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的功效作用
【性味归经】苦,寒。入胃、大肠、脾、肝、心包经。 【功效】攻积导滞,泻火凉血,逐瘀通经。 【功效特点】本品力猛善达,能直达下焦,涤荡肠道积滞、清泻血分实热,用于腹痛、便秘,或湿热下痢,或邪热亢盛而神昏谵语,或因火热迫血妄行,或结膜充血、脑充血之类,以及牙龈肿痛、湿热黄疸等证都能用。功能泻宿食燥屎,泻肠胃积气,泻水,泻热,泻瘀,用之得当,取效甚速。 【功效作用】 1.清肠通便:①用于胃肠实热,便秘、腹痛拒按,即各种原因引起的肠梗阻,都可急用,与芒硝、枳实、厚朴同用,如大,小承气汤。②用于虚证寒积便秘,如肾功能衰竭,可与人参、附子、干姜同用,如温脾汤。③用于湿热下痢,或大便溏而不爽者,与芍药、黄芩、黄连、木香同用,如芍药汤。 2.泻火解毒:①用于热盛动血引起的吐血、衄血,常与黄连、黄芩同用,如泻心汤。②用于心脾积热上攻之口舌生疮,牙龈红肿,可与黄连、石膏同用。③用于湿热黄疸,即急慢性肝炎、胆囊炎,可与茵陈、栀子、赤芍同用。④用于肠痈,右下腹痛者,可与丹皮、败酱草、桃仁、冬瓜仁同用。⑤用于烫火烧伤,可与地榆等量研末香油调涂。⑥用于湿热淋证,即急性尿路感染,可单用一味达通热泻火利尿通淋之效。⑦用于痈疖肿毒,可用单味为末醋调涂,亦可与其他清热解毒药配用。 3.活血祛瘀,逐瘀通经:①用于血瘀闭经,可与桃仁、廑虫等同用,如下瘀血汤。②用于跌打损伤、血瘀肿痛,可与当归等量为末外用。③用于产后腹痛及少腹胀满刺痛、大便不通者,可与炮姜、小茴香同用以温通泻下。 【鉴别应用】 1.①生大黄泻下力猛,泻火解毒力强,用于正盛邪实证。②熟大黄泻下力缓,用于正虚邪实证。③酒大黄兼能散瘀,治上者非酒不至,用于热毒上炎所致的目赤、口疮、牙痛、头痛。④醋大黄破肝郁血热。⑤大黄炭活血止血。 2.本品泻下,强弱以煎煮时间长短为转移,先下泻力缓,同下泻力中,后下泻力峻。 3.本品与芒硝,皆为泻下要药,均可入血分,二者相须,攻下之力大大增强,能除血中之伏热、通血中之瘀蓄,但大黄苦寒,善于清热、破积滞而荡涤胃肠,为峻下热结之要药;芒硝咸寒,长于软坚,善润肠燥、泻下通便,主要用于胃肠实热结滞、腹中痞块等。 【配伍应用】 1.配枳实:一苦寒,一辛寒,二药配伍,泻下行气并举,相得益彰,泻下辅助行气,行气辅助泻下。 2.配厚朴:大黄苦寒,气味重浊,沉降下行,走而不守,泻热通便;厚朴辛苦温,辛能行气、苦能泄实满、温能化湿,合用可行气宽中、疏导肠胃,使中焦得舒、胃肠得畅,泻实除满。
3.配附子:本品苦寒攻逐积滞,附子辛热温里扶阳,二药相伍,一走泄,一散寒,可温下寒实积滞。 .4.配肉桂:大黄苦寒,攻下通便,泻火凉血,化瘀生新;肉桂辛热,益火消阴,散寒止痛,温补肾阳,两药合用,寒热相济,性归和平,扶阳通便。 5.配生地:生地甘寒,主清主润,凉血生津;大黄苦寒,主通主降,通下热结,降火凉血。二药相伍为用,可治心胃火炽、气火升腾、挟血上逆之吐衄,可收火降血宁之效,有增水行舟之功。 6.配甘草:大黄通便泄热,解毒疗疮,活血祛瘀,清胃降逆,但性味苦寒之至,攻破之力峻猛,最易损伤脾胃,克伐生生之气,甘草甘平,和补中焦、调和药性。二药合用,可壮其功而杜其弊。 7.配丹皮:丹皮辛苦微寒,入血分,有清热凉血、活血散瘀之功;大黄苦寒,善解血中毒,相使配对,辛以行之,苦以降之,相辅相成,有通降下行、泻火散瘀之效。 8.配桃仁:大黄苦寒,性刚燥,治实热便秘,破一切瘀血;桃仁苦甘而平,性柔润,本血分之品,最善破血行瘀,又可润燥滑肠。二药配伍,刚柔相宜,大黄专人血分、破血积、下瘀热,桃仁得大黄,专长气分、润肠燥、通积滞,用治产后腰痛、太阳阳明蓄血证、痛经闭经等。 9.配赤芍:赤芍色赤,能人营分,通利血脉,祛瘀之功颇佳,大黄泻热毒、破积滞、行瘀血。二者相使,大黄得赤芍直入血分,而破血中之滞,赤芍得大黄则祛瘀力宏,共奏泻热逐瘀、和营止痛之功。
【应用注意事项】凡表证未罢、血虚气弱、脾胃虚寒而无实热瘀结者忌用。孕妇慎用。 【用法用量】内服:3~15克,入煎剂。外用:研末调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