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中国书法美

 聽雨軒sjh 2014-08-09

怎样欣赏中国书法

中国书法以简练的线条造型,表现各种复杂的意境和情趣,它不仅是中国造型艺术精神的灵魂,而且是典型的东方美的艺术代表。

1.欣赏书法作品应把握三

何谓三“性”,即书法作品的抒情性,欣赏进入的同步性和书法感受的双重(文字意境美和书法意境美)

(1)书法作品的抒情性

中国书法家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总是情真意切地将书写性情作为艺术的灵魂和最佳境界。书者,抒也书者,心画也欲书者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抒发的是一种寄情于山水之间的洒脱之情;而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则抒写的是一种忠义愤发之气,慷慨悲壮的情怀,如排山倒海、火山喷发、奔腾不息、一泻千里;草圣张旭更是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长叫三五声,挥笔如流星,将情感的宣泄发挥到了极致,才达到了变动似鬼神,不可端倪的艺术境界。

(2)欣赏进入的同步性

从表面上看,书法是一种视觉艺术,宋代书法理论家姜夔说:余尝历观古之名书,莫不点划振动,如见其挥运之时。在他的眼中,静止横卧纸面的线条和点,居然会振动起来——从静到动、从空间艺术变成了时间艺术。所谓挥运之时,即是我们竟然能从书法作品中看到书法家在创作时挥笔作书的场景。由此可见,书法艺术兼具时、空两大属性,它的生存形态是空间性的,但它的表现形态却更多地渗入了时间性,这样就要求我们在欣赏静止的书法作品时采用同步式的欣赏,意即细心揣摩、体会书法家在写作时的动作、心理、情感、个性等各方面,如见作者挥笔时的动作、表情、神态。做到与作者的感情息息相通、心心相印,去追索、去发掘作者丰富的心灵世界和抒情过程,这样才是一种真正的体验。

(3)书法感受的双重性

所谓书法家,除了其在艺术上必须造诣独到之外,还必须在文学(学问)上有所积累,有所建树,一个第一流的书法家,可以不是画家,不是政治家,不是经济学家,但是不能不是诗人、文学家。倘若缺乏后一个条件,他就很难在历史上占有地位。从王羲之的《兰亭序》到苏东坡的《赤壁赋》,从唐代的张旭、颜真卿到宋代的黄庭坚、米芾,从元、明的董其昌、文徵明、傅山到清代的何绍基、邓石如、王铎,从近现代的赵之谦、吴昌硕,一直到沙孟海、赵朴初、启功,无一不是诗文素养雄厚之大家,他们或有诗作传世,或有文集留存。其原因很简单,因为书法写的是字,不懂字,或不懂文学的人很难理解字是兼有艺术与文学的两重性。

所以,书法的欣赏应包括形式美和文字内容美两个重要方面。一幅成功的书作不但在艺术技巧方面无懈可击,而且在文字内容上也应提一种优美的意境。书法的欣赏不单单是的欣赏,更是书艺加文学的欣赏。帛法欣赏活动是一种超负荷的高级智力活动,必须调动两个范畴的能力,并同时获取文学意境美和书法意象美的双重感受与满足。 

2.欣赏中国书法应把握五美”  

1))书法作品的线条美   

线条是书法的基础,是书法的灵魂,是书法家赖以生存延续生命的惟一媒介。书法同绘画的主要区别就在于,绘画所表现的是自然界实物的造型,书法所表现的则是抽象线条的造型,这是不可混淆的。也正因为如此,书法美的表现形式,是线条造型的美,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圆厚的立体感   

没有圆厚的线条是单调、平面的。所谓圆厚,是一个翊体而不是一个平面的概念。书家在运笔时让毛笔形成一种笔尖在中线运行的状态,即中锋运笔,这样线条中心是骨,四周是肉,骨藏于肉,肉附于骨,沈括称:映日照之,线条中心有一缕浓墨,日光映之不透。这便是线条之骨。只有骨确立了,线条才饱满,才有生命力,才有一种立体感和浮雕感,从而表现出充实的力度。

线条在纸上是平铺的,然而在平铺之中,由于骨的确立,便构成了绵裹铁,即在平面上塑造了立体美,二维空间成了三维空间。或者以锥画沙来做形象化的说明,用锥尖在沙上划道,其痕迹自然是中间最深,两边渐浅。用中锋运笔,墨渗到纸上的情况也是如此。这种深藏不露、含蓄内在也正是中国艺术的基本特征。

笔力的力量感

一定的力量本身就是一种美,如形容力透纸背、万毫齐力、笔力千钧等等。所谓笔力,并不是一种蛮力,而是对毛笔得心应手的一种控制,是一种控制的力量和协调的力量,是一种线条冲破纸面阻力、挣扎奋进的艺术效果。在传统书学中,常用屋漏痕来形容这种艺术效果。所谓屋漏痕,是说水滴从屋顶沿墙漏下,不是顺顺当当地一泻无余,而是一面要去克服墙面阻力,一面要缓缓滴下。人为地制造逆势涩行,唯笔势欲行,如有物拒之,竭力与之争,斯不期而涩矣。这样写出的线条,不轻滑,不飘浮,而是沉着、凝重、老辣、苍劲,有如万岁枯藤。如颜真卿的字,以篆笔融于楷行草中显示出强劲的笔力,人称点如坠石,划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态。用笔骨力雄强,筋肉丰实,结体方正饱满,端庄严整,气势宏大,横画轻细,竖画重粗,使每个字都有厚度,给人以一种浮雕之感。

起伏的节奏感

书法线条里面熔铸了独特的生命价值,每位书家的活力都体现在线条的节奏感上,线条变化的节奏感是线条活泼的一种力的表现,它是跃动的生命的展示。每一点笔触的勤动,每一根线的疾缓节奏,都显示出作者创作时的心理轨迹,暴露了作者内心的奥秘。一幅书法作品线条有粗有细、有屈有直、有肥有瘦、有浓有淡、有实有虚,运行过程有疾有涩、有轻有重、有连有断,这些阴阳变化形成一种节奏的美。书法作品最忌平直相似,千篇一律。这就像一首乐曲一样,要有主旋律,有主要的、不断反复出现的乐句,它是乐曲节奏旋律变化的基础。如果线条像一个高低不变的音无限延长,那就绝不是美妙的乐曲,只会使人听觉疲劳和厌烦,没有丝毫美感可言。  

我们在欣赏一幅优秀书作时,伴随着视觉进程的流逝,可以感觉到书法的音乐美。读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就像聆听一首美妙的乐曲,那和谐的韵律,优美的节奏,是反复出现的轻重适中的主线和以它为基调具有高低强弱变化的辅线组成的。这带给我们的美感是多种多样的:《兰亭序》如《春江花月夜》,静谧、悠然;《古诗四帖》如《十面埋伏》,激烈、急促,《自叙帖》则如同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一样,澎湃激越、波澜壮阔。  

2)书法作品的结体美

和谐自然之美   

我们的汉字乃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造出来的,汉字结构受中华文化思想,人身与外物形状构成的影响,表现出对称、均衡、稳定、平正的造字法则。即每字从平常的视角看来都是平正的,不偏不倚;但同时,在一字之内,又有险绝,仔细从笔画的搭配看又是取险绝之势的,汉字结体美的产生其核心就是平正与“险绝”的对立统一,都呈左低右高之势,而且平行的横画与平行的竖画也多不平行,总有斜侧的细微变化,这样平行而不雷同,产生了一种笔画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所以,细究汉字每个字的构造,几乎没有一笔是横平竖直的。但整个字看起来重心平稳、均衡、稳定,得“动中之静、违而能和”的艺术效果。我们看黄山谷《松风阁》和赵估的瘦金体,中宫特紧且由中宫向外作辐射状,运用了一种均衡美的法则,造成了一种奇绝险劲的字势,显得潇洒舒展、飘逸隽秀、结构精细、字势隽美。

流转变化之美

“变化''和谐是艺术形式美的重要表现,书法的结体美同样具有富于变化的特点,不仅楷、隶、篆如此,寓险绝于平正之中,行草书更是如此。王羲之日若平直相似,状若算子,上下方整,前后平齐,此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其《兰亭序》20字无一雷同,各具形态,这种避免一字万同的创造精神、审美意识是难能可贵的。

行草书因其打破了方块字的体势格局,因而在字势变化上有了尽量夸张的便利条件,可以说百态千姿,具有动感、力感,更具有舞蹈的造型美。成功的作品其字结体动静相依,巧险并施,寓险于巧,寓险于平,跌宕起伏,婀娜多姿,千变万化,气象万千。元赵孟颊认为: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用笔古今变化较小,而结体变化甚大,特别是行草书结体的可变性极强,所以既能产生如行云流水、温和典雅的作品,也能产生如虎跃龙骧、纵横恣肆的作品。   

3)书法的章法美

所谓章法,即表现在一篇书作中字与字、行与行乃至通篇的相互关系的法则。我们在欣赏一幅字时,首先注意的不是点画笔势,也不是单字结构,而是整幅作品带给我们的总感觉,这总感觉就是通篇章法反映出来的。

阴阳调和,气血贯通

章法布白向为历代书家所重视,清刘熙载《艺概》中称:书之章法有大小,小如一字及数字,大如一行及数行,一幅及数幅,皆须有相避相形,相呼相应之妙。又说:凡书,笔画要坚而深,体势要奇而稳,章法要变而贯。章法上左顾右盼,相承相应,疏密有致,血脉贯通,才能给人一种音乐的旋律感和节拍感。在书法艺术中,线条美、结体美属于局部美,章法则是整体美。一件完美的艺术品,没有任何一部分比整体更重要。清笪重光《书筏》云:精美出于挥毫,巧妙在于布白。书法章法美的特质像音乐一样,由轻重、迟速,不同的提按、导逆所形成的粗细长短不同的线条,在书作中不断地反复出现直到终篇形成了一幅作品的音乐属性——旋律。我们欣赏王羲之的《兰亭序》,其旋律是舒缓而宁静的,字里行间能够感受到从容、静谧、和谐、清逸之气。唐代大书家褚遂良的书法后人赞其章法是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极言其和谐典雅,清逸隽美。   

古人云:章法须一气呵成,开合动荡,首尾一线贯注。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总是阴阳调和,气血贯通的。无论是篆、隶、真、行、草,从第一字的第一笔到最后一字的最后一笔,总是有起有伏,有行有止,笔意相连,气脉贯通。

计白当黑,虚实相生   

章法追求的就是一种黑白两色在空间分隔的无尽变化,书法之妙也在于黑与白的无穷变化。计白当黑,虚实相生,即要求书家要有意识留心空白,精心留白。书法的空白所表现的空间意象,不是为了烘托黑墨所表现的主体,而是书画家伸向宙空间的无尽的遐想。''书在有笔墨处,书之妙在无笔墨处,有处仅存迹象,无处乃存神韵,所谓神韵,是一种意象,就好比人们夸赞齐白石先生的虾:白石先生在纸上画出的仅是几只栩栩如生的虾,但欣赏者却在画面上见到。之所以有如此奇妙的艺术效果,原因就在于:白石先生在画虾的同时,眼中是有水存在的,即画的是''水中之虾。书法家在挥笔创作之时,能否有意于留白,乃是造成布白之美的关键。作为欣赏者来说,则可以从作品的笔画线条、字势、字与字的组合、行与行的布置,以及墨色的运用等方面,去揣摩、品味书家在这方面的匠心。所以说,布白之美,是一种具象与意象的有机结合。

4)书法的墨法美

中国书法历来最讲究笔墨趣味,笔情墨趣可以说是中国书法的主要特征。一幅中国书法作品倘若无笔墨趣味,只徒有物象,那它就是黯然失色的劣作,当摒弃于中国书法的大门之外。一幅书法作品要有笔韵、墨韵,即要运用活笔,写出活墨,关键在于:沉着痛快、酣畅淋漓,用墨燥润相间、浓淡相成、燥而不枯、浓而不滞、淡而不薄、润而不腻,有层次、有变化、有节奏、有韵律。特别是用墨的燥润变化,书家们都十分留意,或笔实墨饱,雄厚丰润;或渴笔干刷、险燥峻拔;浓墨濡染则大气磅礴,淡墨挥洒则飘逸俊秀。如《祭侄文稿》,既有笔酣墨饱、丰润浑厚的特点,又有渴笔飞白、燥险之笔,墨韵变化,生机盎然。怀素的《自叙帖》墨韵变化与笔势的跌宕起伏紧密结合,协调一致,相互生发,妙趣天成。米芾《多景楼诗》、《虹县诗》用墨极注意燥润相问的变化,圆润中有渴笔飞白,墨由重渐轻,由实渐虚,墨虚而笔实,神气溢扬。杜甫赞张旭:挥毫落纸如云烟云烟二字最得墨韵之妙,真是既有笔情,又有墨趣。

因此,中国书法为什么能被不认识汉字的欧洲人、美洲人所接受?原因正在于中国书法这一特殊的由文字书写演变而成的独立艺术,透过笔墨的变化表现了书法家心灵波动起伏的轨迹,它像抽象绘画和无标题音乐一样能拨动观赏者的心弦,引起他们的共鸣,观赏者可以去透过心画追寻书家的心声。这种自然的艺术感染力源于笔情,也来自墨趣。

5)书法作品的神韵美

神韵美对于书法作品来说是最重要的,前人将书法作品的美分为三种境界,即能品妙品神品

所谓能品,是指仅能达到视觉形象美的作品。

所谓妙品,是指在形象美的基础上具有巧妙之趣的作品。

所谓神品,是指能在集众家之长的基础上,自辟蹊径,表现出自我精神、个性的作品。

书,心画也。清吴熙载日:圣哲之书温醇,骏雄之书沉毅,畸士之书历落,才子之书秀颖。书法与书家的禀赋、气质、阅历、见识、才学、修养、志趣、情操、心理直接相关。所谓字如其人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对书法作品深入鉴赏时,必须书外求书,这样对书法的理解就会深化,走人书家意识境界的里层。

喜气画兰,怒气画竹,各有所宜,古往今来无数大书法家的思想情感、文化素养都是十分丰富的。苏东坡日: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只有全面深入地认识书家,才能深入品评书法。我们欣赏书法作品时,要因人及书,因书观人。如;

王右军、虞世南,其书举止安和,秀逸潇洒。

张旭、怀素,字如渴骥奔泉,气势如虹,龙飞凤舞,尽情地展示生命的活力。

柳公权心正笔正。欧阳询之字险劲秀拔,鹰击长空,英武之气咄咄逼人。

李太白书超凡脱俗,飘飘然有仙风道气。

米芾之字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

黄庭坚之书清瘦洒脱,超卓之中寄深远之意。

颜鲁公之书雄浑天成,精深博大,冠绝古今。

所以,学书在法,而其妙在人,法可以人而传,而妙必胸中有之。要想进入书法的艺术境界,一须人品正;二须学养厚;三须悟性高;四须方法妙。了解书家本人的主要经历、学识、修养、性格及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助于对书法作品的理解。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书法理论修养,从各种艺术门类中,如音乐、绘画、文学、诗歌、舞蹈、建筑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才能使自己成为真正的深识书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