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京军休清明时节话清明

 军休强军路 2014-08-13
清明时节话清明
发布日期:2014-04-14字号:[ ]

   清明是一个特别的时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可谓妇孺皆知。即使没有雨纷纷,人们也有一份特别的心情,因为这一传统节日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底蕴。

   首先,清明是一个节日。据史书记载,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始于周代,已有2500年的历史。到了隋唐年间581907清明节和寒食节渐渐融合为一个节日。我们今天的清明节就是古清明节与寒食节的融合。因此,清明节的起源也就有两个源头:一是源于春秋战国时代的古清明节,为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二是源于一个历史故事中的寒食节。相传春秋时代晋国内乱,公子重耳流亡19年,期间饥寒交迫,介子推割己肉熬汤给重耳,重耳事后知晓大受感动,声称有朝一日做了君主一定报答。后重耳返国即位,即晋文公,论功行赏,众人皆封赏唯漏介子推。介子推无怨且不喜功名而隐居。后晋文公悔,急寻介子推,子推背老母躲绵山。晋文公前往寻找,始终未果,于是放火烧山,想逼其出,火势三日才熄介子推终未出。后在一棵枯柳下,发现其母子烧焦的尸体,晋文公悲痛万分,将一段烧焦了的柳木做了一双木屐,每天望着他叹息道:“悲哉足下”,此后“足下”一词变成了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并流传下来,放火烧山这一日,即定为寒食节,一般指清明的前一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我国有的地区至今仍把清明叫“寒食”,不过,大部分地区早已合二为一了。

   清明又是一个节气,为我国24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年的45日前后。此时,雨水增多,万物萌发,处处生机盎然,大地成春和景明之象。不过,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一诗句,却让人们另有所思,因为他写出了此时气候的特点,也写出了此时人们的心情,原来清明还是一个多愁的节气。细雨纷纷,人们行走在泥泞的路上,的确心情不爽。不过,也有人不同意此种说法,认为你如果换个心情观之,则是一种截然不同的景象:淅淅沥沥的雨丝像是九天玄女拖地的长裙,眷恋着碧绿的大地,又像是巧夺天工的画笔,勾勒出旷野诗意朦胧的神奇意境。雨中的旷野仿佛是一幅刚刚完成的水粉画,散发出浓郁的诗情画意。撑一把伞在雨中漫步是何等的惬意和悠闲。

   清明还是一个纪念日,寄托着我们对古人的思念,人们已习惯在这天扫墓祭祀先人。儒家文化倡导孝亲敬老,《论语·为政》中讲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千百年来,人们对于“礼”的重视,形成了清明节独特的祭扫文化,祭拜先人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家祭,在家中设供或在祠堂祭拜祖先;二是墓祭,就是到墓地祭祀先人。祭祀祖先是清明节的一个重要活动。到了今天,这种祭祀又充实了新的内容,在我们南京,每到清明节人们都会到雨花台烈士陵园缅怀,寄托哀思,呈现出“半坡枫林染血红,一柱丰碑指苍穹。曾经英烈献身处,今朝万众缅情浓。”的盛况。清明时节的墓地祭扫,更多的是为了表达对逝者恩情的感激。清明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香火不熄的见证,承载着永恒的文化记忆。

   清明,更是一个踏青出游的好时节,这是我国自古以来清明节的另一项重大习俗。时值仲春,万物萌动,层层枯草挣脱了一冬的束缚,顽强地吐出鲜嫩的绿芽,桃树、杏树、梨树的枝头也绽出了一簇簇各色的花骨朵,羞答答含苞待放。小鸟们欢快地在树枝上跳来跳去,悠扬的情歌在林中回荡,散布在林荫小路,踏着软软的草坪,聆听着小鸟的歌声,呼吸着空气中的清香……真是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大自然的美丽秀色,充满了青春,充满了阳光,充满了活力,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踏青,清明踏青,沐浴着金色阳光的踏青,伴随着阵阵春风的的踏青,真是人间的一大美事。走!清明踏青去!

   总之,清明,不是为了沉重。放下,该放下的烦恼与承受,在和煦的清风里,在青翠的草地上,在这个清新的大好时光里,充分张扬你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感受勃勃生机,迎接新一轮自然和生命的轮回。清,清清爽,轻轻松松,卸去一冬的沉重,迈出轻灵的步伐,走入勃发的青春。明,明亮透晰,坦坦荡荡,带上值得铭记的情谊,在生活中一笔一划地写好自己的清名。

 

 

 

                              建邺所  张礼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