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于永正老师作文课《写对话》有感

 xiaoxi0408 2014-08-19

于永正《对话》江城 

 

 

——听于永正老师作文课《写对话》有感 

2007年10月27日,由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重点课题“优质教育评价与推广”课题组组织的,全国著名教育专家湖北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讨会在江城武汉举行。我有幸聆听了于永正老师的作文课《写对话》,深受教育和启发,所以写下了下面的一家之言。

于永正老师是一个很快活,很活泼的老头。他虽然头发已经花白,但身体硬朗,精神矍铄;他虽然戴着眼镜,但双目炯炯有神,犀利逼人;他虽然说话慢条斯理,但字字句句铿锵有力,震撼心灵;他虽然是全国知名教育专家,但全然就是课堂上的老顽童,学生中的铁哥们儿,可以说他在课堂上除了年龄和身材,就是这个班的一个学生。大家风范,与众不同。他在课堂上散发的生命气息,展示的文化底蕴,体现的教学风格,表现的民主平等,流露的人文关怀,生成的人生真谛,传播的师爱真知。给我上了一堂生动别致的课,真切感受到“教书匠”与“教育专家”的截然不同。

听于老师的课,有趣、不累、开心,感觉不到是负担,是麻烦,学习如呼吸般自然享受。

于老师喜欢写作,语文教学中最喜欢教的也是作文,所以在他的嘴里把“作文”叫“作文儿”,虽然只是儿化一下,但给人的感觉作文一下子就是那么轻松,那么令人期待和向往,就像等待已久的游戏。今天他展示的是作文教学《写对话》,内容并不复杂,一般的教师可能会忽视这个内容,也可能只是在学生作文的时候提示一下。可我们的于老师却为这个内容设计了整整两个课时,让学生同时也让我明白了“对话”在写作中不可忽视的作用:在生活中,好多事是在人物对话过程中进行的,对话完了,事情也就结束了,写对话,实际上就在写事了。

当时到场的学生也是“混杂班”(于老师称的),某小学六(2)和六(4)班的学生,(可能是组织者有意安排的,不是于老师本意,现场他有些不快)不爱发言,胆怯。可是于老师就是上得那么精彩,那么顺溜,那么令人回味,启迪多多。
幽默是他的名片,是他教育智慧的闪烁,是他教育艺术的绽放。上课时间到了,可电脑出问题了,于老师灵机一动与学生交流:自我介绍。“我姓于,两横一竖钩,干钩于。”“谁知道干钩于?”“告诉你们一个秘密,不要告诉别人,对话写好了,可以使文章变长,文章字数不够,对话来凑。”“眼睛向我报道。”还和学生一起表演哑剧,神态动作极富表现力,学生聚精会神乐呵呵地观看。幽默产生魅力,启迪心灵,轻松中获真知。

亲切是他的魅力,是他师爱的浓缩,是他接纳的窗口。俯身、轻语,音调柔和;肢体语言丰富,表情和蔼灿烂。常到学生中间转转,交流指点。没有师道尊严的高度,只有亲密朋友的亲近,没有惟我独尊的气势,只有畅所欲言的轻松。就是这样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空间,学生胆大了,活跃起来了,爱交流表现了。因为他们感受到的是和老朋友在聚会,在赴约,是愉悦的,开心的,甚至是幸福的。轻松的课堂,舒展的心理,必定能带来快乐有趣的学习。

平静是他的境界,是他执着的反衬,是他激情的港湾。他在课堂上自始至终,语调、心境如秋水般平静。他的语言平实易懂,古往今来的事娓娓道来,如春风拂面,细雨润心。又似一首空灵的萧笛乐曲,如一片寂静的山谷,为学生营造了一个静心求知,潜心思索的学习空间。无论学生难交流(混杂班的学生相互不太了解,老师也很难和他们沟通),无论学生胆怯无语(课堂上很多时候,学生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读自己的习作声音很小),无论学生无意的调侃(有的习作说老师眼睛像鲸鱼眼睛可怕),无论学生习惯的小动作(有的学生交头接耳不听讲,学生读自己的习作交流时有的学生做自己的事不虚心听读,还有的学生没有完成当堂任务的)……于老师从不急躁心焚,语调拔高,肢体舞动,始终如秋水般平静。有实力,有底蕴,有风格,有艺术,有师爱,才有教学心境的平静。他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在课堂上的忘我激情才能锤炼出平静的境界。

激励是他的心语,是他尊重学生的礼物,是他造就学生的魔力。在课堂上,激励是尊重,是关注,是希望,所以于老师的课堂是生命的课堂,是生成的课堂,是生活的课堂。如“听话真认真。”“写得好,向他学习。”“《宽容》这个题目只有你一个人写,加5分,提示语说得多好呀,想象丰富,冲这个再加5分,作文95分,两次加分10分,共计105分,这也许是你写作文儿中得的最高分吧。”“功亏一篑,这个成语我上初中了才知道,你六年级还没有毕业就知道了,有学问,比我强,我们握握手。”……这些话,是于老师内心的话,是真实地对那些学生说的,脱口而出,是那样得自然,可对学生又是那么有份量。因为他们从中看到了成长的自我,分享到了努力的快乐,感受到了向上的力量。于老师这些不经意的话语和评价,可能就会改变一个人对学习的看法,对语文的爱好,对生活的热爱。片片心语有温暖,句句心语有亮光。

听完于老师的课,他的教学理念,教学风格,教学艺术,教学情怀等,无时不打动我,我深感相见恨晚。虽然我已过而立之年,工作激情已在逐渐降温,此时有一种扎根课堂,扛着于老师教学大旗,踏上课堂教学锤炼苦旅的冲动。

于老不老,于心不老,他的脚踏在教育事业的沃土上,他的心放在知识奔涌的课堂上,他的眼盯在莘莘学子的成长上。他培养的无数学子为社会创造了无价的物质财富,同时他也为我们这些教育后来者留下了不竭的精神财富。他就是这样一个感人心动,推人奋进,授人激情的人。悟出了这些,你在教育这片天地里,还有什么不开窍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