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作品|《兰亭序》隶书笔意再研究

 常有理 2014-08-13

古代作品|《兰亭序》隶书笔意再研究

2014-06-13 张红军 刘星振 中国书画杂志

[唐]冯承素(摹) 《兰亭序》 24.8×75.5cm 纸本 故宫博物院藏

自1965年的兰亭论辨以来,隶书笔意一直是探讨《兰亭序》真伪的关键问题。

关于《兰亭序》的隶书笔意问题,何绍基较早有所关注,他说:“右军行草书全是章草笔意,其写《兰亭》乃其得意笔,尤当深备八分气度。初唐诸公临本皆窥此意,故茂逸超迈之神如出一辙。然欲遽指为山阴原墨,则诚未见何本为可据,以其中总不免有齐、隋以后笔意也。”何氏学书从篆分入手,专习北碑,对南人简札不甚留意,但对《定武兰亭》至为醉心,但因“禊帖”传本纤婉飘弱,比之北派碑版,乏于骨力,进而对传本《兰亭》产生怀疑,认为右军行草书当有章草笔意,备八分气度,现存《兰亭》“有齐、隋以后笔致”。李文田否定的则更为彻底,他说:“定武石刻未必晋人书。以后所见晋碑皆未能有此一种笔意;此南朝梁陈以后之迹也。……然则定武虽佳,盖足以与昭陵诸碑伯仲而已,隋唐间之佳书,不必右军笔也。”晋碑所具有的是如阮元所说的“八分气度”,即隶书笔意,但是因为此时缺乏有利的实证,未能深入。随着南京郊外及其近境几种东晋墓志的出土,《兰亭》真伪问题便有了新的证据。因此,郭沫若由墓志谈到书法,他说:“《兰亭序》的笔法和唐以后的楷法是一致的,把两汉以来的隶书笔意失掉了。”正是通过对东晋墓志之隶书笔意和《兰亭》之无隶书笔意的比较,郭沫若得出“东晋离汉代近,它的字体不脱离隶书笔意,才合乎情理”的结论。

[东晋]王兴之夫妇墓志(拓片) 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藏

在《兰亭》文之外,兰亭论辨就是沿着“隶书笔意”这一关键问题而展开的。在这一过程中,“草隶”如何解释,“隶书笔意”具体所指,王书有无隶意等问题成为了争论的焦点。

郭沫若说:“何谓‘草隶’?庾肩吾是分开来说的,草是草书,隶是隶书。……唐以前所说的‘草’是章草,唐以后所说的‘草’是‘稿书’。”甄予说:“我觉得晋碑与李柏文书以至六朝碑刻都是一致的。而竹上、纸上,真书(今隶)、行书(草隶)、草书(隶草、章草),与石上也都是一致的。……魏晋时代的书体是‘今隶’体系,王羲之书法虽高,而书体未变,其真、行、草,都不脱隶意。” 这里有一点特别值得注意,郭、甄二人都认为《兰亭》为伪,但郭氏对“隶”字解释是隶书,而甄氏则释为未脱隶意的楷书,对郭氏之说进行了修正。商承祚认为:“东汉以后,楷书逐渐发展,魏晋时乃称之为‘今隶’,以别于‘古隶’(秦隶)而言,并将汉隶称为‘八分’以免混淆。……羲之最擅长的不是章草和隶书,而是今草和楷书,以及两者相结合的行书。” 可见主真派判定魏晋时隶书称为八分,楷书称为今隶,主伪派内部对“草隶”的解释发生了分歧。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主真派对“隶”字进行了更细致的探讨。黄任轲指出:“实际上,今人所谓‘隶书’,是指汉碑字体。但在唐代以及唐代以前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中,这种字体却并不叫做‘隶书’,而叫做‘八分。’至于那一时期的文献中所说的‘隶书’,则是指真书或正书,亦即今人所谓‘楷书’。直到北宋,‘隶书’仍然是真书。……‘隶书’‘真书’‘正书’三名确实长期通用过。……根据古代的用语,传世王帖中的《乐毅论》应当就是百分之百的‘隶书’,而《兰亭序》则是与‘隶书’相当接近的行书,岂止有其‘笔意’而已!”黄氏承商氏之说,认为隶书即是楷书,并由此推定《兰亭序》与“隶书”相当,而不只有其“意”了,这一解释一方面厘清了隶之所指,另一方面以表示“楷”义的“隶书”来解释隶书笔意又与兰亭论辨中的具体所指有很大偏差。

[东晋]爨宝子碑(拓片) 故宫博物院藏

周绍良在论述“草隶”书体的范围时说:“草书与隶书,在现在书法分体上是两种迥不相同的书体,可是在晋唐时代,则连称为‘草隶’。根据记载,王羲之即以‘草隶’擅长。”周氏对草隶解释的错误之处在于将草、隶分而释之。因而得出:“宋沈括在《续笔谈》里特别加以解说:今世俗谓之‘隶书’者,只是古人之‘八分书’……后乃全变为隶书,即今之‘正书’‘章草’‘行书’‘草书’皆是也。后之人乃误谓古‘八分书’为‘隶书’,以今时书为‘正书’,殊不知所谓‘正书’者,隶书之正者耳,其余行书、草书,皆隶书也。这种解释说明沈括认识到‘八分书’不是隶书,他也知道正书就是隶书,这是符合晋人对‘草隶’的原意的。”

郭沫若对隶书笔意的界定是有变化的,从起初的“蚕头燕尾”式到后来的“章草笔意”,体现出他认识的逐渐深入。主伪派以此作为《兰亭》不真的主要证据。启功指出:“原来所指的隶书笔意,不是说《兰亭》的字必定要架子严整,撑满方格,而是指它应该具有唐以前的古意。”启功亦主张《兰亭》为伪,但已从对“隶书笔意”之笔画形态的质疑转向了对古意之风格特征的质疑。但是他们都未曾对隶书笔意做一具体的界定。

在主伪派提出《兰亭》无隶意时,主真派便自然而然地站在了对立面,主张《兰亭》有隶书笔意,且积极寻找其中的证据,只不过从实际效果来看,收效甚微。周绍良说:“现在怀疑王羲之《兰亭序》真实性的人,只举《万岁通天帖》中带有隶意的《姨母帖》为例证,以为《兰亭序》笔法必须具有‘隶意’,方与右军书法相合。但同帖中如凝之、献之等帖,笔法逼近《兰亭》,如以《兰亭》为不足信,为何只举有‘隶意’之个别例证来说明右军书法该有‘隶意’,却置一些毫无‘隶意’的许多晋人法书于不论呢?”王玉池指出:“有无隶书笔意确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它具有标志一个时代区别于另一个时代书风的作用;隶书笔意应包括隶书笔法和隶书体段以及隶书(包括章草)的习惯写法等多种因素。但这时隶笔或体段一般是不完全、不充分的,甚至是意到笔不到。”

隶书笔意是兰亭论辨中的一个关键问题,起初郭沫若由此判定《兰亭》为伪,但对隶意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标准,附和者虽夸夸其谈,但亦未能进行深入的探讨并进行有力的求证,而反驳者亦仅局限于隶意本身,且与主伪派的所谓隶意存有出入,未能给出合理有据的解释。进入80年代以后,尤其是经过华人德和丛文俊等先生的求证之后,使我们从碑刻与尺牍、士大夫与工匠等各个方面对隶书笔意有了更准确的把握。

隶书笔意曾是兰亭论辨的一个关键问题。从起初隶意有无的论辨到后来的《兰亭》无隶书笔意的合理性阐释,可以说,隶书笔意已不再是判定《兰亭》真伪的关键问题,但由此延伸出来的问题却仍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中国书画》杂志2013年第8期

《中国书画》杂志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欢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按钮,将本文发送给朋友或者分享到您的朋友圈。定期接收消息,请搜微信公众号“中国书画杂志”加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