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找对英语学习方法的第一本书 标准发音(一)

 昵称4054237 2014-08-12

标准发音(一)


 第一章 爱之愈深、误之愈切

  如果你随便问一下周围学过一些外语的人,在外语学习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大部分都会说是“哑巴英语”。如果问:你认为应该如何学外语?怎样学的效果最好?大部分人都会这样回答:

  1. 要有外语环境,最好是能出国,在国外的外语环境中不久就会说好外语了;
  2. 要尽早多开口说外语,最好能有机会多跟外国人交流;
  3. 最好有人能够不断纠正我说外语时出现的错误;
  4. 英语不好主要是单词量不够;但背单词太难了; 
  5. 要学习语法知识;如果语法熟练,说句子就正确了;  
  6. 学习外语就要多背诵,学外语主要靠记忆力;
  7. 想要纠正发音,一定要听和模仿标准的、纯正的外语发音;
  8. 不会连读,影响了听说能力,所以要练习连读和吞音;
  9. 学外语必须不断地做重复练习,Practice makes perfect; 
  10. 以前我们学的外语是外国人现在都不用的过时英语或书面语,我要学口语。

  如果这些答案跟您的基本一致,那么很遗憾地告诉您,您对外语学习的认识不但是错误的,而且是和事实正好相反的。您没看错,我说的正是:“以上这些概念不但错误,而且与事实是正好相反!”大家不用惊讶,分析一下很快就能明白其中的原因。

  Strozer在其所著的《成年后的语言习得》一书中这样评述:“如果对语言结构的理解是完全错误的,关于语言的概念是非常不合理的,那么教语言的方法只能给人带来危害。”误用了不科学的方法,损失的不仅仅是时间和金钱,最可怕的是它可能会给自己或他人的外语能力带来难以弥补的永久性损害。这也就是为什么说我们在探讨外语教学和外语学习之前,一定要理解外语学习的基本科学原理是什么,更一定要最先分析我们目前对外语学习的误区是什么。

  我们先拿一个比较简单,容易理解的关于纠正发音的误区来和大家一起分析一下。

  一、标准发音 

  大家一般都自然会认为,要想学好英语的发音,或纠正自己不标准的发音,那当然要去听纯正的、标准的发音啦,最好是专门听地道的英国音或美国音了。可千万不能听一个发音不标准的人的发音,会把我给影响坏了!这样想没错吧?不幸的是,这种想法非常错误。正好相反,想要把发音练标准,最好是多听各种非标准音。也就是说,是通过听各种不准确的发音来把发音练标准的。成年人想要纠正发音,长期只听标准音不但没有效果,大部分情况下反而会使错误更加严重。怎么会是这样的呢?难道我们的直觉都错了?是的,我们的直觉错了!

  这一结论,最初是美国语音专家在对日本人说英语的口音研究后发现的。这里还有一段有趣的历史。骡拉怕路杂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和中国军队并肩作战打日本鬼子的时候,狡猾的日军经常偷袭中美盟军,并且化妆成中国军队或中国老百姓让美军上当。当时美军除了教导士兵们从身高和腿的形状来判断是不是冒充的日军外,还特地发明了一个中美盟军共同使用的战地口令:“Lollapalooza”。因为这个口令中国盟友都能说得非常清晰,跟中文“骡拉怕路杂”发音差不多。但对日本鬼子来说,由于他们说英语时的口音特点是“R”和“L”不分,所以就算是汉语和英语都会讲的日本人,也无论如何说不利落这个口令,是敌是友一听便知,甭想靠学说我们的口令来蒙混过关。美国哨兵当时接到的上级命令是:“一问‘口令!’,对方回答如果叽里咕噜的像是:‘Ro-ra-ba-roosa’,肯定是鬼子,立即机枪扫射根本不用犹豫!”

  当时美国的战争部和海军部给来中国参加抗日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员每人发了一本《中国生存口袋书》,其中有一章叫做“如何发现日本鬼子”(How to Spot Japs),上面就这样讲到:“如果碰到了可疑的人物需要判别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只要让他学说一下‘螺拉怕路杂’,他就冒汗了。”日军想冒充成我中国军民的计划,就这么被他们不争气的嘴给搞砸了。可想当时日军侦查兵潜伏到盟军的军营附近,好不容易偷听到了这个口令,当时也都得郁闷坏了,回去没法交代呀!这要是向小队长报告时叽里咕噜说不清楚,还不得被小队长“三宾地给 ”?

  
  二战时期美军军需特勤部门编写的《中国生存口袋书》

  这本口袋书和这个口令在二战后因为有“种族歧视”的成分被禁止使用了。不过当时在抗战期间我们这样歧视敌人的缺陷也没错儿,战后要和平发展了当然不一样了。二战后这个“Lollapalooza”的典故没人提了,又流传出了一个与时俱进的新典故:一日本游客在纽约问路,当地人跟他说:“Turnright at the next light.”日本人暴汗。到底是在下个“右转路口(right)”处右转,还是在下一个“红绿灯(light)”处右转?更有甚者,美国的语言学家Steven Pinker在1992年去日本讲学时,日本的语言学家Yamanashi见到他的第一句话,就说了一个有关日本r和l口音的笑话:“In Japan, we have been very interested in Clinton's erection.”(把election 故意说成是日本口音的erection,讽刺当时克林顿的丑闻)。

  由于日本人说英语时的这些口音特点,引得战后美国研究口音问题,多半是以日本移民为研究对象。在这里我们也先声明一下,这一部分有关发音的内容也仅是陈述一下历史事实,不是搞种族歧视啊。嘴不教,耳之过

  那为什么做语音实验会找日本人呢?大家普遍的回答是:因为日本人说英语的发音很难听。那为什么日本人发音难听呢?以前每次讲课中这么提问,听众总发出些笑声,很多人都回答说日本人舌头硬。其实日本人跟大家一样,舌头并不特殊,发音不准是因为他们的日语造成的。大家都知道英语有大约44个发音(元音加辅音),而日语只有20来个音。不是听说日语有五十音图吗?很遗憾,日语的五十音中很多音是重复的。比如第一行元音:“阿姨勿爱我” ,(あ,い,う,え,お 的近似汉语发音表示,大家别太较真儿啊!)确实是不同的5个音,但到了第二行“咔叽裤开口(か、き、く、け、こ)”,却是只多了一个音,即辅音“K”,其他是借第一行元音拼出来的(K-a, K-i, K-u, K-ai, K-o),浪费了4个指标;又如Na行“拿你牛奶喏(な、に、ぬ、ね、の)”,又只多了一个辅音“N”,其他仍然是拼出来的……到了最后三行,音都不够拼的了,居然还拿了前面几行一些用过的音来凑数。所以这样不断凑下来,总共没多少真正独立的发音。

  这个“缺音”的特点,再加上不像汉语中有四声和同音字,其结果就是,同样属于单音节发音的语言,日语说一个词时却必须使用一大串单音的组合。所以用汉语一个单音就能表示的字,日语往往是叽里嘟噜一大串,说得很累人。而当日本人在学说英文时,由于缺音,很多英语中的发音是发不出来的。比如“R”和“L”这两个音在日语中没有,只有一个与这两个发音相近的“ら”音,听起来又像“Ra”又像“La”。(日英双语发音都标准的人,一般认为这个音中含有相当于英语70%的“R”音,20%的“L”音和10%的“D”音。)英语中很常用的“Read and Write”,日本人只能说成“ Lread and Lright”,听起来像Lead and Light。而当说“Lead andLight”时,他们仍然说“Lread and Lright”,听起来又像“Read and Right”,基本上是“L”和“R”无法区别。有的人“R”说得更好些,有的人“L”说得更准确些,但很少两个同时都说得好。

  这是个很典型的日语口音现象。由于这两个音的混淆会产生严重误解,所以它也就受到了非常的关注。于是,当时哈佛大学在研究发音问题时,就找了在成年后才移民到美的日本人做实验。首先询问这些被实验者:Read 和Lead两个音,大家知道它们发音不同吗?大家一致回答非常知道。再问那为什么会说错,有的说“我们的口腔结构不同” ,有的说“我们的发音部位跟你们的不同,我们靠前,你们靠后”,也有人说“我们舌头硬,老美舌头软”。这些回答是否正确呢?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专家们接下来做了这样的实验:在不给看拼写的情况下,让这些日本人听一组“R”或“L”打头的词,然后做二选一,比如说:“Right”和“Light”, “Rap ”和“ Lap”。做完了测试,发现答案的正确率是50%。当看到这一结果时,测者和被测者全傻眼了。因为如果是全对了,说明听力本身没有问题,毛病是出在嘴上,那调整一下舌头位置或口型就可以解决问题;如果全错了也不要紧,说明听得出区别但搞反了,以后说的时候掉个个儿也就对了。但答对一半就没救了,因为说明根本无法分辨这两个不同的发音。

  大家想,如果听不出这两个音的区别,也就说明根本都不知道什么才是正确发音,这样如何能发出正确的音呢?结论已经出来了:发音不准的主要原因不是嘴的问题,而是耳朵的问题,听不准自然就说不准。其实通过前面讲过的日本游客的笑话,说明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日本人听不出“R”和“L”的区别。在网上可以找到很多测试成年日本人“R- L”听力分辨能力的网站,大家也可以测试一下自己。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的同学或普通话标准的同学会得分很高的。

  说话发音不准和唱歌走调儿道理很接近。唱歌走调儿是什么原因呀?是不是嗓子不好?不是,主要是耳朵听不准。唱歌走调儿的人在唱的时候,觉得自己唱得挺好的,原因是他们的耳朵听不准音,自己听不出自己跑调了。如果您唱歌并不走调,自己堵上耳朵再唱一个试试,别人保证说您走调了,看来耳朵决定了发音的准确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