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苑茶:一曲内涵丰厚的茶文化乐章

 onroad 2014-08-15

一曲中国茶史的辉煌乐章

建安北苑贡茶的历史,在明帝朱元璋手上终结。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因为北苑采制贡茶,官府压榨愈重,引起地方反抗愈烈,北苑贡茶陷入多事之秋,于是朱元璋下令罢造贡茶。清人在《记十二观》中描述道:元时武夷兴而北苑渐废。至此,建安北苑御茶从五代闽国龙启元年(993年)设御焙,共历经四个朝代,29位皇帝,历时458年。  这个令人心仪的茶事圣地”——建安北苑茶的产地范围何在?根据考证,在北宋庆历年中,在北苑有32官焙(一个茶叶作坊为一焙),它们以今天建瓯东峰镇裴桥村焙前自然村为中心,分布在建溪流域的建瓯、建阳、武夷山、政和、延平各地,其中以建瓯东峰镇的北苑为主产区,因此这些贡茶又称北苑茶。在裴桥村周围的村落,许多地名仍留下了官焙的痕迹,焙前、后焙、东焙、西焙等这些地名,足以说明当年东峰镇一带茶业作坊的兴盛气象。  在这一段影响了中国茶业史的458年历史中,历史记录了什么?又给后人留下了什么?值得闽北人思索。

                        一块找到日本茶道起源的石刻

    19874月,建瓯市东峰镇裴桥村焙前自然村,一处宋庆历戊子年的茶事石刻,为证实焙前自然村是宋代北苑御焙遗址的中心区域翻开浓墨重彩的一页。在这块凿字岩的正面,刻有80个字的柯适所作的题记一篇,记载了北苑的地理位置、御焙年代、官焙名称、贡茶生产管理官署等珍贵历史文献。1995年省考古队两次入住该村考证出北苑御泉井50多个遗址单位和2万平方米的宋元时期的文化层,证实焙前自然村是宋代北苑御焙遗址的中心区域。2006年,此遗址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5年,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次长林屋晴三考证确认,由北苑茶诱发的斗茶文化是日本茶道文化的发源地,激动不已的林屋晴三出资修建了保护这块石刻保护亭。宋代北苑成为全国最大的茶叶产区和贡茶生产中心后,每年新茶制成后当地的茶农、茶客以及官焙的官员,竞相比试各自新制的茶叶,形成了一件每年的盛事。而比试新茶的各种程序、技巧最终形成一种文化,风靡全国上下,在南宋末又传入日本,发展演绎成了日本茶道。

                         一段不断出新的茶品盛世

    北苑贡茶精奢无比,精美绝伦,这其中蕴涵着400多年不断出新的工艺与包装的变革。从唐末的建州膏研茶、腊面茶的乳建州大团,到宋代的龙凤茶团、小龙凤茶团,到密云龙、龙团胜雪,再到细色五纲和粗色七纲,一次次飞跃,名品代出不绝。因为历任的监制贡茶的漕运使为取悦龙颜,以邀上宠,更是穷极心绪,在饼式、装饰图样、包装形式上不断翻新。到宣和年间,根据熊蕃的《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载,共有细色粗色两大类多达40多个品种。在这其中以龙团凤饼、密云龙、团龙胜雪为传世名品。   根据《福建通志》记载,北苑龙凤茶是一种属于饼状的茶团,为皇家专供的产品,分为大龙团、大凤团、大龙团、小凤团四类。北宋的龙凤茶是把茶膏压在定型的模具上制造出来,制式有龙凤者用银铜模具,无龙凤者图案则用竹圈制作茶饼。后来,在蔡襄手中又发展出更为精细的小龙团,制作上乘,产量稀少,每年仅产10斤。而从小龙团中精选制成的密云龙,更是上佳珍品。根据叶梦得的《石林燕语》中记载:熙宁年间,贾青为福建路转运使,又取小团之精者为密云龙,为皇家专用,只是每年在祭祀天地的大礼中,才由皇帝赏赐给中书省和枢密院各四位大臣,共享一饼。一饼才一两六钱,分做八份,其量之少可想而知,赏茶如称金。

                           一套精益求精的采制工序

    北苑贡茶的采制有一套完整规范,从采叶制茶,可以概括为择之必精、濯之必洁、蒸之必香、火之必良,一失其度,惧为茶病。宋代赵汝砺在《北苑别录》中记录了七道工序,即:采茶、蒸茶、濯芽、榨茶、研茶、造茶、过黄。   采茶过程看,细致的规定几近繁琐。采茶多选在惊蛰前开园,在太阳出来之前,当时认为早上的露水未干,茶芽正是肥润之时。宋代赵汝砺在《北苑别录》中记载:每日常以五更过鼓,集群夫与凤凰山下,山有打鼓亭。监茶官给每人一牌入山,至辰刻复鸣锣聚之,恐其愈时贪多得也。采茶规定只能用指甲断茶,而不可以用手指,因为手指多温,茶芽容易受到手指上的汗气熏染而不鲜洁。为了避免茶芽受到热气和汗水而受损,还有一个预防措施,就是随身自带新汲取的清泉水罐,茶芽摘下后,马上就放入水中浸泡。  过黄是焙茶的一个流程,即把茶饼用火烘干。开始用较大的火烘焙,然后用沸水浴之,再用列火烘焙,这样反复三次后,让茶饼烘烤一夜。第二天再用温火烘,叫烟焙。烟焙火不可太猛,也不能有烟,烟焙的时间一般依据茶饼的厚薄而定,最多在15天,最少也要7天。茶饼足干后,用热水在表面上涮一下,之后放入密室用扇子扇,使它产生色泽,称之为出色

                         

    从历代文人、茶学研究者的专著、散文、诗词中可以看到一幅丰富多彩的北苑茶文化画卷。   这其中最为著名的应当是赵徽宗所著《大观论茶》一书,书中以北苑的壑源为基点,论述了北苑茶的产地、采制、饮品等内容,描述生动,内容翔实。皇帝都御笔亲书北苑茶。宋代茶学专著与北苑有关联的就有19部。虽然多数已经佚散,但是今天可以看到完整版本的还有:蔡襄的《茶录》、宋子安的《东溪试茶录》、赵汝砺的《北苑别录》、赵徽宗的《大观论茶》、黄儒的《品茶要录》、熊蕃的《宣和北苑贡茶录》,共6部著作。建安(今建瓯)人黄儒写的《品茶要录》,辨析了北苑茶的弊病,全书分为十目,详细研究了茶叶品质与气候、鲜叶质量与制作工艺的关系等专题,是研究宋代茶史与茶文化的珍贵资料。 文人们的诗词也将北苑茶作为盛赞的对象。根据统计,243位宋、元、明的诗、词名家为北苑贡茶写下了535首诗词,当中不乏欧阳修、沈括、王安石、黄庭坚、米芾、陆游、杨万里、朱熹、李清照等大家。陆游赞道:建溪官茶绝天下;黄庭坚赞道:北苑龙团,江南鹰爪,万里名动京关。诗与茶交相辉映,茶助诗兴,诗传茶名,这一独特的文学现象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传为佳话。  经过明代以来的衰败后,北苑沉寂了数百年。20世纪初,北苑人又培植出新品种金圃,在巴拿马获得国际金奖。1980年以来,新一批北苑当地的茶人在成长。矮脚乌龙,已成为风行市场的新品种。成龙茶厂和百年乌龙茶厂,先后获得了16项国内、国际的奖项,并大量出口日本等国外市场。2006年,成龙茶厂的矮脚乌龙代表中国茶叶参加了在巴拿马举办的中国贸易展,这和百年前北苑茶在巴拿马获奖已不再仅仅是个巧合。我们期待北苑茶在新时代里复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