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完满不是好事

 51美梦成真 2014-08-21

——《道德经》是这样写成的之十二

老子用水的品性来说明得道之人的思想境界,觉得那真是处处相符,条条对应。可是这样的人有吗?想到现实中人的种种行径,老子便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坐在了潭边的一块石板上。

那时的人们简直就像是狼与狼在相争,而不是人与人在相处。哪有清醒地“居善地”的,都是见到利益就不管不顾地去争去抢。哪有真正地“心善渊”的,都在死乞白赖地斤斤计较;“与善仁,言善信”更甭想,社会上通行的是尔虞我诈,吭哄拐骗;人情世故如此不堪,什么“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也统统变了味道,成了专制暴政、邪门歪道、阴谋诡计的代名词。

老子不想再去谴责这些行径,因为他觉得没什么用。你纵然谴责得痛心疾首,可一意孤行的人们仍然我行我素。他思考的问题是:人们怎么会这样呢?

名利!说到底是对名利的追求,而且不是一般的追求,是贪得无厌的追求。财越多越好,权越大越好,总想天下财宝尽入囊中,贪天之功尽为己有。这样的追求是丧失理智了,那么理智的思考应该是怎么想呢?应该是遵循道的教诲,而道的真谛告诉我们的是要淡泊名利,遏制那些过分的欲望。

进入道的境界,老子又想到了水。他坐在石板上观察着眼前的潭池,看到瀑布之水将潭池注满,水便溢出流走了,可见盈满之后就是损失。如果在未满之时,潭池的水位一定是上升的,而盈满之后,潭水的任何一点变化都是下降。

所有贪婪的欲望不都是要追求一种名利上的完满吗?想没想过真要是完满了,那也同样会是命运的逆转,因为顺境已经走到头了,再有任何一点变化都只能是逆境的开端。即便不用例举到处可见的事实,只从物极必反的道理上讲,完满也肯定不是什么好事。

那怎么办呢?老子明确地意识到: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持执着直到盈满,不如适可而止,及时地停下来。老子所处的是纷争不已的动荡时代,凡是有识之士都在呼吁那些投身于纷争之中的人停下来,别争抢了,别打杀了,别折腾了。那个叫墨翟的人,直接就提出了“非攻”的主张,要人们“兼相爱”,放弃彼此的攻击;孔丘也在倡导“仁爱”,大声疾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们都想让世界充满爱,可人们照样你争我夺,根本就不顾什么“兼爱”、“仁爱”,看来,只用爱的呼唤,一点都不好使。

老子觉得不能再这么劝导了,应该从根本上摆明利害。人们在争权夺利的道路上已经走得太远了,以至于都忘了当初为什么走上这一条路。他多希望人们能够停下来,像他一样,静思一下:连年的争抢打杀究竟是为了什么?

为了什么呢?几乎人人都会说是为了建功立业的目标,可这一目标达到了又会怎样呢?目标的达成便是欲望的“盈满”,财欲“盈满”了,守着一大堆金银财宝惶惶不可终日,生怕贼惦记上;建功的欲望“盈满”了更紧张,“功高盖主”是很危险的事;即便是成了名人也会平添许多烦恼,有道是“人怕出名猪怕壮”。

老子越来越觉得人们所追求的“盈满”是一种危机四伏的状态。就好像端着满满的一碗水,那得小心翼翼,战战兢兢,稍有不慎就会溢出碗外,造成损失。远不如端着未满的一碗水,可以放弃担忧,大步前行,虽不盈满,却也没有负担,潇洒得很。

这样说来,认识到“不如其已”而及时停下对“盈满”的追求,实在是一种明智的选择。不过,老子也知道,人们在名利场追逐正酣,说要停下来,谁听呀?这还需要把其中的道理反复重申。于是,老子又想到了斧锥刀剑。

人们对斧锥刀剑的追求是“锐利”,斧可断金最好,锥可穿透最佳,至于刀剑的顶级锐利,常被形容为是“吹毛断发”,因此,锻造斧锥刀剑时唯恐不锐不利。可“锐利”的目标“盈满”了又会如何呢?反倒是极易卷刃和磨秃,这隐喻着锋芒毕露便难于持久的道理。

老子又觉得还是说直接的吧。所有的欲望中最突出的可能就是发财的欲望了,这种欲望可说是最强烈、最普遍的了,以至于“金玉满堂”可说是最渴望实现的目标了。但如果发财的愿望果真“盈满”地实现,有了满堂的金玉会怎么样呢?满心的欢喜当然是肯定的,但欢喜过后肯定会发愁:这满屋的金银财宝怎么看守呢?长久下去不可能不被周知,盗贼会惦记,邻居也会羡慕忌妒恨:他哪来这么多财产呢?是不义之财吧,告发他!用不多长时间就会通彻地感到:这哪是钱财哪,这是有病啊。

所以,老子又总结出了:

“揣(zhui音追)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不过,老子又想到:无为、不争的大道之理并未被社会普遍认可,建功立业的目标下,人们还都在乐马高望地奋斗不止,这就肯定会有功成名就之人。对这些人来说,再进行“诫满”的教育已经晚了,他们已经是“盈满”了,那该怎么办呢?

老子首先是从当时一些这样人的所作所为上想起。他们发财了,又当官了,可谓是经济上富有,政治上高贵,然后是什么表现呢?恃己凌物,骄奢淫佚,张狂得不可一世。老子认为这是不知好歹地折腾呢,必定是自己给自己留下祸根,有道是:祸福无门,唯人所召。

那么,功成名就之后,正确的作法应该是怎样呢?想到这儿,老子已经成形的那些观念又在脑海里浮现:“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不自生故能长生”、“复夫唯不争,故无尤”等等,按照一贯的思路,老子自然而然地就得出了富贵之后唯一正确的作法,那就是功遂身退。已经功成名就,那就千万别显摆、得瑟了。赶紧收敛起来,低调处事,该退就退,该让就让,最好是找个与世无争的地方眯起来。只有这样做,才能保得平安。

老子当然知道这样地去要求那些大款、大腕们,一般是不会得到什么好呼应的,他们肯定要问:为啥要又退又让呢?为啥就不能乘势而上,谋求更大的发展呢?

是呀,为什么呢?老子从坐着的石板上站起来,放眼向天地望去,一下子想到了有说服力的答案:功遂身退,这不是别有用心的权宜之计,而是合于自然而然的天之道。所有事情的发展都是起起伏伏的,你功成名就就是一种辉煌的崛起,按照发展的规律,接下来要经历的就是要“伏”下去。“伏”下去的时候却还要张扬地折腾,那不是找死吗?功遂身退的态度不是可不可取的问题,而是必须要采取,不这样做就会自找罪受,因为这是天之道,你难道想抗拒天道吗?

这其中的道理,老子认为必须要明确地广而告之:

“富贵而骄,自遣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道德经》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遣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