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九尺之剑、丈八之拳与菩萨拳

 隐士的书屋 2014-08-25

九尺之剑、丈八之拳与菩萨拳

据孙剑云老师讲,孙禄堂先生到上海后,孙存周先生把要跟他学拳的人都介绍到孙禄堂先生的门下做了弟子,有一次有人向孙禄堂先生问起《申报》上曾有李景林先生如何运用九尺之剑的事,孙禄堂先生讲:“我没有见过李景林先生用过九尺之剑。”后来那人又转问孙存周先生,孙存周先生说:“九尺之剑咱没见过,丈八之拳你要,倒是可以给你。”见那人一脸茫然,孙存周先生接着说:“进步一丈退步八尺,左顾右盼一步各九尺,合之为丈八之拳。”当时孙剑云老师讲这段话,本是为了说孙存周先生眼里没有权威,有时说话揶揄人。而作为听者的我倒是认为这是真性情,使我油然对孙存周先生更增添了几分敬佩。

本来嘛,纵横一丈八是孙氏拳步上功夫初入门径的一个尺度,实际意味着一个人在技击时所能控制的范围。进退左右纵横一丈八不是比跳远,而是进退左右动若未动,启动无征兆的范围。在这一丈八之内,身体平动,同时能机动应变。这是功夫所在。如何练就呢?由孙氏临界三体式入手,没有下过这个功夫,就出不来一丈八。张烈师兄讲,文革中在上海某公园他打一个练十大形的,相距两三米,打倒了对方,对方还没有来得及反应过来。

有人对这种功夫颇不以为然,认为这是追求主动的快,不是上乘的功夫。他们认为身体感应快,才是真快,才是上乘的功夫。

我以前讲过孙氏拳即修练感而遂通之能,所谓感应如光电,也练主动的快,所谓起如风落如箭,两者在孙氏拳中是统一的一个体系,不是对立的,这是孙氏拳技能修为的特点之一。所以,二者不可偏废。对于神气在拳术中的作用也是如此,孙氏拳认为拳术之道无他,唯神气而已。但同时要从易骨易筋上做起,从动作规矩上做起,相关论述前面短文多有谈及,这里不赘。

孙氏拳讲究顺中用逆、逆中行顺,其理贯串拳学的各个层面。研习拳术,于规矩中,相反相成,是为正轨。所以如果不把孙氏拳仅仅作为健身操,而要得其技击之义,则纵横一丈八就要有。这个功夫仅仅靠松是松出不来的。

前文讲何先生的那个例子,何先生拉起那个骑车撞他的学生,就是感而遂通与主动快这两种能力的共同作用,少了哪个都不行。如果没有感而遂通的能耐,他就让哪个骑车的学生给撞倒了,也就管不了别人的事,如果他仅有感而遂通的能耐,没有主动快的功夫,他就无法做到在那个学生将要摔向路牙时,他能及时赶到,将那个学生拉起。救人如此,打人何尝不是如此?当然救人有时比打人更见功夫。

孙剑云老师说:“齐公博有一次突发感慨‘跟老师这么些年,我才明白咱们练的这是菩萨拳,大慈大悲的菩萨拳。比那些专门打人的拳不知要高明多少。’大家听齐公博这么讲,都等他的下文,结果没啦。”

我问孙剑云老师,齐公博先生这么说是什么意思?

孙剑云老师讲:“打人把对方弄坏了就行啦,大慈大悲就难了,度天下之人,有这个能耐,这不是就是菩萨吗?”

斯言诚是,菩萨不是只有一个慈悲的心肠就行了,还要有能耐,菩萨拳也是如此,能力超强到能行大慈大悲之事,才称得上菩萨拳,齐公博先生悟到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