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经》究竟在说啥?

 山爷wzs0718 2014-08-07

——物、事和空间、时间之别类

易亚苏

《易经》究竟在说啥?

《易经》究竟在说啥?在说将来。现在孕育将来,认知现在知晓将来。认知从分类事物始。宇宙之中千般万种、千变万化,如果将“万种”归于物,“万化”归于事,那么就把宇宙之中简单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物,一类是事。无物则无事,有事就有物。宇宙之中物以类聚,事无巨细,物与事唇齿相依。

一般而言,物总归能为人而见,事终究或可为人知。倘若假设移走宇宙之中所有的物与事,那么有什么遗漏吗?遗漏了灵魂。笔者这样去想,灵魂若指人后天拥有的精神品质,则归于了事类;灵魂若指人先天固有的秉性特质,则归于了物类。再问还有什么遗漏?也许莫过遗漏了寂静的空,类似佛学的空。笔者此处的空是指,没有边界的空间和量度空间的时间,正是常言时空。笔者认为时间的意义在于量度空间,空间与时间相互体现。这是笔者浅陋的时空观。如此一来,物、事和空间、时间就构成了完整的宇宙。不过物、事和空间、时间存在四种相互依赖关系:一是物与事一脉,空间与时间一体;二是没有空间则无物,没有时间则无事;三是空间与时间是人与宇宙相互联系,空间属于宇宙,时间属于人,空间与时间不能分割;四是物与事是人与自然相互联系,物属于自然,事属于人,物与事不能分离。这是笔者肤浅的宇宙观。也许时空既是宇宙之魂,也是人的灵魂。佛学悟空,寻的就是人的灵魂。有句老话说“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细细品味这句话,觉得颇为精微,它说出一个理,人看宇宙不同于宇宙看宇宙。其实,宇宙本无时间,自然也无其事;时间和事是人感悟宇宙、体验自然的必然意识,属于人的世界。西人读易少,西哲藏变多;分门而别类,触类则旁通。

明晰世间物、事和空间、时间的关系,方可再区分物、事和空间、时间的别类。以上述归纳的“四种相互依赖关系”论,空间归于物,时间归于事。古往今来,芸芸众生一直在感性欲望的驱使下,竭尽所知去理性研判事物,觊幸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觊望把握宇宙时空,觊欲掌握自己人生。善良的人在探索宇宙与和谐自然的奋进中,共同建立起人类社会,也融入社会并在其中实现自身价值。虽然人生只是人类社会沧海一粟,一瞬而逝,但无数先辈前赴后继,为后人积累了对世界的认知,也渐渐形成认知体系。这些不同时期形成的体系,教诲我们如何运用感性与理性,去规范我们的行为。由于,宇宙在不断发展,也是可知与不可知的矛盾统一体,人是感性与理性的关联同时体,所以我们依然还是摸索前行。正是宇宙可知与不可知的相悖、人感性与理性的冲突,才塑造出多姿多彩的各异人格,也丰富了活灵活现的奇幻世界。人类科技突飞猛进与自然资源加速枯竭、经济增长不懈追求与生活水平差距扩大、联邦同盟合分列阵与国家权利更迭突变,世态从文化、经济、政治三方面显现,世界仍然没有找到共同的方向。虽然,无数肤色不同的善良人,默默完成平凡人生前都在不懈努力寻找未来。但是,已经陈旧的认知体系却善意误导了善良人。

人生是宇宙中一事物,人之身外也都是事物,所以,我们认知体系的建立,从识别事物开始。事物总是离不开物与物的联系,认清这种联系是了解世界的起点。厘清物、事和空间、时间的关系,才可能获得正确的感悟,从而认知现在看到美好将来。日月星辰是物,星转斗移是事,地微动则凸显星移;知了蚱蝉是物,夏日蝉鸣是事,人不听蝉音蝉何鸣。

天赐给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五种直觉,借助直觉人了解事物、感悟自然,也积累意识、培养思维。思维能力提升让人懂得感天谢地,再去进一步通晓身外世界。一些人的成长会有重复历练的历程,历练中我们丰满了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也创立丰富了哲学和数学两种高级思维。哲学中无论是“存在决定意识”,还是“我思故我在”,哲学家无不受学术背景和已有成见影响,其哲学解释或多或少都存在无法避免的偏差和遗憾。因此,哲学在唯物和唯心两大阵营派别林立,不同的哲学主导不同人群的集体意识。哲学的差异,阻碍了人与人之间进行充分交流,以至两千多年来哲学从未得到统一。因为哲学未取得一致,那么所谓感性与理性的界定就存在差异,人的行为也就隐藏发生冲突的可能。数学与哲学绝然不同,人类只有一种数学,无论多少数学家一起演算同一个命题,也只有一种正确结论。从古至今,人类数学具有高度统一。庆幸有数学帮助我们促进思维统一,辅助我们朝着同一方向不断积极进取。可见,哲学和数学虽然都是人的高级思维,但哲学带有凝重的感性成分,数学更具良好的理性特征。哲学的基本问题都是在反思人类历史,其认识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远古的信仰图腾;数学的基本问题都是在沉思人类未来,其认知的起点都将会拓展出未来的观念理念。哲学的感性是通往理性的桥梁;数学的理性是激发感性的中枢。哲学家的高傲必将断送哲学的前程,所以哲学都是在批判中不断深入发展;数学家的谦卑必将成就数学的未来,因此数学总是在寂寞里不断深入前进。哲学和数学一同启迪人成长,既不可高看了哲学,更不能低估了数学。哲学的反思和数学的沉思,虽然不是所有人的不可或缺,但却是人类不可或缺。笔者日记浅尝辄止涉及哲学和数学,也特别反复谈及感性和理性,一直想澄清以往某些认知的偏差。这些话题实在太过沉重,笔者渺小着实承担不起,但却觉得十分重要。哲学是行为方向指针,数学是行为方向刻度。哲学和数学既存在感性和理性,也都在界定感性和理性。冷静想一想,当今世界哲学和数学何者理性?想一想,当今所谓感性和理性的界定准则有区别吗?一旦人类将类似空间和时间等基础的基本概念误读,所谓的理性必将成为感性的俘虏,那终将导致一场难以避免且近在咫尺的危机。

回忆人类观念一次次重大革新,从地心说到日心说,从牛顿时间到爱因斯坦时间等等,人类常常把感性和理性混淆而不知不觉数百年。沉思人类的历史,也许能让我们体会出感性和理性的真正含义。如果通行的认知体系起点发生改变,甚至发生颠覆性变化,那么这个体系必将崩溃,新的体系将会诞生。在认知体系开始摇摇欲坠时,首先反映在对感性和理性区别模糊,之后将出现语言和行为的紊乱,久之必然在社会各个领域表现动荡不安。笔者观世态,也许世界正面临呼唤哲学和数学的统一,不久将开启一个新时期。

《易经》是人类历史上一门古老的学问,我们对她的认知远不及这门学问留给人类的启迪,《易经》理念的积极作用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人类社会之所以出现动荡,深层原因是没有建立长久稳定的认知体系。认知体系不稳定,就难以找到统一的思维准则,必然导致感性和理性的混淆,从而影响人的行为。当今主流思维准则,既不统一,也不稳定,今天的理性难免不会成为明天的感性。世界两次战争,何尝不是感性驱使下的怪物。我们在反思人类灾难时,更值得反思行为的感性和理性。任何战争都是感性的驱使,惟有和平才是理性的归宿。人感性和理性的分水岭是认知体系之颠。所谓体系之颠,就是体系终极目的。易学体系之颠就一个和字,老子在《道德经》中这样阐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科学至今定义未明,其体系之颠笔者愚昧不得而知。笔者从人类各种学科的起源史,仅看到以下事实。首先,易学起源先于东西方哲学,也先于数学。但易学既非哲学也非数学,她体现哲学和数学的高度统一。无论您怎样看待易学,至少无法颠覆易学是各学科先行者地位,人的思维连续发展,易学在一定范围影响了以后各学科起源的发起者,虽然现在并不清楚其影响究竟有多深多广,但无疑影响了东西古代哲学。其次,易学精髓一直为东方人长久所用,其先进的理念数千年至今既未随意改变,也还毫不逊色,经历了时间检验,能够在顶层指导人类发展。纵横比较人类学术,易学的生命力无有可敌,其长久无有可比,其深邃无有可及。《易经》简简单单的阴阳之说,既包含阴阳哲学,也包含阴阳数学。阴阳哲学在东方有广泛认同,阴阳数学虽然尚未达成共识,但近代数学二进制体现在阴阳八卦之中绝非偶然巧合。可惜,《易经》预测功能的滥用遮盖了易学的光芒。为何《易经》具有预测功能?简而言之,因为易学本就是事理之学、物变之问。所以笔者前面自问“《易经》究竟在说啥”,自答“在说将来”。

读《易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易经》一“字”以蔽之“态”。易学并非包罗万象,不过用“万象”类比事物的态。易学既非神秘,不是什么玄学;也非神奇,不是无所不包。纵观古今易学,您不难发现易学体系重在说明态势,局部的态或整体的态,令人魂牵梦绕的态,宇宙千奇百怪的态。所以笔者才一言以蔽之,用一个态字概括。所谓态就是将来,《易经》说的都是将来,也用“和”定义了将来的总趋势。态是物与物关联的必然,宇宙充满关联,基本关联是物与物相互影响。这种相互影响带来物与事的联系,这种联系对人而言常常模糊不清,因此激发人孜孜不倦去探索追求。宇宙时刻都在发生变化,某些物与某事都具有某种必然联系,有着必然联系的物和事则称事物。事物都是包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物的关联概述,解读这概述就是《易经》的全部。独物一概不成事,凡事少则缘二物;事亦事物物仅物,事物物物关事物。

总的说来,《易经》不胡诌物的性质,但一一数说物的态势,明晰事物发展。《易经》后学将太阳类比为阳,将月亮类比为阴,绝不是说太阳是阳,月亮是阴,太阳和月亮都是阴阳一体。易学观事物以变化准,万变不离其宗。故易学三易,变易者指事,万事皆在变;不易者指物,考究事之变理,假定物的初始状态不变;简易者指阴阳,一阴一阳之谓道,简捷、独到、通俗、明了,从不出尔反尔,更不故弄玄虚。当今有何理论可比易学,如此简明扼要包罗万象阐述了一般事物的变化规律。易学既无八卦之神秘,也无阴阳之轻重。其实,事物本无神秘可言,神秘者皆人心境临时使然;事物也无轻重之分,轻重者皆人追求短暂而已。神秘捭,凡间开;轻重阖,世俗和。易学四步,象数理卜。象者类比,数者演算,理者判断,卜者验证。易学的类比语言、推理逻辑、判断理论、占卜验证构成一个完整的认知体系。易学思维过程类比、演算、判断、验证清晰明了,其与科学的观察、假设、检证、结论,有何不同?不同的是起点,易学起点在太极,亘古不变;科学起点也许在时空,有没有发生变化?为什么发生变化?易学考究同一事物,因类比对象选择有别,而导致判断差异。类比对象如何选择,决定判断是非。易学古籍大量列举了八卦类比之对象,如何选择类比对象取决于对现状的认知,所以笔者前言“现在孕育将来,认知现在知晓将来”。易经预测并非想象的繁琐复杂,易经预测在书外。

古今,易学界鲜有风范大家,不乏好玩凡者。但是,所有的学易人都为《易经》的传承做出了贡献。易学,尚需整理规范,深入挖掘。物理学深入了物体内部,但浮出了事物整体,物理学值得反思。中医与西医的区别就在于整体与局部的差异对待,也反映了易学与科学的不同。传承古老文化,学习现代科学,不在比较之中扬长避短,一味盲从附和,若丢失了“和”之根本,将得不偿失。当今易学有一点值得强调或澄清,易学厘事究物,所谓阴阳不过事态。太阳非太阳就是阳,太阴非月亮就是阴;人分男女,也非男阳女阴,不过皆是类比。“万物负阴而抱阳”,物者都处于阴阳一体状态。物所处阶段不同,阴阳状态有别。以往一些误解让易学发展停顿了,所以在易学领域今人不及古人。但《易经》的许多理念,至今一直在潜移默化影响人的意识,也必将更加广泛去影响人类社会,也许这正是《易经》似乎可有可无却又生生不息的意义所在。

目前,在已发掘整理的历史文献中,相对完整且充分阐述《易经》要理的当属老子《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者是系,关联之意。万物关联,触类旁通;分门别类,众妙之初。人类社会无疑也是宇宙中事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慈祥睿智的老子预示了人类的将来,无论世界将来反复何种艰险,人类终将实现和平。《易经》后学系辞上篇叙述“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一阴一阳之谓道”;“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从“吉凶”与“变化”、“准”与“道”、“阴”与“阳”、“八卦”与“大业”,这些描述事物变化的古语之中不难体会,其一,古人注重分类和对应,认为合天道为吉,违天道为凶,吉凶只是描述变化,本意并无好坏界定;其二,古人将阳阴准则适用于一切事变之理,并非将物分阴阳二类;其三,古人认为天地万物变化遵循“一阴一阳”规律,道非物无有形状,仅反映存在状态;其四,古人用阴阳去衡量变化,用八卦去判断变化,变化形成新态即谓大业。《易经》系辞“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笔者借系辞言语转意,祈愿《易经》枯木逢春,盛德富有开大业。

总之,愚以为以往易学中对“物”与“事”有含混之嫌,运用中常模棱两可,所以笔者日记强言一个“态”字。诚然,在众多易学前辈面前,笔者以上实属班门弄斧、画蛇添足,也尽皆拾人牙慧。窃以为莫将阴阳之象当做阴阳之实,此之是要。淡淡数语《枯木逢春歌》,以作本日记终结。

太极无垠初未限,两仪静动和坤乾。

物合阴阳事阳阴,道旁五行二重天。

目观七隅内外辩,生息九疑三界间。

别类八卦非卜就,艮坎六运四爻显。

生长收藏巽与言,震离兑坎复绵延。

一阴一阳一古道,哪凶哪吉哪后先。

金水养木火土怜,土水制火金木钳。

半醉半醒半囫囵,河东河西河自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