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保定城里,曾经有个鞍匠胡同

 藏书胜似藏金 2023-04-02 发布于河北

过去,农村没有拖拉机、汽车等机动车,像拉土运肥、拉庄稼打场、运重物赶集上庙以及客货运输都得用骡马驴等牲口拉着花轱辘车或胶皮车来完成。为了牲口能更好地抓地,用力得劲,行动稳健,防止过度磨损蹄掌而伤害牲口的蹄子,人们都给牲口钉掌加以保护。

钉掌就是专门给牲口蹄子钉铁掌。一般是两个人,他们有的占据交通便利、车马繁忙的要塞道口,有的久占乡、镇,也有的下乡串村招揽生意。所用工具主要有风箱、炉子,铁砧、铁锤、钳子、弯刀、扁铲和一个小凳子。固定店铺还埋有一副像双杠似的木架子,专门应对那不老实的生胚子牲口。

我童年时经常和一群小伙伴去看钉掌的。

固定店铺无活时,他们使用炉子、风箱、铁砧、铁锤、钳子等工具生火打制铁掌和掌钉。铁掌呈U型,一边三个孔,一边四个孔,大小不同,形状各异。当有人牵来牲口时,钉掌师傅首先询问牲口的情况,主人如实告之。接下来是让牲口的主人抓好笼头,钉掌人便在牲口背上顺毛抚摸几下,观察一下牲口的性情。接下来把牲口的一条腿扳起来,使要更换铁掌的蹄子向后弯曲,放在专用的小凳子上,把残缺的铁掌起下来,再用扁铲铲除蹄子的“死皮”,用弯刀切削修理到适当的程度。这时徒弟递上早已准备好的一个跟以前蹄铁钉孔正好相反的合适新铁掌,这样就不至于还钉在以前的铁钉孔里而造成松动。师傅把合适的新铁掌放在蹄子上,用掌钉倾斜地钉上去,然后用小锤子把露在蹄子外面的钉尖“叮当”几下盘打起来。最后用弯刀把铁掌外围的角质层削去,这只新铁掌就钉好了。放下这只再钉另一只,然后第三只、第四只,一会儿,这头牲口便穿上了新“铁鞋”。主人交钱,师傅再接下一个活。不听话的牲口钉掌是要上木架子才能解决问题的。

经常看到下乡流动钉掌的。

他们随身携带必用的工具,每到村里,便用铁锤敲打弯刀或铁棍,发出“当当”的响声,再辅之“钉掌噢”的吆喝声,以招揽生意。一般他们会占据村子的十字路口,有主顾来了,找一棵两三手粗的树做“桩子”,让主家把牲口牢牢地拴好,便开始钉掌了。只不过下乡钉掌会多一些围观看热闹的闲人。

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钉掌的材料发生了质的改变,人们逐渐用废旧轮胎削制成的胶掌代替了铁掌。胶掌比铁掌柔韧坚固,抓地更具稳定性,牲口的感觉也更舒适。

改革开放后,农村用起了拖拉机、农用三轮车、汽车等运输工具,供运输和农活使用的骡、马、驴等大牲口逐渐被淘汰,“钉掌”这门行业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保定有一条与钉掌有关的老街道——安祥胡同。

这条胡同东西走向,西至南大街,东至观音堂街,临近金台驿站,早年钉马掌、做马鞍的作坊较多,故名鞍匠胡同,后以谐音字雅化为鞍响胡同,又改名为安祥胡同

原标题,钉掌,作者,白国斌,来源保定晚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