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主题活动中的名画

 春藤美术教育 2014-08-20
   作为一名擅长幼儿美术教学的幼儿教师,我总能或多或少的发现这样的现象:
大班孩子在业余美术兴趣班或是一些正规的少年宫美术课堂上的艺术作品,总是非常精致美观,而往往一到了幼儿园具有开放性、探索性的主题活动中,一些大班孩子的作品要么马虎粗糙,要么类似小班阶段的涂鸦……
为什么同是一个孩子,他的表达表现前后会有如此之大的差异呢?
是孩子身上暴露出的“两面性”?抑或是我们目前教育改革中暴露出的“两面性”呢?
我经常在思考隐藏在这些现象背后的真正实质:
主题活动中需不需要引入美的艺术作品欣赏?
★是否只有“涂鸦作品”这种单一方式才能真实表达孩子的内心世界?
在主题活动中如何引导我们的孩子运用他们擅长的“百种语言”进行大胆自如的表达表现呢?
在大班下学期,我结合主题活动的进行,大胆运用了名画欣赏,配合每个主题的开展,颇有一些心得体会,愿与大家共勉:
名画欣赏之一:丁绍光的《仕女图》系列名画
三八节前夕,我们开展了“献给妈妈的爱”主题活动;如果换了以前,也就是将孩子妈妈的照片带来,画一画妈妈的肖像布置环境,但孩子能真正从中体会到对妈妈的爱吗?
于是,我带来了旅美画家丁绍光的艺术作品让孩子欣赏:孩子们看见大画家的作品,纷纷发出赞叹:“哇,大画家笔下的妈妈这么美啊!”
虽然这些孩子没有经过中班美术教学经验的积累,但对于银笔线描《妈妈的爱》的效果仍然让我惊讶:在他们尚属稚拙的笔触下,每一个妈妈都栩栩如生,每一个妈妈都风姿绰约,每一个妈妈都美若天仙……
能力并不算出挑的樊理娜,更是将妈妈画成了“天使”,在妈妈的后背加上了一对翅膀,多么妙的创想啊!樊理娜的妈妈看见自己女儿的“杰作”,一直抱怨女儿“不行”的她也不得不啧啧赞叹:“这真的是你画的吗?把妈妈画得这么漂亮,太美了!”
邵维斓是班上年龄最小的孩子,可她对画妈妈却倾注了全部注意力,一点也没有走神、思想开小差,至始至终都在用心勾勒每一笔,生怕把自己亲爱的妈妈画丑了;
……为什么这些孩子并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却能够表现出如此大的创造力、想象力呢?我一直在思索着……
蓦然,我的脑海中灵光一闪——对!是情感!是孩子对妈妈的深厚情感!是孩子对辛劳抚育他们长大的妈妈的最真切的感情!
画外音:只有孩子在活动中熔铸了真实的情感,他们的所感所想才会有血有肉,才会充满灵动之美!不是吗?审美情感正是一切艺术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催化剂”!也是主题活动中强劲有力的“推动剂”!
在孩子提笔作画之前,每个孩子都亲自回家采访调查自己的妈妈,了解当时自己出生时的有趣经历;这为后来的“作画”其实埋下了“伏笔”——
小班、中班年年有过生日,到了大班,是否可以过出一点“新意”呢?许多孩子对自己的生日倒背如流,可一旦问到家里亲人的生日,往往就“哑口无言”了;这其实也暴露出品德教育的“空白尴尬点”;“孝敬教育”能否以这次“三八妇女节”作为切入口呢?孩子和妈妈的合影照片带来了,妈妈的生日也采访到了,休息时,他们会三三两两围在这堵新的“生日墙”前叽叽喳喳:
“陈宇,你妈妈是几月几日生日?”
“12月1日。”
“真的?”
“怎么啦?有什么奇怪的?”
“戴慕尧的妈妈也是12月1 日出生的!原来妈妈也有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哎!”
“不对,只能说是同月同日,不能说同年。”
“那我们今天回去再采访一下妈妈吧,问问妈妈是属什么的?”
…………
许多孩子通过亲身采访,知道妈妈生宝宝是“很痛的”、“也很开心的”、“要打麻药”、“用大钳子夹出产道”、“在肚子上开一刀”等等……他们真真切切的体会到什么是“伟大的母爱”,这些都是孩子自己的真实体验,不啻于上了一堂震撼心灵的活生生的教学活动!
也正是带着对妈妈的崇敬之情,他们才能“超水平发挥”,挥洒出一幅幅惟妙惟肖、美丽无比的妈妈画像!因为,融入了自身情感的作品,才是真正的“艺术品”!才是让绘画大师也不得不赞叹不已的举世无双的“杰作”!
另外,如何让这些“杰作”与家长互动,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课题;毕竟,家长不是专业的教育家,如何让他们也能“读懂”孩子的“心灵密码”呢?我动了一番脑筋:
画外音:“孩子看画,大人读字”;于是,每个孩子对妈妈的“独家采访”的话语,被我逐字逐句打印在每幅画的下面;这样,孩子看画看得更起劲,大人读字也读得更有味道了!家长正是通过这些形象具体、图文并茂的“百种语言”,更深一层次的走进了自己的孩子,也更深一层次的走近了我们的教育!
名画欣赏之二:罗克威尔等画家的《自画像》系列名画
在接下来的主题活动《不一样的我》中,我又挑选了许多大画家的名画,如梵高、毕加索、雷诺阿、罗克威尔等,栩栩如生的作品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欣赏完艺术大师的自画像,该轮到孩子们大显身手了;每个孩子对于“玩颜色”是最开心的,他们争先恐后的要求进行涂色,在我的鼓励下,一些平时不太爱画画的孩子也不显得缩手缩脚了;
面对孩子的“涂抹杰作”,我无一例外,都给予了极大的赞赏:
“哇,太美了!”
“怎么这么灵啊?”
“啧啧,真是太棒了!”
……略带夸张的语调、口气,都给予了第一次接触颜料的孩子极大的信心和勇气;
他们不再惊讶于或绿色、或紫色、或蓝色、或红色的脸,而是大胆自如的尝试各种鲜艳颜色的“自画像”;
张岚林是班上一个极有个性的孩子,在前几次的绘画活动中,他的表现曾差不齐,要么线条凌乱,要么一团黑漆漆的;他还有个与其他同龄人截然不同的审美观,他认为“黑色”是自己最喜欢的颜色,理由也十分充分“黑色配什么颜色都好看”;
细细一想,他说得没错啊?在我的衣橱里,不是黑色系列的衣服最多吗?怎么能因为孩子的“与众不同”而对他“另眼相看”呢?于是,我肯定了张岚林独特的想法:
“对啊!黑色的脸就像姜老师小时候的黑白照片,也很灵的;只是我忘记调黑色了,这样吧,今天你就先挑一种第二喜欢的颜色来画脸吧!”
原本对同伴“嗤之以鼻”态度气得脸色发白的张岚林,获得了来自老师的支持,底气更足了,他想了想,选了一组黄色系列的颜色来涂染;我索性悄悄站在一旁,观察起他的一举一动来:
大部分孩子涂起颜料来总是小心翼翼的,生怕把眼睛、嘴巴等五官涂掉,而是留出五官的位置;可张岚林不是这样,他提起一支笔蘸上最深的咖啡色颜料,“唰唰唰”,整张脸顿时不见了眼睛鼻子嘴巴,都被他大笔一挥,全部涂抹了;
其他的孩子见了,纷纷叫起来:“姜老师,张岚林画错了!他把眼睛都涂掉了!”
“我们脸上都有好几种颜色,你的脸怎么只有一种咖啡色,难看死了!”
同伴的“不认同”态度再次让张岚林脸色“阴晴不定”起来,此时我想,“我该适时介入了。”
“咦?张岚林,你这样先把脸都涂掉,会不会想不起自己刚才画的脸啊?到时候大家会觉得不像你哦?”
“谁说的?我早就把自己的脸牢牢的记在脑子里了!”张岚林的口气不容置疑,充满自信。
“那好,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够把自画像画得和自己一模一样的!”
一句质疑、不信任的话语都没有,但却不露痕迹的鼓励了一个技能技巧并不娴熟的孩子;但就是这样一个技能技巧并不娴熟的孩子,“超水平发挥”,熟练自如的运用了黄色、蓝色的对比色,涂染出一幅画面效果绝佳的“自画像”,让其它班级的老师惊叹:“这是你们班级的张岚林画的吗?”
画外音:其实成人的态度对于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也正因为这样,成人更要对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更为慎重,有时不经意的一句话,会对孩子的一生造成重要影响,或产生兴趣,或失去兴趣,全在成人的一念之间;作为孩子的启蒙者,我们老师更要慎重再慎重啊!
名画欣赏之三:欧姬芙的《花卉》系列名画
在节日里带一束花回家,插在瓶子里,屋子会顿显勃勃生机。朋友、亲人喜庆的日子,我们可以送上一束花表示祝贺,悲伤的时候又送上一束花表示安慰。当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的时候,花和我们也越来越亲近,它已不是一种奢侈,而成为带给我们好心情的朋友。爱花的人必定是个热爱生活的人,让我们的孩子永远与花相伴。如果我们爱花,应该记住一位画家的名字,那就是欧姬芙(o‘KEEFEE,美国)
欧姬芙不像一般人那样只是闻闻花的香味,或是看看整把的花束,而是一支支、一朵朵仔细的看个不停。每当她画花的时候,就仿佛变成一只蝴蝶飞进花的宫殿,花芯是宫殿的大厅,在大厅里或是铺着毛茸茸的地毯,或是摆放着贵重的雕像。花瓣上连接着大厅的一间间屋子,有的像蜡一般光滑,有的像丝一般柔顺,有的又像挂上了薄纱窗帘。
所以,她画向日葵、马蹄莲、百合、吊金钟、牵牛花、山茶、水仙花……每一朵都好像在放大镜底下,大得连画布也放不下。
人们问她,为什么要把花画得那么大,她说:“很少有人去看一朵花,真的——它们太小了,我们应该悠闲地去观赏,就好像和朋友在一起。”
欧姬芙又像一只蜜蜂,在花的海洋里辛勤劳动,她每画一幅画至少要画五张以上,试着画出不同的角度或颜色,画好以后仔细挑选,挑最好的留下,觉得满意就变成系列作品。
看了欧姬芙画的花,也许孩子也产生了画花的愿望,但是,我并不着急。每个孩子都会画花,画得好看的却并不多,这是因为大多数孩子并没有真正接近过花,所以,如果要想把花画好,就要像欧姬芙那样和花做朋友,画出花的味道。也许我们的周围就有一个花坛、一片苗圃、一座暖房,甚至一个花鸟市场,我们和孩子在花园里散步,找一找欧姬芙画的花在哪里。孩子们会有许多惊奇的表现:
我们非但可以找到欧姬芙画的每一种花,而且找的品种会比欧姬芙还要多得多,苍兰、康乃馨、蝴蝶兰、跳舞兰、金百合、天堂鸟……许多寒带的花卉(郁金香),热带的花卉(非洲菊、红掌),都可以通过空运、暖房种植的方法,来到我们这里。还有,我们会发现众多制作精美的仿真花,几乎可以以假乱真……
孩子们有了真实的体验后,再来与美丽的花卉做一次“亲密接触”,他们想象自己或变成一只蝴蝶、蜜蜂,或变成一位拇指姑娘,来到花的宫殿前,仔细寻找宫殿的入口,琢磨怎样进入大厅,从一个房间进入另一个房间,直至走遍整个宫殿。
画外音:我们会发现孩子对花会有与过去完全不同的认识和情感,这时再来画花,我们无需要求幼儿去模仿欧姬芙的某张作品,而是通过艺术作品的启示和幼儿切身的体验,让他们从花的姿态和颜色上画出自己的创意,这样才能画出属于他们自己的原创作品。
   由于上次欣赏名画《自画像》,我在示范时挑了绿色来画自己的脸,本意是把较难的地方留给自己,把简单的地方留给孩子;但恰恰是我说的“我来试试最难画的绿色的脸吧!”,让班上的孩子产生了畏难情绪,全班只有2位孩子最后尝试了绿色的自画像;
因此这次我在欣赏示范时“重提旧话”,大大表扬了那2个敢于画最难的孩子,敢于挑战自我、战胜自我——
“上次好像有小朋友选了最难的绿色来画自画像嘛,真了不起,他们不怕画错,也不怕困难,勇敢的去试一试,让我们大家瞧一瞧,是谁啊?”
董元畅、黄任其有点腼腆羞涩的举起了手,其实这2个孩子平日里的自信心并不是很强,但经过老师一番“加油添醋”的“高帽子”戏法,他俩脸上透露出的是无比的自豪与兴奋!
这一激励,让其他的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于是,我“趁热打铁”,紧随其后:
“今天我们要和美丽的花亲密接触了,你们找找,哪些花是画家已经画过的?哪些花是画家没有画过的?”
孩子们惊讶的发现,原来只有马蹄莲、向日葵是大画家画过的,而其他所有的花都是画家没有画过的。针对班上孩子怕困难的特点,我又让孩子们找找“他们觉得比较难画的花”,孩子们七嘴八舌,有的说“天堂鸟难画”,有的说“百合难画”……我边听边暗暗觉得好笑,在这班孩子眼里,只要是没画过的,在他们眼里都是蛮难的。
于是,我又举出那2个敢于画最难的绿色自画像的孩子来:“是啊,这些花连大画家也没画过,确实有点难,上次董元畅、黄任其成为我们班上最勇敢的2个孩子,今天有哪些孩子愿意尝试这些大画家也从来没有画过的花呢?有谁愿意试试看、成为勇敢的孩子呢?”
面对老师期盼的眼神,一双小手,两双小手,……
让我欣慰的是,这次我选择了比较难画的香水百合进行示范,与上一次的活动截然相反,有6位孩子也选择了画香水百合,还有更多的孩子挑选了陌生的天堂鸟、跳舞兰、蝴蝶兰、大红掌、睡莲……
更让我欣慰的事,与上一次不同,如果说孩子们第一次与艺术大师亲密接触,还是小心翼翼、诚惶诚恐;那么第二次可谓真正意义上的“亲密”接触了,每个孩子的笔触都是稚拙中透露着大胆,挥洒中显露着自信;
画外音:每个人好像都化作了一只只小蜜蜂、小蝴蝶,钻进花朵的宫殿,用全身心观察着每一朵花的万千姿态;每张画纸上的花卉都撑得满满的、大大的,好像领悟到大画家欧姬芙把花放大的真谛,也许,不是我们没注意到花的美妙,而是我们没有真正用心在聆听花的语言;可是孩子们做到了,他们真的走进了花的世界,也推开了那看似深奥、实则纯真的艺术大师的殿堂之门!
由于版画是第一次投放的新材料,因此我将孩子的创作放在了区域内的个别指导上;这样一来,既能让每个孩子较快地掌握一种新的作画方法,也能便于老师进行针对性地指导,帮助每个孩子建立成功感和自信心。
连续蹲点观察了三天,发现原本需要老师不厌其烦的提示作画方法,现在变得极为轻松容易,只需要利用孩子来教育孩子;
第一天,  黄任其、萧遥告诉大家,制作版画的诀窍是颜色不要流到“沟”里去,这样能很清晰地印出花卉的轮廓;
第二天,  冷添、洪维薇介绍了第二种制作版画的诀窍,毛笔上的颜料一定要舔干,这样就能印出密密麻麻的花纹了;
第三天,  更多的孩子尝试套色版画,运用了越来越多的鲜艳颜色来表现花卉;前两天只尝试过单色版画的孩子大呼“不过瘾”,他们又“发明”了运用油画棒进行第二次“加工”的新画法;
第四天,  第五天……越来越多的“惊喜”,越来越多的“发明”,涌现出来;许多孩子画了一种花卉,纷纷要求再画一张;有的孩子还从家中带来了真真假假的各种花卉,陈列在我们班的“花卉博览馆”里,供大家欣赏、写生,制作新的版画;
画外音:其实,孩子对于艺术活动的兴趣与热情,单凭老师单方面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只是教师“剃头担子一头热”,哪怕幼儿的作品再精美,艺术教育仍旧是失败的;只有真正感动孩子,感染孩子,将他们内心深处对美的领悟焕发和调动出来,这样师生互动、双方面“滋养”出来的幼儿作品,才能真正代表孩子对美的体验!也才是真正属于孩子的艺术品!
名画欣赏之四:凡高的《向日葵》系列名画
  §幼儿笔下的向日葵总是向着一个方向
在孩子们认识的花中,大概要数向日葵最熟悉,它那硕大的花盘,放射形的花瓣,不断会转朝向太阳的方向,无不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在看到幼儿所画的无数向日葵中,由于他们受到判断空间位置能力的限制,绝大多数并不向着太阳,而是向着自己;其实不单是画向日葵,即使画其他的花也是如此。
孩子到了6岁以后,空间知觉能力迅速发展,他们开始发现某些物体方位的变化,这种好奇使他们对自己过去的绘画方法产生怀疑,尽管这些矛盾暂时还无法得到合乎客观规律的解决,但是,他们仍然会试图采取各种方法来解决观察和表现之间的矛盾;
为此,我在大班下学期,创设了许多富有挑战性的环境让每个孩子进行表达表现;我并不在乎这种表现水平的高低或对错,但是,尝试表现各种空间位置和关系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学习。这种学习可以满足他们探索的愿望,去发现和解决自己的问题。
那么,花有没有不同的方向呢?我们首先选择了幼儿原来就有一定认识的向日葵。
  §梵高笔下的“向日葵”——“花儿向着大家笑”
说到向日葵,大家自然就想到梵高,或者说,说到梵高,大家自然也会想到他笔下举世闻名的向日葵。但是,就幼儿艺术教育来说,仅仅为了介绍画家、增长一些有关美术的知识,或者为了分辨方位去欣赏他的艺术作品,都无法使幼儿感受到艺术的无限魅力,充分体会画家与画的那种融为一体的情感。
为此,在翻阅了有关梵高的艺术生涯以后,我根据有关资料,结合“向日葵”的内容,创编了题为“花儿向着大家笑”的故事。
故事的大意是:凡高是荷兰的一位画家,他的一生是贫病交加的一生,可是他对生活却有着火一样的热情,酷爱艺术如同自己的生命。他非常喜欢画花,由于生活贫困,只能买当时价格比较便宜的黄色颜料,到处寻找黄色的花朵,终于找到了向日葵。他把向日葵插在瓶里,边看边画起来。画着画着,他发现向日葵并不是都向着自己开放,而是,有的向上,有的向下,有的向左,有的向右;他忽然悟出一个道理:花儿是向着大家开放的,他不会永远向着一个人微笑,凡高一口气画了许多张,把向日葵当成自己的朋友。有一次,凡高画的“向日葵”参加了一个画展,大家看了都非常惊奇地说:“我们画的花总是每一朵都向着自己开,而梵高画的向日葵却向着我们大家,佩服佩服!”从此,凡高画的向日葵就成了一张世界名画。
孩子们听了故事非常感动,他们仔细的欣赏着“向日葵”,努力分辨向日葵不同的方向,并想象着:
孩子们对于花儿的不同方向赋予了精彩的独白:
有的说:“向下开放的向日葵在跟小蚂蚁说悄悄话。”
有的说:“朝天的小野花在对小鸟微笑,希望小鸟能带上它一起到小鸟的家里去做客。”
有的说:“斜斜开放的花朵正看着大地上的泥土妈妈。”
有的说:“蝴蝶花在对幼儿园旁边建筑工地上的房子微笑,它想让房子快一点造好,这样就更漂亮了。”
有的说:“我发现,花儿与花儿也会互相微笑,他们俩肯定是一对好朋友。”
有的说:“有的花向着我微笑,有的花对着身边的大树微笑,还有的花朝着天上的太阳微笑,大概希望太阳能够给它更多的阳光吧,这样,花儿就会长得更美了!”
还有的说:“花儿向着我们的教室微笑,它在听教室里传来的声音,有小朋友好听的唱歌的声音、念儿歌的声音、弹钢琴的声音。”
……
一句句独白精彩而又温馨,犹如诗一般的语句,仿佛百花丛中最美好的花仙子,在每一个孩子的心头,悄悄绽放……
每一朵花通过他们的想象,都被赋予了生命,充满了人间的温情。
§努力寻找花的微笑
在欣赏了“向日葵”之后,孩子们有个疑问,是不是只有向日葵才向着大家笑呢?其他的花儿又怎样呢?是花儿的方向不变,还是我们没有发现呢?
我们决定一起到幼儿园楼下的小花园里去找一找,看一看,发现还有许多花儿也是向着大家开放的。
那么以前我们为什么没有发现呢?
有的孩子说:“因为我们以前太小了,看不懂。”
有的说:“因为我们没有仔细看,眼睛不够尖。”
有的说:“因为,不是所有的花儿都向着大家开,我们以前大多数只看了朝一个方向开的花儿。”
也有的孩子说:“因为只有像梵高那样好心的人,才能看见向着大家开的花。”
……
于是,我们决定到幼儿园去选几盆朝着大家开的花儿来画一画,试试看自己是不是一个想着大家的好心人。
§花儿在向着大家微笑
为了降低难度,使幼儿集中精力去注意观察表现花朵的形、色和方向,并提高他们绘画的兴趣,我挑选了一些花形简单又较大的盆花,例如矮牵牛、瓜叶菊、三色堇等,并提供油画棒、记号笔等工具让幼儿自由选择画花,在画好花朵以后,又建议他们用水粉颜料,很快的铺点茎叶和花器。
尽管幼儿所选的盆花各有不同,他们又都没有严格按照所见花朵的特征和方向来作画,但是,每一张画面上都有向着不同方向开放的花朵。
因为,在分辨每一朵花的方向时,每一个孩子都怀着一个强烈的愿望,那就是:像花朵一样做一个好心的孩子。
名画欣赏之五:克利的《地图》系列名画
一直非常喜欢克利的作品,在他的笔下,色彩总是那样鲜艳夺目,笔触总是那样稚拙朴实,构图总是那样大担新奇。其实,从某种程度上说,克利的作品与儿童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是不是可以将名画欣赏不再单独列在课程之外、而是有机融合于主题活动的大背景中呢?于是,借着“六一节日活动”为弟弟妹妹画一张游园会“地图”的契机,我寻找了克利的两张名画,一幅为《鲁卡恩坦的公园》,另一幅为《阿拉伯城》;
选取这两幅作品是有我的用意的,其中《鲁》有着很具象的象形“树”、“小路”、“房子”……可以帮助孩子表现不同游艺室的游戏内容;而《阿》则是点、线、面的构图加上不同方向的箭头,可以帮助孩子标出游园会的具体线路。
果然,有了欣赏艺术作品的基础,孩子们制作地图的Idea就更多了……
有的孩子会写字,就在每个房间标上汉字、拼音;
有的孩子认字不多,就用图画符号的方式标出游戏名称及内容;
还有的孩子色彩感觉不错,索性就用门票的颜色勾勒区分每间游艺室;
……
在制作“箭头”的过程中,孩子们个个都像是艺术大师,不满足、也不甘心自己的线路和别人一样,偏要与众不同,你看:
“你用记号笔画箭头,我就选即时贴剪箭头贴上去表示线路。”
“你用回形针排列线路,我就用麦管排线路,瞧!剪下的弯头麦管还能表示拐弯路线呢!回形针就没这个功能吧!”
……
画外音: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来越觉得,孩子对于美的感受和表达表现永远是让人吃惊的,作为教师,永远不要漠视孩子的内心世界,我们也永远应该真正把孩子视作我们永远的老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