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词讲义

 昵称18849971 2014-08-09


介于是第一堂课。我们由基础开始。以便照顾刚开始接触诗词的同学

今天我们主讲的内容是近体诗的平仄要义

诗,就是讲求节奏的语言,词、曲、歌、赋与之同源。

 诗作为语言中与美学结合最紧密的一种形式,其魅力就在节奏,所以王力先生有言,诗写下来不是为了看的,而是为了吟的。节奏和谐,诗就琅琅上口。

近体诗(即律诗、绝句)讲究平仄,其实就是对诗节奏的规定,跟乐谱相似。

 只要掌握了规则,近体诗平仄其实非常简单。

1,什么是?可以简单理解为,就是长、高音(联想普通话当中的一声、二声)。就是短、低音(联想普通话里面的三声、四声)。

今音平仄划分规则,其实是古韵划分沿袭来的。

只是今音和平水韵相比,因为入派三声的关系没了入声,平演化成阴平、阳平

所以平变成了包含阴平、阳平,而仄则包含其他。

今音的1234声和阴平、阳平、上、去如何对应的呢?

按顺序依次对应。这里只作了解。要特别说明的是:

平声平去,曲折最少,习称为平衡调。上去两声曲折最多,或上升,或下降,或降升,或升降。应为非平衡调。入声最短,称促调。

为了练习辨别四声,古人列举了如下三十二个字,作为平仄基本知识锻炼的文字,只要能够熟练地掌握这些字的平仄,那么其他字的平仄,就可触类旁通 

1).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入去平去上入入入上入。   十个数字里,只有三是平声,其余皆仄

2).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入入上平去上平平平上。

3).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上上平上平上上去平上入上

在今后的课程中。我们的韵书一律选择【平水韵】

2、近体诗分律诗、绝句,律诗八句,绝句四句。五个字的叫五言,七个字的叫七言

近体诗都是两句两句地写,其中逗号前面的叫出句,句号前面的叫对句出句尾字必须用声,对句尾字必须用声,即应先抑后扬

 整首诗的第一句叫首出,也叫起句,其中第二个字若是声,叫平起,若是声,叫仄起(平起、仄起无甚大用,因为大家用惯了才予以保留,了解即可)。整首诗的第二句叫首对。两句联在一起,叫做首联

依次类推,三四、五六、七八句也都是一出句一对句。两两联在一起,分别叫颔联颈联尾联。律诗的颔联颈联一般需要对仗,绝句无要求。

整首诗的最后一句叫末句,对于绝句就是第四句颔对,对于律诗就是第八句尾对

 3、谁都知道,凡是对句,最后一字必须押韵。首出即第一句也押韵的,叫入韵

4、每句诗的最后三个字,叫做三字尾。这个才是最重要的概念。为什么呢?因为近体诗节奏的核心就在这上面,因此也是破解平仄规律的密码。

 对于人的听觉感知来说,一个音构不成节奏(想想蜂鸣声),两个音构成的节奏也非常机械(想想钟摆声和喷嚏声),只有三个音才能构成最简单的悦耳节奏(想想《新白娘子传奇》主题曲中的啊哈哈~~~啊哈哈~~~西湖美酒)。因此,近体诗以三字尾为基础,形成了“2-3”节奏(五言)和“2-2-3”节奏(七言)。这里不厌其繁地讲这个,是因为下面讲的关于近体诗平仄的一切规则,其实都源自于节奏美这样一个基本原则。

标准格式——正格

 要掌握近体诗的正格,即标准格式,只需记住六个字:仄仄平仄平平(可以想象成锣鼓点的咚咚锵咚锵锵)。按照以下7条规则,可以把所有标准格式推出来

 1首对”“三字尾,若非仄仄平,必为仄平平

 2仄仄平前是两仄平平前是两

(此即五言首句正格)

3首对颔对不能重复,一个若以仄仄平为尾,则另一个必以仄平平为尾。

(据此可得五言颔对正格)

4出句平仄与对句一一对应且相反。

(即同一位置的字,对句若为,出句就为,据此可得首出、颔出正格。据以上四条,可得五言绝句正格。)

5、在五言的基础上,每句前面加两或者两就成七言。加的规则是前加前加平。

(举例,平平平仄仄加成仄仄+平平平仄仄。据以上五条,可得七言绝句正格。)

 6、把以上所得绝句正格再写一遍,就是律诗正格。

7、不论绝句律诗,如果起句”“入韵,只需用该诗正格的末句替换掉原来的起句即得。

 此外,如果首对”“三字尾仄仄平,该诗一定是仄起;如果是仄平平,该诗一定是平起

可以把以上规则编成如下《正格口诀》,

 学诗五言始,首对尾记清。

仄起仄仄平,平起仄平平。

双平前为仄,两仄前须平。

出句正相反,首颔不能重。

律诗来两遍,添字成七言。

入韵起翻末,孰云平仄难。

除了标准格式之外,近体诗还允许一些不标准格式存在,即变格。写诗时用正格变格都不算出律(即犯规)。古人把这种用变格的行为称之为拗救。顾名思义,就是拗口就是补救

那么,近体诗为什么要有变格?或者说要允许拗救?其原因大概有两点,

 一是任何语言乃至任何文化现象,都必须遵循形式服从内容的原则。

就诗而言,辞粗鄙,尚能表达出思想或意境(想想打油诗),谓之辞达意,属中下品;辞美,且与其意相得益彰,谓之辞得意,属上品;辞美,甚至过于其意,谓之辞夺意,属中品;辞美,但不知所云,谓之辞害意,属最下品。

写近体诗时,总不能为了节奏感而影响思想、感情的表达。特别是很多专属词,如人名、地名、成语、典故,都是不能随意更改或替换的,用了这些词造成平仄不对,出律拗口怎么办?所以大家逐渐探索形成了拗救的规则,尽可能地在不影响内容的前提下保持节奏。

二是在部分诗人用拗救的方式写出一些名句后,大家发现这些拗救之后的节奏也很不错,用的人越来越多,甚至此种变格正格还常用了。这种现象发展的最终结果,就是的兴起。大家争相创造节奏和谐的变格,所以产生了那么多的词牌。由诗盛到词盛,其实是文化进一步繁荣的表象。

 很多进阶水平的同学可能认为,平仄的正格并不难掌握,拗救才头痛。其实,拗救的规则更简单,只需记住如下四句《拗救口诀》:

为诗首字姑不论,最忌长平也忌稀。

稀要补平长要断,此拗邻救无玄机。

具体解释如下:

 1、每句诗的第一个字,几乎都可以不论平仄

2、写诗第一忌长平。连续四个及以上的声就叫长平。出现长平拗句就出律了,而补救的办法则是断平,即把犯错那个字旁边的改成(即此拗邻救)。

长平是非常影响节奏的,比如正格平平平仄仄句式,如果第四字必用一个平声字,那么就成了平平平平仄拗句,非常难听,联想一下《忐忑》的~~~~。这时候必须把旁边第三字那个改成,成为平平仄平仄变格,这种救法就叫断平。在这一点上,传统和现在的好多研究者,包括王力先生都没有弄明白,把它当成了三拗四救,其实这种变格产生的真正原因是四拗三救。】

此外,仄平平格式的三字尾,如果第一个字用了,变成平平平,通常被叫做三平调,应该尽力避免。实在避免不了也无所谓,因为唐诗中也不乏此例。

 3长平之外,还忌稀平稀平指相连的声太少了。不论五言句还是七言句,在三字尾和其前面两字构成的“2-3”节奏中,如果一个连续的平平节奏都没有,就造成了稀平拗句。补救的办法是补平,即在邻近犯错那个字的地方补个声,把一个换成(亦此拗邻救)。

补平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发生在对句中。如本节第1条提到的,五言正格平平仄仄平句式,首字如果必须用声的字,那么就成仄平仄仄平拗句,整句一个连续声都没有,稀平了。补救规则是把第三个字声改为用声,成为仄平平仄平救句。七言的情况只是前面添了个仄仄前缀,无甚关系。

(这种通过调节本句字声的救法被称为自救。)

第二种发生在出句中。五言正格仄仄平平仄句式,第四字如果必须用声的字,那么就成仄仄平仄仄拗句,稀平了。此时本句已经无法补出连续声,只能在对句中加补声,以找回平衡。救法是将对句平平仄仄平中第三字由。这样出句声声声顿挫,对句声婉转悠扬。七言仅需前加二字,余同。

(这种通过调节对句字声的救法被称为对救。由于出句中已经没有连续声,所以有时干脆把这一联写成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请留意,这两种犯稀平的句式正好是一出一对的一联。这就意味着,两种情况可以同时发生,产生出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的变格,此即一字救双拗

总结一下拗救规则,更可看出其简单。由于声是影响节奏的主要因素,因此也是格律要求的关键,连续声过多、过少都拗口,需要补救。具体就两种情况

1)连续声太多犯长平或者三平,分别发生在以平仄仄仄平平三字尾的出句、对句中,而其刚好是一联。

 2)连续声太少犯稀平,可能发生在以平平仄仄仄平三字尾的出句和对句中,而其刚好也是一联。

近体诗的句式正格,本来也只有这两种形式。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说记住仄仄平仄平平六个字,就掌握了近体诗平仄迷宫的钥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