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代油滴茶盏鉴赏 | 鉴藏讲座 | 中华博物

 南山五彦 2014-08-16
宋代油滴茶盏鉴赏

【李达】 2005.09.23

  油滴茶盏是黑釉瓷中的名品,中国宋代南中物方建窑和北方山西、河南等地均有烧制。物中
  油滴釉属于铁系结晶釉,其特征是铁氧化物在黑中物釉表面析晶后,形成的斑点状花纹,类似物中水面上漂浮的油珠,这种陶瓷的釉色被称为油滴釉
  油滴茶盏的鉴赏除了器形之外,博物重点是它的釉面斑纹,斑纹的优劣是评价茶盏中华价值的主要依据。识别不同形态的油滴斑纹和华物了解各种斑纹的烧制难度是鉴赏油滴茶盏博华的基础。

  建窑油滴与华北油滴的差别华博
  油滴有两类,一类是建窑油滴,另一类华博是华北油滴。这两类油滴外观粗看很相象,所以经常被中华人混为一谈,实际上,它们的形成过程和外观特征区别中华很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烧制条件不中博
  建窑油滴的烧成温度在1300摄氏度之上,而华北油滴在1240摄氏度左右。建窑华中油滴必须在还原焰中烧成,而华北油滴在氧化焰或还原焰中都可以烧成。

  中华(二)形成机理不同
  华北油滴的形成机理可博中以概括为气泡机理。当窑温烧到1200摄氏度之中华上时,由于此时釉已经熔融,粘度很中博大,釉料中的Fe2O3分解产生的小气华物泡被封闭无法逸出釉面,随着过程继续,釉层中小气泡博物越来越多,并逐渐合并成大气泡,由于釉层中气泡具有富集铁氧化物的能力,使得釉料物博中铁氧化物逐渐迁移并聚集在气泡周围,当釉物华层中的气泡增大到足以克服釉层阻力时,中华气泡便破裂,形成一个类似火山口的博中凹坑。随着烧成继续,这些凹坑被周边的釉逐渐填华中平,而聚集在气泡周围的铁氧化物也显露物博出釉面,在冷却过程中,便析晶形成华北油滴的斑华博点。
  建窑油滴的形成机理可以概括为浮博物萍机理(浮萍就是池塘水面上浮生的华博青萍)。当建窑油滴釉烧到1300摄氏度左右时,由于窑温高、釉粘度小,FE2O3分解产生的小气泡可以直接逸出釉面,而由小气泡富中物集到的铁氧化物易浮在釉层表面,形中华成与釉主体相不同的液相小滴。随着时间推移,这些液相小滴越来越多,博物就象漂浮在水面上的青萍,它们随机而遇,三五成群,拼合成一个个大小不同的包裹团物华,包裹团越大,其中的液相小滴也越多,但这博物些液相小滴仅仅挨在一起,没有熔为一体,就象一叶叶青萍靠在一起,当温度下降物中时,窑中环境条件适合包裹团中的铁博物氧化物析晶时,便形成建窑油滴。

  (三)外观中博特征不同
  建窑油滴与华北油滴的外观特征是由它们的形成机理决定的,其区别有:
中博  (1)华北油滴斑点是均匀分布的,因为它是由气物华泡形成的,有釉的地方就有气泡,所以斑华中点布满整个釉面。而建窑油滴的斑点是随机而生的博物,所以分布不均匀,有疏有密。
  (2)博中华北油滴斑点大小与釉层厚度密切相关,因为釉层越厚物博气泡越大,“火山口”也越大。一个“火山口物华”的凹坑拉平后就是一个斑点。而斑点的形状也取决于凹坑被拉平时的形状。
  建窑油滴的中华斑点大小与釉层厚度没有必然关系,关键在于包裹博物团大小,所以同一件茶盏上不同部位中物的斑点大小疏密都可能差别很大,而物中斑点一般呈卵形状,这是因为烧成温度高釉流中华动强,包裹团受向下的拉力所致,若博华拉力过大,斑点则成条形状。
  (3)建窑油物华滴釉流动强,使碗口部位釉较薄,不黑又很干涩,而在碗外靠底足处有一圈明显的聚釉。华中物北油滴釉不易流动,烧成后碗口不会脱釉,聚釉现物华象也不明显。
  (4)建窑油滴斑点内有肉眼中物可见的沟纹(类似田泥干后的裂纹),是因为包裹团是物华由许多液相小滴拼合而成;而华北油滴斑点内无沟纹,是因为铁氧化物均匀聚集在气泡华中周围。
  斑点内有无沟纹是区别两类油滴的根本标物博志。不管两类油滴的大小、形状、疏物华密、色彩等特征如何变化,但万变不离其中博宗,它们的形成机理会从斑点内沟纹显露出来。
  博中通过上述比较,我们对建窑油滴和华博华北油滴有了初步认识。下面对这两类油滴的烧中物制难度问题作些分析。

  建窑油滴博物与华北油滴烧制难度分析
  判断一件瓷器华中的烧制难度,可以从坯、釉、窑温和窑中气氛这四物博个制瓷因素的制约程度考虑。
  中物(一)华北油滴烧制难度问题
  博中坯对华北油滴的形成没有影响,在白坯或氧化博华铁含量最高的黑坯上都可以烧成,而且因其烧成温度较博物低,用黑坯也不易气泡,变形。由于华北中华油滴的斑点取决于气泡,在釉层厚度不变时,气泡大小取决于温度高低,若窑温偏低,气泡难逸出釉面,产品会留下泡痕,若窑温偏高,气泡博华破灭后的凹坑难填平,并且斑点不圆,甚至散开消华博失。所以华北油滴的烧制难度在于烧成温度范华中围很窄,而釉面斑点越大、越圆、越清晰的烧制难度就越大。但是宋代烧华北油滴没有使用还原焰,博华所以斑点的分布和清晰度以及色彩等方面难与建窑华中媲美。现代烧制的有些华北类型的油滴,釉中含有强熔剂,就不易出现泡痕,其特征是物中釉面光泽度高,玻璃感强。所以内行的人更欣赏光物中泽度低的釉。
  (二)建窑油滴烧制难度问题中博
  建窑油滴受坯的影响很大,坯博物的性质不同,斑点效果不同。建窑使用含铁量高达华博8%左右的黑坯,尽管坯中含有较粗颗粒石英,但坯体博物仍经受不住1300摄氏度之上高温,产品极易变形或起泡,现代有些人使用白坯,虽然不易产生缺陷,但斑点效果不佳。建盏中有些坯的外观呈褐色,是由于窑中后期氧化华物所致,坯内部还是黑的。
  建盏中物坯和釉的配方不是一成不变的。欧洲有位艺术华物家说他经过四十年的研究,费了九牛博中二虎之力,终于解决了建盏坯的问题,但我看他作中物品的斑纹与建窑兔毫比还有较大差距。宋中物代建窑虽然烧出了高品味的建盏,但成品率极低,现代情况也是如此。所以要想达到斑纹既优美、成品率又高这一目标,解决建盏的坯釉配方恐怕是永无终结的课题。
  建窑油滴烧成博物温度范围更窄,窑温偏低,斑点难形物博成,窑温偏高,斑点又易流成条形;而且由于釉流动性华物大,窑温稍高或釉层稍厚或烧成时间稍长,釉华博就流下粘底,造成严重缺陷。(注意:建盏的华物器形与花瓶不同,花瓶釉施到底部,釉粘中博底打磨后不会造成缺陷;另外花瓶口小不易变形,碗易变形;再则花瓶施一面釉,碗施两面釉,华中对于敏感易变的釉,碗内外析晶的条件就差别博华很大。)
  由于油滴斑点是氧化铁结博中晶体,氧化铁中二价铁与三价铁的比例不同,斑点效果中华就不同,而还原气氛控制二价铁与三价铁的比例,它对斑点的形态与色彩影响极大。一华博般来说,油滴或兔毫中褐色的斑纹相对比较好烧,博华因为烧成前期虽需还原,但后期可转氧化;而银色物博斑纹就难烧了,因为析晶时二价铁与三价物中铁的比例处于临界状态,若三价铁稍高,斑纹就变灰色,灰色斑纹表面有脏物感,还不如褐色美观;博中若二价铁稍高,斑纹又易变模糊或消失;特别是银色带物博蓝的斑纹,更是处于稍纵即逝的状态华中。这就是为什么建窑许多银兔毫的斑华博纹不如褐色兔毫明显的缘故,而斑纹通达又清晰可见的银兔毫是极少的,所以宋徽宗皇帝也会赞华物叹“玉毫条达者为上”。
  由上可知,烧中物银色斑纹,成功率就大大减少,若烧斑纹有色彩的物华,就更难了。曜变之所以难,根本原因就在这博华里,因为还原气氛不仅影响色彩,还影响斑纹博中的形状和清晰度等等。所以结晶釉在析晶华物时,受还原气氛影响越大,其烧制难华物度就越大。这也是建盏釉与铁红釉以及其他结晶釉在烧成方面的一个重大区别。
  博华过去有人认为,建窑油滴和曜变是在中博烧兔毫时偶然得到的,实际未必如此。第一件油滴无疑是在烧兔毫时产生的,华物但效果不一定好,当窑工发现这种特异斑纹后,肯定会中华想方设法追求更多更好的作品,从现存油博中滴和曜变这几个碗的器形的完美程度可以博中判断,它们的由最好的师父着意烧制的,这种有意识的创作,就不可能靠偶然之窑火。
  由于建盏的烧成同时受到坯、釉、博中窑温和气氛的严重制约,所以一件斑纹优物中美且外观没有缺陷的优秀建盏,是在大量废品和次中物品的基础上产生的,当我们走进古窑遗址,从那令人惊讶的如山包状的废弃物堆积就不难看出这一点中物,所以无论古今中外,优秀的建盏非常稀少,市面上更是难得一见。
  宋代建盏在龙窑中烧华博成,其烧成难度可从烧成几率反映出博华来,银兔毫烧成几率比褐兔毫小得多;油滴更小,估计中华不会超过万分之一;而曜变就象海市蜃楼般难展芳姿。华物
  宋代斗茶艺术东渡日本后,经过吸收发华物展的茶道,能够很好地流传下来,优美而稀少的建物华盏长期以来是日本上层阶级珍藏的宝物。《君台观左右帐记》(1511年)记载,曜变是华物建盏之无上神品,世上罕见之物,值万匹绢。油滴中华是第二重宝,五千匹绢。兔毫盏,三物华千匹绢。
  当今,优秀的建盏几乎都中博在日本,仅存于世的三件曜变均被藏博华为国宝,油滴传世品也仅十余件,其华博中有一件为日本国宝,而我国尚无一件完整的博物油滴,曜变甚至连瓷片都没发现,藏于日本静物华嘉堂文库美术馆的曜变建盏是国际陶艺界公认的天华博下第一名碗。

  关于油滴建盏的审美问题
  博华宋代初期,随着品茶方式由“煎饮”到“点饮”的转变中物,斗茶习俗已在闽北民间兴起。“斗茶”华博又称“茗战”,即以战斗的姿态决出博华胜负。斗茶不仅仅是决出茶的品质优劣,实质上是一种追求精神愉悦的艺术化茶事活动。在斗茶艺术不断向更高境界推进过博华程中,茶具的品质也需不断提高,才能适应需求,当斗茶风靡朝野达到登峰造极之时,必须具有极高艺术品味的茶盏才能与斗茶家的审美心境契合中华,所以建窑的发展与斗茶息息相关,优秀建盏是在中华宋代举国斗茶这个背景下,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创造出来物华的饱含中国文化精神的陶瓷艺术品。
  建盏的美是通过质感展现出来,它恰好博物符号宋代茶家的审美,而茶家的审美观扎根于儒释道思博中想体系,讲究的是深层次的、有内涵的、脱俗的、物中耐人寻味的美;注重的是意境,而非单纯的形与色华博问题。所以鉴赏象油滴这类茶盏,不仅需要知道烧制方面的基础知识,还要结合茶家的审美理念深入理解博物
  油滴茶盏的器形很小,玩赏这种瓷器要近华中距离细细地观赏,不仅要看器形与坯色,更要华中看茶盏各个部位斑点的细微区别,要先从釉面斑点中读中物出有价值的信息,再对整体效果作出评价。有条件时,要与同类作品比较。有华物比较才有鉴别。特别是要在强光下(最好阳光博华)观赏。具有银色、银兰色、金黄、彩色的斑纹在阳光照射下会明显放出异彩,这种质感是华博高品味建盏独有的,具有摄人心魄之美,宋代斗茶就是“取其燠发茶采色也。博物”而褐色、灰色或金属感不强的斑纹在阳光下华物没有多少变化。过去有人把褐兔毫说成是博华金兔毫,是否真金在阳光下就足以辨别。
  斑点的华博色彩可以作为评价油滴品味的重要依中华据,从灰色——褐色——银白色——银蓝色——金黄色中华——彩色这个次序能体现出烧制难度中华与美感的统一,而且其烧制难度区别很大,无法永数字华物来描述。对于油滴斑点的形态问题,一般是斑点大华物的,形状呈卵形的,清晰度高的,疏密恰当的较好。对华物于高品味的不同色彩的油滴来讲,形态问题显物中得相对次要。而且不同的鉴赏者有各自的审美理念,更重要在于艺术效果。例博华如:银蓝色的斑点更具有幽玄的质感,但其清晰度可能华博比银白色稍差。高品味的油滴建盏,其斑点各有特点,中博也各有不足,所以要从整体评价。
  中物油滴建盏斑纹的形态和色彩都有明显的差异,既有差异就有优点和不足,其个性也就体现出来。华中由于油滴斑点是在窑中烧成时天然形成的,不中博是靠人工描绘的,从建窑油滴的形成机理可知,斑点是随机分布的,而且其形态与色彩又受坯、釉、窑温博中和还原气氛严重制约,所以要想看到一件斑点华物大小与分布既恰好、清晰度又高、斑点全彩色的达中华到理想状态的建盏是不可能的。建盏的品质是相对的,华物永远没有止境,它的美是通过相互比较去物华发现的,建盏珍品是从成千上万件建盏中物华优选出来的,因此在斗茶之前,必然隐藏叶氛涤的过程,如果有了一个优异的茶盏,无疑就有了一件出奇制胜的法宝。
  反过来,如果某种瓷器每件作品的釉色漂亮到找物中不出差异,件件都精美无比,那么说中博明这种瓷器的釉色很稳定,烧制难度就不大,物中可以大量生产。它的漂亮可能很容易被普通人中博接受,但内行的人未必欣赏,因为缺中华乏个性就缺乏美的深度,也就没有回味的余地,而且数量一多,就不名贵。
物博  美学上把这种表面的浅层次的美称作“假美”,而中博深层次的美才是“真美”。如褐色斑纹相对银色斑华博纹就是浅层次的美,它的斑纹就不易消失也不物中会变灰,美观,容易迷惑人;而烧银色斑纹就物华是对浅层次的美的否定,但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中博
  越难烧的釉色,就越敏感,其个性也就越中物突出。就象曜变一样,三件存世品差物中别就很大。彩色油滴也是如此。比如物博一件建盏,下边是彩色油滴,上边是灰色物华油滴,天壤之别仅隔分寸之间。外行人看了,中华觉得灰度斑点很碍眼,不美观,是缺陷;中物而内行人不这样看,因为它恰好表面彩色油滴的风物华姿是极难显露出来的,正反映出烧制难度之大物华,而灰色斑点在这里作为衬托,使彩色斑点更加优美,更觉可贵,并给人无尽的遐思。物博那种自然、脱俗、静谧、枯高、简素、幽博华玄等等这些与茶道精神内涵相符的质感就充分展现出来。正如日本茶道开山之祖村田珠光说过的一句中物富含哲理的审美名言,“没有一点云中物彩遮住的月亮没有趣味”。珠光的审中博美观使日本对建盏的珍视延续至今,现代烧制的优华中秀作品也大都被日本收藏。
  难烧的华中釉色,就是决胜于分寸之间。即使器形很小,优秀的建盏还是极少,在整个宋代烧博物制的上千万件建盏中,斑纹优美且外观没有缺陷的高品中物味建盏,笔者估计不会多于数百件,中博这些建盏才堪称土与火高难度结合的产物。由于难博物,它就稀少,就有个性,就耐久,就真美,也就可贵。华中千百年来,“难能可贵”是艺术史所证实的一条颠扑不博物破的真理。
  建盏不朽的魅力,藏在宋建窑大师忍华博受难以计数失败的煎熬中,藏在宋皇帝和斗茶家高度审美的心境中,藏在宋代文坛物华巨匠畅怀讴歌的诗词中,藏在中日两国乃至世界茶中物与瓷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博华辑:朱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