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一样的三国:董卓之乱内幕解析(24)——曹操经历

 在野匹夫 2014-08-09
青年曹操的平凡经历⑵

东汉世家大族的子弟,如果有些才能,当官很容易。一般是凭借家族的权势先让地方上给举个孝廉,这样就有资格到朝廷当个郎官。郎官在皇宫供职,类似于皇帝的随从或侍者,都从官宦子弟当中选拔,这样政治上比较可靠,是锻炼人才的地方。锻炼几年之后,就可下放地方当个县令,做出点儿政绩,几年后升个太守、刺史之类的,在政治上积累些资本,在士人中间捞取些名声,再靠家族在朝廷活动,回朝就有希望做到九卿之类的大官。

 

    曹嵩就是这么过来的,估计他给儿子曹操也是这么设计的。

 

    但这条路曹操却没有走通。

 

    没走通的原因不是他的才能欠缺,而是他的思想与当时的正统思想不合。

 

    曹操的思想可以总结为:抑豪强、轻德操、重实用、尚法度,这从他后来兴办屯田、唯才是举、法令严明等很多措施可以看出来。

 

    而东汉社会的士人多出自名门望族,讲究忠孝德操,喜欢清谈高论,提倡仁义治国,曹操的思想在他们眼中无疑是个另类,更何况那些结党乱政的宦官了。

 

    因此,曹操若处在清平之世,充其量是个能臣,是无法成为名臣的。

 

    是乱世造就了曹操。

 

    虽然他爹曹嵩很有权势,在汉末的官场上,曹操还是几经沉浮。

 

    174年,曹操20岁时被举孝廉为郎,后受司马防推荐,任洛阳北部尉(官秩四百石)。

 

    177年因棒杀蹇硕叔父一事升任顿丘县令(官秩千石)。

 

    曹操过去得罪了大宦官张让,在洛阳北部尉任上又杀了宦官蹇硕的叔父,宦官对他恨之入骨,但推荐他任顿丘县令的居然却是宦官。

 

    对于此事,孙盛《异同杂语》载,曹操杀了蹇硕叔父之后,“近习宠臣咸疾之,然不能伤,于是共荐之,故迁为顿丘令。”

 

    宦官和他们的党羽都说曹操的坏话,却不管用。原因:第一、曹操棒杀蹇硕叔父是依法行事,他们抓不到把柄;第二也是最重要的,有曹嵩在上面罩着,曹嵩也是皇帝身边的红人,不好得罪。可让曹操继续留在洛阳的地盘上,说不定这个愣头青又会做出什么对他们不利的事儿来,于是就一致称赞曹操年轻有为,推荐他到冀州做了个顿丘县令,先打发出京城了事。

 

    178年,曹操在顿丘县令的位子上坐了才一年,被免官。

 

    被免官的原因,《魏书》上说:“太祖从妹夫隐强侯宋奇被诛,从坐免官”。

 

    宋奇被诛一事属于灵帝朝“宋皇后被废案”。宦官因为和宋皇后有矛盾担心报复,于是诬陷宋皇后用旁门左道的法术诅咒皇帝,灵帝大怒,把宋皇后下狱,宋氏一族被诛,这个宋奇是宋皇后的族人。

 

    宋皇后一案只限于宋氏一族,即便曹家和宋家有姻亲关系也只是远亲,怎么牵连到了曹操?

 

    看来曹操虽然已经离开京城,但京城里的宦官们还在一直惦记他,宦官们对得罪他们的人记性很好,在东汉宦官专权的历史上,被他们惦记的人没有一个不家破人亡。

 

    但曹操却只是免官而已,看来在这场危机中,他爹曹嵩的权势起了作用。

 

    181年,免官三年后,被征拜议郎(官秩六百石)。

 

    被重新启用的原因,《魏书》上说:“后以能明古学,复征拜议郎。”

 

    这里的古学指的是古文经学。经学主要研究的是儒家典籍,汉代经学非常流行,有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两大派,是士人学习的主要内容。

 

    曹操虽然已经折节向学,但他读的多是兵书,经学造诣其实不高,估计连一般的传统士人都赶不上。因此以这个“能明古学”只是个名堂罢了,背后还是他老爹曹嵩在使劲。

 

    曹操在议郎任上闲了三年,到184年的时候,机会来了。黄巾起义爆发,朝廷急需人手前去镇压,曹操被任命为骑都尉(官秩比二千石)随名将皇甫嵩讨伐颖川黄巾,这正好可以发挥曹操的长处,他协助皇甫嵩大破黄巾,因功迁济南相。

 

    这个济南相相当于太守,官秩二千石。

 

    至此,他爹曹嵩给他设计的官场之路算是走出名堂来了。

 

    曹操似乎看到了希望,于是决心轰轰烈烈的大干一场,做出政绩,博取名声,为日后积累政治资本。于是他打击权贵,惩治奸恶,颇做了些除暴安良的事情。

 

    关于曹操的这个想法,在他后来的《让县自明本志令》里面有明白无误的表达,他说:“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忤诛常侍。”

 

    三年之后,朝廷命令下来,却是平调他去东郡当太守。

 

    曹操的满腔热情被打消,深思之后决定称病辞官回家。

 

    按说平调东郡太守不是什么挫折,却使得曹操丧失信心,以致做出了辞官这么大的举动,原因何在呢?

 

    史书上说是“为豪强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其实只说了一个方面,曹操当时面临的是两个方面的矛盾。

 

    前面说了曹操由一个宦官的后人向士人转化的过程,当时宦官和士人的斗争非常激烈,向士人转化必然要和正直的士人站在一起同宦官斗争,但如此则“恐致家祸”;不斗争呢?则会被士人视为丧失气节所不齿。因此曹操面临的是一个两难的矛盾。

 

    矛盾的解决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政治变得清明,可以凭才学仕进,而不丧失气节。从曹操前面积极进取的行为看,他本来是做这样打算的。但皇帝的昏庸、政治的黑暗愈演愈烈,使曹操丧失了对汉末政治的信心。那么就只有另一个解决办法了——辞官。

 

    辞官之后,不问政治,既逃避了可能的灾祸,也避免了士人的病诟——因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东汉末年很多隐士得以保全性命和名声都是采用的这个办法。在隐居期间,等待时局的好转,再选择出山的时机。

 

    于是曹操回家老家过起了隐居的生活。但仅仅一年之后,188年,时局并未好转,他却再度出山了——朝廷组建西园军,他出任西园军典军校尉。

 

    因为曹操看到了希望。这个希望就是他的好朋友袁绍所谋划的出路——利用外戚的力量除掉宦官,革新政治。袁绍当时已经投靠外戚大将军何进谋划诛杀宦官的事情,得到了很多士人的支持,曹操便是其中之一。

 

    之后所发生的事情便是前面所讲的了,何进、袁绍召董卓进京,何进被杀,董卓掌权,曹操逃出京城,士人群雄起兵讨董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