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学习笔记

 温馨187 2014-08-12
 本拟只学习柴芩药法,可是离不开柴胡剂问题,所以是杂谈,想起什么学什么吧。

一,半表半里问题
本想只学柴胡药法,可是柴胡-柴胡剂-柴胡证-少阳病,连在一起,扯不断理还乱,又扯回六经上来了!半表半里问题,学到今天仍然是雾里看花,不得要领。学习柴胡剂,这是个绕不过去的问题,总得有个自己的基本认识吧,勉为其难,梳理如下。

(一)第148条:“---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
成无己:“---与小柴胡汤,以除半表半里之邪。”
冉老:据康平本,此段文字系小字旁注。冉老认为是“前贤恐后人难解,---旁注---。”但是认为这个注解十分重要,无此不足以明经义。
姜老说:“此条似后人语”。可能一是姜老也很看重康平本,二是本条历来注家争议很大。
郝老讲:"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可是上面的证候呢,却是有一部分是表证,有一部分是里证。这是在《伤寒论》中唯一提到了半在里半在外的一处,并没有把少阳叫做半表半里,把少阳叫做半表半里的来自于成无已的《注解伤寒论》,他是不是根据了148 条半在里半在外的这句话,我们不知道。不过这里所说的半在里半在外,是指的这个证候有一部分是太阳表证,有一部分是阳明里证,而不全部是里阴寒证,所以说它不是纯阴结。

这类考证与理论问题,对我来说不必深究。现实是,半表半里的提法与理解,已经成为约定俗成的中医理论部分,舍此则伤寒学与方剂学都将造成混乱。我学伤寒是着眼于与现代中基“接轨”的,所以我的问题只是如何理解这个半表半里概念。

(二)郝老的解说:
说太阳主表,是因为太阳的阳气运行于体表,它起到了一个温煦肌表、调节体温和防御外邪的作用。
说阳明主里,是因为阳明的阳气作用于胃肠道,胃肠道是人体最内部的器官。它有腐熟水谷和变化糟粕的作用。
少阳的经脉,少阳的胆腑都在人体的一侧,可是少阳阳气的作用部位是全身的。三焦有阳气有相火,三焦气机调畅通达,则太阳表气调和,和主表有关。胆腑气机的调畅,相火的旺盛,藏精汁功能的正常,和脾胃之气的升和降,受纳和运化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它和主里有关。因此少阳既不单独主表,也不单独主里,但是和主表也有关,和主里也有关,后世为了区别和主表主里的不同,就把它叫做少阳主半表半里。

这个半表半里,是不是一半表一半里?如果是一半表一半里的话,表证我们用桂枝汤,里证我们用白虎汤,用桂枝汤和白虎汤的合方能治少阳病吗?不能,所以半表半里不是一半表一半里,也不是表里之间的夹界,表里之间的夹层。
有的书上说了,少阳外近太阳,内临阳明,属于表里的夹界,表里的夹层。所以有的人就说了太阳主表,皮毛为表,阳明主里,肌肉为里,那么少阳是什么地方呢?皮里肉外的脂膜就是少阳,那就是那层大肥肉受邪了,那就是少阳病,对吗?显然不对。
有人说太阳主表,躯窍为表,阳明主里,胃肠为里,那么少阳在哪里呀,躯窍之里,胃肠之外,那就是胸腹腔,胸腹腔就是少阳所主的部位,这个理解对吗?显然也不对,是吧。

人体的少阳经和少阳胆腑虽然在人体的一侧,但是它的气机畅达,也包括三焦气机的畅达,就表气调和,里气调和。少阳阳气的功能,少阳相火的功能是作用于全身的,外可以和太阳,内可以和阳明、和太阴。这就像我们的门,门的轴是装在一侧的,门的外面我们可以比喻为太阳来抵御外来的风寒,门的里面我们可以比喻作阳明来保护房内的温度,而少阳经和腑就像门的轴一样,是装在门的一侧,但是一侧的门合页的灵活运转,却关系到整个门的开和合,所以我们不如把它叫做少阳主枢。
我们应当正确理解这个半表半里,所谓半表半里是区别于表、里,但是和表里都有关。半表半里者,非表非里也,不表不里也,不是一半表一半里,更不是表里之间的夹层。

(三)董建华:《浅谈伤寒论少阳病的证治三要》一文节录:
从病位、经络、脏腑认识少阳本证的病机 (本节全文抄录)
少阳病本证,习称小柴胡汤证。临床表现为: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细或沉紧。其病机主要有三方面。
1,邪正交争于表里之间  是指外邪已离太阳之表,未达阳明之里。邪在太阳,卫阳被遏,则发热而恶寒;内传阳明,邪已化热,则身大热而不复恶寒。今病在表里之间,邪正交争,郁阳渐达,有逐渐化热的趋势,故虽然尚有卫阳郁遏,恶寒时作的现象,但当其发热之时,已不复恶寒,呈现出寒热往来的热型。
2,邪正相搏,结于胁下  少阳经脉“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外邪侵犯少阳,循经而入,结聚胁下,表现为胸胁苦满(96条),按之可能有硬的感觉(230条、266条),甚之则胸满胁痛(37条),这是少阳病病机的特征之一。
3,邪从火化、胆热郁蒸  少阳内寄相火,病邪传入,即有化火蕴热之机。胆热犯胃,则呕吐不欲食;胆火上蒸,则口苦咽干而目眩。这些浮游之火,还没有化燥成实,故与阳明里热不同。
此外,胆与三焦,为手足经关系,所以少阳病不仅局限于胆腑,且也表现于三焦。如《伤寒论》96条所列兼证中,既能影响上焦心肺,而见胸中烦,或兼咳嗽上气者,也有犯及中焦脾土,而为腹中疼痛者,还有三焦气化不行,而为心悸,小便不利者,多是三焦病变的反映。足见少阳位处表里之间,历络三焦,其病变以肝胆为核心,可以上及心肺,中扰脾胃,下通水道,三焦气分散漫之热,在少阳病中表现甚多。

(四)理解
郝老认为148条“半在里半在外”,是指这个证候有一部分是太阳表证,有一部分是阳明里证。说少阳为半表半里是成无己的说法。言外之意,并非仲景原义。不赞成夹界、夹层的说法,主张使用少阳主枢以减少半表半里容易造成的概念混乱。
董建华:“外邪已离太阳之表,未达阳明之里。---今病在表里之间,邪正交争。”既已离表,又未达里,表里之间,是哪里?只能是半表半里呀!

1,半表半里的空间属性:
从传统的外邪犯表,由外之内,由浅入深的观念看,“外内”“浅深”自然是指空间。半表半里,反映着病位的空间变化。
a 半表半里,作为一个独立于表,独立于里的概念,不在表,也不在里。
b 半表半里,是表、半表半里、里三个独立概念之一。不是一半表加一半里。
c 半表半里,与表有关,与里也有关。
d 外不在表,内不在里,自然就是表里之间,还能是哪里?表里之间=半表半里。
e 夹界、夹层的这个“夹”字,一般是指两个比较大的物体之间的部位、区域,有相对狭小、狭窄的含义。   外表与内里之间,就是半表半里。这个表有多厚,这个里有多厚,没有人能说得清吧。但是这个“之间”的范围、区域,显然比表、比里的范围、区域更为广大。可以不叫作夹界、夹层,但是可以叫做“之间”!
经曰“少阳为游部”,所以少阳的空间范围,比太阳之表,阳明之里所主管管理的空间范围更为广泛。理论上讲,是因为十一个脏腑的阳气都与少阳胆有关,三焦腑功能涉及的脏腑范围也相当地广泛的缘故。
f 具体的脏腑经络空间定位,郝老强调了,主要涉及到足少阳胆经,胆腑,三焦腑的证侯。董建华老先生则加了一个:“结于胁下”,“以肝胆为核心”。
少阳病,主要是病,所谓生理是从病的证侯表现逆向推导而来,结合了本论及经典的理论解释,但是只要是证侯就有见证部位,病机部位,这个部位自然是空间,空间存在。

2,半表半里的时间属性
外邪犯表,由外之内,由浅入深。“之”,“入”是过程,是空间传变具有的时间属性。
a 表,中,里,三个阶段的划分,中就是半表半里阶段。表证、半表半里证、里证,都不是依据时间来划分的,以见证为据。毕竟时间也是一个值得参考的因素,没有不考虑时间的辨证。尽管有多种传变形式,毕竟多数是具有一定的时间规律的。
b 六经是六个传变阶段,分而不分,不分而分。三阳也是如此,一般来说,太阳初起,少阳中期,阳明晚期。当然,传变有一般规律和特殊情况的不同。
一种模式是按六经病的太阳、阳明、少阳顺序。我的问题就是邪入阳明无复传,既入阳明,就不应该再传少阳。一种顺序是太阳、少阳、阳明,姜老的《识义》就依这个顺序排列。

我的看法是,太阳初起比较肯定,主要是一类非特异性抗病反应形式。至于是传少阳,还是传阳明,甚至传三阴,决定于感受邪气的性质,对具体脏腑经络的易犯性,具体脏腑经络对其的抵抗力,外环境与内环境条件,以及治疗等等多因素决定的。从西医临床的传染病规律也可以理解。不同的细菌病毒对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的特异性入侵规律不同;相同的细菌病毒在不同个体上,容易侵犯那个系统、器官等等,不是也可以进行中医传变规律的类比吗?何况,伤寒论论述的是一大类而不是一种具体的病因、病理、病症。
仲景著述也好,叔和整理也罢,总的有个先后次序吧。 姜老,赞同清代高学山六经原不分篇的意见,认为“后世争论少阳与阳明之先后次第者可谓多事矣。”

3,半表半里的寒热属性
表证寒热并见;里证(三阳阶段)但热不寒;半表半里往来寒热。  
虚实属性更复杂,置而不论吧。

二,柴胡,方剂不多频次多
方剂不多:用柴胡只有7方,柴胡剂6方+四逆散。
频次较多:小柴胡汤17见;大柴胡汤3见;柴胡加芒硝、柴胡桂枝汤、柴桂干姜汤、柴胡加龙牡、四逆散各1见。合计25见。
除四逆汤外,其余5方都是小柴胡汤的变化方。分析柴胡药法,主要还是小柴胡汤问题。

三,小柴胡汤的六经篇分布:
少阳篇,仅有10条条文,唯有小柴胡汤一方。而小柴胡汤各篇分布:太阳11;阳明3;少阳1;厥阴1;差后劳复1。
因此,就有了方中行的条辩,把含有少阳柴胡字样的条文,全部移入少阳篇的做法。也因此而注家多责疑王叔和的分篇问题。
冉老则认为柴胡剂的如此分布,自有深意,方氏条辩的做法,“成了一个印版汇书,顿失原著活泼泼灵妙化机,---。”

四,柴胡证是否等于少阳证? 口苦咽干目眩是否为小柴胡汤主证?
郝老:“少阳病的七个主证: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所谓柴胡证,就是---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细、脉沉紧,舌苔白,这就是柴胡证。”
据此两条,郝老是把少阳证与柴胡证划等号的。
冉老:“如寒热往来,胸胁满痛,不欲食,喜呕等等,本属少阳,但此为柴胡证,而非少阳证。少阳可以包罗柴胡,柴胡不可括尽少阳。”

问题
如果有寒热症状,则口苦咽干,目眩,或者说头晕目眩作为次要证是常见的。如果没有寒热主证,苦干眩是否可以作为用方指征?例如:
1,少阳开篇第一条,注家所谓的提纲证:“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以药测证是公认的,学伤寒的主要方法之一。
3,不仅是但见一证便是,这里有一个具体病人,是口苦、咽干、目眩三个主证、提纲证都具备,不考虑其它次要证、脉象、舌象。
4,使用小柴胡汤,如何加减?小柴胡汤7味药,柴胡不变,其余6味药仲景都有加减变化。所以主药柴胡不能动,柴胡8两;黄芩针对火也好,苦、干也好,是唯一针对苦干眩的一味药,黄芩3两;“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成四两半,瓜蒌根四两”去掉半夏,人参4.5两,天花粉4两。
处方:柴胡8两,黄芩3两,人参4.5两,天花粉4两,甘草3两,生姜3两,大枣12枚。
按郝老的说法,仲景用的人参,是我们当地古代的上党人参,有止渴生津功效。即便如此,一个以柴胡8两打头的这样的一个方子,我们用于“口苦、咽干、目眩,”为主证的病人吗?
如果只保留柴胡、黄芩、甘草,加入清热泻火的胆草之类,柴胡也不能使用到主药地位的剂量,这样的方子,我宁肯叫做自组方,也不愿意叫做小柴胡汤加减!如果说此三证,没有其它证据,不足以说明问题,那还叫做提纲证吗?所以我赞成冉老的观点:少阳可以包罗柴胡,柴胡不可括尽少阳!  
本条,冉老的解释从六经气化说,我搞不懂也不想搞懂。大意是,这三个提纲证讲的是少阳本气为火的特性,不是指邪气加临少阳---。  姜老,则干脆不承认有提纲证。
因而怀疑小柴胡汤适应证,首列“口苦咽干目眩”的惯例?苦干眩三证,少阳证无疑,作为小柴胡的次要证也没问题。但作为主证据,“但见”口苦咽干目眩三证,没有寒热往来者,使用小柴胡汤,无论外感还是杂病,我是不敢用的,后面专题学习三证时再说。

五,外感耳聋
耳聋,查阅手头的柴胡剂病案报导,一例是董建华引用的宋爱人治案,柴胡桂枝汤加减治疗发热10日不退,其中提到“头痛耳鸣”;高德《伤寒论方医案选编》,一例是“疹后耳聋”,用大柴胡汤及承气丸。一例寒热如虐,“耳”如闻撞大鈡,用柴胡姜桂汤加黄芪、鳖甲。

我认为仲景伤寒论,感冒是个次要疾病。可是我能看到的,也只能从感冒说了。在感冒病程中尤其是后期,出现的耳症状,听声音或者咽唾沫时有隆隆声的感觉,听力下降,自觉耳内塞着东西。我没有查过书,自己叫做咽鼓管发炎。(知道的可以指正一下。)
以往没有从少阳角度想过。现在看来,定位属少阳经,经络的经,不是少阳证的意思,定性为热。用抗菌药加清热解毒中成药。个别效果差,又不愿意喝中药的,加用过早上一次量的强的松15mg。显效后递减停药。
中药汤剂用于病程超过半个月者,有几例。有一例超过一个半月,去过医院,输过液,效果差。以清热解毒,凉血活血,清热利水,加少量祛风药,效果比较可靠,我遇到的几例都临床治愈。
西药效果差,猜想有两种可能,一是并非局部细菌感染而是病毒性感染,二是细菌病毒繁殖已经控制,局部炎性反应没有消退。如果确实如此,则是中药的适应证。这里的利水药是指泽泻、茯苓或者加车前子。最早的是一个外伤性鼓膜穿孔病例。
大约30年了,男性,20多岁。被人用手掌打了右耳,耳道渗出血性分泌物。那时这类病例不输液,肌注青霉素加口服药。两三天后,对侧的左耳也出现明显的耳聋,需要很大声叫喊才能听见。中药汤剂,凭回忆:二花30,连翘30,生甘草15,丹参20,赤芍15,泽泻30,茯苓30,防风15,大概是这些药。上呼吸道,我一直不习惯用黄芩,觉得苦寒伤胃,用二花连翘,剂量大些,有偏散的意思。配合泽泻茯苓是针对炎症红肿热痛的“肿”字,结果是见效很快。此后,外感耳聋,也就形成必加利水药的习惯用法。复诊时再酌情调整寒温比例。尽管是中药西用,还是要看饮食、二便、体质偏倾,而选药有所不同,由于脉诊不行所以比较注意舌象。
今后,也许会酌情加用柴芩,作为少阳经药物来使用,增强用药的针对性。即便如此,也是用了柴芩药对、药组,仍然觉得“两耳无所闻”,是少阳证,但不是小柴胡汤适应证。

六,柴胡剂用于发热
柴胡在本论中只用于柴胡剂,所以还是个柴胡剂用于发热的问题。
本论中柴胡剂可以用于:少阳经的往来寒热;少阳腑的头痛发热;呕而发热;阳明热郁的发潮热;差后复发热;血室瘀血的往来寒热。郝老说临床上各种类型的发热都有使用小柴胡的报道。
以我的临床来说,也有个别人外感早期要求吃汤药者,但大多数中药汤剂使用于,一是外感的发热超过一周,没有明确的合并症;二是杂病有名或无名的长期发热。

西医诊断:超过3-5天的感冒发热,必须重新考虑诊断问题。“一切皆有可能”,不是“万一”,“百一”也不到。不够一百个发热病人,至少有一个不是“感冒”吧!例如,肺炎、肺结核、肺癌---。一旦误诊,不考虑医疗纠纷,也有损声誉和医生自己的自信。即使是所谓“无名发热”,也要经过医院折腾,才能接手!
重视如面色晦滞、精神状态、鼻塞流涕、咳嗽声浊的望诊闻诊,比西医的眼晴只盯着体温计、咽部、化验单看更为重要。有的初起即见,有的因为早期即发热,这些症状不明显,过了两天才出现。如果迟迟不见这些伤风,或者叫上呼吸道症状,就必须警惕这种仅有发热恶寒头身疼痛的病人,是否是个“感冒”病人?
普通感冒的发热过程,据我个人四十年临床所见,有延长的趋势!第一个,病原体问题。多年前看过一个资料,说的是儿童肺炎。大意是,贫困国家以细菌感染为主,发达国家以病毒性感染为主。我认为,基层农村的普通感冒,也存在这个变化趋势。临床上几乎无例外的程度不同的都在使用抗生素,而基层临床使用的抗病毒药,近乎无效。第二个,就是体质因素。我的说法是:寿命延长,体质下降。既然抗病毒药效果不确切,体质就成为感冒康复更为突出的内因啦。中药的使用以调动正气抗邪,帮助机体抗病反应为指归。这里的“调动”、“帮助”,是指中药正确的辩证使用,不是说一概用“补药”!由于汤药本身的麻烦、难喝等问题,只好尽量使用中成药制剂,然而目前这类制剂不尽如人意!
感冒使用激素问题,也常遇到。病人就是个感冒,在村子里吃了药,输了液,退热后又发热来诊。问来问去,有的明确地知道输液加了激素,有的则不清楚。显然是病程没有结束,激素停药后的发热反弹。也有的已经不发热,但是全身不适。这种病人的特征,就是乏力,面部或者全身烘热,食欲差。临床观察,以老年人、体质差的较为明显。这种激素停药反应,心知肚明,嘴上别说,于人于己,有利无害!只要没有明显的合并症,有愿意吃中药的,在益气养阴基础上,酌情清热解表理气开胃,补药比例过半,很快缓解。甘草有类激素作用,我通用甘草,注意配伍。不愿意喝中药的,用些广谱抗生素或者一般中成药,注意不伤胃,一般体质一两天也就过去了。如果是反复使用于经常“感冒发热”者,则必须停止使用激素,比较长时间的吃一段中药。实在不愿意或不方便者,只好采取其他措施,例如注射免疫增强剂如卡介苗核糖核酸针剂,加用扶正类中成药。之所以提到这些,因为毕竟是发热病人使用中药前应该注意到的问题。
以往都是比较随意的自组方,现在来看看柴胡剂的使用指征与技巧?

(一)往来寒热:
1,临床特征:
《袖珍词典》:指忽寒忽热,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一天可发作数次。
《临证备要》:这种发热,有时能够退清,有时不能退清。
《证治概要》:寒时自寒而不觉热,热时自热而不觉寒,一日三五发,甚则数十度,与恶寒发热之寒热互见有别,与寒热如虐之寒热有时亦异,---。
              郝老:是病人自觉冷的时候不发热,热的时候不发冷。

第一条:是自觉症状。是主观体验,不是指体温计的客观测量。秦伯未说“有时能够退清,有时不能退清。”似乎指客观的体温
                测量或医生的手感判断。
第二条:自觉冷的时候不发热,热的时候不发冷。
第三条:二者交替出现,不是同时并见。同时并见是恶寒发热。
第四条:二者交替出现,不是“寒热有时”。发作有时间规律的是寒热如虐,不是寒热往来。
第五条:我的补充:不在退热药作用时段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