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松:国展楷书印象

 率我真 2014-08-16
        我们经历了九届国展楷书评选的全过程,对所有楷书作品进行了拉网式的筛选,对当前楷书的创作现状已经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在评选的各个环节,尤其是初评环节,更能反映当前楷书发展的真实的状况。于是,在评选过程中,我们比较细心地搜集了一些资料和数据,使具体的分析有所依据,尽量能够全面真实地反映当代楷书创作的现状,以利于我们对目前楷书创作做出理性思考。
一、九届国展楷书来稿分析
九届国展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全国性展事,总稿量55000件。保守估计作者的数量也在四万左右。可谓空前的繁荣,空前的兴旺。
楷书来稿件数为7322件,占总数的13.8%。
纵观所有的来稿,创作态度都非常认真,可以看出,冲击国展的作品与其它展览的有着明显的差异。表现在,作品的幅式都比较大,文字的数量比较多;文字内容的选择更趋雅化;作品的用纸用墨和装饰装潢更加讲究;楷种相当丰富;作品的样式丰富多彩,等等。从这个角度看,从和以往展览比较的角度看,目前楷书的创作可以说是如火如荼,涌现了一批不同楷种的代表性书家,和有一定水准的作品。
楷书创作整体的发展走向应该说是健康的。我们明显的感觉到,整体的水平有大大的提升。表现在,楷功很好的作者比重很大数量很多。我们如果用一个图形来形容这次来稿总形势的话,它就像一个梭形,中间大,两头小。
具体分析如下:
1、品种比例与法源分析
(1)、小楷50%
小楷作品大多集中取法于锺繇、文征明、王宠、赵孟罨颉读榉删贰ⅰ抖鼗托淳返取
(2)、魏楷20%
魏楷基本集中在几块名碑名志之间,如《张猛龙》、《爨宝子》、《爨龙颜》和《张玄墓志》、《元倪墓志》、《元略墓志》等。
(3)、唐楷20%
唐楷取法以褚遂良为最多,依次是虞世南、颜真卿、欧阳询、赵孟詈蜕倭康牧ā
(4)、其他10%
指非以上类楷书,如瘦金书、金农、弘一、赵之谦等,还有不少数量尾随当代名家风格的作品等。
除小楷外,大量的是中楷,大楷(指字径10公分)比重相对小,大字(字径20公分)和榜书作品甚少。
2、风格类型与质量水准分析
从风格类型上看,我们所期待的,值得关注的“评奖在兼顾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取法的基础上,强调在传统基础上创新,关注学术意义”(《评奖工作流程》:评奖基本要求,第一条)的作品,也就是功深格高型的作品,严格意义上说是没有。有的只是接近这样品质的,但还不够完美成熟的,少量的,相对有质量的作品。这样的作品主要集中在魏楷一路。
另外我们也特别关注的,具有探索意味的,具有学术敏感点的,具有学术价值和学术含量的作品寥寥无几。
其中占比例最大的,占领当代楷书主航道的,一是泥古型;二是精工型。这两种类型主要是集中在小楷和中楷间,几乎能占60%还多的份额。还有一定数量但不是太多的是求异求怪型的作品。再是尾随当代名家的作品确有一定的数量。
3、样式与包装情况
各种样式幅式非常齐全,凡常规样式尽有。给人感觉比较多的品种是,由小块拼接成大幅的作品,四尺或六尺四屏,大条幅和册页等。比较少的是对联。
色宣作品几乎铺天盖地。泥金、泥银、佛黄、磁青纸和仿古绢作品琳琅满目,总之,用白纸写的作品(指中楷以下)较少。
巧饰装潢作品成风。作品装饰的五颜六色,五花八门,其中有的个别作品所用的颜色多达十几种。拼接组合的作品比比皆是,已经成了楷书来稿的最大“亮点”。
4、作者群分析
具有一定创作能力和水准的作者估计只占五分之一。省级以下水平的作者占绝大多数,其中一般爱好者居多。相当数量的作者还处在(相对有一定水平的)临摹学习阶段,也还有不太懂得书法创作的作者投稿。
总之,以上简略的分析,可以大体明了当代楷书创作的概况,同时窥见楷书创作的困顿与迷茫。
二、引发的思考
1、对传统楷书的误读误判与风格趋同的问题
当前的书法界尤其是书法教育界,把楷书的定位只停留在基本功训练的理念上。有几种典型的判断和理念:1认为楷书写好了,基本功才能算到位了。这是对楷书功能的夸大。2认为楷书是行书的基本功,把楷书附属于行草书之下。这是对楷书判断的错位。3凡说楷书,必欧柳颜赵,其余不足观。这是对楷书的误判。4认定楷法的法则就是讲究点画确切精工,结字端庄而中正。这是对楷法的误读。5楷书表现不了节奏韵律,不具备抒情性。这是对楷书功能的误判与贬低。
种种对传统楷书的误判与误读,必然会反映到现实的创作中。一方面,导致创作的保守与滞后;另一方面,导致创作走向误区。
在唐楷创作中,典型的问题是泥古。大量的唐楷作品没有突破唐人技巧的藩篱,风格只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几个面孔。由此,可以看出,唐楷的突破极难极难!
在魏楷作品中,最典型的问题是,以唐法解碑法。特证是,结字是魏用笔是唐,魏楷的那种生动烂漫的东西消失,而含“唐”量非常高,去魏楷远矣。其次是写二爨一路的作品有一定的比例。二爨中尤其是小爨,它的排它性极强,很难打入某些技巧手段,一旦打入,往往不伦不类。困惑是,碑有其字,写来尚易,若无该字,再造极难,勉强组拼,造作呆板,极难化于一炉之中。
小楷普遍的问题是风格单一,创作点限于几个类型之间,作品的个性不明,共性大同。于是,大家都挤在一条狭窄的路上,必然造成交通的拥堵。究其原因是,书写着把取法的法源仅仅锁定几个风格品种之间,普遍取法狭窄的问题。取法的狭窄必然导致风格的单调,品种的单一。这也是反映了对传统小楷的误读与误判。借鉴其它书体的某些技巧与手段,应该是当前小楷创作的关键问题。
小楷这一品种有它独特的优势,一方面它的可溶性可塑性强,完全可以掺以其它字体的用笔方法和结字方法。如,将魏楷尤其是墓志的东西运用到小楷里是非常可行的思路。另一方面,小楷行书化不会有太大的争议,不仅可以运用行草的笔意,也可以大胆运用其笔法。需要把握的分寸是,控制好行草字形和笔法的比例,不能无休止地和过度地小楷行书化。基于这样的思路,我们以为会使小楷的创作会大大丰富生动和多样化起来,会使小楷个性风格的作品逐渐增多起来。
2、对楷书艺术审美表现力的认知与重技失艺问题
楷书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曾经有一度朝着实用化的道路迈进。特证是强调识读的功能,文字记述的功能,文本的实用功能。于是,其使用功能取代了审美功能。
在科技发展的当今,书写的实用使用功能已经被替代,那么,楷书书写的审美功能就凸现出来,加之书法被真正接纳到艺术殿堂之上,那么,楷书书写的实用功能完全退化。
怎样把握楷书的这种功能的改变,应该是书法家们,特别是专攻楷书的书家必须思考的问题。基于如此的判断与理念,有必要对楷书审美表现力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与思考。
首先,我们认为,楷书与其它字体是并列同等的关系,不是从属于行草之下的一种附属的字体,而是一种具有独立特征并完善完美的字体。
其次,是它的审美表现力是多元化的。也就是说,凡是书法可以表现的审美要素,审美意识系统中各种各样的审美形式和审美风格,楷书都可以准确而完美地表现出来。当然,楷书与其它字体对审美的表达有着不同的角度与差异,有着它自己独特特殊的审美语言和表现方式。
三是,楷书是具有创作丰富品种样式的一种字体。从小楷、中楷、大楷到榜书;从册页、扇面、条屏、中堂、对联到手卷,几乎无不可为之。
鉴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楷书有着非常宽泛的创作空间。继而讨论重技失艺问题就有了理论的基础和依据。
楷书的创作如果专注于它的可识可读功能,必然会堕入重技失艺之泥沼。这种所谓的重技也只会是一种模式,尽求机械加工式的精工与中正。当然,我们绝不否认精工中正聊备审美一格,但真正的精工之美与俗写的刻板僵化有着本质的区别,两者全然不是一回事。
提高楷书的艺术审美表现力,是否需要注重一下五个方面的把握:
第一,注重技巧的含量;
第二,注重技巧的质量;
第三,注重技巧的难度;
第四,注重技巧对审美表达的准确性;
第五,注重技巧个性化的清晰度。
另外,我们也发现楷书研究观念上的问题所在,以楷养楷绝不是好的思路,绝不是推进楷书创作的出路。同宗同族之间的交融会出现退化,异种异邦的混血或许进化,这需要我们来实践。楷书的创作如何“笔墨当随时代”,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绝对回避不了的重大学术课题。
3、楷书比例严重失衡与大字作品稀缺问题
楷书在整个来稿总数的比例是13.8%,这本身在总体上已经失衡。同时,自身内部各种书体也比例失衡,小楷占半壁江山,这不是一种正常的格局。虽然我们很难做出恰当的比例概估和选择,但小楷所占比例过大是没道理的,必须要调整的。如果不人为地调整,那么,魏楷尤其是唐楷就会明显萎缩,因为,国展给楷书的“指标”毕竟是有限的。
小楷最大的问题是展厅效果不佳,只宜近覩难可远观。往往一人赏之他人不及,这与当今的展厅时代格格不入。入作品集也是取其局部,作品的完整性大大被破坏。大篇幅的小楷作品更不协调,展厅效果更差。
大字(指20公分直径的字)和榜书(指60公分的字)应该是楷书最能发挥的创作点。古人题勒,书写匾额招牌尽用楷字,已是程式和规则。当今大字作品稿件很少,入眼者更少,榜书尤其少,过眼者近无。
究其原因,只能说大字书写的训练概属盲区。我们临帖一般字径10公分大小以下居多,临大字的机会和可能非常少,临榜书就更少更少(几人舍得四尺纸只临一字,且长期临写训练呢?)。凡作大字几乎都是鼓努为力式的书写,驾驭的了笔驾驭不了形,驾驭的了形控制不了墨,控制的了墨把握不了篇。往往顾此失彼,败笔失形,形乖意舛,不堪入目。真是:“大有大的难处”。
九届国展提出关注大字作品,但上乘之作无几,榜书为零。我们渴望并呼唤精品大字楷书的出现!
有人说:“九届评委写魏碑的多,入选获奖魏碑就多,这是评委的偏好所致。”这种说法也未必尽然,往往恰恰是相反的局面。要知道,善魏楷的评委对魏楷是极具敏感度的,其尺度或许是更加严格的。就好像一位二胡专家听你拉二胡,如你果拉得子哇乱叫,他会马上叫停,如果拉得稍有差池,他会立刻察觉,如果拉得精彩,他一定大鼓其掌的。
4、我们鼓励探求楷书的出路,但必须坚守楷书基本特征的底线
推动楷书的发展是我们的使命,有识之士提出“激活唐楷”和振兴魏楷的课题,已经表明了我们的洞察和关注。如何使小楷、唐楷和魏楷(包括其它楷种)在我们这一代写出新的面目,绝不是脱口的话题。
首先,我们应该以宽容包容的心态,对待有想法有学术价值的风格样式的楷书出现,以探讨的姿态来从事楷书的创作和学术研究。遇到有思路有建树的探索性作品,哪怕不够成熟,存在明显问题,应该采取客观的态度来审视和评价。唯有如此,楷书的“池波”才会荡漾起来。
我们认为,楷书不能以唯一的“法”为尺度加以考量,其它书体的技巧元素,其它风格的表现要素是完全可能融入楷书创作的。其实,当今这样的创作实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果。
比如,以行草的笔意书写楷书,提高书写的速度,的确使楷书的用笔活脱起来;增加点画墨色的层次,使韵味明显地突出出来;结字运用聚散正敧之变的手法,使字势意态更加生动活泼,等等。楷书的审美表现力和抒情的意味大大加强,这些都是很成功学术成果。
但是,我们必须警醒,可以打入楷书的技巧,不能是没有限度的,不能是没有顾忌的,尤其不能突破它的底线。
楷书之所以区别于它体,最根本的一点是笔画的独立性特征。这是不可逾越的部分。以行草的笔意写楷书的点画可行,但以行草的笔法写楷不可。因为,一旦用行草连绵的笔法写楷,就失掉了楷书笔画的独立性特征,楷则不楷,变为行书。这样就改变了楷书的性质,这种用法变法属于碑帖融合的课题,而不是楷书的课题。
需要强调的是,如果允许底线突破,必然带来评判体系紊乱的麻烦。
因此,我们的楷书创作必须坚守这个楷法的底线。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话题,是因为我们已经发现有突破这个底线的作品出现。
5、呼唤“大鱼”的出现(国展不是一般书法爱好者的天堂)
楷书的审评是比较好驾驭的。因为,它的每一个笔画,每一个字形都是非常暴露,非常具体的。一旦败笔失形,一眼可察。可以比较自信地说,遗珠的几率极小。
在楷书的评选过程中,尤其是初评阶段,我们就像贪婪的渔翁本能地手举大网,期待“大鱼”的出现,但是,结果令人失望。复评的作品都是我们“捞”上来的各种各样的“鱼”,其多样性做到了,然而,细细审之,理想之中的“大鱼”没有。于是,评奖只能退而求其次。此次楷书的获奖作品只能算是较好的作品而已,并没有达到我们所期望的艺术高度。这就是我们现在楷书创作的现状。楷书是这样,隶书是这样,篆书更是这样。可以有实据地说,静态字体的创作处在低谷。
国展好似全国体育运动会,参加比赛的运动员不是来者不拒,多多益善,运动员一定是经过资格选拔后才可以报名的。书法则没有这样的程序和规定,也很难甚至不可能制定这样的规定。
如国展好像跳高比赛,2米是入展线,那么最有竞争力的是能跳1.8米以上作者,也就是说,竞争主要在1.8以上的作者之间展开。假如降低一下高度,也只能降到1.6米。可以肯定地说1.6米以下的几乎没有竞争力,撞大运的几率微乎其微。现在的国展,有点全民运动的味道,不管老幼男女,不管能力高下,蜂拥而至,都想来国展一试身手。这里既有误区也有误导,更有盲目和盲从。九届国展收稿55000多件,仅仅入展1000件,淘汰54000件。这是何等数字?!(隐藏背后的又会是一个怎样的经济数字?)其中真正能够达到竞争线以上的作品,我们再高的估计也不会超过一万件。
国展不是一般书法爱好者的天堂。
6、装潢失美问题
装饰一下作品是完全可以的做法。问题是要会打扮自己,装点的合体、大方、自然,使人赏心悦目。如果把脸画的贼眉鼠眼,衣着襟褚不称,反倒弄巧成拙。磁青纸写白字,阴气太重,很不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一张作品使用的颜色多达十几种,纯属多余。拼接组合的怪模怪样,的确吸引了评委的眼球,但给出的确是翻白了的眼球。
作品真正感人的是字的本身,任何装饰都只能起辅助烘托的作用,如果喧宾夺主,或对主体有干扰,还不如本真些好。还不是少数的作品被淘汰,就是因为穿上“豪华盛装”造成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