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兰亭奖获奖作品全放送(含获奖作者照片及创作感言)(三)

 随意就好a 2014-08-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兰亭奖获奖作品全放送(含获奖作者照片及创作感言)



沈颖丽
沈颖丽,1960年生,浙江省杭州市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供职于西泠印社社委会,国家一级美术师。
从事书法篆刻三十余年,篆刻师从高式熊、茅大雄诸前辈。作品曾获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创作奖。先后入展由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性大展三十多次,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出版有《西湖篆刻文化》、《沈颖丽印选》等,并有书法篆刻理论文章多篇发表。

■??创作感言
从第一次执刀刻印章至今,屈指算来已有三十五年了。可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主要刻西泠印派,大部分是刻国内外游客的姓名印章,约有廿年时间,颇感自得的是刀工纯熟了,堪称熟练工。由于西泠印派往往固定在排叠均匀,笔笔挺进的模式里,虽然也好,但终究不能给我太多的满足。于是走了后一个阶段,刻古玺印至今。说起来亦是缘分,有机会听人谈起艺术辩证法的话题,亦缘本职工作有了变化,专门从事印社里的篆刻教育培训工作,于是就自说自话地将大疏大密、纵横穿插的办法用到了印章的拟稿上。因为是探索,所以常常陷于时而高兴时而郁闷之中。某次偶然翻阅前人所编的《古玺汇编》等书籍,令我眼界大开,于是几乎废寝忘食地钻研起来,一直到2002年9月拿到了首届中国 书法兰亭奖创作奖。
还是古人的一句话说得好:业精于勤,行成于思。浅见如此,请不吝指教。








金?铭(蒋金明)
蒋金明,号怀文,1965年11月生,江苏沐阳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大连市书法家协会创作评审委员会副主任。空军美术书法研究院艺术委员,沈阳军区空军训练基地司令员、特级飞行员。
作品曾获中国首届书法兰亭奖创作奖、全国第七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提名奖。作品曾入选全国第六、七、八届书法篆刻展,全国首届青年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二届扇面书法展、全国“羲之杯”书法展、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全国书法展、西泠印社·中国书法大展、全军中国书协会员优秀作品展。
创作感言
不佞细承鲤庭,缘结翰墨,弱冠携笔从军,戎马倥偬,弹指间已近不惑矣。虽经年军务缠身,然终倾丹青之诱,夙有“文武双栖”一厢之愿,纵不能遂,心向往之。
因管“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之幼工,惟藉读书“三上”,临池“二余”以补焉,乞救艺术素养之贫瘠也。近年有幸瓣香辽海伦、聂二公,蒙杰贤、成文师亲炙,茅塞徐开,书道渐悟,或碑或帖,或临或创,孜孜矻矻,无间寒暑。廿年来,晴空振翮,雨夜学书,发追今思古之幽情,释翱翔云海之余骚。吾抒吾情,吾写吾心,工拙无计,聊遣一时之雅兴耳。一则为修养身性之需,再则有排闷圆梦之想。偶有可意之作,常欣欣然有忘形之态。
右军将军题《笔阵图》后曾云:“夫纸者阵也,笔者刀矟也,墨者鍪甲也,水砚者城池也,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略也,飏笔者吉凶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于斯,吾亦颇有神会。砚边坐忘时,云舫岂不蓝天乎?谋篇布势,无异空中摆阵;飞翔动情处,战鹰亦乃寸翰矣,斤斗翻飞,恰似旭素草书。何以若此?统而观之,盖兵法、书法其理一也。
文武之道,博大精深。非功性兼优者难成正果。长空挥毫,架机赋诗,天外倚剑,云中射雕,此等境界,壮且妙哉!岂平凡如我者所敢梦见耶?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胡庆恩
胡庆恩,1972年生,河北省沧州市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首都师范大学书法学艺术硕士。
作品曾获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创作奖、全国第四届正书展一等奖、全国首届大字展一等奖、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提名奖等奖项。
■??创作感言
书法是一扇门,循门而入,便是中国文化的堂奥。屋里有一盏灯,开关便是我的这颗心灵。一切的临摹挥运,都是对心灵的一次次叩问。我期望将心灯燃亮,与中国文化的光芒一同绽放。
我希望自己能够由技术而艺术,由艺术而文化,由文化而人生,由人生而生命……
我还希望通过这段生命的历程去感悟人生,再由人生而文化,由文化而艺术,由艺术而技法……
用生命之光将笔端的锋芒照亮。
我期待总会有这样的时刻:无进退,无古今,无技道,无内外,无人我……
这一刻或者就在挥运的当下,我也能会心一笑,得见丽天普照。










罗?荣
罗荣,江苏南通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国画院特聘书法家,南通市书法家协会理事,南通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作品获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创作奖,全国第六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二等奖。入选全国第六、七、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七、八届书法篆刻展,西泠印社第三、四届全国篆刻作品展等。
论文入选西泠印社“百年名社·千秋印学”国际印学研讨会、全国第六届书学讨论会。

■??创作感言
篆刻的“工艺底线”是一定制作程序中的“技”,是与上手的刀、石等实体材料打交道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篆刻家和书法家同样用“心法”,但篆刻家比书法家多一层“激活”材料及其性能美感的精神活动。“心物合一”、“文质合一”、“技艺合一”的“有机”和“浑沌”,是凝聚在篆刻艺术中的特殊语言。因而,篆刻艺术的欣赏或审美,“技”或技巧是其“题中必有之义”。技即艺、即技即道、即物即文、即形即神、即形上即形下,是篆刻艺术的“精义”。篆刻艺术是“以技载艺”、以“技艺”感人、以“技道”感人的“特种艺术”。
朱白二色相彰成文的篆刻艺术,注定了篆刻艺术的“大众性”。篆刻艺术晚于书法艺术脱胎于实用,其“实用性”有过于“纯粹的书法艺术”。因而,“雅俗共赏”成为篆刻艺术最基本的存在方式。如果说篆刻艺术的有“色”(红色)和有“技”(工艺制作)迎合了“大众接受”的“俗”或“通俗”,那么篆刻之“艺”、之“美”,之“道”,便是以“色”和“技”为方式,而得以广泛传播和接受,从而达到“雅”的审美层面。
如果说,书法偏重于“情”,篆刻则相对偏重于“理”。篆刻中的“法度”即是其“理趣”,它是能“感人”的(不唯“情”能感人)。孟子说:“义理悦心,如刍豢入口”。篆刻中的“情”是“理情”,而非“纯情”。篆刻需要“出新”,需要有“新的语言”。而“新的语言”必定要有与“传统积淀”的“深刻对话”方有可能。









胡永庆
胡永庆,1963年生。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重庆市书法家协会理事兼创评委委员,涪陵区书法家协会主席,涪陵区文联副主席。
书法作品入展第四届中国书坛新人作品展、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展、第二届全国百家精品展、全国首届敦煌国际书法展、“小榄杯”全国县镇书法展、全国千人千作书法大展、全国第二届草书展、全国第四届百家精品展、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全国首届册页书法展、当代书法名家系列工程“五百人书法精品展”、全国第二届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等。荣获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创作奖、全国第五届楹联书法展三等奖、文化部第十二届群星奖优秀奖、新世纪全球华人书法展银奖等。
创作感言
学书廿余载,宗师万物,幽深无际,得益非浅。曾几何,自以为书作点画成趣,妙不可言,为探得点滴“真经”而欣喜若狂。数日后,复细观之,则望书兴叹,唯感学艺不精,困惑多多。有人说,这是书艺在精进,我相信。
所谓的“书,心画也。”即观其外形,可视其心。每作一字,性情尽凝笔端,字之笔势,情之悲喜自见。故一幅书作,赋予真心、真情,绝非故弄玄虚、矫揉造作。
入书便要学古人,魂追梦绕像古人一样,每得到耳目一新的好帖,如获至宝,如醉如痴,帖我合一,物我相融。学习古帖,不能盲目追随古人,寄人篱下,而是取帖中所需,取其用笔之神,补己书之性灵。方能日臻佳境,形成自我,这便是传统和创新。
传统、创新这样的一个大话题,从古至今的论述可谓多矣。成功的书家,或多于传统少创新,或多于创新少传统。统言之,则是两者的妙合,谁把握得好谁就能成功,反之则不然。
面对传统,面对时代,面对创新,面对困惑,我将在孤空中寻找性灵,路正长,艺无境,我将前行。


















黄连萍
黄连萍,1958年1月生,上海市人,高级政工师。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宝灵印社社长,中国电力书法家协会理事。1999年获中国文联“全国优秀青年文艺家”称号。
作品曾获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创作奖,2007年获上海首届“五一文化奖”。
创作感言
学艺必须注重传统,加强传统功夫的修炼是通向成功的必由之路。因此,我不管三九大寒,还是炎暑酷热,从未懈怠临摹秦汉印。至今,我已累积临写篆刻三千余方。在临摹中,我心追手摹,鼓刀耕石,欲得秦汉印浑厚、纯朴、含蓄之妙;在临摹中,我也愈加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临摹中,我的功力也得到了加强,创作欲望及水平也由此得到了提高。
如果说临摹是一种养料汲取,那么,创作便是一种“体能”支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对求艺者来说,“勤奋”、“苦练”、“悟性”三者缺一不可。勤奋是成功的前提,勤于临古是为了抵御俗气,培养大气;苦练是成功的首要条件,没有刻苦磨练,不可能有扎实的基本功;悟性是求艺者成功的关键,没有悟性也就不可能有灵感,最终使艺术之泉枯竭,也必然导致失去生命力。当然,以此作为成功者的要求尚显单薄,还须有“印外功夫”的滋养。
所谓字里行间见人、见智、见精神,是要靠长期的修行方可得道,厚积薄发更要靠自觉的修炼方能得势。我以为,蓄支须相宜,光强调传统功底,我把它比作“蓄能”,也难免有守旧之嫌;一味强调创作能力,也必然是在透支“体能”。
反省自我,有创新意识和欲望,然每每又因“体能”不支而无得心应手、感动人心之作,甚感创作之艰辛,创新之难能。唯感出路在于付出超常的代价,不断索取强“体能”的养料,有道是:“苍天不负苦心人,天道酬勤功自成”。










陈晓宇
陈晓宇,别署适庐。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隶书专业委员会委员。
作品曾获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创作奖、河南省第三届文学艺术成果奖青年鼓励奖、河南省行草书展一等奖、河南省书画院第四届双年展学术奖等。出版有《陈晓宇书法作品集》、《首届兰亭奖作品集·陈晓宇卷》。
■??创作感言
近年,少了朋友间的相聚和书艺的切磋,几乎想的都是木器家具、玉器等杂项,陶醉于木器的云纹、刀牙含蓄文雅,玉器的饕餮深浅。以前脑子里对于书法的印象模糊又清晰……
厌倦了铆足劲头手持长锋在八尺纸上的所谓创作,更喜欢深夜青灯、黄卷素管的浅吟低唱。临习古帖依然是日课,与古人对话中,慢慢明白自己的欠缺,偶尔有创作的激情,但几乎没有成品。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现了以前忽略的书法的人文愉悦。书法一道,所以润泽身心。我想,这才是她,是我迷恋和追求的。













周毛新
周毛新,字永安,号一心堂主,四川眉山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昌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第四届),西昌市宇航艺术学校校长。
作品获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创作奖,四川省文艺创作最高奖—巴蜀文艺奖,四川省凉山州第二、三届文艺创作最高奖—山鹰奖。
创作感言
先秦人或许不知道什么是书法,但知道字怎样写才“好看”;他们或许不知道什么是“笔法”,但懂得要“这样写”而不能“那样写”;他们也许不知道创造“艺术”,但知道写字须“发自内心”,并与天地同构。即所谓“字,心画也”、“书肇自然”、“万象皆类之”。这种原初的、混沌的而未被后人“雅化”的“审美”意识所“创作”的“作品”,恰是一派天真烂漫、古朴自然而妙趣横生。
用最简陋的工具、用最简单的笔法“创作”出的、“包罗万象”、意境深邃的“作品”,是今人难以企及的。
我常揣一颗“童心”与先人对话,但总感力不从心。然仍孜孜以求……















二届兰亭一等奖吴?行
吴行,1962年生于河南渑池,字砚之,后更号复生子。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行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研究员,河南省书画院专业书法家,河南省人大书画研究院顾问。
作品先后入选全国第三、四、五、六、七、八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二、三、四、五、六、七、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先后获全国第四届书法篆刻展三等奖、全国第五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一等奖、全国第六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三等奖、全国第五届楹联书法展一等奖、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第一名,2007荣膺“兰亭七子”称号。作品论文散见于诸多专业刊物。
创作感言
我时常感慨,书法作者的成长经历,恰如驾驶员一样,初驾时,无知则无畏,横冲直撞,表现一个“敢”字。随着驾龄增长,知道了许多行车法则,从开始的敢到心中的怯。这个过程恰似一个从无序到有法的认知过程。如此,有了法,知了怯,就犹如游走于双刃剑上,胆大的感性胜理性,胆小的理性胜感性,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体现了前人“自然之变,天之道也”的涵义。
每次接到约稿的函件,都会使我头疼几天,面对宣纸,常常茫然。这时,我只有搜索脑海中储存的前贤经典,认真去临写,极力去仿佛,写出一些毫无创新概念的奴书之作,偶有规模,便沾沾自喜。
我很少关注时下的作品创作,不是不注重时尚,而是充满了困惑。当今书坛信息量如此之大,一击鼠标,纵览千古,许多作者笔性、悟性如此之高,为什么不认真在传统经典上下些功夫,而是一时兴起,凭着聪明,得些皮毛,便自以为能扛鼎古人,此我不解一也。惜时如金,退笔三千,临仿时下所谓获奖作品,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如此浪费大好时光,其会心处不过时下之风,此我不解二也。偶临一二本前贤名作,即进入所谓创新创意,凭一孔之见,傲视千古,以丑陋之书,名以天真之雅,自我吹嘘,肆意炒作,竟可以假此以名世,此我不解三也。
如此三困惑面前,我无措,只有以愚钝之资,请教于古人名迹之间,问耕耘,不问收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