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楼建筑】黄云皓:蜂腰桥

 红楼心语 2021-10-14

红楼梦中的建筑系列之 二
 蜂腰桥
作者:黄云皓

大观园中的蜂腰桥,好别致的名字啊。每当读到这个名字,总联想到美人的纤纤细腰,据说楚灵王爱细腰美人,宫中多为了节食,保持纤纤细腰,饿死了不少人你。最著名的美国小说《飘》中的女主角,斯嘉丽,也是长着令人羡慕的纤纤细腰。

蜂腰桥是出现在《红楼梦》中第二十六回“蜂腰桥设言传心事潇湘馆春困发幽情”的景物。红玉在蜂腰桥门前见那边坠儿引着贾芸来了。贾芸一面走,一面拿眼把红玉一溜,那红玉只装着和坠儿说话,也把眼去一溜贾芸:四目恰相对时,红玉不觉脸红了。看来蜂腰桥是传情的所在。

所以每当读到这里,我总是眼前浮现出一座弯弯的拱桥,有点儿像颐和园玉带桥的样子。我觉得这样的桥,才配得上蜂腰名字。

但书中又写道“蜂腰板桥"."只见蜂腰板桥上一个人打着伞走来,是李纨打发了请凤姐儿去的人"。(庚辰本第49回)

板桥是贴水而建的平板桥,可以做出曲折来,苏州园林里甚多。但无论如何也很难有拱桥,桥身的”蜂“姿。

所以我宁愿相信,我心中的蜂腰桥,是一座小巧的,桥身拱起的拱桥了。

书中还提到这座桥有桥门,所以应该桥上建有廊子,桥两端有桥门了。


我想象中的蜂腰桥


蜂之细腰

关于“蜂腰桥”与“蜂腰板桥”历来都有争议

下面引用一篇短文,笔者也同意短文的观点。


曹雪芹为什么用“蜂腰桥”替换了“蘅芜苑”三个字?

红楼女书生
发布时间:19-01-2517:50

“蜂腰桥设言传心事”是通行本红楼中的一个重要回目,说小红暗怀心事,半路上和贾芸四目传情,并借和坠儿闲谈逗漏消息,为后面一段换帕公案埋下伏线。这段文字多数抄本刻本都无异文。独有列藏本和梦稿本,回目是“蘅芜苑设言传密语”,正文里也不见蜂腰桥的影子。小红去找莺儿,“刚走到蘅芜苑门前,只见那边坠儿引着贾芸来了。”在门前和坠儿说完闲话,脸一红,“一扭身进蘅芜苑去了。”地点很清楚,回目和正文也是合榫的。前面小丫头让描花样子、莺儿借笔、贾芸从后门带进来,所有的情节设置,也都是为了让两个人在这里相遇。——但仔细思量一下,蘅芜苑用在这里,显然不太合适,因为直犯宝钗。

大家如果只看回目,说不定会疑心到宝钗有什么不检点行为,尤其“蘅芜苑”与“潇湘馆”对举的时候,因为这个回目的下半句就是“潇湘馆春困发幽情”。总之不太妥帖。作者动笔的时候,思路顺流而下,不见得考虑这么周详,但回头修改时,一定会发现并推敲,精益求精,使之更符合情理。红楼文字魅力就在这些小节的精细处。解决办法显然很巧妙,作者凭空在怡红院去蘅芜苑的路上设置了一座蜂腰桥,就轻轻洗去了宝钗可能蒙受的嫌疑,还移步换景,增加了大观园的庭院深深、山重水复。为什么说“蜂腰桥”肯定是后来的改笔呢?因为其他抄本里留下了明显的线索,比如庚辰本里的文字是:“红玉刚走至蜂腰桥门前,只见那边坠儿引着贾芸来了。”显然是用“蜂腰桥”替换了“蘅芜苑”三个字,那个很突兀的“门”字,就是删改未尽的证据了。“琉璃世界白雪红梅”一回,也用过一次这座桥,是李纨打发了请凤姐儿去的人打着伞走过。不过这样一来,这座桥的位置可就有点扑朔迷离了。因为从稻香村去凤姐院,貌似大可不必经过蘅芜苑。——谁知道呢。

这一小小的改笔,说明列藏本和梦稿本的此回文字,更接近红楼早期稿本面貌。——因为工程浩大,各个抄本大都是分头抄写,并非成于一时一地一人之手,每回文字依据的底稿也不见得相同,可能是作者不同时期的改本,所以各抄本文字的早晚,也只能一回一回地辨别,不能笼统地说谁早谁晚。判定了早晚,就能大致揣摩作者写作和修改的思路,往往会有想不到的惊喜。——像走迷宫一样,不喜欢的只觉茫然无味,好这一口儿的却乐在其中,其乐无穷。当然,我也很同情那些替大观园画地图的人,就像这样,作者随手抖出一个地名,那些专家要花多少心思、费多大力量,才能把它安插妥帖啊。可惜,惜春的“携蝗大嚼图”完全没有下文,不然大约还可以参考下。

小红思春,曾被脂批斥为“奸邪婢”,说不配在怡红院听差,所以发配到凤姐那里去了。后来又辩解说“此系未见抄没、狱神庙诸事,故有是批”,其实不必。人性本来复杂,可卿爬灰,不妨碍梦托家事;小红动情,也不妨碍探牢报主。非要删去天香楼,贬低红芸恋,都是批评家们道德洁癖用得不是地方。

(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非常感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