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全国高考河南省新课标文综历史试卷浅析 张新玉 2014年全国高考河南省新课标文综历史试卷,突出特点是:图例性试题从试卷中匿迹;文化思想史(历史必修3)的比重大幅度增加;热点试题以隐性和显性的形式表现出来,不避关注。总之,试卷给人留下的印象是,近似平稳,过渡缓和,然而平中见奇,稳中有变。实际上增强了能力考查的力度。新课标历史高考跨入一轮新的旋转梯,在平稳中起步。 从题量的比重看,中国史占主体。12道单选题,中国史8道,世界史4道;问答题中国史必做部分1道半;选做部分3道。相比之下与2011年、2012年、2013年基本持平,并略有差异(2011年来,问答题选作部分中国史和世界史的比例均为3:1)。题量比重响着分值的布局。因此,以中国史为主体备考,注重与世界史联系、比较和分析,是可取的策略。 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三大模块比例变动较大。其中,第24、32、33小题有关中国古代祭天、祭祖的宗法性制度,古希腊法律和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的众议院议员州际配额,属于政治史模块的考查;问答题选做部分的45题魏晋法律制度改革、46题清末预备立宪、47题二战后的核不扩散问题与48题关于宋代包拯“包青天”亦为政治史。与2011年六道单选题及全部问答题、2012年五道单选题五道问答题、2013年六道单选题四道问答题的容量相比,2014年无疑缩减了。从相关角度看,历史试题承载着以史为鉴的使命,法制建设的困惑、改革进入深水区的艰辛、惩治腐败的共识、国际局势的诡秘成为高考的镜子。 经济史模块考查依然是主干。第27、28、30、31、34、35小题有关清初贸易、中印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花量比、我国粮食计划供应制度、20世纪30年京津沪影片放映、1928年苏联工业化初期工厂建设、欧元的巨大作用,及其对应的自然经济、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到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考题择取切口,精心设计,抓住了薄弱环节,体现了历史进程。相比于2011年——2013年经济史模块容量和分值的缓慢增长,2014年可谓处于平稳状态。 文化思想史模块的考查,骤然抬高历史必修3的地位,出乎意料。首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是历年考点,儒学从先秦的儒家思想到汉唐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的发展,既是教与学的难点,又是圣贤名流辩论千载的渊薮。因此,高考的介入,导致试卷难度增加和考生理解失常。第25题以唐代宗教兴衰为切入点,道教与佛教由皇帝更替而导致地位变化,实质上衬托出儒学政治地位的稳定性,而唐代道教的社会影响往往成为干扰项。第26题以宋明理学为切入点,由于宋明理学是在发扬孔孟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性本善是孟子的主张,所以在“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面前,性本恶的人性观则为有效干扰。这恰恰忽视了,宋明理学承认人性“本质是善”的同时,又认为“善”被“私欲”蒙蔽了,因而人性是“本善习远”。2011年黄宗羲《明夷待访录》题、2012年王阳明“四民异业而同道”题、2013年儒学从汉唐“周孔之道”到宋以后“孔孟之道”题如出一辙。其次,文化思想史囊括问答题必做部分,跌人眼镜。第40题将宋应星(1587—约1666)和牛顿(1643—1727)两位科技人物放在一起比较,他们科技成果的不同命运及对后世影响,反差巨大。第41题以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为切入点,通过对教科书目录信息的挖掘,充实烙上时代“阶级史观”印痕的教材编写,大开眼界。这与考前围绕2013年高考的模式训练,大相径庭。试题设计者在被人忽略的章节边缘,历史学习的“荒漠僻野”开辟空间而不可思议。尤其,第41题以善变和探究著称,自2011年以来,历史观点(西方崛起论、冲击—反应模式)、历史地图(东汉十四州与唐朝开元十五路的图示)、历史教科书目录(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目录),适时变换着面孔,让人眼花缭乱。可以想见,名人信札、历史遗迹、碑刻字画、历史文献与名著封面、服饰着装、婚丧礼仪、机构置设等都可能纳入情景设置的范畴,只要时空概观、阶段特征、历史线索、基本概念等方面把握得当,探究是不设疆界的。 值得一提的是,历史选修内容已纳入问答题必做部分。第29小题梁启超联合百余举人奏请废八股取士题,与2013年第34小题德国历史上疆域变化图示题类似。它们涉及的内容都是专题史所缺失的。前者来自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后者包含于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这里至少提醒我们:历史选修课不能忘却或选而不修。对于历史选修的六大模块,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在教材编写和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相关学习内容。”所以,给予历史选修课应有的地位必不可少。 基于2014年高考历史试卷分析,提出以下建议: 1、师生共同梳理历史的发展线索,充实历史模块的缺失部分; 2、将历史选修课的“相关学习内容”置于必修课应有的地位; 3、研究2011年以来的历史高考试题,理出考点布局图,明确何是屡次考查的、何是初次考查的,何是尚未考查的。以清晰的考点知识布局来预设课堂的讲授计划,达到考点、要点、难点的掌控和突破。 4、通过分析历史高考试题,学会解题方法。 5、通过试卷分析和试题研究,适当的、有目的的拓展历史知识。 6、师生应有必要的史观训练,加强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历史评价的能力培训,明确史料、史实、史观的概念区分。培养学生将历史图片、地图、遗迹,放在一定条件下,运用历史想象力,史论结合,予以阐释和叙述的能力。 平顶山市一高 张新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