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先哲的智慧(转)

 闲之寻味 2014-08-18
《庄子·应帝王》,有这样一个故事:“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庄子在这里,嘲笑的是倏与忽两个天帝,推崇的,是浑沌这个天帝。

在外人看,浑沌真的并不怎么样,没有眼睛,没有嘴巴,要多丑有多丑,要多难受有多难受。但浑沌并这样以为。他不强求改变自己,不过于羡慕别人,按自己的天性生活,从事适合自己的事情,得到相应的乐趣。

而倏与忽则不然。他们有他们自己的评判标准。感到混沌这个样子,并不好。他的性格和才能,这里有缺点,那里有不足,需要修修补补。他的目标,也有问题,需要重新确立。他的生活方式,也有这样那样不合理之处。于是你们用你们手中的权力,加上你们动听的劝说,来对混沌进行“改造”。由于“倏”和“忽”的自以为是、胡作非为,“混沌”就搞得元气大伤,不久就乌呼哀哉。

庄子说的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发,是大的。告诉人们,不同事物的个性和特征,是不一样的,对这个事物合适的,对另一个事物未必合适。告诉人们,许多东西,你认为好的,未必是好,你认为坏的,未必是坏,你认为适合于对方的,未必适合。告诉人们,有两种智慧。一种是知识、科学、理性,特征较为确定、可以用语言来表达,一种是情感、直觉、非理性,特征较为“浑沌”、是语言所难以揭示的。后者比前者更为宝贵。

庄子说的这个故事,还告诉人们,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价值:一种是“自然”的,一种是“人为”的。“倏”与“忽”,代表人为的。“混沌”,代表自然的,代表人的天性。对于自然的、人类天性的,人们应该更多的顺应、尊重,而不是违背、破坏。“倏”与“忽”,不了解自然,盲目无知,不尊重自然,狂妄自大,结果不能不以失败而告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