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境镇:加快融入城市(组图)

 铁道之旅 2014-08-25
轨道交通3号线 均 张海峰 摄
高境镇:加快融入城市
2
轨道交通3号线 均 张海峰 摄
淞沪铁路历史文化展示
1
淞沪铁路历史文化展示

  本报记者 黄勇娣

  高境镇,因当地一座知名古道观“高境庙”而得名,而同时,当地人更愿意表述的是:“高境”这两个字,也正寓意着新高度、新境界,体现出了这里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美好的发展前景。

  作为宝山区的南大门,这里与闸北、杨浦、虹口三区交界,一方面有着快速融入中心城区的优势,另一方面又面临着城市管理、全新产业培育等难题。经过刚过去10多年的快速发展,这里已然从昔日的蔬菜产区转变成了房地产蓬勃兴起的区域,并在前年撤去了最后一个村,正式告别了自己的“农村身份”。

  但是,要真正高度融入中心城区,建设现代化新型城市社区,高境镇要做的事还有许多:如何对接日益多元化的人口结构的需求?如何从一座城镇更好地迈转变成一片城市区域?如何推动原有产业结构的全面转型?为此,该镇为自己制订了务实的实践路径,那就是打造“活力高境、宜居高境、文化高境”。

  寻找高境的“老”与“新”

  我们发现,高境镇不仅名字大有来头,镇域范围内还有不少古迹和值得品味的历史故事。

  人们首先想知道的,就是高境庙的遗址。据介绍,它位于镇东部,过去是一个知名的道教庙宇,距今大约有600多年历史,抗战期间被侵华日军烧毁。如今,高境庙的原址位于上海市交大附中“仰晖园”内。当地一些老人介绍,这里原来有五六亩地,四周用绿篱围起,中间建有一排六间的庙宇,坐北朝南,庙门前有两只狮子;庙中供奉的神像都是用香樟木做的……如今,虽然高境庙已成记忆中的历史,但地名却保留下来流传后世。

  这里还留有中国修建的第一条营运铁路淞沪铁路。这条铁路在1898年9月1日正式通车,沿途经江湾至吴淞。在抗战中,铁路被日军轰炸损毁。但现在,仍有中段部分作为沪宁铁路的支线在“发挥余热”,高境庙站是当时9个重要站点中目前仅存的一个站点。

  在逸仙路、殷高西路交叉口,还有一座“高境庙纪念?”牌坊。牌坊建于上世纪30年代,是爱国人士为当地居民募捐重建家园的善举见证,由著名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教育家黄炎培题字。

  镇里的一条“一二八纪念路”,更是一·二八淞沪抗战的历史见证。民国以来,上海的马路大都习用全国各地地名命名,以一个历史事件命名的,极为罕见。 1932年2月,我军与侵华日军在此地展开决战,取得了歼敌3000余人的“庙行大捷”,这是一·二八抗战期间最激烈、也是我军伤亡最重的一场重要战役。一·二八抗战结束后,上海民众不忘中国军人的功业和牺牲,在当时市长吴铁成的倡议下,集资建立了一座无名英雄墓。为方便前往祭扫,辟建了一条专门的马路,名之以“一二八纪念路”……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前期,这里被作为蔬菜重镇,专为城市进行配套生产。后来,高境的乡镇工业也取得了逐步发展,但是也并没有形成大气候。到了上世纪90年代,随着中心城区的拓展,这里迎来了大发展的机遇房地产蓬勃兴起,崛起了一片又一片住宅楼,大量城市人口向这里集聚。

  高境镇党委书记陈士达告诉记者,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高境镇也同时发生了三方面的深刻变化:首先,随着2010年镇里最后一个村被撤掉,这里已没有一个农业户口,也没有一分农业耕地,高境镇完全进入了城市化,一座城镇正式向城市社区转型;其次,这里的人口结构也日趋多元化,目前全镇共有12.7万常住人口,户籍人口为6.8万,其中属于“原住民”的农转非人口只有7000多人,其他大部分都是中心城区导入的人口,此外,还有大量外来流动人口;第三,产业结构也面临着大变化,多年前镇里都是以乡镇企业为主,并没有明确的优势产业,但随着加快融入中心城区,区位优势更加凸显,而土地空间越来越有限,当地产业开始向第三产业转型,加快引入商贸服务业、电子商务、物流服务、总部经济等新兴产业形态……

  不管是城镇向城市转型,还是人口多元化、产业结构全面调整的转型,都对高境镇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

  产业之变已在悄然进行中

  虽然,现在高境镇的房地产业发展势头还不错,但据透露,三年之后房产开发就将全部结束,未来的经济增长点在哪里?围绕这个问题,高境镇这两年已经开始了全面讨论,并加快了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型。

  一条殷高西路的变化,就是该镇产业转型的一个缩影。过去,这条路两侧都是自然村宅,但现在,这条道不仅已被拓宽,而且变得整洁而气派起来,成了全镇商业商贸集聚的产业带。目前,在殷高西路上,已建成了好百年家居、长江国际商贸城、景瑞生活广场、沃尔玛购物中心等商贸项目。最终,这里将形成以快速消费、休闲消费为基础,具有辐射效应的中高端商业为支撑的便民综合服务商业带。

  不仅如此,镇里还重点对一些老的产业板块进行调整升级。比如中设集团在该镇有着40多亩的仓储用地,先前都租赁给了一些中小业主作为小仓库、小厂房,产业总体比较低端。但经过镇里与中设集团的沟通、协商、规划,接下来这里将进行环境改造,准备造一座6万平方米的大楼,一方面该集团自身的部分业务搬过来,另一方面还将引入其他企业的研发中心、设计中心、结算中心、总部等过来,实现该地块的产业升级。而一座1.5万平方米的“丝绸仓库”,也将转型为文教产业园区。目前,该项目正在积极规划建设中。

  据透露,到目前为止,该镇还有20万平方米的集装箱物流场地,它们大多已不适应城市的发展需求,有的暂时荒废,有的租赁出去作低端经营。为了盘活这些资源,镇里去年已专门成立了“区域经济联动促进会”,与央企、国企联手盘活老厂房、老仓库、老场地,引入全新的现代服务业项目,实现三赢:政府实现产业升级,业主收取更高租金,新落户企业获得较高利润……对于这些板块的转型,陈士达表示,镇里的方针是“不求所有、但求所在,更求所为”,这些项目转型升级了,对区域的经济发展总会带来无形的综合效应。

  除了殷高西路的商业商贸集聚板块,镇里还重点打造几个新产业集聚区。比如,在轨交一号线沿线,在宝山万达广场城市综合体的周边,镇里通过改造、新建等方式拿出了30万平方米的楼宇,全力打造一座以电子商务信息产业为主的产业园区。又如,在轨交三号线沿线,镇里也挖潜出了30万平方米的存量资产,打造金融、科技为主的金融产业园区,目前已引入了私募、投资、担保等领域的10多家企业。对于落户企业来说,这些新产业基地不仅交通便捷,而且在商务成本上存在洼地优势,因而备受欢迎。

  根据高境镇的“十二五”规划,未来全镇将出现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一带三区”布局图。其中,“一带”就是殷高西路商业休闲带;“三区”则是指高境万达商业商务集聚区、逸仙路科技金融研发商务集聚区和国权北路科技集聚区。这里的国权北路科技集聚区,主要就是围绕中设集团地块、丝绸仓库等转型,面向杨浦创新型城区,利用复旦、同济、财大等高校优势,准备建成教育培训和科技研发为重点的创业集聚区。

  虽然高境镇的面积只有7.1平方公里,可支配面积更是在宝山区排在最后,整个产业转型也只能是在“螺蛳壳里做道场”,修修改改的难度极高,但转型的成绩却十分喜人。到目前为止,该镇的第三产业占比已达到了85%,在全区数一数二,预计不久的将来要超过90%。

  从一座城镇迈向新型城市社区

  高境镇正由一座城镇转变成城市社区,今后不管是外在面貌,还是功能、内涵都要有很大的提升。而要实现这些,必须有切实有效的实践路径。为此,该镇已提出了“活力高境、宜居高境、文化高境”的建设目标,目前正在全镇展开大讨论,并将其细化成了一条条可实现的考核指标。

  记者发现,为了改变旧有的城镇面貌,镇里近年来大手笔投入进行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到今年底,高境镇的高迎路新建工程、何家湾拓宽工程已顺利完工,对接杨浦区的殷高路改造工程启动建设,完成了一二八纪念路、高迎路等公共路段的截污纳管……据透露,明年,该镇还将拿出1.5亿元用于道路改造。镇里的许多居民小区还是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为了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该镇还每年拿出3000多万元用于改造旧小区。

  与此同时,当地人口结构日益多元,如何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陈士达认为,需要通过“文化高境”来凝聚多元人口的心,在全镇范围内营造“大文化”氛围,引导建设各种文化团队,让各种人群都在这里有好的归属感。比如“布艺堆画”,就是该镇近年来重点打造的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之一。“布艺堆画”作为一项传统的民间手工艺术,起源于古代皇宫工艺,在历史沿革中几近失传,但高境镇这些年通过大力开展科技文化项目建设,积极挽救了“布艺堆画”,现在不仅建立了“布艺堆画”的实训基地,还在三年多的时间里搜集了散落在上海和宝山各地的“布艺堆画”画件,并举办培训班。最近,经过数月的筹备,高境镇对数百幅作品进行采集、征选、鉴品,最终选出70多件作品举办了一场“布艺堆画”展,结果在各界引起了较大反响。

  在城市管理方面,当地还创新引入了市场化的力量参与市容保洁,取得了较好成果。镇里专门请来了一家东晨公司,在市容管理中采用“组团式保洁”,形成“门责垃圾收集、机械冲洗、机械清扫、机械洗磨、人工冲洗、人工清扫、垃圾清运、日间巡回保洁、废物箱保洁”九步作业,每天对主干道进行集中洗磨、巡回保洁,还道路本色。如今,这里主要干道垃圾停留不超过20分钟,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在和谐社区建设方面,高境镇的“居民自治”试点也受到各方赞扬。该镇共和三村率先在创新社区治理方面展开了探索。当时,该小区的各类会议和活动用房面积仅15平方米,无法满足居民们日益增长的文化活动需求,于是小区内的书画社等团队相继提出了变荒地为活动室的建议,并主动设计了图纸。 2006年3月,在政府和居民的两方关心、支持下,250平方米的活动室建成了,并命名为“和园”,由此也迈出了小区民主自治的第一步。现在,共和三村在居委会引导下,以“和园”为中心,辐射出包括议事厅、紫藤情、智囊团、文艺团队、楼组会等形式的自治平台,让居民群众在基层经济、政治、文化和其他事务中能够当家作主,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有效促进了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的双重改善。

  努力还在继续,而高境的方向已十分明确,那就是建设 “高度融入中心城区的现代化新型城市社区”。

  作者:黄勇娣 张海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