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食品安全何时能让消费者放心?

 万事皆休 2014-08-14

              食品安全何时能让消费者放心?

 

 中秋将至,这一年一度的“月饼”大战又将拉开了惟幕,但近日由网络上暴光闻知,浙江省内某食品生产企业的生产人员(临时工),从事月饼生产,但身体不体检,而且仓库积满灰尘,部分人员没有健康证,以及过期的健康证继续使用。更为耐人寻味的是为应付管理部门的检查,与管理部门玩起了“穿越”手法,个别健康证的办证日期与有效使用时间不符。一个企业难道连最起码的章法都不懂?食品行业的从业人员必须持有健康证上岗。


由此,从查阅的相关资料中获悉,“多、小、散、乱”是中国食品行业的真实写照。在食品生产加工领域,10人以下的小企业、小作坊,全国有几十万家。80%以上的食品质量问题,出自于不规范的小企业、小作坊。众所周知,小企业、小作坊的食品生产加工门槛低,设备简陋,质量控制能力差,很容易出问题。


回首近几年来食品安全问题,至今让人记忆犹新的有金华“毒火腿”,其间又林林总总发生了不少关于人造蜂蜜、变质猪油等食品安全问题和知名超市被曝光出售问题寿司、过期食品,再到接连发生的“福寿螺”、“红心鸭蛋”、“多宝鱼”、“ 毒粉丝”等等事件,以及被新闻媒体暴光的企业用“工业粉盐代替食用盐”生产味精,着实使百姓的菜篮子拎得颇为沉重。其实监管部门没有理由让人的身体来检验食品的安全性,更不能让公众普遍患上一种食品安全的‘审毒疲劳”症。


据知,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便已陆续开展部分食品污染物的监测,2002年,即公布了《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他化合物清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有关部门为了让消费者放心消费,也投入了相当的力量,花了不少力气,建立安全绿色食品基地,设立定点的屠宰场、放心内、放心米、放心菜、放心水等搞了不少。然而,在不少地方由于监管工作不力,一些原本让人放心的事,竟成了摆式,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有关专家曾尖锐地指出,除了法规滞后、标准缺失,食品安全工作监管的一大问题在于有章不循、执法不严。


    发生了那么多的食品安全问题,究其原因,除了一些企业放松自身要求之外,关键在于负有食品安全监管职责的工商、质监、卫生、农业、药监等部门往往又是相互独立“拉扯不清”或互相推诿,以及个别监管部门躺在“放心”二字上睡大觉,忽视了后续监管工作。有的甚至只要收到应交纳的管理费就行,就发给一块××放心的牌子,或者盖上一个××已验的章。如此操作,再放心的食品自然也难以让人放心了。


食品安全事关人的健康和生命,重点领域应由一个部门统一执法,一管到底,以此堵塞监管漏洞。但要把好事办好,除制度的建设和平时的跟踪监管外,还要加强刚性管理力度,扎扎实实地把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充分运用教育、管理、退出市场、惩处等有力段来确保食品安全,只有这样,食品安全才会有保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