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是古老而又漫长的千年古道。从西安开始,过河西走廊,往西直到新疆,便是汉时的西域。穿过敦煌,丝绸之路自此分为南北两道,北边穿越天山山脉,南则横越被称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 谁能想到,在这漫漫黄沙,断井颓垣中,曾经有一个繁荣富饶的城市,那便是楼兰…… 说起罗泊布,涌入大家脑海中的,大多应该是一片荒漠。而在那时,罗泊布是一片水草丰美的绿洲,流水涓涓。罗布泊北岸坐落着一个美丽的国度——楼兰。自丝绸之路打通后后,此处商人络绎不绝,摩肩接踵。 楼兰国这个名字,最早见于《史记》:“鄯善国,本名楼兰,王治扦泥城,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户千五百七十,口四万四千一百。”据相关记载,楼兰西南通且末、精绝、拘弥、于阗,北通车师,西北通焉耆,东当白龙堆,通敦煌,是扼丝绸之路的要冲。是东西交流的枢纽,商业贸易十分发达。楼兰古国属西域三十六国之强国,与敦煌邻接,公元前后与汉朝关系密切。 作为在贯通欧亚大陆的唯一的陆上通道,来来往往的人们运送丝绸,香料,各式各样的瓷器,精美的装饰品,手工艺品。各种颜色皮肤的人们相聚在这个国度。汉使和商旅的频繁往返,都要经过楼兰。驼铃悠悠,商贾不绝,一派"七里十万家"的繁荣景象。 经济高度发达的楼兰却因军事力量薄弱,屡屡受到外族入侵。这美丽而又富饶的国度,先是被大月氏控制。后来,匈奴兴起,打败了大月氏,楼兰归附于匈奴。 到了汉武帝时期,张骞通西域。楼兰处于大汉与西域诸国交通要冲,楼兰有时成为匈奴的耳目,有时归附于汉。楼兰成了汉与匈奴的军事缓冲带。 这么一个盛极一时的国度,到了公元4世纪却突然销声匿迹,长眠于罗布泊沙漠之中,连史书也不找不到记载了。一片美丽的绿洲,一座驼铃悠悠,商贾不绝的城市成了不毛之地。楼兰,成为千古之谜。
1901年3月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在罗布泊西岸的雅丹地貌群中发现了消失1000多年的楼兰古国遗址,一时轰动了全世界。楼兰古国遗址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边长约330米。发现了汉晋文书、唐代金器等。从古城遗址中挖掘出土的佉卢文简牍“kroraina”一词被推定古城原名楼兰。德国的语言学者根据佉卢文的亲属名称、家畜名称以及数词鉴定佉卢文属于印欧语系,佉卢文在学术界称作‘吐火罗语’。
吐火罗语的发现虽然是在中国,然而对它的研究却在世界。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在德国学会了这门语言,而季羡林先生的关门弟子钱文忠先生是现如今世界为数不多懂吐火罗语的学者。当年季羡林先生收了连钱文忠先生在内的8位学生,遗憾的是但大多中途改行,继承季羡林先生研究成果的,仅有钱文忠先生一人。
1980年穆舜英考古学家在楼兰挖掘出一具女性干尸,是迄今为止新疆出土古尸最早的一具,距今约有三千八百年的历史。 考古学家发现了这具女尸,女尸年龄四十左右,发长一尺有余,鼻梁尖高,眼睛深凹,睫毛细长,下巴尖翘,具有鲜明的欧罗巴人种特征。令人诧异的事,这具女尸嘴角仿佛依稀带着微笑,而这一抹微笑穿越了4000多年的时光。 在这4000年的时光里,曾经历过多少次改朝换代,多少次悲欢离合与生死别离。可她正在梦里,4000年却仿佛只是昨天。她只是做了一个梦,在她梦中的楼兰依旧是驼铃悠悠,商贾不绝,一派"七里十万家"的繁荣景象。 对她来说,曾经繁华不仅仅只是个梦境。然而,这辉煌突然来到,又匆匆离去。留给人们的,只有那无尽的,关于她的,美丽的遐想。 煮酒君 2014.08.12 |
|
来自: 随园天一馆 > 《文摘史料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