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到底是谁抄谁的?(续)

 金品之文集 2014-08-26

                      到底是谁抄谁的?(续)     

 

     摘要:受网友“老凯哥”的启发,又有新的发现,比较有趣,值得写此续。

 

一.“老凯哥 的评语

     拙文【到底是谁抄谁的?】公布的次日,就看到“老凯哥” 的评语:

              博主先倾向反方,后来自我纠正,支持正方,这种有错就改的精神,让我敬佩。另外,

            梦稿本原文很可能是五回一册的,第一册全,第二册丢了前两回,第三册完全丢了,

            第四册丢了后二回,第五册全丢了,第六册丢了后三回,第七册有点怪,前后都丢了,

            只留下一回,第八册未丢。博主以为如何。

     刚读完后,反映并不灵敏,只感到,此网友好像对此问题有过深入探讨。

 

二.新的发现

     后来一想,何不查看一下拙文中的“回目数依次排列表”:

 

          《梦稿本》后四十回“是程乙本的文字”的回目数(不加黑数),

                  与另外的回目数(加黑数),依次排列表: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在上表中,每五回加一条底线,不妨称它们为一组,从小到大依次排序共有八组。反复观察新表,突然让我大吃一惊!于是立刻给“老凯哥”的评语写了回复:

           老凯哥,您好!先谢谢您的赞许。更意想不到的是,根据您的猜想【可能是五回一册】,

          我再反复查看那张数目表,大吃一惊!您的猜想是一重大启示!虽然不能说“绝对”正确,

          可是,能用概率方法估计可信度,其可信概率很大,比90%大得多。我将仔细写成博文。

     以下讨论“五回一册”的可能性问题。

     首先,将《梦稿本》“破损得相当严重”的情况,按破损程度进行简单分类:“未损”(尚可供抄录)者,有21回(表中未加黑的数字);“被损”(必须修补)者,有19回(表中加黑的数字)。从新表中容易看出破损状况:

    (1)第一、八组全是“被损”的;

    (2)第三、五组全是“未损”的,

    (3)第二、四、六、七组,都有部分是“被损”的,简称“部分被损”;

    (4)相邻两组的首尾两回,多为“未损”与“被损”,或是“被损”与“未损”。特别是第一、三、八组,都是孤立出现的。

     其中第(4)点,未被“老凯哥”写出,这一特点也很重要,它加深了相邻两组破损情况不同的印象,容易联想到,所谓“五回一组”,很可能是“五回一册”。

     从以上四点看出,在八组中,有四个组,即,第一、三、五、八组,有明显的组内“破损程度”相同的特征,即,或者全“未损”,或者全“被损”;特别是第一、三、八组,还有明显被分割存在的特征。

     这些特征,与“每五回装订成一册”有密切关系。为说明此点,联想起一道与之类似的概率练习题。

     “某人随身携带400元去某地,是携带4张100元纸币呢?还是携带8张50元纸币呢?还是携带40张10元纸币呢?哪种方法最安全?”

     如果以被盗丢失额度计量,从统计平均意义说,对于不同携带方案,几乎是相同的!但是,每单次行程的被盗额数,却与具体携带方案密切相关,比如,携带4张100元纸币时,被盗只能是几百元,不可能被盗130元。

     再回到以上讨论的“五回一册”的问题,它比“携带纸币”问题复杂一点,即,每册在流传中有三种可能:“全未损”、“全被损”、“部分被损”。不过,仍然与上一题有联系。只要考虑携带纸币被盗时,也分三种情况:“未偷走”、“被偷走”、“被划破”。于是,原练习题也变得复杂化了,除了原有的问题,还有与划破纸币有关的问题。

     总之,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率问题。这里不宜讨论寻求解答的问题。粗略估算,在“五回一册”的条件下,出现以上四点状况的概率最高,在“五回一册”不真时,出现以上四点状况的概率较低。不过,只有各回一册的简单情况,其概率容易计算,而且近乎于零,其它情况很难计算。

 

三.尝试性解释

     首先,考虑手抄本的分类问题。简而言之,可分三类。一类是供阅读的抄本,一类是作者自己使用的草稿本,一类是有文物价值的收藏本。

     对于供阅读的抄本,最好字体工整,利于阅读。以《甲戌本》为例,字号大小标准适度,每页的行列和字数统一(12×18=216)。然而,对于作者使用的草稿本,只是“工作本”,便于自己查找、修改使用,《梦稿本》都具有这些特征,比如,每页行数、每行字数都不统一,每页大约有800字,是《甲戌本》的三四倍之多!

     对于草稿本,还有分组装订问题。在撰写120回书时,如果将草稿只按回装订,共120册,在修改时很不便于查找;如果按10回装订一册,共12册,找到册子容易,查页码又难多了。可见,采用合理的装订回数,是写书经验问题,不难想到,四五回一册为宜。如果以每五回装订一册,共24册,当然,它们又可分组存放,便于查找,减少乱翻次数。可见,每五回装订一册,是有可能被采用的,况且,《梦稿本》每五回抄本的厚度,不足《甲戌本》每两回抄本的厚度。

     再说收藏本,随着时间推移,手抄本的文物价值不断增加,其“阅读”和“修改”的工能不但下降,甚至于消失。这是人所共知的,不必赘述。

     然后,考虑《梦稿本》的成稿年代问题。在1959年发现了《梦稿本》,经红学家们研究,此前被杨继振收藏(1889年),他得到时是有残缺的,其中第41至50回全缺(【1】P128),而且“零星残损均在每十回的首尾,故可推知其原抄乃每十回分装一册,与己卯本、庚辰本的装订形式相同。” (【2】P335)请注意,此处的“十回分装一册”说法,只是推测。况且,“零星残损均在每十回的首尾”之说,与本文的后40回的回目破损“排列表”,明显不符。

     另外,前文推测的“五回一册”说,与“十回分装一册”说,两种说法可能都曾出现,只是有先后之别。依前文【到底是谁抄谁的?】,则“五回一册”的装订,应当在1791年(《程本》问世)之前,在《梦稿本》成稿之后。这之间有30余年,很难做出具体判断。

     最后,想说几句方法问题。说实话,这两篇文章的资料和主要结论,是属于林同华、夏荷、花美云等红学网友的(【3】【4】)。虽然,他们也都作了详细的推理论证,但是,文科性质较多,我在阅读过程中有一定的困难,确切地说,既有信服之处,也有可质疑之点,比如,对“120回全书”之说,就有点将信将疑。是“沙雁”的博文,把我带入这个“迷宫”。对他们的资料与结论,深入探究后,写出了我的补充论证,其中主要是数学思维,特别是受概率统计方法的引导。

     应当说,不仅充实了他们的论证,还获得了某些枝微末节的结果。

     例如,在前一篇博文中,提出的“为什么不从开头的第81回抄起?”有了此篇续文,自然是第一册(五回装)全为“被损”的,而第二册的首回是“未损”的,可直接录用,因此,“是程乙本的文字”。其实,应当说,“程乙本录用了梦稿本的文字”。如此解释细致多了。

     再如,《梦稿本》在成稿之后,有过“五回装订一册”的经历,这合乎撰稿过程中修改运作的需要。

     这些虽然是枝微末节,倒也增加了《梦稿本》在《程本》之前的可信度。细想起来,《梦稿本》从成稿至今,两百多年流传的“脚印”,的确难于被发现,这是可以理解的。如今,使用近代的科学思维方法,从“杂乱无章”的数目表中,却挖掘出蕴藏在其中的某些“脚印”的痕迹。这就如同,从矿石中提炼出有用的金属一样。因此,在近代统计学中出现了一个“热门”词汇,并且已经被频繁使用的,即,“数据挖掘”(DataMining)。

     最后,感谢“红友老凯哥”的启发,才有此篇续文。

 

 

参考文献:

 

【1】 林冠夫, 《红楼梦版本论》,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7年。

【2】 朱淡文, 《红楼梦论源》, 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0年。

【3】 夏荷、花美云, 博文《曹雪芹在《红楼梦稿》中奇特的错别字》, 2012年。

【4】 林同华, 《圆梦;红楼梦密码》,中国财富出版社, 2013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