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冷兵器集萃5 21、三戈戟 一种矛、戈分铸联装戟。战国时期出现。由三戈一矛安装在同一柄上,也有二戈一矛戟。它与春秋时期单戈戟的区别除了由单戈变为双戈、三戈外,戈身更加细雨尖锐,而且只有最上端的戈有内,其它戈无内。溯北随县曾候乙墓中曾 22、欧式戟 中世纪欧州军队使用的劈刺兵器。它与中国截有所不同。欧式记是一种长约6至10英尺的长矛型兵器,由钢、铁制成,头上有一很重的斧头,背面是一尖铁(有时是弯曲的)或钩子,顶端是矛或梭标的尖头。14世纪初,瑞士人大量使用这种兵器。它能穿透头盔,砍断剑锋或击倒马匹。它也可以当作短矛采用,它的弯钩还能将骑兵拖下马来。欧州截一度是中世纪欧洲步兵杀伤力最大的武器之一。 23、卜字戟 钢铁制成的戟。铁戟的戟刺尖锐细长,侧旁小枝由原来宽肥而有中脊变成象前锋一样窄长尖利。内已消失,用来缚柄的胡加长,整个戮近似于卜字形,故又称卜字戟。这种铁戟刃锋尖利,杀伤力强,是步骑兵的主要兵器。两汉以后,戟的形状有了新的变化,小枝由原来与截体垂直,变成了小枝垂直横出后,稍问上弧曲,枝刺上扬,进一步增强了戴的杀伤力。 24、繁戟 中国古代仪仗用戟。根据汉代仪注,将领重盅可以持截侍立皇帝身边。皇帝简放亲信大臣到外地巡视,或统兵征伐。常常赐以繁戟,以代斧饿。允许他专征、专伐,代表皇帝处决有罪官吏。为了表示隆重。在这艾皇帝新赐的截上,罩以赤黑绸布制的戟衣,这种有衣的截就叫做樊截。后来,樊戟成为高级官员表示崇高身份的仪仗物。根据隋制、磨制三品以上,门皆列戟。唐以后,文武官员郡以门前列戟为荣。 25、门戟 仪仗之物。用木头制成,设在门外的戟架上。天子宫殿门、国学、文宣王庙。武成王庙及各州公府门口都设门戟,以示隆重。仪仗闲的戟,造型华丽,多带戟刀,戏曲舞台上武将手持的方天画戟,就是按照这种戟的样子设计制造。 26、金瓜刺 又叫杆、杖、小苫、棍、棒等。古代一种竹木制打击兵器。起初只有竹、木制作,后又套有尖形或棱形铜,铁头,并出现全铁受,由单纯打击发展为能打击能刺杀两种效能。它具有取料方便,制作简单,使用轻便等特点,成为古代基本兵器之一,以后各代也掺杂使用。各代刺的长短、轻重、名称各异,形制不尽相同。按材料可分为:竹木、金属、混材焚;按功用可分为:尤刃受、带刃受,礼受等。如中国夏。商、周代的发由坚木制作,一端为八棱形,无刃。秦汉时有的丈*端套三棱刮刀型的钢头,头和杆上各有一个球状铜箍。受杆和33米左右。随着军队士兵防护能为的提高和火器的出现,逐渐显示出它的杀伤力的局限,其作用逐步下降。 27、无刃戳 不带利刃,以击打为杀伤手段的?。又称戳。早期的受是一根八棱棍木棒,长约1丈2尺左右,后出现铜无刃囊,战国后出现铁无刃支。无刃受特点是形制简单,短粗结实,自身较重,适于打击。 28、带刃刺 带有利刃,除打击外还可以起到劈砍刺等杀伤作用的支。通常用竹木父杆配以金属刃、刺、钩等附件。如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带刃变,在长杆尖端有两个球状铜箍,两者相距35~51厘米,支头有三棱形矛刺。受杆通长1.39~3·40米、直径约2·8~3厘米,这些发上有曾侯成u之用义等铭文。因此可以确认、战国时期确有带刃的刺。有的铜摘上带刺球。 29、礼执 中国古代仪仗用的器,礼发积竹为棒,八棱,建干兵卑。族贵以为是驱也《讠x艾·女部》汉代的执金吾所执的金再就是礼器。礼发通体铜制,两头镀金,很威武。朝会时,御史太夫。司慷校尉手持金吾夹侍皂帝。后来。文成为法律的象征。 30、金吾 中国汉代的一种礼器,铜制,两头镀金。是权力和法律的象征。囚御史太人等官常执金吾,也用执金吾来指官名。是一种由兵器演化而成的礼器, 31、六翅杖 古俄罗斯的打击冷兵器。杖头有六个金属板翅,由此得名。翅的数虽少则4个,多则8个,六翅杖盛行干15~17世纪。六翅杖还是军事长官权力的象征,这种六翅杖的。越则饰以模压花纹。贵重金属和宝石。 32、棍棒 史前发展到古代后期的改称。商朝前到中国宋朝,一般称无刃受为棍。或称杆棒,称荷附件的发或带刀发为棒。明代把门挤,门木棍叫做棍,棍氏约8尺,重3斤8两,又叫少林棒,端群有刃的则称为大棒。 33、晨星棍 中世纪瑞士棍棒兵器,棍两端有尖铁。 34、骨朵 打击长兵器,讹为骨朵。这种兵器类似长柄锤。木柄一端安有蒜头形或疾黎形的重铁器,凭籍重力撞击敌人。 35、权杖 冲击用的冷兵器权仗的头部呈球形,用石头或金属制成,安装花木制的短手柄上。中世纪在古东方各国(如同形状不同的棒褪)曾广泛使用,而在罗斯公国13世纪至17世纪才得以风行。19世纪以前,在土耳其、波兰和乌克兰,权杖还作为军事首领权力的象征。 36、狼芜 中国古代一种防御性兵器,公元1444~1449年矿工叶宗留起义军发明。用长而多节叉的毛竹,末端包上铁,如小枪、两旁多留枝刺,用火烫便有直有钩,用桐油灌之。敷上毒药。长1丈5尺,枝有9棗11层。使用时、须与具他只器配合使用,以长枪火其左右,钯铛把接应后,才能发挥其效能。戚继光的部队,在平倭寇战争中,用狼芜对付倭寇的长刀,起了良好的作用。但狼芜笨重,须体力强壮的和训练有素的上兵才能使用。盛行于明代,清代被淘汰。 37、锡钯 中国古代一种短柄多刺的钯。柄长3尺,柄上安装5根坚硬的木杆,长2尺1寸,杆上装3寸长的铁头。奋战时,“进退周旋,惯能隔架枪刀,乘隙攻刺“,配合其它白刃兵器作战。 38、扒 勾击格架长兵器,扒长柄、横端有齿、棚农家用的铁齿把差不多。主要用于船战。可以格架敌人长兵器,也能乘机杀伤敌人,《西游记》中猪八戒用的就是这种兵器。 39、镗钯 中国古代击刺、挡隔的多刃大兵器。镗钯是从农具演变来的兵器,创始干明代中叶御倭战争中,分为钯、镗钯、扒、锡钯、铲、马叉六种,统称钯。其中钯长7尺6寸,重5斤,中锋似矛头。长出两股2寸。两旁各有一横股,有四棱形刃。这种兵器可击、可御,兼矛盾两用。每两名锐把手配备三十文火箭。敌人离远时,两股可以充当火箭架,用来发射火箭敌人;迫近时,持之以杀敌;当与敌人兵刃交加时。可以架拿敌械,被称为军中最利者。 40、长刀 古代安有长柄的大刀。一种砍杀兵器。创自后汉时期,有单面刃、双面刃之分,各代形制、名称各不相同。三国时称偃月刀,晋代称大刀,刃长3尺,柄长4尺,下有铁糟。唐代称陌刀,全长1丈,重15斤。它是从佩刀和短柄长刀发展起来的,是汉后各代的常备武器之一。 41、朴刀 中国古代刀名。其柄比大刀的短,双手使用。《水游传》第二回:少华山上朱武、陈达、杨春……将了朴刀。 42、陌刀 中国唐代一种长柄大刀。唐开元之间,军队中初用陌刀。据《唐璃·李嗣业传》载,唐代军中有陌刀队,并设有陌刀将。陌刀两面有刃,通长l丈,重15斤。 43、拍刀 中国唐代一种长柄大刀。长约1丈。 44、钩 钩杀、捕获敌人的白刃兵器。钩有一刃或数刃,刃向内弯曲似鹰瓜。钩的种类很多,性能和用途也各不相同。根据历代兵书记载,大致可分为三类:飞钩、短柄钩,长柄钩。 45、长柄钩 一种安有长柄的钩。从戈、镰演变而来。柄很长。可达1丈5尺,主要用于攻守战中。公元前11世纪的文王伐祟战争申,曾经使用长杆钩来攻击崇城。《诗经·大雅·皇点》朱熹注:钩援、钩梯,所以钩行上城。钩援郑后世的长柄钩。水战中,使用长柄钩或和多头的撩钩来割断敌军的船缆,蓬蓬。或搭钩敌船,也可以用来捞取落水的敌人首级。步骑兵交战时,步兵期长橇钩钩敌骑的下肢。 46、钩刀 古代海战中用于破坏敌舰设备的钩割工具。其基本形制是一根很长的杆子上缀缚圈宠一把锐利的钩形刀,接近敌舰时伸出钩刀,钩割敌舰桅惋的绳索,使其帆布落下从而失去风动力,戮便于接船作战。凯撒在《高卢战记》中曾记载,罗马舰队在海上与舰只比已方高大的高卢舰队作战时即使用钩刀,割钩高卢舰队桅溯的绳索,使其处于被动处境。 47、斧 古代劈砍兵器。石斧在原始人类遗存中常有发现。以后发展为铜、铁及钢制斧。主要有长斧短斧两类。是古代出现最早和最有效的兵器之一。有一种又被演变为礼器,象征权力。 48、长柄斧 古代一种劈砍兵器。斧头安柄。刃部加室,柄安其中。安装方便,使用灵活,为唐代常备兵器之一。中国古代一种砍杀兵器,青铜制。避刃或平刃,安有木柄,用于砍杀,又有至石制作,多为礼仪或殉葬用,盛行于商及西周。 49、铁刃铜饿 因饿体用铜制,而以秩为刃,故习称铁刃铜饿。迄今为止共出土三件。出土的铁刃铜饿形状大体相同,饿身一面扁平,一面微凸。直内,内上有一圆孔。茬饿劈与内之间有阑。两件铜饿的铁刃都已残损。一件残长11.1厘米,阑宽8.5厘米;另一件残长8·4厘米,阑宽5厘米。据有关单位对铁刃铜绒的铁刃部分进行的x射线透视,知铁刃残存部分包入青铜器身内约1厘米。又通过化学分析和金相学考察,铁刃系陨铁锻制而成。铁刃铜饿时代属商代晚期或西周初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