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谈明御厂遗址出土的仿宋官窑瓷器及相关问题

 南山五彦 2014-08-17

谈明御厂遗址出土的仿宋官窑瓷器及相关问题

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  江建新

 

  官窑是始于北宋后期的一个特殊窑场,它代表了我国制瓷业中一种崭新的生产和管理制度,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学术界有的认为北宋时期的汝窑、钧窑,南宋时期的修内司窑和郊坛下窑,均属于宋代官窑1。元代以后宋代的官窑制度得到延续,元朝在景德镇设置有官窑性质的“浮梁瓷局”,明、清两代在此基础上设立御窑厂。宋代官窑不仅其制度被后世官窑继承,而且其产品也对后世官窑产生了较大影响,尤其在明官窑的烧造活动中,出现了模仿北宋汝、钧窑及南宋官窑的产品,而且其仿烧之风影响到清官窑。本文拟根据考古资料和相关文献,对明御厂仿宋官窑瓷器及相关情况作一考察。

 

一、关于明御厂遗址考古发现的仿宋官窑瓷器

  明洪武二年朱元璋便在珠山设置御厂(或称“御瓷局”)2,直至万历三十六年御厂停烧,延续烧造时间达230余年3。在长达二百多年的烧造过程中,其淘汰的官窑瓷器,均掩埋在御窑厂之内。根据考古资料证实,洪武至正德时期的官窑,与杭州老虎洞发掘的南宋修内司官窑情况一样,均采取砸毁集中掩埋的方式处理废品4。从发掘的官窑瓷片修复情况看,这些砸毁的瓷器可分为废次品、贡余品、试验品,其中废次品居多,贡余品、试验品较少,出土的历代官窑瓷片多达数十顿,出土资料十分丰富。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近20多年来对明御厂进行了十多次考古发掘,陆续清理有明洪武、永乐、宣德、正统、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官窑堆积。根据对以上官窑考古发掘与资料整理情况得知,明代官窑仿宋官窑瓷器,目前仅发现宣德官窑仿宋汝窑和钧窑器,成化官窑仿南宋官窑青瓷,除此之外,明代其它官窑则未发现有仿宋官窑瓷器的生产。而根据目前所见传世品情况来看,亦仅见宣、成两窑有仿宋官窑之作,这与考古发掘的情况吻合。

 

二、明御厂遗址考古发现的宣德官窑仿宋汝、钧窑瓷器

(一)、考古发现的宣德仿宋汝窑瓷器。

1984年,景德镇陶瓷考古所在珠山明清御厂仪门前进行抢救性发掘,在宣德地层发掘出土一件仿汝青釉敛口小底水盂,口径11.6,高7.2厘米。该器敛口平足,白砂底,口沿饰凸起的浅边一道,通体施淡青釉,釉色绿中微微泛蓝有细小纹片,与宋汝窑青釉相近,但不如汝釉柔和,该器无款。根据出土资料和相关文献推断,该器约烧造于宣德后期5。

1993年,为配合基建,景德镇陶瓷考古所在明清御厂东院进行抢救性发掘,在宣德地层发现一批仿汝天青釉瓷残片,经整理复原有:

1、天青釉青花四字篆款靶盏,高11.5,口径16.7厘米。通体施淡青釉,内壁隐约可见印莲托八宝纹,盏心青花书四字“宣德年制”篆书双圈款,款圈外亦印有莲瓣纹。此器款式为宣德官窑中罕见,不见有传世品。2、天青釉靶盏,高10.4,口径15厘米,器型相同,但口径略小。该器无款,釉面有细裂纹。3、天青釉侈口碗,高8.4,口径19厘米,该器釉面有细小纹片,口沿及足底涂有一层紫金釉,深圈足,底书青花“大明宣德年制”双圈六字款。4、天青釉斗笠碗,高7.4,口径17.8厘米,该器仿自宋影青斗笠碗,底书青花“大明宣德年制” 双圈六字款。5、天青釉标本有:天青釉蟋蟀罐盖残片,残长9厘米。天青釉过笼残片,残长3.8厘米。天青釉折腰盘残片,残长3.2厘米。该类残片,釉面均有开片6。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二件宣德仿汝天青釉器:1、天青釉斗笠碗,高7,口径17.5厘米,侈口,斜直壁,通体天青釉,釉面布满细碎纹片,釉里气泡细小乳浊,釉色天蓝偏灰,底足露胎,胎釉间呈橘黄色,底书青花“大明宣德年制” 双圈六字款。器型仿宋斗笠碗,为宣德刻意仿宋官之作,该器与上述明御厂出土天青釉斗笠碗相似。2、天青釉撇口碗,高9,口径20.7厘米,撇口,深孤壁,无款,但隐约可见青花双圈,该器胎、釉与前件天青釉碗相似7。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宣德仿汝天青釉盘,高4.2,口径17.6厘米,侈口,弧壁内外施天青釉,釉面布满细碎纹片,底书青花“大明宣德年制” 双圈六字款8。

以上天青釉是以钴为著色剂的高温色釉,而汝窑天青釉以铁为着色剂,因宣德天青釉着色剂为钴,故色调较深蓝,不及汝窑柔和含蓄,且宣德仿汝器多数书写年款。过去一直以为天青釉创烧于清初官窑,该类色釉器则证实早在宣德时天青釉已经发明。从以上宣德仿汝窑器来看,其釉色有二种:一种淡蓝,如仿汝青釉敛口小底水盂,该器是以铁为着色剂的高温色釉;一种深蓝,如1993年明御厂出土的一批天青釉器,该类天青釉器是以钴为著色剂的高温色釉。

(二)、考古发现的宣德仿钧窑瓷器

1982年,景德镇考古研究所在明御厂东院仪门前抢救性发掘,在宣德地层发现一批仿钧洒蓝釉瓷片,经修复有洒蓝龙纹钵,口径27厘米,敞口,孤壁,足底无釉。钵内满釉并有“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双行款。外壁施洒蓝釉,釉下锥刻五爪龙纹9。

1995年,景德镇考古研究所在明御厂东侧清理发掘出一批仿钧窑器残片,所见器型有:洒蓝釉碗,高7.2,口径15.8厘米,侈口,孤壁,内施白釉,外施洒蓝釉,足底满施白釉,底书青花“大明宣德年制”双圈六字款。洒蓝釉水仙盆,残高7.5,洒蓝釉刻龙纹梅瓶,残长11.8,洒蓝釉靶盏残片10。

2004年,景德镇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在明御厂珠山北麓考古发掘,清理出一批宣德洒蓝釉瓷片。经整理复原有:1、洒蓝釉刻龙纹大罐,高30.5,口径22.24厘米,圆唇,直口,丰肩。内施白釉,外施洒蓝釉,腹部刻赶珠龙纹一条,间饰四出朵云纹,下部刻海水仙山纹,底书青花“大明宣德年制”双圈六字款。2、洒蓝釉刻花纹金钟碗,高10,口径15.4厘米,侈口,深腹,内施白向,外施洒蓝釉,腹部刻赶珠龙二条,下部刻一周莲瓣纹,底书青花“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双圈款。3、洒蓝釉刻龙纹碗,高7.6,口径17.7厘米,内施白釉,外壁施洒蓝釉,腹刻赶珠龙纹二条,底书青花“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4、洒蓝釉刻花纹小碗,高5.3,口径10厘米,内施白釉,外壁施洒蓝,腹部刻赶珠龙纹二条,下刻一周莲瓣纹,底书青花“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5、洒蓝釉刻花纹盘,有敞口和撇口式二种,盘心白釉,有刻品字云和素面二种,外壁均刻赶珠龙纹,盘底书青花“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6、洒蓝釉刻龙纹碟,高3.7,口径15.2厘米,刻龙纹与上述器相似11。

洒蓝釉是一种以钴着色的低温铅釉,蓝中夹以白色小斑块,分布自然,有似雪花片挥洒在蓝釉之上,故名洒蓝,又称雪花蓝,在1000℃以下烧成,这类瓷釉以铅作溶剂,这种利用低温熔块铅质釉作成洒蓝釉显然是仿宋钧窑之窑变花釉,清乾隆时期演变为炉钧花釉。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明宣德仿宋钧釉盘,该器高4,口径15.9厘米厘米,侈口,弧壁,底涩胎,内外壁均施玫瑰紫釉,为典型仿钧窑器12,但明御厂遗址则未见有出土。

 

、明御厂遗址考古发现的成化官窑仿南宋官窑瓷器

  1988年,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在明御厂——即今龙珠阁东北角约20米处,发掘清理一明成化官窑堆积,同时出土有:青花、斗彩、灰白釉细纹片与青釉大纹片瓷。青釉大纹片瓷,釉呈粉青色,纹片较大,瓷胎灰白,口沿与圈足露胎处常用一圈褐黑色的紫金釉涂料,即所谓“紫口铁足”,其器型有鱼耳圈足炉、环耳三足炉、折沿四足炉、觚、扁肚长颈喇叭瓶、大盘、八角靶杯、斗笠形小盏,敛口三足洗,渣斗式大花盆,鼓钉洗等,以下就较为特殊者作一介绍13:1、青釉双耳簋式炉,高9.3,口径12.1厘米,敞口束颈,鼓腹,圈足,鱼形双耳,内外施粉青釉,釉开纹片,无款。口沿剔除一圈青釉后再施一层紫金釉,足底露胎处呈深褐色,似施黄泥二灰作成,故有宋官所谓“紫口铁足”之特征。明曹昭《格古要论》“官窑”条下有记载14。宋官窑胎土为紫金土,其“紫口铁足”为流釉后出现含铁量较高的胎土本色,而成化器的胎土为含铁量较低的灰白胎,其“紫口铁足”则为刻意追求的人工效果,故此器当属据明人记载的宋修内司官窑而烧制的仿宋官窑器。2、青釉鼓形三足炉,高9.,口径11.5厘米,腹作成鼓形,三足,通体施青釉,釉有细开片,口沿涂层酱釉,足底露胎为深褐色,有宋官窑“紫口铁足”之特征,该器造型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宋官窑三足炉相似15.3、青釉觚,高15.2,口径6.6厘米,长颈喇叭口,鼓腹,足部呈八字外撇,腹与底部作四出齿状脊,底书青花双行双框“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此器釉计熒厚,色青似玉,釉面开大纹片,足底露胎处为“铁足”,器型仿自青铜器。4、青釉长颈瓶,高22.2,口径6.6厘米,长颈喇叭口,扁圆腹,圈足微敛,底书青花双行双框成化六字款,胎体厚重,釉色呈湖绿色,釉层有失透感,釉面开片似铁线纹,足底露胎作成“铁足”,当属仿宋官窑产品。5、青釉渣斗式花盆,高26.2,口径23.8厘米,该器形如渣斗,其造型源于钧窑渣斗式花盆,内外施青釉,釉开大纹片,圈足露胎为“铁足”,底部微内凹,无款。该器与杭州老虎洞窑址出土的南宋修内司官窑青釉花盆造型相似16。6、青釉鼓丁三足盆托,高10.2,口径27.2厘米,直口浅腹,三足,外壁口部二道凸起弦纹中饰有一圈鼓丁,底部饰有鼓丁一圈,内外施青釉,釉以与渣斗式花盆一致,底书青花双行双框成化六字款。此器与上述无款青釉渣斗式花盆一道出土,参照明·谢环《杏园雅集团》17中花盆陈设及将该器与花盆套合观察,可知该器当为其花盆之托。7、青釉敛口三足水盂,高7.2厘米,敛口,鼓腹,如意形三矮足,足底露胎呈深褐色,口沿剔除青釉后施一层紫金釉。8、青釉八色靶杯,高9.3,口径7.9厘米,杯体八棱八色,撇口,竹节靶,足呈八字外撇,造型来源于元代,口沿为紫金釉,足涩胎深褐色,此器与青釉觚等仿官器一道出土,该器青花成化六字款横书于靶足内斜壁一圈青釉内,其处内径仅1.4厘米,当使用特殊之笔书写。北京故宫博物馆院藏有一件造型相同的青釉八角杯,该器定为仿哥釉器18。而明御厂出土器则与上述仿官器釉色相同,与同时出土的仿哥窑灰青釉器明显不同。9、青釉斗笠碗,高4.5,口径11.5厘米,敞口,斜直壁小足,矮圈足,通体施粉青釉,釉开大纹片,口施紫金釉,足底为深褐色,该器造型仿宋影青斗笠碗,但胎体厚重,上海博物馆藏有一件与此相同的成化青釉碗19。

2003年,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江西文物考古研究所、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考古队在明御厂——今龙珠阁北侧进行考古发掘,在成化地层发现大量仿宋官窑青釉瓷残片堆积,经复原有青釉象形双耳炉、贯耳瓶、青釉觚等,其制品的胎、釉质地与上述仿宋官窑器相同20。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明成化仿宋官窑青釉葵瓣洗,该器高3.3,口径12厘米,六瓣葵口,内外施青釉,底满釉有五支钉痕。该器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宋官窑青釉葵瓣洗极相似21,明御厂遗址未见有出土。

 

四、关于明宣德、成化官窑仿宋官窑几个问题

1、关于宣德官窑仿宋官汝、钧窑瓷。

宣德一朝从明宣宗朱瞻基于洪熙元年六月(公元1425年)即皇帝位到宣德十年元月(公元1435年)病逝于乾清宫,在位整整十年。据《宣宗实录》记载,洪熙元年九月“命行在工部,江西饶州造奉先殿太宗皇帝几筵,仁宗皇帝几筵白瓷祭器”22,宣德二年,奉旨督陶的“内官张善伏诛”23,可见,宣德元年明御厂已开始为宣宗宫中烧造瓷器了。从宣德元年至宣德十年,明宣德一朝虽仅有十年,但明御厂所造瓷器在有明一代可谓登峰造极。这不仅因为宣德时期为明初盛世、社会经济文化欣欣向荣,且与宣德帝本人“精于绘事”24,雅好艺术有关。从明御厂出土成千上万的官窑瓷片来看,宣德官窑堪称是明代最为辉煌的时期,当时的官窑不仅创烧了许多新品种,如宣德斗彩、祭红釉器、孔雀绿、蓝釉器等,而且对宋代的名窑名品多有仿烧之作,如我们常见的仿龙泉窑带座梅瓶、六方花盆、洗、三足钵、金钟式花钵、折腰碟等;仿定窑紫定釉碗,仿建窑黑釉器,仿哥釉三足炉、各式罐等,有些仿品已是惟妙惟俏,尤其仿龙泉器可谓达到乱真的水平。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推翻元蒙异族统治不久的宣德帝追慕宋代汉文化传统的心态和审美情趣。因此,宣德官窑出现仿宋汝、钧窑产品当是自然中事。

宣德仿汝窑天青釉,采用的是钴料(青花料)着色,这是宣德官窑的一大发明,它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无形中为后世创烧了一个新品种。清·佚名《南窑笔记》记谓:“北宋汝窑……今景德仿做,用里乐釉入青料(青花料)少许,以不(音dūn)泥为骨,多鱼子纹者,略得遗意矣。”25可见,清初仿汝窑器亦采用宣窑仿汝法。正如乾隆帝在一件汝窑圆洗题诗谓:“赵宋青窑见汝洲,传闻玛脑末为釉,而今景德无斯法,亦自出蓝宝色浮。”26因此可知,以钴为作色剂烧成的天青釉器,当是明、清人眼中的仿汝窑产品。

     洒蓝为宣德官窑独创品种,是一种以钴为着色剂的低温铅釉。方法是将钴与玻璃在高温下烧成蓝玻璃,把粉碎的蓝玻璃加入石英、铅粉,制成釉吹在经高温烧制成的涩胎上,经1000℃左右温度焙烧,在器表面形成深浅相间的蓝色斑片,以求达到钧窑花釉的装饰效果。宣德洒蓝器传世极少,清康熙生产的洒蓝属高温釉品种,而乾隆之后又出现以钴为着色剂的低温铅釉炉钧釉。

2、关于成化官窑仿南宋官窑瓷器

明代官窑自宣德鼎盛之后,正统、景泰、天顺三朝,当时国家是多事之秋,无暇顾及官窑生产,御厂烧造明显萎缩。直到成化时官窑生产才得到恢复,其时烧制的斗彩瓷工艺精湛,技艺超过宣德朝,成化帝也像他祖父宣宗一样对宋代名窑名品有特殊爱好,除了仿宋官窑产品之外,还有大量仿宋青白瓷、仿宋哥窑器的生产。成化仿宋官窑产品不仅注重釉色的模仿,而且也注重造型的效仿,如上述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明成化仿宋官窑青釉葵瓣洗,与该院藏宋官窑青釉葵瓣洗极相似;明御厂出土成化青釉三足炉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宋官窑三足炉相似;明御厂出土成化青釉渣斗式花盆与杭州老虎洞窑址出土的修内司官窑青釉花盆相似。这种仿宋官窑产品有可能是当时工匠根据宋官窑实物而模仿的。明洪武二十五年刊曹昭《格古要论》官窑条谓:“官窑器宋修内司烧者,土脉细润,色青带粉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紫口铁足,色好者与汝窑相类,有黑土者谓之乌泥窑,伪者皆龙泉,所烧者无纹路。”27可见明初人对宋修内司官窑器很熟悉了,成化官窑工匠根据曹氏的记载和参照实物模仿宋修内司官窑器是可能的。因为,如果成化官窑工匠未见过宋官窑实物的话,那么在造型上不会如此相像。综观现存成化仿宋官窑器,其釉色和部分造型均较为接近修内司官窑器,比宣德官窑仿宋汝窑器水平更高。

3、关于宣、成二窑仿宋官窑产品对后世的影响

纵观有明一代官窑,宣德青花、成化斗彩是明代官窑生产最优制品之一,宣、成二窑亦是明官窑中最为辉煌的两个时期。宣德仿北宋汝、钧窑,成化仿南宋官窑器标志了当时御厂具备了高超的制瓷技艺。宣德官窑仿宋官窑器,不是刻意仿真,而只是仿其大意,但通过仿制提高了制瓷工艺水平,繁衍了新的瓷器品种。清代雍、乾时期烧制的仿宋官窑器明显受宣、成二窑的影响。如宣德官窑利用微量的钴为作色剂烧成的天青色仿汝器,利用低温熔块铅质釉作成洒蓝釉仿宋钧窑器,其天青釉和洒蓝釉与汝釉和钧釉相去甚远,但前者在清雍正期间变成著名的天青釉,后者在清乾隆演变为炉钧花釉,而成化仿宋官窑青釉器在清乾隆官窑中得到发展,乾隆时烧制了大量型制规整、质地优良的仿宋官窑青釉器。

 

五、小结

1根据明御厂遗址发掘出土的资料看,明代官窑中只有宣德、成化有仿宋官窑的生产。

2、宣德仿宋汝、钧官窑之作,其所仿产品是只重釉色,而不重造型,严格讲这些仿宋官窑产品只是略有大意而已。

3、成化官窑仿南宋官窑之作,不仅注重釉色的模仿,而且也注重造型的效仿,成化官窑工匠极有可能是根据曹昭《格古要论》的记载和参照实物,对宋修内司官窑器的仿制。

4、宣、成二窑仿宋官窑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宣、成二帝追慕宋代汉文化传统的心态和审美情趣。

5、宣、成二窑仿宋官窑产品开启了明、清官窑仿宋官窑之先河,对清初官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提高了制瓷工艺水平,繁衍了多种新的瓷器品种。

 

 

 

注释:

1李辉柄《宋代官窑瓷器》紫禁城出版社1996年版,页6。

 

2刘新园《景德镇珠山出土的明初与永乐官窑瓷器之研究》、《景德镇出土明初

 

官窑瓷器》,台湾鸿禧美术馆,1996年版,页27-29。

 

3刘新园《景德镇瓷窑遗址的调查与中国陶瓷史上的几个相关问题》、《景德镇

 

出土陶瓷》,香港大学冯平山博物馆,1992年版,页27-28。

 

4杭州市文物考古所《杭州老虎洞窑址瓷器精选》、《前言》,文物出版社,2002

 

年,页16。

 

5刘新园《景德镇明御厂故址出土永乐、宣德官窑瓷器研究 》,《景德镇珠山出

 

土永乐宣德官瓷器展览》,香港市政局出版,1989年,页34。

 

6鸿禧美术馆《景德镇出土明宣德官窑瓷器》,1998年版,图版58、117、123

7廖宝秀《明代宣德官窑菁华特展图录》,台北故宫博物院,1998年版,图版65、66。

8北京故宫博物院编《故宫藏传世瓷器真赝对比历代古窑址标本图录》,紫禁城出版社,1998年,版图4。)

9白焜、谭际明等《景德镇明永乐·宣德御厂遗存》、《中国陶瓷》1982年7期,

页171。

10刘新园《明宣宗与宣德官窑》、《景德镇出土明宣德官窑瓷器》,鸿禧美术馆,1998年版,页177。

11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景德镇出土明代御窑瓷器》,文物出版社,2009年,版图60-68。

12北京故宫博物院编《故宫藏传世瓷器真赝对比历代古窑址标本图录》,紫禁城出版社,1998年,版图6。

13刘新园《景德镇出土明成化官窑遗迹与遗物之研究》、《成窑遗珍》香港徐氏艺术馆1993年版,页23。

14明曹昭《格古要论》、北京中国书店重印本,1987年卷七,页22。

15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宋官窑特展》,1996年版,版图34

16杜正贤《杭州老虎洞窑址瓷器精选》,文物出版社,2002年,版图40。

17故宫博物馆院《明代宫廷与浙绘画画选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年,图版9-10

1618杜正贤《杭州老虎洞窑址瓷器精选》,文物出版社,2002年,版图40。

17《中国美术全集》陶瓷(下),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版,版图92。

19屈志仁等《中国文人书斋》,纽约亚洲协会,1987,图版89。

20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江西景德镇明清御窑遗址发掘简报》、《文物》2007年第5期,页29。

21北京故宫博物院编《故宫藏传世瓷器真赝对比历代古窑址标本图录》,紫禁城出版社,1998年,版图16,17。

22《明实录·宣宗实录》,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版本,册十六,页231。

23《明实录·宣宗实录》,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版本,册三十四,页4

24清·徐沁《明画录》卷一《于安澜画史丛刊》本,第三册《明画录》上海古籍出版社,页1。

25黄宾虹等编《美术丛书》,清·佚名《南窑笔记》,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页2058。

26转引自孙新民、郭木森《汝窑瓷》,江西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页44。

 

27同1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