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文“专题教学”刍议

 魏魏1001 2014-08-20

语文“专题教学”刍议
——以语文特级教师王君的教学案例为例

                                                文 /  张 然

引   言

    中学文教学已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时期,教学理念不断改革更新,同时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语文教师,其中“专题教学”以及它的实践者王君老师尤为突出。
    王君,“专题教学”最为突出的实践者之一,现任教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西山学校。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中语优秀教师,全国中语教改新星,省优秀班主任,省骨干教师。多所师范大学特聘硕士生导师。首倡“青春之语文”的教学理念。多次获得全国课堂教学大赛一、二等奖。获得省级一等奖以上表彰40多项,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文章200余篇, 12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出版《青春之语文》、《教育与幸福生活》、《王君讲语文》等专著。
    王君老师在教学中的很多大胆尝试和创新,都给笔者很多教学的启发,从而引起思考:专题教学的探索之路才刚刚起步,就有那么多成功的课例和经验可以让我们去学习和借鉴,而这又是一片新的教学领域,研究语文专题教学的案例,梳理相关概念、类型和经验,势必成为当前教学实践的迫切需求,在新课改实践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在研究这些优秀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学语文之“专题教学”这一概念并探讨其特点和可行性,使之有章可循。“专题教学”的研究有利于推进语文教学的整体改革,为提升这方面的理论探索提供实践依据,给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论文分三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提出“专题教学”概念;第二部分论述“专题教学”类型划分;第三部分着重阐发“专题教学”的研讨价值。论文的整体论述思路是:提出核心概念“专题教学”,援引案例进行阐释,进一步探讨其研究价值。
    一、“专题教学”概念解说
     “专题教学”是与“单元教学”相并列、对应的一个阅读教学专用概念。也可以说,“专题教学”乃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种新的教学类型。所谓专题的“题”,即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在深入研读的基础上找到的若干篇课文之间的关联点。
    如何确定“专题教学”的“专题”呢?从课文内容看,可以整合相同体裁的作品、相同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相同时代不同作家的作品等。从教学的切入点看,可以从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表现手法、语言特色、构思规律、创作风格等方面入手加以探究和整合,合理地确定教学重点和教学目标的高度。从思维训练的角度看,可以“同中求异”,发现不同文本的个性特色,也可以“异中求同”,把握文本间的共性规律。对于作家相同、体裁相同、思想相似的文本,多采用“同中求异法”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发现每个文本的个性特色,培养学生把握文本间的细微差别的能力以及对问题进行细致思考的能力。
    可见,确定“专题”,需要对教材内容加以整,常用方式分为四种:
     (一)在单元之内进行整合

    实施专题教学,对教材要作一定的调整,最简单、直接的方式是在单元之内对课文加以整合。教师要审视同一单元的所有课文,分析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根据特定的教学需求,形成对“专题”的设计思路。
    比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共有五篇课文:《三峡》、《短文两篇》(含《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观潮》、《湖心亭看雪》、《诗四首》(含《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游山西村》)。一般做法是逐篇学习,但王君老师从专题教学的角度来俯瞰诸篇课文,发现里面汇聚了丰富多彩的美的形态。如《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三峡》表现出苍凉之美与雄浑之美,《观潮》和《归园田居》凸显了激情之美与闲淡之美,而《游山西村》和其他诗文对比可以让人感受到自然之美与人情之美,等等。因为有了这样的宏观审美透视,王君老师另辟蹊径,以“诵读名篇,欣赏与比较诗文个性之美”作为教学专题,呈现给学生更为鲜活生动的教学内容。课后她写出了《一次美的巡礼——第六单元解读札记》,记录了这一次设计和实施专题教学的探索经历。在介绍的教学心得时,王君老师是这样说的:“没有哪门学科比语文更为迫切地要求教师具有整合的能力。……语文教材是最厚重也是最零散的,不经整合的后果是永远无法奉献给学生规律性、科学性的语文熏陶。”[1]
     (二)在单元与单元之间进行整合
     这种单元与单元之间的整合较为复杂,需要冲破教材的束缚。初中起始阶段,如何让语文课的独特风貌吸引住学生,激发出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积极参与语文教学活动的热情,这是一项重要工作。为此,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时,王君老师整合了前两个单元的所有课文,确定的专题是“热爱生命”,即从主题思想的角度切入课文学习。接下去,她根据课文特点加以分类,分解出该专题教学的三个侧面:(1)生命意识,涵盖两篇课文:《生命生命》《紫藤萝瀑布》;(2)生命理想,涵盖三篇课文:《在山的那边》《理想》《行道树》;(3)生命智慧,涵盖其余的六篇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童趣》《人生寓言》《我的信念》《论语十则》《第一次真好》。这样的重新整合,配以热爱生命的主题,在一个特殊平台上规避了篇自为战、零敲碎打的弊病,为初一新生展示了中学语文学习可能呈现的崭新格局,让学生们对语文有了全新的认识。[2]
    (三)在各册教材之间实现整合
      较之前两种整合的方式,这种在各册教材之间进行整合的做法难度更大,对教师的要求更高。王君老师曾经应《语文教学通讯》杂志社之邀,设计过一个关于初中“个性化抒情”的综合复习专题,为此她写出了上万字的论文《个性化抒情》[3]。该文涉及一到六册六十多篇课文,以全新的归类引导学生重新遨游于教材的海洋中,得以在整个初中学习平台上获得了对个性化抒情的整体认识。按照这个专题教学思路,能够实现一项特殊的初三阅读复习目标。
     (四)在课内文本与课外文本之间实现整合
     前三种整合方式,都是以语文课本为整合资源,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在教材中若找不到最佳的整合篇目时,可以适当扩充文本,引入课本之外的内容,形成比较。例如,梅洪建[4]老师在讲授鲁迅先生的《风筝》的时候,把鲁迅这一事件的相关日记整理出来,发给学生,让孩子在历史的事实和文本呈现之间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升华知识。关于这篇文章的“弟弟”是谁?主旨怎样?如何理解鲁迅的“心痛”以及“精神虐杀”等,都可以从先生的日记当中找到相关的资料。这样“弟弟”就很自然地指向周作人,而不会是周建人,不会出现那么多关于主旨的分歧争论,明白作者的“心痛”不在于精神的虐杀,而在于在团圆之日,骨肉比邻,却“恨之入骨”。[5] 王君老师在组织诗歌学习专题时,也曾采用过大量引入课外篇目的做法,取得很好的效果。
二、“专题教学”类型划分
     (一)小型专题教学
     小型的专题教学,一般指在一两课时内,对课文进行学习、比较。在王君老师的教学案例中,这种专题教学类型是比较多的。例如,以“望出杜甫的雄豪和沉郁”[6]为专题,紧扣杜甫《望岳》和《春望》的“望”字,以五次提问推进课堂教学进程。一问:老师想把标题“望岳”换作“看岳”,可以吗?二问:你通过《望岳》,望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杜甫呢?三问:望岳是“望”,春望也是“望”,但望春之心境和望岳之心境却有天差地别,请扣紧最能打动你的词语作析。四问:既然诗人眼中的春天是凄凉的,那么在文题中用“望”,是否辜负了该词的美?五问:从《春望》中,我们又望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杜甫,甚至还望到了一些别的什么呢?由此简化了教学头绪,扩大了教学容量,丰富了学生的思维层次,使学生在荡气回肠之中,对诗歌的意境和含义体会得更加深刻。
    又如王君老师教《陋室铭》和《爱莲说》,引导学生去“刘禹锡的心灵世界探幽”[7],安排了两课时连堂教学。第一课时,着重探讨周敦颐和陶渊明的不同。学生通过对文章字句的理解,和对写作背景的把握,得出的结论是:面对淤泥,陶渊明的选择是远离,他到红尘边上去寻找一片净土。而周敦颐的选择是生长,哪怕是淤泥之中,依旧成长为高洁独立的荷花。这不同的人生选择和诗人的个性、气质、理想有关,也和当时具体的时代背景有关。选择虽然不同,但都不是“汲汲于富贵”者,其品格同样高尚。第二课时,着重探讨:刘禹锡的人生选择是陶渊明式的,还是周敦颐式的?经过师生智慧的碰撞,两课时探究的结论是:周敦颐、刘禹锡、范仲淹、苏轼都是有良知和勇气的中国知识分子。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管是居朝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坚定执着,把兼济天下作为崇高追求。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对文章的主旨体会深刻,回忆了很多学过的名篇名句,更锻炼了独立思考,各抒己见的能力。
     (二)中型专题教学
     中型的专题教学,一般指对三五篇课文进行整合学习。王君老师呈现给我们许多中型专题教学的精彩案例,比如将《黄河颂》《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土地的誓言》三篇课文进行整合[8],上了一堂以朗诵为主线的塑造爱国魂的课,取得成功,等等。
    再如她教《词五首》,做出饶有新意的一次专题教学尝试。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25课,由五首词组成,依次是:温庭筠的《望江南》、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李清照的《武陵春》、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材上是按照诗人所处年代排列的,但是如果照这样的顺序教学,内容就会显得很散乱。在对这五首词进行了研究之后,设定了一个专题——“问君能有几多愁”[9],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围绕“愁”组织理解和初步的欣赏活动。
    第一课时,探讨了《望江南》《武陵春》两首词中两位女子的愁,教师以“谁的愁更愁”设问,引发学生讨论。其间学生们通过对词句、人物形象、写作背景的分析,得出答案:两者皆愁,但愁的对象不一样,形式不一样,深度不一样,连表达的形式也不一样。还回忆了很多学过的知识,课堂气氛极其活跃。第二课时,首先依旧是以“谁的愁更愁”设问,带领学生一起探讨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三位男词人的愁,其中对与苏轼含蓄情感的探究最为精彩。随后将两课时探究的内容进行整合,对比探究男女词人在表达情感上的不同,从而得出结论:女子的愁绪比较纤细而敏感,男儿的愁豪放阔大得多。承载女子愁的意象是风花雪月,而承载男儿愁的意象是苍茫边关。学生通过对这个“愁”字的探讨,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词的内涵,有了整体的篇章意识。这种中型的专题教学,容量比较大,有助于教师深度开发教材。
    王君老师在课后感悟中写道:“这是两堂笔者感觉比较成功的随堂课,除了师生的交流很和谐,课堂对话流畅深入,环节生成比较自然外,其成功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整合效应。我用五句话来概括这次较有特色的课堂整合:深度开发教材,促成内容的整合,避免了教学的零敲碎打。机智生成课堂,促成策略的整合,避免了教学的单一呆板。反复应用对比,促成了资源的整合,避免了教学的单打独斗。巧妙前后勾连,促成了新旧知识的整合,避免了教学的浅薄平庸。多管齐下引导,促成了多维目标的整合,避免了教学的功利世俗。”
     (三)大型专题教学
     大型专题教学,包括两类:第一,指对较多篇目进行整合学习,容量较大,历时较长,教学活动较多。第二,指围绕少量课文甚至是单篇课文,安排综合性训练,同样是进行整合学习,容量较大,历时较长,教学活动较多。在王君老师已经发表的阅读教学案例中,数量不是很多,但其典型性相当突出。目前检索到的相关案例,除去上文提到过的“个性抒情”(属于大型专题教学中的第一类),还有现代诗歌教学之“华山论剑”,鲁迅《故乡》之素读、演说与笔述等。
     1.“华山”论剑与铸剑——小歌专题教学[10]
     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出现了汪国真、冰心、泰戈尔三位诗人的作品,而这三位诗人,都是在小诗创作上产生了较大影响的诗人,他们的相关作品学生比较喜欢。于是,王君老师整合了这三位诗人的作品,进行了这次被孩子们戏称为“华山论诗”的小诗专题教学。教学分为五个步骤。初读:推荐汪国真、冰心、泰戈尔的小诗各十到二十首,暂不告诉作者,让学生自读,自背,自评,并进行初步的对比阅读,让大家自由畅谈“我最喜欢谁的诗”。精读:学习课本上汪国真的小诗《旅程》,冰心的《纸船》,泰戈尔的《金色花》。比读:在精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比较三位诗人的诗,形成文字,并总结小诗创作的基本技巧。创作:在班级作文网页上举行“华山赛诗会”,学生自由创作小诗,自由鉴赏并评比。荐读:推荐席慕蓉、舒婷、海子、顾城等诗人给学生,供学生课外阅读。
    学生在论诗的过程中,议论纷纷,思维活跃。——“汪国真的诗干净、透明,满载着青春的幻彩,更有一种面对人生的豁达、平易与超然;冰心的诗歌中的那种纯真,那种纯美,让心宁静,让人感动;泰戈尔的细腻、感性让人惊叹。意境中自有一番哲理,一字一句都有嚼头。(龚芮瑶)汪国真诗始终是死的,没有生的气息;冰心的诗是活的,有轰轰烈烈的感情,有蓬山青鸟般的灵韵,感性太纯,理性太直;泰戈尔的诗是生活,亦是生命的思考,回归童真,回归生活,回归淡泊。”(学生徐来语)“泰戈尔散文般的诗,一花一木,一山一水中含着最纯真的幻想;汪国真的诗永葆青春,满载梦想,以笔作为行囊;冰心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既吸取了各家之长,但也暴露了各家之短。”(学生王尧语)“汪国真的诗思想跳跃,一针见血酣畅淋漓,读起来更有一种面对人生的豁达,平易与超然;泰戈尔的诗在悠哉乐哉中对读者进行深刻的思想洗礼;冰心的诗平淡无奇,如同恩师一般,贴近人心。”(学生程羽麒语)“冰心的小诗恬静而温和;汪国真的诗雄壮而豁达;泰戈尔的诗蒙胧而神秘。”(学生杨佩璇语)“汪国真的诗意境浅显,内涵不多;冰心的诗零散,适合小学生读;泰戈尔的诗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他对世间哲理的领悟和表达圣洁而具有平民气息。”(学生李奕亨语)
    经过热烈探讨,学生们得到的结论是:好诗既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两点巧妙融合,就会形成一首干净却又意味深长的隽永的好诗。如果灵感一来就要毫不犹豫地下笔。不要追求完美。要善于在生活中最普通的事物上取材。小诗首先要写得简洁,要善于描述细小的,不惹人注意的事物。既要优美又要值得咀嚼。他们论剑之余,还大胆铸剑,写出一大批美丽生动的小诗。比如这一篇:
     我的教室好大—— / 80平米呢 / 如果全归我就好了 / 但最后我只分到1.35平米的领土面积 / 不管种菜、种花还是种树 / 我不种垃圾 / 我亲爱的1.35平米(学生崔月)
     纵观这次专题教学全过程,它的成功之处不仅仅在于学生对这几位诗人的诗歌有了深刻的理解,更在于对诗歌的创作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探索感悟。这个大型专题教学案例,充分显示出“整合”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2.素读、演说与笔述——关于鲁迅《故乡》的专题教学[11]
     在讲授《故乡》这一课时,王君老师采用极为特殊的方式进行教学,具体的操作与演练步骤是:学生“素读”课文;分组准备脚本和表演“闰土”“杨二嫂”(兼顾“我”“水生”“宏儿”等);各小组结合课文细读与领悟、欣赏来说戏,写出说戏的底本和“微型文本解读”;教师总结。
    在第三步中,引导学生分别对闰土、杨二嫂的人物形象以及课文《故乡》的主题和景物描写进行解读,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主地走进文本背后的灵魂。教学过程的推进力与控制力,主要产生于学生的内心自省、创造冲动和团队的同心协力,而不再是教师的身体力行、步步导引乃至强力掌控、分数诱惑及卡压之类。当然,其中也包含着“功到自然成”的历练因素,即王君老师的学生已经经过长期的语文学习积累,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
三、“专题教学”价值思考
     从王君老师的专题教学案例中,我们看到语文是人文性、工具性的完美结合,而并不只是写在纸面上的文字,它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决不是纸上谈兵就能学好的。整合教材,实现各种类型的语文专题教学,让人感觉到语文仿佛是充满魅力的魔方。语文教材资源的整合,绝不是简单打乱顺序或随意组合,而是根据学生与教材的实际,真正体现教师教学的独创与学生学习的独立,满足学生的心理期待,真正做到让语文教材“立体“起来,让语文教学灵动起来。正如王君老师所说:教材只是一个创造的平台,可以引出教师与学生五彩缤纷的创造。
    专题教学的探索之路才刚刚起步,就有那么多成功的课例和经验可以让我们去学习和借鉴,这是一片新的教学领域,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语文课程论与教学论需要补充新的专业概念,据此逐渐深入地展开研究,与时俱进。阅读教学目前包含四种主要的“教学类型”:单篇教学、单元教学、专题教学和专书教学(即叶老40年代提出的中学生要读整本书,至今某些教材有所关注、极个别学校在试验)。专题教学处在特殊的位置上。
    长期以来,中学语文课的教材是文选型的而不是教程(语文能力训练)型的,即使在探讨语文教学改革,改进语文课堂教学,包括组织教学观摩研讨时,大家的注意力和兴奋点也往往集中在单篇教学上,这一现象严重地影响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整体推进。单元教学顺应了讲究效率的时代潮流,较之传统的单篇教学,自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但是单元型语文教材目前很难灵活有效地适应教学现状。而且,尽管单元教学已经使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趋于整体化,但是距离专书教学,还有很远的距离。专题教学的出现,有望解决教学的灵活性问题,并完成从单元教学到专书教学之间的衔接。专题教学问题应该继续探索下去,相信会有利于推进语文教学的整体改革,为提升这方面的理论探索提供实践依据。
    专家指出:“整合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针对传统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而提出来的一个理念,教材的整合是新教材编写的重要理念之一”[12]。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对教材的整合是有理据和现实意义的。研究语文专题教学的案例,梳理相关概念、类型和经验,这是当前教学实践的迫切需求,在新课改实践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此外,未来新教材、新课程建设方面的实践基础,有一部分便是“专题教学”,这属于实践对课程建设的反作用。高中选修课,目前几乎都涉及“专题教学”;未来的小学、初中、高中,必修课至少一部分内容应该是:专题教学、专书教学。现在的实践与研究,对于今天和明天,都有重要价值。
     我相信,与语文单元教学相对应的语文专题教学,具有深刻的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探索价值。实施语文专题教学——这将是一条充满奇迹和惊喜的路,会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新的活力。这些认识和感受,首先来自对语文特级教师王君的大量相关教学案例的调研过程,各地语文教师进行类似实验工作和研究工作的个人或者团队,也在不断涌现,开拓着我的探究视野。我会继续调研,力求获取新的研究心得。
   
    [1] 王君.《刍议语文新课程中的教材整合》.中学语文教学,2007-07
   [2] 王君.《刍议语文新课程中的教材整合》.中学语文教学,2007-07
   [3] 王君.《个性化抒情》.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4-06
   [4] 梅洪建,2008年被搜狐网评为“高考作文猜题第一人”,“三维”语文课堂的首倡和实践者,“培育—发展”班主任思想的首倡和践行者,《学子阅读》杂志专栏推介名师, 2009被评为“新生代优秀班主任”。有先后在《班主任》《语文教学通讯》《作文周刊》《四川教育》《班主任之友》等报刊杂志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的《给梦一把梯子》(1-3卷)、《绽放每个生命》,在教育界享有较高的影响力。
   [5] 梅洪建.《浅谈基于有效教学的语文教材整合》.新课程·教研版, 2009-22
   [6] 王君.《望出杜甫的雄豪和沉郁》.中学语文,2005-01
   [7] 王君.《刘禹锡的心灵世界探幽》.《王君讲语文》,语文出版社,2008.6
   [8] 王君.《这堂课没有流行歌曲》.中学语文教学,2004-11
   [9] 王君.《大美为美——〈诗词五首〉》.《王君讲语文》,语文出版社,2008.6
   [10] 王君.《“华山”论剑与铸剑——诗歌专题的整合教学》.《王君讲语文》,语文出版社,2008.6
   [11]  王君.演戏、说戏与演说课文《故乡》——《漫谈语文教学新思路及“木剑”之理》.《王君讲语文》,语文出版社,2008.6
   [1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国教育报,2001年7月27日,第2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