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麻黄汤

 甲炳 2014-08-09

拼音

má huáng tāng

英文参考

mahuang decoction[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Ephedrae Decoction;Mahuang Tang

概述

麻黄汤为辛温解表剂,是治疗外感风寒实证的代表方剂。现代常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属风寒表实证者。无论从中医学角度还是现代医学角度对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肺炎等均有治疗作用。

麻黄汤同名方约有110首,现选《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方。组成: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上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1]

麻黄汤的组成

麻黄(去节)9g、桂枝6g、杏仁(去皮尖)6g、炙甘草3g。(谐音趣记:干妈贵姓[甘麻桂杏])

麻黄汤的用法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服后加盖衣被,取微汗。

功用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

外感风寒表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歌诀

歌诀1[2]: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发汗解表又平喘,发汗表实此方治。

歌诀2[3]:麻黄汤剂属辛温,甘草桂枝北杏仁;

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此方臻;

加减:术添寒湿烦疼治(麻黄加术汤《金匮要略》),麻杏薏甘热痹寻(麻杏薏甘汤《金匮要略》)。

麻黄汤方解

本方证为外感风寒所致。风寒束表,营卫首当其冲,寒性收引凝滞,使卫阳被遏,营阴郁滞,腠理闭塞,经脉不通,故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肺主气,合皮毛,毛窍闭塞,肺气不能宣通,则上为咳喘。治当发汗宣肺,以解在表之寒邪,开泄闭郁之肺气。麻黄味苦辛性温,入肺与膀胱经,善开腠理,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故本方以该药为君药;由于本证属卫郁营滞,故单用麻黄发汗,只能解卫气之闭郁,所以又以桂枝为臣药,以透营达卫,解肌发表,温经散寒,助麻黄发汗解表,又能去邪而和营卫;佐以杏仁降利肺气,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以复肺气之宣降,增强宣肺平喘之功;使以炙甘草以调和麻黄之宣降,又能使麻桂相合峻烈之性缓和,使汗出不致过猛而伤正气,为使药而兼佐药之用。四药合用,表寒得散,肺气宣通,则诸症自平。麻黄、桂枝相配,一发卫气之郁而开腠理,一透营分之郁以和营卫相须为用,以增强发汗解表之功.是本方的主要配伍特点。[4]

运用

麻黄汤是治疗外感风寒实证的代表方剂。以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为证治要点,因本方为辛温发汗之峻剂,故《伤寒论》对“疮家”、“淋家”、“亡血家”,以及外感表虚自汗,血虚而脉兼“尺中迟”,误下而见“身重心悸”等,虽有表寒证,亦皆禁用。

麻黄汤是一首发汗作用很强的方剂,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寒性感冒且无汗的重证,即中医称为外感风寒表实证的病证。由于顾忌方中麻黄发汗作用峻烈,故本方在临床上运用较少。但临床研究表明,只要主症中有恶寒发热,头身酸痛,无汗而咳喘,脉浮紧,且除外疑似证型以及用法得当,就能收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加减法

若喘急胸闷,咳嗽痰多,表证不甚者,可去桂枝,加半夏、苏子等以降气化痰平喘;若兼湿邪而骨节酸楚重痛较甚者,可加苍术、羌活等以祛风除湿止痛;若鼻塞流涕、头痛甚者,可加白芷、辛夷花等以通窍止痛。

使用注意

1.本方发汗作用较强,对于寒性感冒但有汗者、热性感冒、寒性感冒但体质虚弱者、产妇、失血病人等均不宜使用。误用可能会因为出汗太多,导致虚脱。

2.服用麻黄汤出汗后,各种临床症状都减轻缓解,就不要再服用麻黄汤了。如果感冒的症状还没有完全解除,可以改用桂枝汤治疗。

麻黄汤的现代医学解读

[5]麻黄汤无论从中医学角度还是现代医学角度对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肺炎等均有治疗作用。从现代医学角度看,麻黄汤既能抗感染、解热、镇痛、平喘、止咳化痰,又能强心利尿,改善微循环,增强免疫功能。本方把外感表虚自汗等列为禁忌证,实乃科学之至,因麻黄汤有解表发汗作用,表虚自汗者不可再发汗。现代医学认为麻黄碱具有拟肾上腺素神经作用,而汗腺则由其控制,用之必大汗,造成体液丢失,诱发脱水,使呼吸道分泌物黏稠,从而不易咳出,因而该方剂具有明显的科学性、严密性、实用性。

适应证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属风寒表实证者。

病因病机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感冒)是指喉结以上,包括咽、喉、扁桃体、鼻腔、中耳等皮肤黏膜受病原微生物感染后发生的局部炎症。70%~80%由病毒引起,以鼻病毒、冠状病毒、流感或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埃柯病毒、腺病毒为多。细菌感染可直接或继发于病毒感染,依次以溶血性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和葡萄球菌感染为多。发病时,鼻腔、咽、扁桃体黏膜充血、水肿,上皮细胞坏死、脱落。临床表现发热、流涕、咳嗽等上呼吸道症状。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感染所至,流感病毒通常分为甲、乙、丙3型,但以甲、乙两型危害最大,发病常常突然而迅速传播,患者呈群集性。流感病毒经飞沫侵入呼吸道与敏感的呼吸道上皮细胞接触后,病毒膜与人呼吸道上皮细胞膜融合,进而病毒复制与繁殖,轻者引起呼吸道上皮细胞的坏死和脱落,从而出现上呼吸道的卡他症状。病情严重者病毒可经淋巴及血液循环侵入其他器官,重者见出血坏死性支气管炎及间质性肺炎,呼吸道黏膜早期有单核细胞浸润及水肿、纤毛脱落,晚期则有广泛上皮细胞坏死及出血性渗出物;肺间质也有水肿及细胞浸润,肺泡内可有透明膜形成,若继发细菌感染,则基底层细胞也受损害。因而临床多以高热、畏寒、头痛、背痛、四肢酸痛等症状急剧起病,继而出现干咳、流涕、眼结膜充血、流泪、淋巴结肿大,肺部可出现粗哕音,偶可有消化道症状。

急性支气管炎

急性支气管炎大多由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所致,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渗出,上皮细胞坏死、脱落,支气管平滑肌收缩,临床出现发热、咳嗽、呼吸音粗糙及少许干湿哕音。治疗不及时,病情蔓延,即可并发肺炎。并发肺炎时,肺充血、水肿,肺泡内含有纤维蛋白和渗出液。临床上除上述症状外,两肺出现较多的干啰音。

哮喘

哮喘除可由上述微生物感染后诱发外,还可由其他物理或化学因素诱发,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导致的气道高反应性增强。支气管除上述黏膜病变外,还可出现平滑肌痉挛、气道上皮细胞纤维化、基底膜增厚、气道内分泌物潴留等。由于病原微生物的直接侵袭及其代谢产物作为致热原,从而诱发体温调节功能障碍而使临床出现发热;发热及毒物代谢产性导致血管调节紊乱,从而出现头身疼痛;呼吸道黏膜炎症及分泌物刺激神经末梢引起咳嗽吐痰;支气管痉挛时则出现干鸣音;渗出物在气管或肺泡内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湿啰音。

麻黄汤的治疗机理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方中君药麻黄煎剂体外试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甲型及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铜绿假单胞杆菌、伤寒杆菌均有抗菌作用;麻黄挥发油对流杆嗜血杆菌、肺炎双球菌、奈瑟双球菌、枯草杆菌、白色念球菌、大肠杆菌有抗菌作用;臣药桂枝煎剂对金黄色及白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肺炎球菌、炭疽杆菌、霍乱弧菌,桂皮醛对结核杆菌、变形杆菌及常见致病性皮肤真菌等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佐药杏仁煎剂对蛲虫及滴虫有杀灭作用,对湿热型小儿腹泻有效,说明其有一定的抗菌、抗病毒作用;使药甘草醇提取物及甘草酸、甘草次酸除对上述全部细菌有抑制作用外,对大肠杆菌、阿米巴原虫、枯草杆菌等也有抑制作用。同时麻黄煎剂对亚洲甲型流感病毒及孤儿病毒有抑制作用;桂枝煎剂对孤儿病毒ECHD11有抑制作用;甘草酸类化合物通过对多种病毒颗粒的直接作用和诱生干扰素,增强NK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活性等活化宿主免疫功能的间接作用而发挥广谱抗病毒作用。其中甘草酸能抑制腺病毒、柯萨奇病毒、合胞病毒;甘草多糖对单纯疱疹病毒Ⅰ型、水疱口炎病毒,水痘病毒、带状疱疹病毒等有抑制作用;甘草酸单胺对HIV有抑制作用;甘草甜素除对上述病毒有抑制作用外还能抑制肝炎病毒,甘草热水提取物对华支睾吸虫有杀灭作用。故而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麻黄汤对各种呼吸道病原微生物感染有明确的治疗作用。

解热、镇痛作用

君药麻黄所含麻黄碱、麻黄挥发油及萜松醇有诱发汗腺分泌引起发汗和降低体温的作用,麻黄碱通过激动α2受体而提高中枢性痛觉阈值,从而产生镇痛作用。臣药桂枝煎剂及其所含桂皮醛等均能促进汗腺分泌,扩张皮肤血管,增加散热及解热降温作用,同时能提高致痛阈,从而具有镇痛作用。佐药杏仁中的苦杏宁球蛋白及宁白蛋白以及苦杏仁苷均有镇痛作用;而使药甘草中的甘草酸通过兴奋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轴而有类固醇样作用,并能增强和延长氢化可的松的作用;甘草能促进皮质激素的合成;甘草次酸在结构上与皮质激素类似,能竞争性地抑制皮质激素在肝脏的代谢失活,从而间接提高皮质激素的血浓度,同时甘草有直接皮质激素样作用。皮质激素具有强大的解热、抗炎作用,同时具有强大的“允许”作用,为其他激素发挥作用创造条件,提高机体的适应性及应激性。故4味中药合用可起到退热、降温、镇痛作用。

抗炎、抗过敏作用

君药麻黄中提取物麻黄碱、伪麻黄碱、二甲基苯基恶唑啉酮及合成的伪二甲基苯基恶唑啉酮通过抑制花生四烯酸的代谢,抑制前列腺素E2的生物合成等对炎症早期渗出有抑制作用,抑制炎症早期血管通透性增加,抑制炎症后期肉芽组织形成,对抗致炎物质,因而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臣药桂枝煎剂对炎症发生的多个环节起到抑制作用,可明显降低血管通透性。桂枝挥发油还能抑制棉球肉芽肿,其主要机制是抑制组胺合成,抑制前列腺素E2的合成和释放,清除自由基;桂枝还能抑制IgE所致肥大细胞脱颗粒,减少过敏介质释放,并能抑制补体活性;佐药杏仁中的宁球蛋白能抗炎消肿,对炎症的渗出、水肿、肉芽组织增生均有抑制作用。使药甘草中的甘草酸通过抑制前列腺索E2作用及减少内源性前列腺素E2产生,不仅有促皮质激素样作用,而且能增强和延长可的松的作用。甘草对抗炎的各个阶段,包括Ⅰ、Ⅱ、Ⅲ期有抑制作用,对炎症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渗出、水肿、肉芽组织增生均有抑制作用,对过敏性炎症也有抑制作用,同时有清除自由基和抗脂质过氧化作用。因而麻黄汤有很强的抗炎作用。

麻黄有抑制生物活性物质释放的作用,其水或醇提取物有抗补体作用,能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保护肥大细胞免受抗原攻击,抑制组胺释放,麻黄水提物可降低血清溶血素水平,并有抗变态反应的作用。甘草本身除上述提取物的类皮质激素样作用外,甘草酸还能抑制组胺释放剂——化合物48/80引起的肥大细胞脱颗粒,阻止过敏物质的释放。甘草提取物Lx能降低抗原量,抑制抗体产生,对过敏性休克有保护作用。桂枝对嗜异性抗体反应显示出抑制补体活性的作用,有很强的抗过敏反应作用。因此,麻黄汤具有明显的抗过敏作用。

止咳、化痰、平喘作用

君药麻黄可直接兴奋支气管平滑肌的β受体,激活腺苷酸环化酶,升高细胞内cAMP,使支气管平滑肌松弛。麻黄还可直接兴奋支气管黏膜血管平滑肌的α受体,使血管收缩,降低血管壁的通透性,减轻支气管黏膜水肿。麻黄还能促进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和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间接发挥肾上腺素作用,同时阻止过敏介质释放,从而具有平喘作用。麻黄所含麻黄碱、伪麻黄碱均能松弛支气管平滑肌,扩张支气管,还能兴奋呼吸中枢,增加每分钟呼吸量,故能平喘,麻黄挥发油除平喘作用外还有祛痰作用。臣药桂枝挥发油被吸收后经肺排泄,可稀释其分泌物的黏稠度,起到祛痰止咳作用;杏仁在体内分解产生的微量氢氰酸不致引起中毒,却有镇静呼吸中枢的作用,从而起到镇咳平喘作用,苦杏仁还可以促进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合成,使病变得到改善。使药甘草煎剂口服后能覆盖在发炎的咽部黏膜上,缓和炎症刺激,从而起到镇咳作用;其所含甘草次酸胆碱盐有中枢性镇咳作用。甘草本身还可以促进咽喉及支气管的分泌,使痰液容易咳出,呈现祛痰、镇咳作用。

对心血管的作用

君药麻黄中的麻黄碱能直接或间接兴奋肾上腺素能神经受体,使心肌的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国产麻黄苯丙酮是一种β受体激动剂,能增加冠脉血流量,但麻黄碱对肺血管则呈收缩作用,因而能消除支气管黏膜充血;麻黄碱能降低血液黏滞度和血浆黏度,提高红细胞电泳率,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素A2的生成。臣药桂枝能解除毛细血管收缩,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降低血浆黏度,消除血小板和RBC聚集,改善组织血液循环。桂枝中的挥发油对毛细血管有扩张作用,桂皮醛则有增加冠脉血流量的作用,从而起到活血化瘀的功效。甘草提取物对多种原因所致心律失常有拮抗作用,甘草次酸静脉滴注能缩小急性心肌梗死的范围,同时具有血管紧张素ⅡAT1受体的激动剂样作用,而且又有显著降血脂、抗动脉硬化的作用。甘草中的异甘草素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甘草中的黄酮组分对胶原蛋白及ADP诱发的血小板聚集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比阿司匹林强17.7倍。同时桂枝、甘草均有利尿作用,从而可减轻心脏前负荷。

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君药麻黄水提取物对Ⅰ型变态反应有抑制作用,能抑制嗜碱性粒细胞及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等化学介质。臣药桂枝能抑制IgE所引起的肥大细胞脱颗粒,抑制过敏介质释放,具有抗过敏作用。佐药杏仁苷能明显促进有丝分裂原对脾脏T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增强脾脏NK细胞活性,同时对肝脏枯否细胞吞噬功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使药甘草中的甘草次酸、甘草酸能诱生γ -干扰素,甘草次酸可提高淋巴细胞比率,同时使NK细胞的活性明显增强。甘草酸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活性,使抗体产生显著增加,甘草中的甘草L。能降低抗原量,抑制抗体生成,从而显示免疫抑制作用,对抗青霉素所致的过敏性休克。甘草多糖能提高网状内皮系统及单核细胞功能,诱导巨噬细胞NO的产生,甘草甜素能增强ConA诱导的淋巴细胞分泌IL-2的能力,同时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β-甘草次酸是人体补体经典途径的抑制剂。因此,甘草可起到免疫调节作用。上述各适应证在感染后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免疫功能障碍,特别是哮喘本身就是一种免疫性疾病,这说明麻黄汤不仅能进行病因、病理治疗,而且有促进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这比单用西药治疗更先进、更合理。

《伤寒论》:麻黄汤

处方

麻黄(去节)6g 桂枝4g 杏仁(去皮尖)9g 甘草(炙)3g

功能主治

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用法用量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去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参考资料

  1. ^ .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基本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 ^ 魏睦新,王刚. 方剂一本通[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17
  3. ^ 曹是褒,曹四豪.方剂歌诀394首[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10:2
  4. ^ . 李炳照等主编.实用中医方剂双解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1
  5. ^ . 李炳照等主编.实用中医方剂双解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1-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