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16 05:44:46 曾几何时,向来平静而祥和的耳鼻咽喉科,近几年来成了倍受关注的“高危科室”。许多医生一直都有一个疑问:为什么鼻子有问题的人,和存在心理障碍的人恰好有若干重叠? 祖国医学认为,“鼻为肺之窍”。人们每时每刻的呼吸都与鼻腔有关。鼻甲粘膜下的海绵状血窦,可供调节鼻内气温所需热量,鼻腔粘膜腺体可分泌大量液体,用来提高吸入空气的湿度,防止呼吸道粘膜干燥,鼻纤毛阻挡粉尘的进入。如果粘膜缺失过多,呼吸时会感觉到空气直接进入肺部,出现鼻干、咽干等不舒服的症状,长期受困扰的患者有可能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空鼻症”被社会、媒体广泛认定是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多起发生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或五官科)的严重医患纠纷抑甚至伤医刑事案件,被部分媒体过度解读为“空鼻症式”医患关系。 临床中,不乏自称“空鼻症”患者反复向医生描述和诉说自己的痛苦,而所有的临床检查结果都表明,患者的鼻腔功能基本正常,即使存在一些小问题,但是也绝达不到患者所说的严重程度。为什么主观描述和客观检查不一致?病人的不适感肯定是有的,而且不能忽视。现在的临床经验是,一方面关注疾病的治疗,一方面多跟患者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状态,因为尚有部分患者实际上存在心理、精神方面的障碍。如果发现异常,就会推荐到精神科或者心理科,有一些患者接受了建议,通过心理咨询或治疗,鼻子和心理的问题都解决了。例如有一位自认为得了“空鼻症”的患者,在大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就诊时,被怀疑有抑郁症。医生和患者及家属沟通后,把患者推荐至一家专科精神类医院,后果然被确诊抑郁症,几个疗程治疗之后,患者抑郁症状消失,鼻子不舒服的情况也没有了。在实际临床实践中,这样的患者,并不是个例。 不过,是否接受看心理医生的建议,最终还是取决于患者。所谓“空鼻症”群体最突出的一个特征,就是十分固执,如果医生只是客观陈述没有病的事实,病人就会抱怨我都这样难受了,你还说我没病,就会跟医生急、不听从建议。如果建议看精神科或者心理科,更可能出现逆反,亦很有可能发生医患纠纷。 所谓“空鼻症”群体的鼻部手术,大多涉及鼻腔粘膜、鼻甲或鼻中隔等手术方式,这正是众多媒体宣传的焦点,由此也导致很多需要做此类手术的患者,在“空鼻症”阴影的笼罩下犹豫不决。有的人甚至直接告诉医生:宁愿鼻子难受也不做手术,怕得更严重的“空鼻症”。大多数人经过医生的解释和宣教,最终接受手术,仍有一少数部分患者,因为“怕得空鼻症”放弃手术治疗,自行忍受不必要的痛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