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少阴特殊表里分真阳虚损是根本

 中医知识学习馆 2014-08-10

思考经方作者 毛进军主任医师


第一节 少阴表阴证 里虚证亦重
一、少阴病脉证病机与治则
少阴病是三阴的表病。病位反应(病邪所反应的病位)在三阴之表。为表阴证。病性(疾病性质)属于阴(寒)。病态(病理状态)属于虚。
太阴病的证候特点就是表、里皆虚寒。
少阴病的主要证候:脉微细、或浮弱,或沉迟无力,但欲寐,即困倦嗜睡但睡不着,似睡非睡,或失眠。欲吐不吐,心烦,自利而口渴,引水自救但喜热饮。下焦虚有寒,如腰腹冷痛,小便色白,心痛,无汗或有汗,无热或无大热,畏寒怕冷,咽痛,颈项痛,或肩背痛,或四肢逆冷疼痛。
少阴病的病机:真阳不足,表里皆虚寒。
太阴病的治则:扶阳解表,温化寒饮(温法)。
太阳病一个总纲,三个分证。
二、少阴病提纲证
少阴病提纲证就是《伤寒论》第281条所说的脉证:“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少阴病表证和里证都有这个提纲证。
少阴病为三阴之表,为表阴证,即是一种表虚寒证。而三阴病都有虚寒的病机,所以少阴病也有里阴寒证的一面。
少阴包括下焦的真阳和上焦的心阳,心位于上焦,为表中之里,也是表阴的范畴。
真阳位于下焦而发用于上焦。真阳在下焦根于里为体,出于上、外之表为用,所以属于三阴之表。
少阴真阳是机体的根本,真阳虚而寒盛,机体就会怕冷,即畏冷。气血靠阳气温煦和推动,真阳虚损,气血虚寒,身体各部位的机能整体衰弱,心阳也无力鼓动血脉,就会出现“脉微细,但欲寐”的证侯。
因为虚寒,脉象就虚弱而收引,呈微细状,或微浮细,或沉迟无力。
但欲寐就是心、脑不得气血的温煦濡养,精神疲乏困顿,闭目不想睁眼,头昏沉想睡又睡不着,或嗜睡,也就是呼之就醒,继而又睡的状况。
判断少阴病,必须有这个提纲证。
三、少阴里虚寒证条文解析
少阴病比较特殊,相对于三阳来说,三阳在外,三阴在里,少阴病也属于里证。虽然为表,但是在三阴之表,也有里虚寒的脉证。
里虚寒证,会传入太阴,阴寒水饮盛,可致真阳虚衰或欲脱而出现诸多危证。
《伤寒论》第282条所说的就是少阴病的里虚寒证:“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这一条,就是少阴病本证的主证,也就是少阴真阳不足,虚寒水饮不化所致的一系列证候。
少阴病里虚寒证,既然冠以少阴病,就必须具备少阴病提纲证,“脉微细,但欲寐。”
真阳虚损,寒饮不化而内停,上逆就会有想吐又无物吐出的难受的症状。
阳虚水盛,水气凌心,则心悸烦乱。
寒饮不化津液,心神不得濡养,则出现少阴病特有的“但欲寐”的证候,即精神疲乏困顿,想睡也睡不着,或失眠。
五六天自利而口渴,是病变传入太阴了,但只是单纯的自利,是少阴太阴合病,以少阴为主。
口渴是因为真阳虚损较重,水饮不化津液,津液亏虚而口渴,所以说“虚故引水自救”,津液不足而渴,就要喝水来自救,这也使机体的一种自我修复效应。
但喝多少又尿出多少,尿频尿多,是因为真阳不足,里有虚寒,不能制约水液,致使尿频而小便清长。寒则水液必清冷,《内经》理论也是这么认为的,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对于这一条的解释,胡希恕先生说的也很明白:“少阴病里虚且有寒饮,向里传变迅速,发为呕吐下利之太阴病。少阴病津虚血少,传里而为太阴后更下利伤津,故而口渴,即‘虚故引水自救’而欲饮水,补充津液,而非热证,‘小便色白’,而不红赤即可证明。下焦虚有寒,机能沉衰,不可收持水液,故小便色白。”(《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
如果不渴就说明是病大部传入太阴了,如《伤寒论》277条说:“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太阴寒饮内停于中焦,脏有寒而无热,所以虽下利而不渴。
少阴病里虚寒证的病机与太阴病病机基本相同,所以治疗也是四逆汤类方药,正如《伤寒论》277条说:“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三阴病都有虚寒水饮,四逆辈方证病机为真阳虚和寒饮盛,所以不论太阴还是少阴都可以用四逆汤类经方辨治。
四、医案解析
(26).眩晕,心悸(冠心病,心律失常),腹泻
韩某某,女,73岁,2013年6月2日初诊。
主诉:头晕心慌伴腹泻半月余。
病史:半月前,患者外出旅游时因汽车追尾而受到惊吓,出现头晕,心慌,腹泻等症状,整天没有精神,困乏欲睡。因患者平时有病经常来找我开中药,这次服西药无明显疗效,又来求治。
既往有冠心病史6年,心律失常(房颤)史2年,经常服西药控制心室率,平时也很少发作心慌。
刻诊:精神差,头晕,阵发性心慌,惊惕不安,晨起为重,心口窝处满闷,无气短,白天困乏欲睡,夜眠差,出汗,畏冷,6月天已经热了还穿衣较厚。无发热,无口苦咽干,口不干不渴,纳差,大便溏泻,每日3~4次,过去大便也不成形,但是每天1次,没有现在的大便稀。小便频而色白,过去小便不频。舌暗,舌体胖大,苔白水滑,脉沉细数,叁伍不调。
Bp 115/65mmHg。ECG示:1.心房纤颤。心室率98次/分。2.ST-T段改变。
六经脉证解析:精神差,困乏欲睡,眠差,心口窝,心下满闷,出汗,畏冷,小便频而色白,舌暗,舌体胖大,苔白水滑,脉沉细数,叁伍不调。为少阴病,真阳虚损。下焦之气冲逆。
头晕,阵发性心慌,惊惕不安,心下满闷,纳差,大便溏,每日3~4次。舌体胖大,苔白水滑,脉沉细数,叁伍不调。为太阴病,虚寒水饮上逆。
六经辨证:太阴少阴合病。
病机:真阳亏虚,阴寒饮盛,气机逆乱,水饮上逆凌心,下注滑肠。
治疗:四逆汤合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味:炮附子15g,干姜20g,炙甘草20g,桂枝30g,生白术20g,茯苓30g,生龙骨、生牡蛎各30g,生姜30g(切片),大枣10枚(掰开)。5剂,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二诊:患者说,药后感到心里平和,头晕心慌惊惕不安减轻,心下满闷也有所减轻,仍怕冷,困乏想睡。原方炮附子加至30g,又开5剂。
三诊:患者自述症状大有改善,最大的效果就是已经没有怕冷、大便次数多和尿频的现象了。能去公园散步了,感觉还没有完全好转,要求再服几副,又开5剂。患者诸症基本消失,已经恢复到此次病前比较稳定的身体状况了。
六经方证病机辨析思路
该案患者年高,加之慢性病久而素体真阳不足。虽有心律失常慢性房颤,却因平时坚持服药控制病情,能使身体阴阳达到一种相对平衡的基本稳定状态而不经常出现症状。
此次发病是因受到极度惊吓而引起,《素问·举痛论》说:“惊则气乱……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这个气乱即全身气机紊乱,主要涉及到上焦的心气,和下焦的肾气,继而引起机体阴阳平衡失调,加重阳气损伤,从而使原有中焦内停的寒饮上逆于上焦而出现头晕,心慌,惊惕不安;下注于下焦而出现大便溏泄,次数增多以及尿频色白等诸症。
该案证候病机关键就是真阳亏虚,阴寒饮盛,气机逆乱。也就是说,下焦真阳虚损,加之惊则气乱,“腹气必虚而气冲于上”(《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下焦水饮亦上逆凌心,上冒清空,下注滑肠。
《伤寒论》第277条说:“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四逆汤是四逆辈的代表方,方证病机为真阳虚衰,阴寒内盛。太阴和少阴病都可以用这个方子回阳救逆,温阳化饮,通阳益气。
该案患者真阳虚损是病机的关键,所以主方就用四逆汤扶真阳,温中阳,化寒饮。
《伤寒论》第21条说:“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伤寒论》第21条说第22条说:“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证病机为真阳亏虚,气上冲胸。应用该方可温阳祛寒降逆气。
《伤寒论》第28条说:“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 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胡希恕先生说:“此条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应遵《医宗金鉴》之说法改去桂为去芍为当”(《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从条文来分析,桂枝去芍药应是符合仲景原意的。
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方证病机为表不解,里虚水饮不化而冲逆。在该案中用之有多重功效:不仅能调和营卫而止汗,而且能通阳化气,降饮气上逆而止惊悸眩晕,还能化水饮,养胃气而止泻。
这个方子从药症上来看,也都符合该案的证候病机。《本经》说桂枝:“味辛温。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在该案中,其关键功效在于可入上焦降逆气,又能补中益气。
《本经》说茯苓:“味甘平。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在该案中,可化气利水而止泻治尿频,又可降逆宁心定悸。
《本经》说白术:“味苦温。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在该案中可入太阴中焦渗湿止泻,祛饮,止汗。

第二节 少阴伤寒证 二方须分清
一、少阴伤寒证条文解析
(一)麻黄细辛附子汤证
《伤寒论》第301条说:“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这一条首先说“少阴病”,就是说这个病一定要有少阴病的提纲证:脉微细,但欲寐。
什么是“始得之,反发热”呢?
表阴证应当是只恶寒而不发热的,不发热是少阴病本来应当具有的特征,因为,《伤寒论》第7条说:“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这就是说,发热恶寒者,就是病发于太阳;无热恶寒者,就是病发于少阴。后世大多医家都认为这第7条是《伤寒论》六经的总纲。
少阴伤寒证,病发于阴,应当以不发热为其常,即使是发热,也是很短暂的,很快会传变。
“反发热”是说刚刚得了少阴表虚寒证,属于新病,表邪比较明显,卫气郁而发热,是常中之变。
少阴病为表虚寒,而这个表虚寒还不是太重,况且刚得病,机体卫气还有一定的抗邪能力,所以还会趋表抗邪,所以发病之始会出现发热的症状,因少阴病整体机能偏于沉衰,这个发热也不是太高,也就是说没有大热,主要是以畏寒怕冷为重,甚至四肢冰凉。
实际上,临床上所见到的寒热有各种情况,就这个少阴伤寒证的发热、恶寒来说,因为个体差异和感邪轻重的不同,病情的轻重程度是多有不同的:
有的是微微恶寒,有的表现为恶寒颤抖,有的是低热,有的是热度稍高一些,临床上还会伴有鼻塞,流涕,头痛,颈项强痛,身痛,腰痛,全身骨节疼痛,咽痛,咳喘等证候。
“脉沉”,这个脉对于辨识少阴病是非常重要的,含义有二:
一是沉脉与浮脉相对而言是属于阴的,主病在里。少阴病为表阴证,虽为三阴之表,但三阴是属于里的,所以病属于里,所以这个“脉沉”与太阳病的浮脉相对而言,也显示是沉的。
二是这个“脉沉”还提示少阴伤寒证也存在有表、里的寒饮。因为《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中说:“脉得诸沉,当责有水。”所以说,这个脉沉就是里有寒水(饮)的脉象。还可伴见迟、结、代、数、和紧脉,也可见微浮脉,但脉象多是以无力为主。
除此之外,还可见体质虚弱和舌质淡白、胖嫩或水滑,也可偶见体质较强的人脉证呈现为少阴病的。
因为,有不少患者刚得病时是一个表阳证,因为误治或治疗不当而变成表阴证缠绵不愈,现在这种情况在临床上是非常多见的。
这个证,就是少阴伤寒证,要以“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这个麻黄细辛附子汤证,病机为外有伤寒表证,内有里虚寒饮。即表虚寒挟内寒饮。
临床上凡见这个病机指征,就应当使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温里解表兼以逐饮。
(二)麻黄附子甘草汤证
《伤寒论》第302条说:“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这一条说的也是少阴伤寒证,是少阴伤寒的轻证。就是说,得少阴伤寒已经两三天了,病情并没有向里传变。“无证”就是没有里证,病位还在少阴表位。这时可以用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扶阳解表。
麻黄细辛附子汤证与麻黄附子甘草汤证相比,麻黄附子甘草汤证的寒邪轻于麻黄细辛附子汤证。
少阴伤寒证的脉证除了表现为脉微细或脉浮弱,但欲寐,无发热或无大热等阴证虚寒衰弱之象外,其它证候与太阳伤寒证是基本相似的。因为都属于伤寒表证,所以证候表现都可见发热(少阴病一般不发热或热度较低)恶寒,无汗,头项强痛,身痛,身重,腰痛,骨节疼痛,咽痛,鼻塞流涕,咳喘等。
对于虚人外感的治疗,我临床上常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中的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辨治,这个方子的方证条文为:“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主之。”原方功能为温通阳气,散寒化饮,主治元阳虚衰,阴寒凝聚,水气留滞之各类水肿之证,如风心病,肺心病,心力衰竭,肝硬化腹水等属于阳虚阴凝病机者。
而这个方中实际上含有多个经方: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桂枝去芍药汤,涵盖面较广。用这个方子治疗少阴伤寒证疗效很好。
用这个方子时,如有身痛骨节疼痛,可加生白术。白术有良好的“主治风寒湿痹……止汗,除热”(《本经》)的功能。
近现代蜀中名医范忠林治疗外感,或内伤杂病时就常用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或加上桂枝汤或四逆汤等合用,疗效出奇。这几个方子相合才六、七味药,配伍严谨,药简效宏。
二、少阴伤寒证的方证病机与治则方药
(一)麻黄细辛附子汤证的脉证、病机、治则和方药
辨证要点:脉微细或微浮细紧,但欲寐,无热畏寒,或微发热,头项强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无汗,咳喘,咽痛,鼻塞流涕,喷嚏,手足寒,小便白等。
证候特征:脉微细或微浮细紧,但欲寐,无热畏寒,无汗。
病机:元阳不足,寒邪束表,兼挟水饮。
治则:温阳解表,祛寒化饮。
方药:麻黄细辛附子汤方(《伤寒论》第301条)。
麻黄二两(去节),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煎服要点: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服药禁忌:从“余如桂枝法将息”可知,服用上方也要遵守“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的忌口法则。喜寒凉饮食者忌用。
(二)麻黄附子甘草汤证的脉证、病机、治则和方药
辨证要点:脉微细或微浮细紧,但欲寐,无热畏寒,或微发热,头项强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无汗,咳喘,咽痛,鼻塞流涕,喷嚏,手足寒,小便白等。证候与麻黄细辛附子汤基本相同,但症状轻于麻黄细辛附子汤。
证候特征:脉微细或微浮细紧,但欲寐,无热畏寒,无汗。
病机:元阳不足,寒邪束表。
治则:温阳解表,微汗祛邪。
方药:麻黄附子甘草汤方(《伤寒论》第302条)。
麻黄二两(去节),甘草二两(炙),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煎服要点: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服药禁忌:从“余如桂枝法将息”可知,服用上方也要遵守“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的忌口法则。喜寒凉饮食者忌用。
三、医案解析
(27).痹证(纤维肌痛综合征)
王某某,女,62岁,2012年5月28日初诊。
主诉:全身疼痛2个月余。
病史:2个月前,患者做了左肾结石手术,术后感到浑身疼痛乏力,四肢小关节和腰痛较重。去某医院查抗“O”,类风湿因子及血沉等都没有异常发现,怀疑为纤维肌痛综合征。口服双氯芬酸钠片及布洛芬缓释胶囊等西药可以暂时缓解疼痛,但刺激胃,不敢常服。也服过十几副汤药,没有什么疗效,求治。
刻诊:全身乏力,疼痛,四肢小关节和腰痛较重,有时感觉肌肉、皮肤都痛,呈酸痛状,腰部感到发凉。无恶寒发热,无头痛眩晕,无口苦口干口渴,痛重时心烦,双踝部轻度水肿,无汗,纳可。大便初干后溏,每日1次,小便黄。舌暗苔白腻,脉寸浮细微紧,关尺沉。
六经脉证解析:全身疼痛,四肢小关节及腰痛较重,腰部发凉,舌苔白腻,脉寸浮细微紧,关尺沉。为少阴病。真阳亏损,寒湿困表,肢体失养。
全身乏力,双踝部轻度水肿,大便溏,暗苔白腻,脉沉,为太阴病。水饮内停。
心烦,大便初干,小便黄,为阳明微热。
六经辨证:少阴太阴合病,兼挟阳明微热。
病机:真阳亏损,虚寒水湿,外有表痹,内有饮停。
治疗:麻黄细辛附子汤合甘草附子汤、肾着汤、真武汤:炮附子20g(先煎1小时),生麻黄15g,细辛15g,茯苓30g,白芍30g,桂枝30g,生白术40g,炙甘草20g,干姜30g。4剂,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二诊:患者说,诸疼痛减轻,踝部水肿消失,腰部(骶椎至肛门)处仍酸重疼痛。大便溏,排便顺畅,小便可,舌暗苔白腻,脉寸浮细,关尺沉。
六经辨证:少阴太阴合病。
治疗:麻黄细辛附子汤合甘草附子汤、肾着汤:炮附子20g(先煎1小时),生麻黄15g,细辛15g,干姜40g,茯苓40g,桂枝30g,生白术40g,炙甘草20g。4剂,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三诊:患者说,疗效一天比一天好,已经不乏力了,全身疼痛也明显减轻了上方不变,又开4剂。痊愈。
六经方证病机辨析思路
纤维肌痛综合征是一种特发性疾病,生理病理原因不明,西医没有好的治疗方法,只有对症治疗,以减低痛觉感受器的敏感性及改善肌肉血液循环等。
该案患者本有年高,正气不足,又发病于手术之后,从中医角度上考虑与术后真阳损伤有关。
真阳损伤,寒湿内盛,外有水湿困表,肢体失养;内有饮停,乏力水肿。这是表里皆病,就要表里同治。
《伤寒沦》第301条说:“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麻黄细辛附子汤为少阴伤寒证的代表方,方证病机为真阳亏虚,表寒挟饮。是治疗少阴表证阴寒湿饮凝聚,经络痹阻疼痛的效方。所以在该案中用作主方。
《伤寒论》第175条说:“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甘草附子汤方证病机为真阳亏损,虚寒水饮充斥表里。也是治疗全身关节寒湿痹阻疼痛的好方子。
《伤寒论》第316条说:“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真武汤是治疗虚寒水饮的祖方。该案中合这个方子能温阳祛阴寒,强力破除水饮瘀血凝聚而助通络止痛。方中的白芍还能清除病证中的阳明微热。
《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中说:“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甘姜苓术汤就是肾着汤,方证病机为寒湿痹着于下焦腰部经络肌肉。
这个方子治疗腰以下寒湿痹阻不通所致的腰部、胯部及下肢沉重疼痛及寒痛有明显的疗效。我在临床上常用。
该案肾着汤方中药物的比例做了调整,白术用量较大,主要是加强“治风寒湿痹”(《本经》)的力量。
(28).内伤发热
贺某某,女,40岁,2013年1月4日初诊。
主诉:发热1月余。
病史:1月前,患者受寒感冒,头痛身痛发热乏力,当时发热最高38.3℃,经口服抗生素及退热药等治疗,又输液4天,其它症状消失,但发热不见好转。每天早晨7、8点开始发热,服退热药可出汗退烧,不服药有时也可退热。晚上6点多又开始发热,比较有规律,热度在37.5℃左右。
每次发热前先感到全身畏冷无汗,发热时就不冷了,但身困乏力不想动,总想睡觉。1个月来,断断续续吃过不少抗生素及退热药,又打过1周的静脉点滴,没有明显疗效,曾去某医院拍X片和血常规等检查,以及去结核病防治所做过结核菌素试验,痰培养等检查,排除了肺结核和血液病等疾病。求服中药治疗。
患者既往体质素虚,易患感冒,但患者说,以往患感冒发热治疗时,从来没有这么难缠过。
刻诊:精神差,发热,发热前畏寒,发热时不冷,乏力困顿,四肢困懒,不想活动,头懵痛,无头晕,无身痛关节痛,口干渴想喝热水,晨起有清稀白色痰但不多,易患口腔溃疡,无口苦咽干,无汗出,纳可,眠可,二便可,舌淡苔薄白,脉细稍数,寸浮弱关尺沉。T 37.3℃。
六经脉证解析:精神差,低热,发热前畏寒,乏力困顿,不想活动,头懵痛,无汗,口干渴想喝热水,易患口腔溃疡,舌淡苔薄白,脉细稍数,寸浮弱关尺沉。为少阴伤寒证。真阳亏虚,寒邪困表。
四肢困懒,晨起有少量清稀白色痰,舌淡苔薄白滑腻,脉关尺沉。为太阴水饮。
早晨7、8点和晚上6点多定时发热,脉寸浮弱。为桂枝汤证。
六经辨证:少阴太阴合病。少阴伤寒,太阴中风。
病机:真阳不足,寒邪困表挟饮,营卫不和。
治疗:麻黄细辛附子汤合桂枝汤:炮附子12g,生麻黄12g,细辛12g,桂枝20g,白芍20g,炙甘草10g,生姜30g(切片),大枣7枚(掰开)。4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晨起6点以前服1次,下午5点左右服1次。
二诊:患者来诊时很高兴,说服药后有劲儿了,服第3副药时基本上不发热了,药已经见效,效不更方,开原方又服4剂,痊愈。
六经方证病机辨析思路
该案患者的这种长期低热,也检查不出任何器质性病变,血象也不高,治疗很棘手。
患者素体阳虚,平时就易患感冒,还易患口腔溃疡。这次从患者一系列脉证表现上看,属于阴证是无疑的,而属于哪一经的阴证呢?
患者当初是感受风寒之邪而病,因滥用抗生素和输液等长期治疗更伤阳气,真阳不足,寒邪困表,缠绵不愈,脉证表现为少阴伤寒证。
《伤寒沦》第301条说:“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该证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正对证候病机。
而定时发热的症状,为桂枝汤营卫不和之证,再加之患者有四肢困懒,晨起有少量清稀白色,脉关尺沉等证候挟杂,应将定时发热的桂枝汤证归于太阴中风证。
《伤寒论》第274条说:“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这样定位,比较容易将证候归类,选方治疗思路清晰。而且太阴中风也可以用桂枝汤辨治,如《伤寒论》第276条所说:“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伤寒沦》第54条说:“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这个脏无他病是内里的脏腑没有病,只有表证,每天定时发热汗出,这也是肌表营卫不和问题,可用桂枝汤在发热前服用,除去肌表的邪气,使卫气开合正常而病愈。
该案虽然发热时没有汗出,但定时发热并服退热药时出汗,也是营卫阴阳不和,可以用桂枝汤。
该案主证还是麻黄细辛附子汤证,所以,用麻黄细辛附子汤可起到温阳解表,温化寒饮而退热的主要目的。
口干渴欲饮热水,易于患口腔溃疡的证候,皆是真阳虚损之证。阳虚寒饮盛,不能化水饮为津液,津液不能上承而口渴;下焦虚寒迫真阳上浮可致口腔溃疡。对这些症状,切不可不详细辨析就孟浪认为是热证而滥用寒凉。真阳浮越可用附子甘草治疗,“二物相需并用,亦寓回阳之义……亦寓伏火之义”(郑钦安《医理真传·卷二》)。
(29).咳嗽,喘证(喘息性支气管炎)
袁某某,男,4个月。2012年12月10日初诊。
主诉:咳嗽、喘息10余天(其母代诉)。
病史:其母亲说,这个小儿才4个月,已经因咳嗽喘住院2次了,这是第三次住院治疗。10天前,患儿感冒并逐渐加重,发热,咳嗽、喘息,去某医院儿科诊为喘息性支气管炎住院治疗8天,多次更换抗生素等药输液治疗,发热退,但咳喘依旧,住院医师无奈推荐其母抱儿来诊。
刻诊:精神差,频发咳嗽喘息,凌晨4~7点喘息较重,喉中痰声辘辘,无发热,吃母乳正常,手足凉,无汗,大便溏,小便可,舌质淡嫩,舌苔薄白水滑,指纹鲜红稍过风关。听诊:双肺呼吸音粗,闻及明显痰鸣音和喘鸣音。
六经脉证解析:咳嗽喘息,凌晨较重,无汗,手足稍凉,指纹鲜红过风关,舌质淡嫩,舌苔薄白水滑,为少阴伤寒证。
咳嗽喘息,喉中痰声辘辘,大便溏,舌质淡嫩,舌苔白水滑。为太阴水饮上逆。
六经辨证:少阴太阴合病。
病机:外寒里饮。
治疗:小青龙汤加味(免煎配方颗粒,剂量相当于饮片量):蜜麻黄5g,桂枝5g,干姜5g,旱半夏6g,炙甘草5g,白芍5g,五味子3g,细辛3g,紫菀6g,冬花6g。2剂,每日1剂,开水冲取100ml,嘱其母亲采取频频喂服的方法,多次少量温服。先不出院,但停止一切输液。
二诊:其母诉,当天下午3点开始服药,至夜晚11点左右服完1剂。第二天凌晨既未再喘,咳嗽也减轻了,还有喉中痰鸣。
方拟小青龙汤合射干麻黄汤(免煎配方颗粒):蜜麻黄5g,桂枝5g,干姜3g,旱半夏6g,炙甘草5g,白芍5g,五味子3g,细辛3g,射干6g,大枣9g,生姜3g,紫菀6g,冬花6g。4剂,冲服法同上,服后痊愈出院。
六经方证病机辨析思路
该案患儿幼小病重,又多日输液,病不除又加重水饮,脉证合参,辨为少阴太阴合病。少阴伤寒挟太阴、少阴虚寒水饮上逆。
《伤寒论》第40条说:“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与该案证候病机相合,所以,主以小青龙汤解表止咳平喘,温化寒饮降逆。
紫苑、冬花是降逆化痰止咳的对药,《本经》说紫菀:“味苦温。主咳逆上气,胸中寒热结气”;款冬花“味辛温。主咳逆上气,善喘,喉痹,……寒热邪气。”加之以加强止咳化痰降逆平喘之力。
二诊已经见效,但仍然喉中痰鸣咳嗽,方拟小青龙汤合射干麻黄汤表里双解,重在清除气道痰涎阻塞。
由此案可知,小青龙汤为解表蠲饮降逆止喘止咳的良方,不论成人还是小儿,辨证准确而应用皆有良好而且快捷的效果。用好了,有时疗效优于西医。
但辨治小儿一定要注意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发病容易,传变迅速,易寒易热,脏气清灵,易趋康复等生理病理功能特点,用量当据证斟酌,量不要重,中病即止,不可伤及小儿正气。

第三节 少阴中风证 温阳与祛风
一、少阴中风证条文解析
《伤寒论》第20条说:“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这一条说的就是少阴中风证。
太阳病发汗不如法,发汗太过,导致了表虚寒证而卫外不固,出现汗出过多而不止等证候。
汗出过多,津液亏损,肢体筋脉失养,就会出现四肢拘急,难以屈伸。汗漏不止,津液不足,小便则涩少不畅。过汗伤津,腠理不固,加之肌表津液流失过多,所以会畏风或畏寒。
这个少阴中风证的治疗,要用桂枝加附子汤温阳解表固表,调和营卫。
少阴中风证表现为脉微细缓或脉浮弱,但欲寐,恶风或恶寒,汗出多,四肢微急,难以屈伸,鼻鸣、干呕,头项强痛,支节烦疼等证候。
胡希恕先生对此分析的非常精辟,认为,少阴中风证就是“邪陷于阴而表证未解……阴证时该发汗时还要使用麻黄,该解肌时还要使用桂枝。此证虽需解肌,但机体处于阴寒状态,还需加入附子,这样既可达到解表的作用,同时沉衰机能也可得到恢复……桂枝汤加附子,就是桂枝汤证而现于阴证,或者说是少阴病现桂枝汤证”。
桂枝加附子汤的脉证、病机、治则和方药
辨证要点:脉微细或微浮弱,但欲寐,汗出遂漏不止,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头痛,咽痛,咳喘,鼻鸣干呕,喷嚏,身冷,背恶寒,或四肢冷,支节烦疼。
证候特征:脉微细或微浮弱,但欲寐,汗出多,恶风,四肢冷。
病机:真阳虚损,卫阳不固,营阴外泄。
治则:温阳解表固表,调和阴阳营卫。
方药:桂枝加附子汤。(《伤寒论》第20条)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煎服要点: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服药禁忌:从“余如桂枝法将息”可知,服用上方也要遵守“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的忌口法则。
二、医案解析
(30).内伤发热
张某某,男,11岁,2012年6月16日初诊。
主诉:发热5个月余。
病史:患者体质素弱,经常患感冒。5个月前,患病毒性脑炎住院治疗好转,出院后就一直不断低热,每到下午1点左右便开始发热,持续到夜晚9点多,可以自行退烧,体温在37.5℃左右,至今已经持续了5个多月。每到热起时,上学感到困懒。在此期间,又患过腮腺炎,肠炎。去某医院检查已经排除血液病及结核病等。曾服过不少抗生素,还服过30多副中药,一直没有明显的疗效,家长非常着急,求治。
刻诊:患者是上午来诊,当时体温不高。家长说下午1点左右就会起烧。发热时感到乏力,没精神,四肢困懒想睡,常出虚汗,怕风,不敢吹电扇,见风就头晕不适,纳可,眠可,大便正常,小便可,舌淡苔薄白水滑,脉寸浮细,关尺沉细。
六经脉证解析:热起时精神差,困懒想睡,常出虚汗,怕风,脉寸浮细,舌淡苔薄白,为少阴中风证。真阳不足,营卫阴阳不和。
乏力,头晕,四肢困懒,舌淡苔薄白水滑,脉关尺沉细。为太阴病,太阴中风,水饮内停。
下午1点左右定时发热,为桂枝汤证。
六经辨证:少阴太阴合病。少阴、太阴中风。
病机:真阳不足,营卫阴阳不和,水饮内停。
治疗:桂枝加附子汤合真武汤:炮附子6g,桂枝20g,白芍20g,炙甘草10g,生白术20g,茯苓20g,生姜20g(切开),大枣7枚(掰开)。
因患者是外县人,来一趟不容易,所以开了7剂药,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嘱其每天中午在热起前1~2小时就开始服药。
电话追访,患者家长说很有效,体温已经正常了,正常上学了,表示非常感谢。
六经方证病机辨析思路
该案患者体质素弱,因脑炎后低热持续不退,与机体真阳不足有密切关系。
真阳不足,表阳虚弱,营卫不和,加之虚寒饮盛,表不解而发热恶风,里饮盛而上逆则乏力困懒头晕,也是表里皆病。
据脉证辨为少阴太阴合病,少阴病为少阴中风证,而这个太阴病也是太阴中风证。
因为烧起时四肢困懒,与《伤寒论》第274条所说相应:“太阴中风,四肢烦痛”。虽然不是烦痛,但困懒也与风中太阴,虚寒水饮困表,四肢不得阳气温养有关。
《伤寒论》第20条说:“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桂枝加附子汤方证病机为表虚寒而营卫阴阳不和。
该案以桂枝加附子汤为主方,重点温阳解表,调和营卫阴阳。
三阴中风都可用桂枝汤,而少阴中风表虚寒涉及到了真阳虚损,所以要加附子温阳解表。
《伤寒论》第54条说:“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从这一条来看,桂枝汤有治疗定时发热等症的特性,所以用桂枝汤治疗定时发热等证时,要注意掌握用药时间,治在机先,截断病情。
《伤寒论》第82条说:“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该案用真武汤是为加强温表阳去风邪,调和营卫,散寒化饮之力。
经方相合,方子虽多,但药味并不多,药贵精专。该案方证病机相应,近半年的低热,7剂药就痊愈了,这凸显经方用好了,疗效实在是不可思议。
(31).眩晕,汗证(后循环缺血,高血压病,颈椎病)
赵某某,女,42岁,2013年8月20日初诊。
主诉:眩晕伴出汗1个半月余。
病史:患者于6月30日无任何诱因突发眩晕,当时感到天旋地转,恶心呕吐,全身大汗,当时即去某医院诊为后循环缺血,交感神经型颈椎病,高血压病而住院治疗14天。出院后,剧烈的眩晕消失了,但仍然感到每天头晕,头重脚轻感,时轻时重,伴全身出汗,动辄汗多。服药疗效不好,不久又去另一家医院住院治疗7天,前后在医院输液21天,仍然感到头晕汗出症状无明显减轻,无法上班。经人介绍求服中药。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5年。糖尿病史2年。平时坚持服用降压药及降血糖药,血压、血糖控制尚可。
刻诊:精神差,头晕目眩,头重脚轻感,右侧卧时眩晕加重,无耳鸣,不时出汗,动辄汗出多,时恶心,乏力困顿,无头痛身痛,无颈项强痛,无发热恶寒,口渴不欲饮水,眠差,靠阿普唑仑片助眠,纳可,大便可,小便清长色白。口唇紫暗,舌质淡暗胖嫩,边有齿痕,苔白滑腻,脉细,寸关弦尺沉。
Bp 140/85mmHg。MRI示:C4~C5、C6~7C颈椎椎间盘膨出。
六经脉证解析:精神差,眩晕,头重脚轻,乏力困顿,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滑腻,脉沉弦。为太阴病。太阴水饮内停上逆。
乏力困顿,眠差,汗出多,恶心干呕,眠差,小便清长色白,脉细,为少阴病。少阴中风。
口渴不欲饮水,口唇紫暗,舌质暗,颈椎椎间盘膨出,为瘀血。
六经辨证:太阴少阴合病,兼挟瘀血。
病机:真阳虚损,水饮上逆,营卫气血不和。
治疗:桂枝加附子汤合真武汤、苓桂术甘汤加川芎:炮附子15g,桂枝30g,赤芍30g,炙甘草20g,生白术20g,茯苓40g,川芎20g,生姜30g(切片),大枣8枚(掰开)。4剂,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二诊:患者说,这几副中药的疗效比输液强得多,药后出汗明显减轻,大晕少了,还有小晕,有精神了,能试着外出散步了,舌质淡暗胖嫩,边有齿痕,苔白水滑,脉沉细弦。Bp 135/85mmHg。
在原方基础上加泽泻50g:炮附子15g,桂枝30g,赤芍30g,炙甘草20g,生白术20g,茯苓40g,川芎20g,泽泻50g,生姜30g(切片),大枣8枚(掰开)。4剂,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三诊:患者说,症状已经减轻大半,准备明天上班,二诊方又服4剂。
四诊:患者复查,说头已经不晕也不出汗了,已经上班了。患者怕再犯病,还想再吃几副中药巩固疗效。我说停药观察吧,没有必要再服中药了。嘱其注意休息,按时作息,控制好血糖血压。
我临床上用中药治病一般主张中病即止,后续的恢复主要依靠机体自身修复能力来修复,这样既有利于机体安全又可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六经方证病机辨析思路
该案患者有高血压病及糖尿病史多年,又有颈椎间盘膨出,眩晕出汗与这些病症所并发的脑血管病变及交感神经病变有关。西药治疗效果不好,中医辨治是有一定优势的。
该案患者患病已近两个月,又久有慢性病,素体真阳不足。从脉证辨,患者一派阴寒之象。所以,动辄汗出不能认为是阳明外证。虽然不是外感风邪误治而汗漏不止,但出现了少阴中风证的证候,就应以少阴中风证论治。
患者眩晕,头重脚轻,还伴体位性眩晕,六经辨证为太阴水饮上逆,且水饮还比较重。因为,患者曾输液20多天,病情并没有好转,说明患者本有阳虚水饮,又输入液体,一天几瓶。真阳本已虚损,气不化水饮为津液,更会增加水饮而使病证难解。
因此,对于西医输液治疗也要辨证来看,辨证时应当考虑这个因素。我临床上观察过一些病证,其寒饮盛的病机都与输液有关,如小儿或成人初感冒时并不咳嗽,或咳嗽轻微,一旦输液之后便会出现咳嗽,咳痰,或使原有的咳嗽加重等。
该案依据证舌脉,辨为太阴少阴合病,兼挟瘀血。证候病机为真阳虚损,水饮上逆,营卫气血不和。
《伤寒论》第21条说:“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加附子汤可温阳固卫,和营祛瘀,能有效治疗真阳不足,表虚寒卫外不固而出汗不止等证候。
《伤寒论》第82条说:“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润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真武汤方证病机为真阳虚损,寒饮内停。是一个太阴少阴合病的方子,真阳虚阴寒盛,水饮停聚不化而上逆的眩晕等证,用此方证对方证病机。
《伤寒论》第378条说:“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和第67条所说“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苓桂术甘汤温化水饮,能治疗因太阴虚寒水饮上逆于上焦而出现的头晕目眩,胸胁满闷等证候。
这三个经方相合,方证病机与证候病机相应,所以,用了就见效。
真武汤中的赤芍“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本经》),既可去瘀血,利水饮,又因味苦性微寒,还可清阳明微热。
患者有口渴的现象。虽然渴不欲饮水是瘀血的表现之一,但既然有渴就有津伤的病机。
考虑患者久病,又输液21天,证舌脉都提示水饮较重,所以二诊加泽泻合成泽泻汤,以加强化水饮而治疗寒饮上逆所致眩晕的功效。
泽泻、赤芍虽然性寒,但有附子等热药制约,能发挥化水饮生津液之效而不伤阳。

第四节 少阴三阴表 契合《伤寒》法
一、少阴病为表,思维独特,义契《伤寒》,理合临证
少阴病定位为表证,这是一个比较独特的临床学术观点,非常契合《伤寒论》少阴病理法深意,经过胡希恕先生的详尽解读和临床应用,证实这个观点是非常符合临床实际的。
这个表阴证是与太阳病相对所说的,太阳病位于三阳之表,是在表的阳证,即表阳证;而少阴病位于三阴之表,是在表的阴证,即表阴证。
但少阴病比较特殊,既然属于三阴,三阴在里,都有虚寒的特性,那么少阴病不仅有在表的阴证,也有在里的阴证,里虚寒证,这是一个具有双重身份的病证,所以,我们在辨治少阴病时,不仅要考虑表虚寒证,也要关注里虚寒证。
关于少阴病的定位定性,不少《伤寒》研究大家都有独到的见解。
二、近代《伤寒》研究大家及临床家的论点
近代《伤寒》大家恽铁樵在《伤寒论研究》中说:“少阴为一阳初生,其地位近太阳,似少阴当为三阴之表。”“邪在表而虚寒者,少阴也。”
这里就明确指出了少阴为三阴之表的地位。
近代福建名医陈逊斋在《伤寒论改正并注·六经概说》中说:“太阳、少阴皆为表,而太阳之表为实,少阴之表为虚……太阳可发汗,少阴则不可汗……同一表病,太阳则用麻桂,少阴则用附子。”
这段话也阐明了太阳、少阴都属于表证的范畴,太阳之表为实证,少阴之表为虚证。
三、日本汉医学家的论点
日本江户时代的汉医学家丹波元坚在《伤寒论述义》中也说:“少阴病者,表里虚寒证是也。有直中焉,有传变焉,是故有专于表者,有专于里者,然至其重,则俱无不涉表里矣。
直中者,所谓发于阴者也,其人阳气素衰,邪气之中,不能相抗,为其所夺,直为虚寒者矣,而有轻重之分。
盖里未甚衰,表专虚寒者,邪气相得,以稽留表,故犹有发热,此病为轻,如麻黄附子细辛甘草二汤证是也。表里径为虚寒,该所谓无热恶寒者,此病为重,如附子汤证是也。”
这段话就指出了少阴病既有表证,也有里证的双重特性,病性为虚寒,并且阐明了表证病轻而里证病重的方证区别。
日本的江户时代就是1603年~1867年,又称德川时代,相当于我国明朝的万历年间至满清的同治年间,也就是明朝末期到满清末期。
这位丹波元坚是日本江户时代著名汉医学家丹波元简之子,研究《伤寒论》很有独到的见解,于1827年撰写出《伤寒论述义》,补其父丹波元简所著的《伤寒论辑义》之不足,并自成一家之言,颇为后世所推崇。
另一位日本汉医学家山田宗俊在《伤寒论集成》中说的更为简明:“所谓少阴乃邪中之表,从寒而化者,所谓太阴乃少阴之传入而颇重者。”
这段话道出了少阴病的病机实质。这就是说少阴为邪中三阴之表,性质为从寒而化。太阴病是少阴病从三阴之表而传入,病情较重。
日本还有一位汉医学家喜多村直宽在《伤寒六经析义》中说:“《经》曰: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是为全经之纲领。不论老少强弱,感邪而其人阳盛,邪从阳化,此自太阳而受病也;其人阳虚,邪从阴化,此自少阴而受病也。……少阴病,表里寒证也。”
这段话也说明了少阴病为表里寒证。
日本古方派医家比较务实,反对一些医家将古中医经典《伤寒论》理论演绎得复杂化,玄奥艰涩难懂。
他们在孙思邈等医家方证理论的启发下,力求探索《伤寒论》至简至明的方证实质,切合临证。
四、胡希恕先生的理念与中外《伤寒》医家的学说一脉相承
由此可知,胡希恕先生的少阴病定性定位理念与这些有识之《伤寒》研究大家的六经定性定位学说是一脉相承的。
也由此可以看出,胡希恕先生的老师王祥徵先生也肯定是博览群书,既深研过《伤寒》古经典及孙思邈等医家的学术思想,也读过日本汉方医家《伤寒论》方证学派的有关论述的。
第五节 太阳少阴证 临证鉴别清
太阳和少阴表证临证鉴别的基本要点:
一、发热与无热
发热与否:
太阳病发热恶寒。
少阴病无热恶寒。
正如《伤寒论》第7条所说:“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这就是说,病发热恶寒者发于太阳,无热恶寒者就是发于少阴。
二、脉象及舌象的基本特征
舌脉的虚实:
太阳病脉浮紧或浮缓。
少阴病脉微细或浮弱,或脉弱浮大,或沉迟。舌质淡,或暗淡,舌苔白。
三、真阳亏虚与否及证候的虚实
真阳亏虚与否及证候的虚实:
太阳病为表阳证,邪气盛,正气也盛,病性属于实证,热证,真阳不虚,外邪侵袭时,卫气津液聚集于体表和上焦与邪抗争,机体呈现较强的抗邪能力,显示一派充实的证象。虽然太阳病有伤寒表实证和中风表虚证,但这个“虚”、“实”是表虚和表实,而非全身的虚象。而太阳病是基于机体正气相对强盛的格局上的。
少阴病为表阴证,真阳不足,正气弱,病性属于虚证,寒证。是基于机体正气相对虚弱的格局上的,机体整体虚弱沉衰,但欲寐,外邪侵袭时,机体呈现一派虚寒衰弱的证象。
四、有否寒饮及寒饮的多少
有否寒饮及寒饮的多少:
太阳病可兼挟少许太阴寒饮。
而少阴病真阳不足,多挟寒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