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黑格尔生平

 茶香飘万里 2014-08-21

1808 年12 月5 日,逃脱了办报苦差的黑格尔正式宣誓就任纽伦堡文科中学校长。纽伦堡文科中学坐落在迪林王宫广场旁边,创办于1526 年。这是一所具有人文主义色彩的中学,因而特别适合黑格尔本人的口味。黑格尔十分厌倦教授工艺学、经济学、“抓蝴蝶”等他认为是繁琐的学科,始终坚信学习古代语言和文学是人文主义教育的基础。古希腊文化孕育了欧洲各国的文化。虽然当今各国的文化都各具特点,但它们同古希腊文化有着难以割舍的联系。正如传说中的安泰俄斯(希腊神话中的大力神)一旦与大地相触,就会获得新的力量一样,艺术和科学的繁荣也出于对古代文化的思慕以及从中汲取营养。黑格尔认为不通晓古代文化,就会白活一辈子而不知美为何物。所以,当黑格尔出任这样一所学校校长时,他自己对新的工作是相当满意的。

  

黑格尔在教育领域也毫无例外地表露出自己的天才。他对学校教育的任务和方法,有着自己的一套新颖而又独特的见解。他的教育体系的出发点,就是诱导学生进入老师的精神世界。黑格尔这样论证说,古代哲人毕达哥拉斯的学生在最初学习的4 年内不得不保持缄默,他们没有发表个人言论或产生个人思想的权利,思想如同意志应当从恭顺开始。但开始不意味着终了。

  

恭顺本身不是目的;教育的任务在于克服幼稚的执拗心理。学会恭顺是为了以后能够独立地为公益而思想,而行动。黑格尔还再三强调,传授知识和培养人才是同一的,两者是教师的统一活动的不同方面。正如传授知识不能被简单视作就是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真理一样,培养人才也不应该满足于使学生仅仅掌握既定的行为准则。学生的思想和感情、头脑和心灵都必须经过指导,以此达到使学生具备自我创造才能之目的。黑格尔还反对形式主义教育,不主张严肃处罚学生,主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平等。他本人对毕业班的学生就从不随随便便地称名道姓,而总是以“您”和“先生”相称。

  

所有听过黑格尔讲课的人,都对他留有最美好的回忆。文科中学的学生们念念不忘,他们的校长是大学教授、著名的学者和《精神现象学》的作者。黑格尔讲授哲学和宗教,有时还代替其他教师讲授文学、希腊文、拉丁文、以及高等数学。大家都惊叹他渊博的学识和卓越的教学才能。

  

然而,尽管黑格尔领导的纽伦堡文科中学堪称楷模,他本人也获得较高荣誉,但是,黑格尔仍心系大学,渴望在大学争得席位。这不仅是因为他需要改善物质待遇(黑格尔在文科中学的收入不及他在班堡的收入的三分之一),更因为只有在大学工作,才能满足他建功立业的雄心。这一渴望又因他个人生活中出现的一个重大转折而越发变得迫切了。

  

这个转折就是,年近40 岁的黑格尔有了建立一个家庭的需要,他要物色一个生活伴侣。这样,玛丽·冯·图赫尔走进了他的生活。

  

玛丽·冯·图赫尔小姐出身于纽伦堡的世家,比黑格尔要年轻20 岁左右。1811 年4 月16 日,哲学家首先向她求婚,并得到了首肯。但是这桩美满姻缘并非一蹴而就,黑格尔的求婚遭到了玛丽双亲的反对。他们认为自己的女儿应该嫁给一位富裕的大学教授,而黑格尔这样一位穷困的中学校长,经常靠借贷度日,显然不合乎他们的心意。于是,黑格尔再次向尼特哈默尔写信求助,希望他能为他谋得一个大学教授的职位,并且强调说这即是他结婚所必需的,也是哲学家本人向往已久的。机智的尼特哈默尔写了一封既是给黑格尔也是给图赫尔一家看的信。他在信中一方面大讲一通中学校长的意义和重要性,另一方面告诉他们,聘请黑格尔去埃尔兰根大学就任教授一事实际上早成定局,一切只等新学年开始就可以实行了。尼特哈默尔的信果然奏效,尽管玛丽的父亲仍不太满意,但玛丽的母亲却打开了绿灯。黑格尔见了玛丽的家人,至此婚约才公之于众。对于订婚约所带来的周折,黑格尔曾开玩笑说,在纽伦堡做任何事情都不能一蹴而就;如果你想买一匹骏马,开始往往只能搞到一包马鬃;即使旁边拴着一匹驽马,你也得忍着先把它买下来。

  

仲夏时节,黑格尔向国王陛下呈递了结婚申请书。两周后,申请得到批准。1811 年9 月16 日,哲学家黑格尔和玛丽·冯·图赫尔正式举行了婚礼。

  

沉浸在幸福中的黑格尔此时写道:“我终于完全实现了——我的尘世宿愿。一有公职,二有爱妻,人生在世,夫复何求。”

  

结婚不久,黑格尔便做了父亲。虽然家庭经济仍有些拮据,却也不乏足够的体面。黑格尔亲自主持家政,柴米油盐这些家务琐事,并未使黑格尔感到烦恼。家里一般不用仆人,即使以后黑格尔生活宽裕起来,他仍然保持着俭朴的家居生活。黑格尔按其家乡的风俗,建立了一本家帐,所有开销统统入帐。月底结算时,帐面的结存和手头剩的现金往往相符。为此有人写道:可以说黑格尔是太精明了,哪怕变成市侩也不在乎。黑格尔是位见解深刻、学识渊博的大哲学家,但同时又是一位精于理家之道的人。古往今来,有许多大哲学家由于全身心地沉浸于思想领域,生活上便很难加以周到的考虑。黑格尔在这方面却是个难得的例外。家庭和家务这些令人头痛的琐事并没有妨碍黑格尔的工作,他一如既往地倾全力于哲学。婚后头半年,他就写出了一本30 印张的内容深奥的书。这便是于1812 年出版的《逻辑学》。

  

如果说《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第一次扬帆远航,那么《逻辑学》就是黑格尔远航途中抵达的第一个岛屿,但这却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岛屿,而是一个贮藏了黑格尔远航收获物的宝岛。黑格尔将自己哲学的全部秘密、全部真理,尽在此“宝岛”中展示。这个“宝岛”随之成为黑格尔领地的“首都”。

  

黑格尔将因此而实现成为精神领域的拿破仑这一多年梦想。

  

《逻辑学》一书的重要性首先在于,黑格尔在这里系统建立了关于精神的真理性表达方式,即用人类思维的结晶——概念(或范畴)系统去表现精神的发展、运动。早在写作《精神现象学》时,黑格尔就直言不讳地指出,精神的秘密在于,它本质上应是概念化的。精神要想成为没有片面性的东西,要想将自己深藏的真实东西明晰地呈现出来,就必须用概念来表达自身。因为,概念虽然抽象掉了事物的丰富性、多样性,但却保留了事物的真实性、本质性,从而就像标有经纬度的地球仪,能以最凝练的方式,以最简洁的画面,清清楚楚地将地球的真实面目反映出来,使人们认识地球成为可能。因此,最一般的概念——哲学概念——为人类提供了定向点。这些定向点是同纬线和子午线——尽管它们没有在现实的地球上标出来——一样真实的。它们决不是幻像和虚假的东西,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不二法门。

  

读者朋友们一定注意到,黑格尔在《逻辑学》中又使我们面临着另一次冒险的航行。在《精神现象学》中,我们曾跟随他进行精神的伟大航行,来寻求精神可以定居的家乡。在《逻辑学》中,黑格尔则要求我们跟随他进入精神的阴影王国,即精神的纯概念世界。在前一航行中,我们进入了一个激情无所不在的世界;在后一航行中,激情被抛到了一边,我们要注视概念——把概念看作某种不是其表面所得的抽象的单纯的阴影。

  

在阴影王国中闯荡,不需要激情,但需要冷静,更需要理智。黑格尔为我们提供了航行所必须的罗盘,这就是作为其哲学合理内核的辩证法。

  

黑格尔在论述概念的普遍联系、普遍发展时,详细论述了质量互变、对立统一和否定之否定三大辩证规律,认真分析各种概念范畴之间的辩证关系。支配黑格尔构造概念体系的原则,就是为马克思、列宁所称道的由抽象到具体的思维运动原则。而由单面到多面,由空洞到充实,由抽象到具体的必然性运动,完全来自概念本身的辩证本性。黑格尔用辩证的否定即扬弃,来表达概念的这一突出特征。所谓辩证的否定,并不意味着事物的消灭,而是指它的发展。一粒谷种可以用种种方法来消灭掉:可以把它烧掉,可以让它烂掉,或者把它磨碎;而谷种的辩证否定则只有当它具备发芽、成茎的条件时才能实现。因此,辩证的否定作为概念自身的“扬弃”,就是来自精神本身的一种魔力,它促进精神的发展永不停息,它把过去的“渐变性”打断,产生“质的飞跃”,“升起的太阳就如同闪电般一下子建立起新世界的形象”,从而使精神的所有概念内容都展示出来,并构成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系统。所以,“不是好奇,不是虚荣,不是出于权宜的考虑,也不是义务和良心,而是不容妥协的一种不容遏止的、不幸的渴望,引导我们走向真理。”

  

这样,辩证法就真正成了真理的逻辑。谈到真理,黑格尔总是十分动情的。他激昂地写道:真理不仅是一个崇高的字眼。而且更是一桩崇高的业绩。如果人的心灵与感情依然健康,则其心潮必将为真理而激动不已。黑格尔无情地斥责一切放弃真理或藐视真理的倾向。那种自卑自贱,认为自己是不能认识真理的可怜虫,其情绪往往伴随着怠惰,往往是为了替自己在庸俗气氛中苟活作辩解,所以,这样一种谦逊是一文不值的。

  

洋洋自得地自认为掌握了真理,其危险未必会少些。这些人想当然地认为,真理天生在他们手中。他们拣取了各色各样的陈词滥调之后,就认为自己已深入世界智慧的堂奥。这里,使他们停滞不前的,便不是对认识真理的自卑,而是他们的自负了。

  

还有人对真理妄自尊大——他们对一切丧失信心,因而目空一切。“真理是什么东西呢?”古罗马总督庞蒂乌斯·彼拉多冷笑着向耶稣提出了这个问题,由此流露出他对知识和道德的轻蔑。

  

懦怯同样有碍于认识真理。懒惰的心灵希望人们不要过于认真地对待求知探秘活动,认为超越了日常思维的范围,不会有什么好处:这样做无异于投身于大海,思想的波涛把你漂来荡去,到头来你还得落脚在日常利害关系的沙滩上。但是,立志去攀登高峰的人是不会以略知皮毛为满足的。

  

那么,真理是什么呢?真理就是由辩证运动造就的精神概念体系,就是精神通过自身的辩证否定而达到的具体形态。“真理早就被发现,它就在每个爱智者手中。”

  

《逻辑学》在组织方面也堪称惊人之作,黑格尔对各章各节的安排独具匠心。黑格尔凭此而使“三一式”成为这本书的脚手架,使全书在结构上异常整齐。全书简洁至极,读来令人赏心悦目,然而却毫不为此而损失一个博大超群的眼界所具有的广度、深度和丰富性。

  

不仅如此,在内容方面,《逻辑学》一书也堪称精巧。黑格尔以恢宏的气势,用辩证法作基线,将当时哲学三大主要部门——逻辑学、本体论和认识论统一了起来。在黑格尔以前,从未有人想过、更没有人尝试过将三者统一起来。对大多数哲学家来说,逻辑学是研究思维规律和形式的学说,认识论是研究认识能力、过程、规律等的学说,本体论是研究存在之本质的学说。它们三者各有各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是三门不同的学问。就是在亚里士多德这样一位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和传统逻辑的创始人眼里,逻辑学也不过是纯粹形式的,并没有把思维形式(概念、范畴)和认识的深化过程紧密结合起来,它主要地还是撇开认识的生动内容而只着重研究一些现成的、固定的思维形式。黑格尔则完全超越了他的前辈。他从客观唯心主义的思维和存在同一性的观点出发,断言思维既是主体又是客体。也就是说,思维一身而兼二任,既作为认识者进行活动。又作为被认识的东西客观存在。作为客观存在的东西,思维就是世界的本质和核心,思维所具有的那些形式(概念、范畴)就是现实存在物的普遍规律,是使现实存在物活起来、富有生气的“灵魂”。从这方面说,逻辑学就是本体论。

  

再换一个角度看,思维作为认识者,它对客观存在物普遍规律的认识,就是对自身进行的认识,因而可称之为自我认识的活动者。因此,思维自我认识深化的过程,就是思维借助自身形式(概念、范畴)一步步由抽象走向具体的过程。逻辑学和认识论是统一的。

  

这样,黑格尔第一次把本体论、认识论、逻辑学统一起来,揭示出哲学三大部门的内在联系,从而有意识地将人类一切基本的哲学追思归纳到一个有机体系中。这个体系有一个统帅,这个统帅就是辩证法。辩证法并不是什么躲在云雾和黑暗中的上帝,也不是一个洁身自好的道德先生安坐于不可捉摸的无限中只顾自我修炼,它乃是一个斗士,一个不安分的勇士,它的身上布满了人类精神生活世世代代、方方面面的风尘和血迹;它通体鳞伤地向人类精神高峰走去,但却高奏凯歌——这位勇士征服了各式各样的精神障碍,包括了、统一了、享受了我们人类的忠诚、坚忍和热情所缔造的全部财富。于是,一座伟岸的人类精神大厦矗立起来了。

  

《逻辑学》一书的问世,为黑格尔争得了很高的荣誉。他被称作“伟大的辩证法哲学家”。从此,他踌躇满志,一步步迈向德国哲学界的王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