改革,实现了武器的标准化和编制现代化,陆军以师团为基本战略单位,并有现代后勤体制保障。而此时的中国军队,由传统的八旗、绿营和勇营三部分组成。太平天国时就证明八旗兵和绿营兵已经腐朽不堪,在甲午战争中没有起到什么实际作用。清军的主力是勇营,始于湘军的勇营之制实行将帅自招的募兵制度,从武器装备到编制仍处于从“传统”向“现代”的过渡之中。

在教育方面,日本也为中国的维新改革者提供了范例。日本明治维新后,1871年成立文部省,聘请西方学者参与教育改革。1872年颁布了《学制》等一系列有关教育制度的规章,兴办了现代的东京帝国大学,全力办好小学,强调教育平等、强制教育,初步建立了现代教育体系。1885年,文部省颁布了大、中、小学令和师范学校令,建立起完整的国家教育制度。而中国的新式教育艰难起步,阻力巨大,一直蹒跚而行,未获正统地位。

简言之,甲午战争时中国仍属“前现代国家”,而日本已基本完成“现代国家”建构,这是中国惨败的根本原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