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运用多媒体应注意的问题(郑师熊)

 菡萏香 2014-08-07

运用多媒体应注意的问题(郑师熊)

(2014-08-06 20:46:17)
在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非常普遍。利用它独有的形象、直观、生动、声色兼备、静动结合等诸多优点,调动了学生多种感观,使学生好奇心得到了满足,激发了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然而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也明显体会到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的一些弊病。
   其一,教学公式化。一些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常处于程式化。操作如下:开始或欣赏一段乐曲,或演示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资料,然后出示课文中的生字词注音、解释,接着打出针对课文提出的一系列的思考题,讨论后出示答案,最后与开始照应,用一段乐曲或一些图片结束。整个流程给人感觉就是生硬、不自然、不流畅。
    其二,出现“机灌”的倾向。运用多媒体技术有效地解决了由教师一言堂———“人灌”的现象,但却也导致“机灌”的倾向。重视知识的容量,忽视观察、感受、分析、理解和应用,学生还是像书柜般被动地接受知识,让多媒体牵着鼻子走。
    其三,提供的信息量泛滥。有些教师固执地认为运用多媒体教学越花哨越好,资料越多越佳。于是一堂课就演变成资料展示课。内容臃肿,学生消化不良,违背教学规律,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
    其四,往往会窒息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多媒体技术过多地把课文的内容直观化、形象化,损害了学生的思考和想象的发展,从而导致学生思维的钝化,想象力的退化,导致学生语文素养的低下。
    那么怎样才能善假于物,美真兼得呢?在此,笔者谈些粗浅的认识。
    一、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不能妨碍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技术,提供丰富的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素材,但决不能占用了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听说读写的时间。有的老师上多媒体课,整堂课都在引导学生看课件的展示,让学生看自己苦心费力搜集来的相关资料,甚至有教师以影片代替课文,在语文的外延上大做文章。要知道,文本才能“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言材料”,因此,要让学生亲自认真阅读课文,品尝这个“梨子”的味道,让学生感觉读书“词句警人,余香满口”,决不能舍弃教科书而他求。
    二、要明确多媒体技术的辅助地位,不能求美害真。
    “电脑”不能代替教学,它只能是辅助教学。许多教师就走进误区,误把手段当目的,赶的是使用新技术的“时髦”,舍本逐末,为追求先进的教学手段而忽视了根本的东西,违背语文教学的初衷。朱光潜先生说:“欣赏文学,我们一定要超过原始的童稚的好奇心,去探求艺术家对于人生的深刻的观照以及他的传达这种观照的技巧。”而多媒体恰恰是迎合学生童稚的好奇心和浮躁的心理。过多地给他们流动的画面,带给他们新鲜刺激,使得他们“本不安分”的心更加不稳定,怎能静心去探求艺术家对于人生深刻的观照和技巧?学习语文就得脚踏实地,引导学生认真钻研,踏实积累,方能提高语文的素养,才能明白语文的真谛。
    三、多媒体技术不能束缚学生的思维。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也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可是多媒体课件往往是早就设计好下一步该是什么。于是,教师总在自觉地引导着学生的思维向自己靠拢,向课件的下一步靠拢,实质上是把学生的思维带向教师的思维模式,消磨了他们的自主意识,阻碍了他们创造才能的提高。比如一些已搬上银幕的小说、电影、电视剧本。教师常常会找来影视剧图片、片断加入自己的课件。是给了学生直观的感受,加深了他们的理解,但影视剧的人物也给学生一个固定的认识,人物就是这样的。从而禁锢了学生的想象力,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散。
    四、多媒体不能阻塞师生的交流和沟通。
    文学作品的灵魂是情感,作品凝聚着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对人生的顿悟。阅读的作品需要用心碰撞方能产生共鸣,于是一堂好的语文课最重要的是老师、学生、文本“三位一体”,重要的是人与人、人与作品情感的相通。有时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是师生心灵的一种契合。而多媒体课,教师往往只顾着操纵鼠标和看大屏幕,无暇顾及与学生眼睛、手势上的交流、配合,从而限制了师生的情感交流,也限制了教师教学水平的发挥和个性的张扬。
    总之,教师要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技术,除了具备制作技术,还要有对教科书进行合理的技术处理和一定的筛选能力,以及高尚的审美情趣,一定得做到善假于物、美真兼得,方能使多媒体技术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