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昔日钉马掌的铺子

 LuXin4164 2014-08-09

*老北京杂谈

昔日钉马掌的铺子清末民初钉马掌老照片

老北京城直到解放初期那几年,交通运输工具仍不发达。那时的交通运输工具主要以畜力车为主,马、驴、骡是拉车的“主角”。牲口拉车每天都要负重走很远的路,其蹄子要磨损。赶车人为了保护牲口的蹄子,就得钉上一块半月形的铁掌,俗称“打马掌”或“钉马掌”。于是钉马掌的铺子也就应运而生。

至于为什么要给马钉上铁掌,主要是马奔跑或行走时间长了,其脚掌容易磨损,或容易滑倒,或感到痛苦。有人问及野马为什么不钉马掌,这大概就是被饲养的马享受的特殊待遇吧。也曾听一些赶大车的人说,马拉载有重物的车时,蹄掌更容易磨损。如果不及时钉上铁掌,也会有翻车或马因疼痛跌倒,使所载货物受到损失。虽说法不一,但钉马掌是对马蹄儿的保护吧。

解放初期,即上世纪50年代初,我正值童年,家住在现在的北京站口位置的一条胡同里(现在已消逝)。出胡同东口往右不远是一个由四条街道交叉而成的小十字路口。东西两条街道分别叫东观音寺胡同、西观音寺胡同。其中的东观音寺胡同,西起十字路口东到建国门城墙。就在城墙根儿靠近现仍存在的古观象台不远的地方,就有一家钉马掌的铺子。因为当时城内外来往的畜力车一般都经过东观音寺胡同,所以这家铺子选的地方非常适中,因此生意也非常“火”。

钉马掌的铺子,其设备非常简单。我记得是这样:在马路旁较宽阔的地方有两间平房,房前有个木架,大约有2米多高,形似现在的单杠,木架上绕着绳子。赶车人经过这里需要给牲口钉掌时,先将牲口卸下,然后把牲口拉到木架中央,把马脚捆在木架上。这时,钉马掌的师傅走过来,用铲刀先把牲口的掌面修理平整,然后再钉上铁钉即可。

我们小孩子围观时,牲口一点儿也不惊慌,更不会伤人,它们平静、驯顺地任人摆布。因为铲下的马掌碎屑是养花的好肥料,所以,时不时地会有人到铺子里来要马掌片儿拿回给花儿施肥。那时候大家都住平房,所以在院内养花的人很多,特别是住独门独院的人家,有爱好养花儿者,在院内养上几十盆儿,甚至上百盆花儿不成问题。自然,他们光顾钉马掌的铺子的次数更频繁。

钉马掌的和赶牲口的都是劳动人民,在这里看不到讨价还价,因为钉一次马掌的价格很便宜,也很合理;在这里也很少看到争吵现象,因为双方相处很融合。

随着交通工具的不断发展,畜力车渐渐减少,直到最后在北京城里宽阔的马路上完全消失。钉马掌的铺子也就自然消失了。但是那些钉马掌的铺子仍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中难以消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