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林语堂的自我评判

 杂货店伙计 2014-08-18

 

    1936年5月,从陕北归抵上海的斯诺先生,请鲁迅先生写出中国当时最好的五名杂文家,之前已与林语堂交恶,且常把他骂的狗血淋头的鲁迅先生,当即写下了林语堂的名字,并且把位序排在了自己的前面。

 

鲁迅先生的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把问题看透,又不囿于一私。

 

自上世纪20年代起,林语堂和中国新文学运动的旗手鲁迅先生一起,奋写檄文批判封建主义的政治、思想和文化,创造了基调高亢、语言诙谐、讽喻犀利的“语丝体散文”,而林语堂本人则更是进了一步,走向了鲁迅先生不欲见的一个领域,嬉笑怒不骂,由此而被人们称之为“幽默大师”。对此,鲁迅先生很不以为然。在鲁迅先生的字典里,只有血与火的坚决斗争概念,而没有调和主义的幽默可言的。被毛主席评价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的鲁迅先生的宣言就是:“只要我活着,就要拿起笔,去回敬他们的手枪。”大义凛然,令人感佩!

 

虽是如此,而今我们还能看出二人有着深厚的瑜亮情结,这纯是人杰间的惺惺相惜。人杰者,自是拥有藐视一切的能力,傲视群雄的气度。所以在鲁迅去世后,林语堂于痛惜之余,坦然地写道:“鲁迅顾我,我喜相知;鲁迅弃我,我亦无悔。”

 

林语堂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曾三次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他的《生活的艺术》在美国重印40次,并被译成英、法、意、荷等国文字,成为欧美各阶层的“枕上书”。

 

林语堂这位曾被西方社会誉为除孔夫子之外,另一位最广为西方人认识的中国文人是这样自我评判的:“我的长处是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而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

 

自信绝对是基于成就之上。

 

意犹未尽,有一年,林语堂为自己作了一副对联:“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后来,回到台湾,林语堂立于阳明山,拔剑四顾心茫然,不屑苟求于世人廉价的认同,轻使中西方文化的底蕴,自己设计了一幢房子,还用几根西方螺旋圆柱,顶着一弯回廊,绕着的却是一个东方式的天井。中西合璧,人难企及,可作例证。

 

林语堂自我评判的那句话,后来影响到了西方。林语堂逝世后,美国的《纽约时报》在报道这则消息的时候说:“博士以渊博的西方知识,导引他的国家和人民旧有观念现代化。”日本《朝日新闻》也跟进道:“对于让外国人了解中国以及中国文化,所作的贡献,超越十名大使的价值。”

 

以自我评判影响外界对自己下了符合事实的定评,林语堂可谓首屈一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