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治肾特色与临床发微

 中医知识学习馆 2014-08-27

广州中医药大学 李赛美教授

大家好!我讲的内容是《伤寒论》治肾特色与临床发微。
扶阳派的渊源、方药根源来自于《伤寒论》,因为扶阳就是《伤寒论》的精华所在,但现在过激、片面的辩证用药所带来的不良反应值得我们冷静思考。我认为扶阳是对中医发展的一种推动,但我们也需要认真思考。扶阳气、存津液、保卫气是《伤寒论》的学术特点,一讲伤寒我们就会想到麻附桂,有些人过分地讲《伤寒论》不适合南方,其实根据现在的生活环境,空调在南方极普遍,反而北方寒气没南方重,热较多,邓老凉茶更适宜北方。
一、《伤寒论》治肾特色
1.治法汇要:直接法、间接法、兼顾法,直接法分正治法、从治法。
1.1直接法
以少阴病为主,少阴病主要是心和肾,心有阴阳,肾有阴阳,有三阴热化和三阳寒化证。由于少阴病为全身虚衰证,病情多危重,用药独到,《素问》“间者并行,甚者独行”,“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逆者正治,从者反治,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则同,其终则异”。正治法:寒化证:四逆汤证、通脉四逆汤证、白通汤证、真武汤证、附子汤证、茯苓四逆汤证、干姜附子汤证、桃花汤、四逆加人参汤证;热化证(寒郁化热):黄连阿胶汤证、猪苓汤证。从治法(阴盛格阳,阴盛格阳):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证;白通加猪胆汁汤证。
可以看到三阴病寒化证较热化证多,且有寒证可阴盛格阳,阴阳格拒,白通汤用寒凉的猪胆汁引阳药入阴分,取血肉有情之品,于阴中求阳,阳中求阴,达到温阳的效果。
1.2间接法
病位及肾而不治肾。如奔豚病之桂枝加桂汤证,病由心阳不足,下焦寒气上冲,核起而赤,必发奔豚,重用桂枝,取桂枝以平冲降逆,治在心达到治肾目的;欲作奔豚之苓桂枣甘汤证,其人脐下悸者,悸动不安,是心阳不足,下焦寒水蠢蠢欲动,仲景取治中焦法,用苓桂甘枣汤,达到培土制水的目的,治在脾;寒化证桃花汤证为阳虚不固便脓血证,用干姜、粳米、赤石脂温阳固涩,治在脾;少阴病三急下之大承气汤证,阳明病三急下证为里实热证,少阴病急下证病机水竭土燥,为阴证的范畴,阳明病土燥水竭,为阳证的范畴,转归阳明病优于少阴病,急下存阴,治在胃;四逆散证,“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在少阴病阳气回复过程中,肾阳渐复,而气郁不达致四肢厥逆,治在肝。四逆汤与四逆散只一字之差,但差别甚远,一温阳救逆,一疏肝行气;少阴咽痛证,为少阴经脉(“循咽喉,挟舌本”)受邪,咽喉是肺与外界一个通道,少阴咽痛有客热咽痛、客寒咽痛、咽喉溃烂、阴虚咽痛,用甘草汤、桔梗汤利咽清热达上,宣肺利咽,治客热咽痛;半夏散及汤辛散化痰开咽,治客寒咽痛,治在肺。
从以上方证可看出治疗少阴病可从他脏寻治疗的策略。
1.3兼顾法
邓老的“五脏相关”论,其中有“以脾为本”,邓老治疗重症肌无力取得很好的成绩,善用黄芪、五指毛桃这些健脾补气的药,所以五脏相关是以扶脾为主。说到扶土,根源来源于李东垣,其实真正的祖师爷是张仲景。张仲景重视扶脾,扶脾以治肾也倍受推崇。肾病及他脏他经,或肾病由他经他脏传来,多经多脏同治,且温补元阳以治其本。比如太阳病之桂枝加附子汤之阳虚漏汗证,加附子,补肾阳,取其温经固表的作用,太阳之气来源于肾之元阳,其治在肺肾;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之心肾阳虚,脉促、胸闷、脉微、恶寒甚,肾阳虚,以桂枝配甘草补心阳,附子配甘草补肾阳,心肾同治;太阳与少阴两感之麻黄附子细辛汤证、麻黄附子甘草汤证,其治在肺肾;热痞兼表寒之附子泻心汤证,附子温阳固表,泻心汤(大黄、黄芩、黄连)一派苦寒,治热痞内有热,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固表用附子。泻心者,一强调病位在剑突下,一强调病性(心是火),其治在胃和肾,因为大黄、黄连、黄芩是泻胃火为主;芍药甘草附子汤之恶寒、经脉挛急之阴阳两虚证,阴阳两补,芍药配甘草柔肝缓急,酸甘化阴,甘草配附子辛甘化阳其治在肝肾,乌梅丸治上热下寒、蛔厥、久利证,其治在肝肾。
1.4超前法
太阴病为脾阳不足,寒湿阻滞,代表方理应为理中汤,但理中汤、理中丸在霍乱病篇,而不在太阴篇,太阴病反提出“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包括理中汤、附桂理中、四逆汤、真武汤、附子汤一类之方。不提理中汤,体现了仲景远见与治疗谋略:未病先治,体现脾肾的密切关系,已病防变;且先天后天同治,扶正防疾病逆转。“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演绎为,见脾之病,知脾及肾,当脾肾同护。且四逆汤为附子配干姜,再与甘草相合,辛甘化阳,本身寓有脾肾双补、补火生土之意。五脏相关,不能用静止的观点,不可拘泥,演变下上面的句子为“见脾之病,见脾传肾,脾肾同治”,以四逆汤,补火生土。
2.特色概要
证分寒热,尤重阳气:少阴病,主要在心、肾,再分阴阳,证分寒热,少阴病更多伤阳寒化,尤注重扶阳气。病分表里,太少兼顾:虽少阴在里,但与表关系密切,太少两感用麻附细辛,亦可用于杂病。因较多外感病治疗失当,病虽好了,邪留体内,温阳法将邪从体内透出,治疗过程可见外感症状,属冥眩反应,医生要好好观察,使邪从表而透。虚实相兼,扶正祛邪:这个我在临床上也有体会,很少有纯虚纯实证,虚实夹杂,正虚生邪,邪盛伤正,治疗虚实相兼,扶正袪邪,注意比重问题。肾为根本,五脏同治:《伤寒论》重视扶阳,尤其注重扶肾阳,肾为元阳,通过补肾达到五脏同治,这是它的特点。
二、糖尿病肾病辨治要点
糖尿病是西医病名,中医名消渴,我们教材现在还在写上、中、下三消,这个应该取消,它可以作为医家的认识写,现在我们很少用三消的概念,而且以前往往都强调气阴虚,其实不是,中医是消渴病,中医是强调脉证为主,一旦脉证很突出的话,已是糖尿病的中晚期,早期很少出现三消的典型症状。
1.肾病非虚论(祛邪论)
是不是肾病就一定是虚?我们首先有一个概念,三阴病以虚为主,尤其到了少阴病,全身虚衰,是不是虚就一定要补?不一定,其实到这个阶段,祛邪非常重要,因为尿毒症是氮质血症,一定要把毒素透出来,从哪里走,中医我们没有换肾、透析疗法,因此,我们强调邪有出路,尿毒也好,脂毒也好,尤其到了糖尿病后期,病情非常复杂,全身并发症都有,所以糖尿病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它的并发症,糖尿病肾病占了肾科的三分之一以上,肾透析的相当一部分病人往往是糖尿病,到这个阶段是非常麻烦的。从中医来讲从早期的燥热为主,像仝小林教授提出了郁热虚损四个阶段,熊曼琪教授强调了早期燥热互结,到后期气阴两虚、阴虚两虚,所以在虚的阶段,往往夹有实邪,比如阴虚夹实,由阳损及阴,阴阳俱虚,往往因虚致实,因虚感邪,临床常见比如阳虚挟水、湿、痰、饮、瘀、毒;阴阳两虚挟郁、热、毒(糖毒、脂毒、尿毒)者。毒邪不除,正气难复,单以扶正,其力不达,且迁延日久,进一步损伤正气。少阴病禁下,但少阴病有三急下证;少阴病禁汗,但有麻黄附子细辛汤之温阳解表。“开鬼门,洁净腑,去菀陈莝”、“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尽管祛邪法较少单独使用,或长期使用,但非壅补、呆补之所能达。故通补之法贯穿全程。北京赵绍琴教授两个大弟子,在治肾病方面享誉一方,绝对方里面少不了大黄,用量少则1克,大则上百克,一定要用,非常强调病人戒口,蛋白质要严格控制,所以祛邪是一定要有的,而且南京军区总医院做了很多现代研究,证实大黄对肾脏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结合现代的研究,祛邪法、通腑法在肾病方面是大有用处的。
2.肾病非肾论(治在他脏)
西医讲的肾病并不是中医的肾,尤其作为整体观,肾病可以传他,他病可以及肾,治疗方面也要有个整体观,综合考虑,找一个最佳的方案。本身糖尿病肾病有很多并发症,大血管、微血管、心脏病、高血压病、眼底病变、脑梗塞、周围神经病变,胃肠植物神经病变,糖尿病足;也常合并肺部感染、尿路感染、皮肤感染、精神抑郁等;加上糖尿病是老年人为主,常合并骨关节病、甲减、肿瘤,很多病揉在一起,你说我只治糖尿病,其他的病找专科,其实不应该这样,中医的整体观我们要牢牢把握,这是中医的特色,我们同步治疗,综合考虑,所以临床上很复杂,病人无单纯的某一个脏、某一个病。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观涛主编曾和我探讨,希望把《伤寒论》的六经病分得清清楚楚,要讲清楚病是寒还是热,是虚还是实,是表还是里,我说《伤寒论》很多方证是既跨寒又跨热,既跨里又跨表,既跨虚又跨实,他说总要有个比重啊,他就要把他分得很清楚,我说你这样做的话初学者是简单了,比较容易掌握,但精华丢掉了,《伤寒论》的精华所在就是一种思维的培训,其实临床上是错综复杂的,很难搞得清清楚楚的,所以很多人说是朦胧状态是中医的状态,你说很多清清楚楚还要专家教授干什么?人家都按书本上来治疗就可以了。就是临床上病人不按书本上来得病,不会那么清清楚楚,临床上模棱两可的,似有似无的,搞得你头晕脑胀的,大量这种疑难病,我就跟他讲我们有自己的想法,你的想法是好的,张仲景的东西最精彩的也在这里,没有把东西讲得绝对,像临床上很多是很复杂的,不能一刀切得清清晰晰,一是一,二是二,这种状态我们要综合考虑。
治疗宜分清标本缓急,治肾是肯定的,但其他问题没解决,单纯保肾保不住,像糖尿病这么多并发症,尤其是感染是加重肾损伤的因素,尤其中医强调里先表后里,有表当先治表,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因为新病,疗效比较好,如果不及时处理,它和里症纠结在一起,所以一般强调先表后里。还有紧紧把握局部与整体关系。像糖尿病足,单纯治足还是考虑全身状态,局部是反应全身的一个窗口,但从另一个角度讲,全身可以影响局部,局部也可以影响全身,所以在这里要综合考虑,不能只看到西医讲糖尿病肾病就只想到中医的肾,从中医讲,是一个整体观,万不可见肾治肾,被“肾病”障住眼目,一病一方实难获效。
下面举个案例。看一个六经辩治查房视频。
患者梁木,男,84岁,退休教师。患糖尿病、高血压病10年,糖尿病肾病3年,心脏病3年。2010年4月14日门诊初诊。
现病史:患者因恶寒发热,体温37.9°C,咳嗽,气喘,大便干结,汗多、双下肢浮肿,手麻痹,时胸痹。以糖尿病肾病合并肺部感染,收内六科住院治疗。肺部感染已治愈,血糖得到基本控制,血压基本稳定,病情改善,于4月14日出院。刻诊:全身轻至中度水肿,双侧胸腔少量积液,纳差,手臂肌肉消失几成皮囊,不能自行行走。大便仍干结,需用蜜煎导。
方药:茯苓四逆汤与五苓散、苓桂术甘汤、吴茱萸汤、附桂理中汤、真武汤合方,肺脾肾肝同治,温阳利水。
茯苓20g、泽泻20g、猪苓15 g、制附子15g、干姜10g、白术15 g、党参20g、炙甘草6g、吴茱萸6g、生姜10g、大枣10g、桂枝10 g 5剂。
4月23日复诊:全天尿量1000ml-1450ml,大便量多,软成形,咳嗽减少,双下肢浮肿减轻到膝关节以下。仍汗出湿衣,晚上睡觉时气促,不能平卧,吸氧后缓解。咽痒、咳嗽、无痰,恶心晨起为甚,头晕,大便干、尿频,纳差,腹胀,口干不欲饮,神疲乏力,欲寐,夜眠差,舌淡苔黄厚有津液,左弦细,右微细。
处方:补中益气汤合苓桂术甘汤、半夏泻心汤、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合方,健脾畅中,升清降浊,行气消痞。
北芪50g、白术10g、陈皮10g、升麻6g、柴胡10g、党参30g、炙甘草10g、当归10g、茯苓20g、桂枝10g、炒麦芽15g、鸡内金15g、川朴30g、法夏20g、生姜15g、大黄10g、黄芩10g 5剂。
4月27日复诊:鼻流清涕,干咳、口苦、嘴发甜,眠差,纳可。前两天未大便,昨大便稀,夜尿3次,小便量少色黄。舌苔黄厚,脉沉、左寸浮。
处方:苓桂术甘汤、香砂六君汤合开表化湿宣肺之品。肺脾同治。
茯苓20g、桂枝10g、白术15g、陈皮6g、法夏10g、、党参20g、炙甘草6g、鱼腥草20g、浙贝母15g、淫羊藿15g、佩兰10g、北芪30g、薏苡仁30g、玉米须30g、蝉蜕10g、砂仁6g 5剂
5月4日复诊:头晕、烦躁,时有胸闷心慌,干咳,右膝关节疼痛明显,手脚麻痹,全身疲乏,饥饿、口淡,纳可,眠差易醒。大便2、3天一行,小便量多。舌质淡红苔黄厚腻,脉沉细弦。
处方:茯苓四逆汤合黄连汤、苓桂术甘汤加芳化利湿之品。脾肾同治,寒温并用。
法半夏10g、生姜15g、茯苓20g、陈皮6g、枳壳10g、炙甘草6g、黄连6g、干姜10g、熟附子15g、边条参10g、薏苡仁30g、玉米须30g、大黄6g、桂枝10g、白术10g、海螵蛸15g、豆蒄10g  5剂。
5月10日复诊:有饥饿感,嗳气泛酸明显,口干口苦,胃纳一般,睡眠欠佳,难入睡,双胁下汗出较多,小便可、大便稍结,舌红苔薄黄,脉细缓。
处方:麻黄附子细辛汤合小柴胡汤加宣上润下之品,调和枢机,温阳解表、以宣通上下表里,太阳、少阳、少阴同治。
麻黄10g、熟附子10g、细辛6g、柴胡15g、黄芩10g、法半夏10g、边条参10g、炙甘草6g、大枣15g、火麻仁15g、肉苁蓉15g、紫苏叶10g 7剂。
5月13日复诊:咳嗽、发热恶寒,胸闷,大便数日未行,口干口苦,腻甜,口渴喜冷饮,小便少。舌淡苔白厚,脉左沉右细滑数。双肺听诊:右肺湿啰音。建议住院,患者希望门诊观察。查生化:尿素13.04 mmol/L ,肌酐263 mmol/L,葡萄糖10.30 mmol/L;血分析:白细胞9.62 10e9/L,中性粒细胞8.02 10e9/L ,血红蛋白76.0 g/L;尿分析:尿蛋白4﹢,尿葡萄糖1 ,尿隐血1 。
处方:麻子仁丸、麻黄附子甘草汤、合苇茎汤加化痰清热养阴之品。宣肺化痰,润下通便、温阳解表。肺肾胃同治。
火麻仁30g、大黄10g、苦杏仁10g、枳壳10g、熟附子10g、炙甘草10g、炙麻黄10g、白芍10g、苇茎15g、桃仁10g、薏苡仁30g、厚朴10g、浙贝母15g、僵蚕10g、玄参30g、瓜蒌子15g 5剂。
静脉滴注参附、痰热清2天,配合口服头孢克洛胶囊3天。
5月15日复诊:发热消失,体温36°3C,汗多,怕冷,口苦、咳嗽、咽痒,纳差眠可,大便2—3天1行羊屎状,矢气多,体倦乏力,脚麻、小便少,舌暗苔黄腻,脉沉细。
处方:麻杏薏甘汤合四君子汤、芍药甘草汤,佐润肠通便之品。脾肺胃同治。宣肺利水,健脾助运,
茯苓20g、白术10g、炙甘草6g、桔梗10g、大枣10g、薏苡仁30g、砂仁6g、炒扁豆10g、火麻仁10g、炙麻黄6g、白芍10g、党参30g、杏仁10g 5剂
5月18日复诊:精神好转,阴囊水肿、下肢水肿,乏力短气、口干口苦,纳眠可,舌暗苔黄腻,脉细。
处方:柴胡桂枝汤合五苓散、真武汤、当归芍药散。畅达枢机,温肾解表,活血利水。太阳、少阳、少阴同治,气血同调。
柴胡10g、黄芩10g、法半夏10g、太子参30g、大枣10g、炙甘草6g、生姜30g、桂枝10g、白术30g、猪苓20g、泽泻15g、茯苓20g、薏苡仁30g、当归10g、白芍10g、熟附子10g 5剂。
5月22日复诊:复查生化:尿素13.85mmol/,肌酐226 mmol/L ,尿酸524umol//L;血分析:白细胞5.86×10e9/L,中性粒细胞4.66×10e9/L,血红蛋白量82.0g/L,尿分析:尿蛋白3 ,尿葡萄糖1 ,尿隐血1 。精神尚可,易醒难入睡,便干如羊屎状,下肢水肿,口干口苦口酸,舌边红苔黄腻,脉沉细。
处方:桃核承气汤、栀子豉汤、四逆散、温胆汤合方,宣郁除烦,泻热通腑、化痰除湿,佐益气养阴之品。少阳、阳明同治。
石斛15g、种洋参10g、丹参10g、茯苓20g、炙甘草10g、陈皮10g、法半夏10g、竹茹10g、桃仁10g、柴胡10g、枳实10g、桂枝10g、大黄10g 、栀子10g、淡豆豉15g、薏苡仁30g 5剂。
5月27日复诊:头晕,干咳无痰,咽痒、眠差难入睡,气促,口干口苦、口泛酸,下肢水肿,按之深陷,大便时稀,舌淡苔黄腻,脉沉细。
处方:补中益气汤合助运降浊之品,重理中焦。
边条参10g、黄芪60g、白术30g、当归10g、陈皮10g、升麻6g、柴胡6g、炙甘草10g、炒麦芽15g、茯苓20g、鸡内金15g、豆蒄10g、大黄10g、薏苡仁30g、牛膝10g、柏子仁10g 7剂。
6月1日复诊: 口干口苦,腰酸,眠差易醒,小便少,大便烂,下肢水肿,按之深甚,嗜睡,食欲稍减退,舌淡苔黄,脉沉细。
处方:仍以桃核承气汤、四逆散合六君子汤、温胆汤,补气行气,通腑泄浊,活血养心。
少阳、阳明、太阴同治。
石斛15g、种洋参10g、丹参10g、茯苓20g、炙甘草10g、 陈皮10g、法半夏10g、竹茹10g、桃仁10g、柴胡10g、枳实10g、桂枝10g、大黄10g、薏苡仁30g、 白芍10g、 白术10g、边条参10g 7剂。
6月2日复诊:18:30,血压196/80mmg,血糖11.1mmol/L,呼120接车送入我院,院前服心痛定10mg,神清,右下肺可闻及湿啰音,心率80/分钟,率齐、腹软,双下肢中度水肿。服速尿后小便650ml,6月2日全天尿量1670ml,血压130/80mmg心率78/分钟。急查生化:钙1.84mmol/L,尿素10.62 mmol/L,肌酐219mmol/L,葡萄糖8.45mmol/L,肌酸激酶303U/L,乳酸脱氢酶312U/L,a-羟丁酸脱氢酶236U/L,肌红蛋白146.0。血分析:白细胞总数5.12×10e9/L,淋巴细胞总数L0.94×10e9/L,血红蛋白量L82.0,血浆纤维蛋白原5.70g/l;尿分析:尿蛋白3 ,尿葡萄糖 -,尿隐血1 。建议入院,心梗不能排除,患者拒绝入院治疗,有关风险自担。
6月3日:原方调整:
石斛15g、丹参10g、茯苓20g、炙甘草10g、陈皮10g、法半夏10g、竹茹10g、桃仁10g、柴胡10g、桂枝10g、大黄10g、薏苡仁30g、白术10g、边条参10g、黄芪60g、赤芍10g、枳壳10g 7剂。
6月8日复诊:服上方后,大便通畅,仍乏力,夜间24-3时眠差,小腹胀感,左骼骨边痒感,胸闷、口干、口苦,恶寒,多汗、头晕,手足麻痹感,视物模糊,小便黄,大便先成形后溏稀,纳可,脉弦细,舌淡苔白腻兼黄。
处方:四逆散、四君子汤合苓桂术甘汤加补肾泄浊之品。脾肾双补,行气泄浊。少阴、太阴、少阳同治。
柴胡10g、白芍10g、枳壳10g、党参30g、白术10g、茯苓20g、炙甘草10g、桂枝10g、猪苓10g、淫羊藿10g、补骨脂15g、大黄10g 5剂。
6月15日复诊:大便继续改善,仍疲倦乏力,口干口苦,头晕汗多,腹部胀感,手足麻木,下肢浮肿,视物模糊,纳眠可,小便可,大便溏臭量多。舌红苔薄白,脉沉细
处方:补中益气汤合茯苓四逆汤加助运泄浊之品。脾肾同治。温肾健脾泄浊。
边条参10g、黄芪60g、白术30g、炙甘草10g、当归10g、陈皮6g、升麻6g、柴胡6g、干姜10g、熟附子10g、茯苓20g、炒麦芽10g、鸡内金15g、大黄10g、砂仁6g、牛膝10g 5剂。
6月22日复诊:症状较前好转,疲倦欲寐,口干口苦,汗出双胁下尤甚,心烦、夜寐差、夜间24时至3时为甚,睡觉双手放在胸前,双眼干涩,双下肢凹陷性水肿,双膝前散在鲜红色斑点,无痒痛感,双下肢麻胀,便干3日1次,尿频。舌淡苔薄黄、水滑,脉微细。复查生化:尿素10.43mmol/L,肌酐240mmol/L,葡萄糖8.15mmol/L,尿酸502umol/L;血分析:白细胞总数5.46×10e9/L,中性粒细胞77.3%,血红蛋白量L89.0g/L。
处方:桂枝甘草汤、玉屏风散、真武汤、五苓散、茯苓四逆汤加泄浊疏风之品。温补心阳、益气固表疏风、温肾泄浊利水,阴阳双补,心肺脾肾同治。
桂枝10g、炙甘草10g、紫苏叶15g、黄芪30g、白术10g、防风10g、泽泻30g、茯苓20g、猪苓20g、熟附子10g、生姜15g、边条参10g、火麻仁30g、大黄15g、牛膝10g、干姜10g 5剂。
6月29日复诊:近段血糖稳定,波动P8-10mmol/L之间,血压170-160/80-70mmHg,疲倦无力、失眠,口淡口酸,咳嗽痰少,胸口汗多、汗后气短,腰膝疼痛,双膝以下麻木,双下肢浮肿,夜尿多有泡沫,大便2-3天1行、成形。舌红苔薄白舌根腻苔,脉沉。
守原方:
桂枝10g、炙甘草10g、紫苏叶15g、黄芪45g、白术10g、防风10g、泽泻15g、茯苓20g、猪苓20g、熟附子15g、生姜20g、边条参10g、火麻仁30g、大黄20g、牛膝10g、干姜10g 5剂
7月3日复诊:体倦乏力明显,前额头晕,打喷嚏、流清涕,恶寒发热、汗出,口干口苦口淡,纳呆,大便2—3日一行、偏干、粒状、但通畅,眠难入睡,双下肢浮肿,时觉胸闷气紧。舌淡暗苔白厚腻,右尺浮左脉沉细稍弦。
处方: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加葛根汤加健脾疏表散邪之品。治在太阳、太阴。
桂枝10g、粉葛30g、生姜15g、炙甘草10g、大枣15g、白芍10g、厚朴15g、苦杏仁10g、茯苓20g、白术10g、陈皮5g、白芷10g、紫苏叶6g、蝉蜕6g、鸡内金10g 5剂。
7月8日复诊:近日下午3点多低热37.2°C-37.7°C,饮水后汗出身凉,汗多尤以胸口明显,口干口苦、口淡、纳差,大便2日一行,大便偏干,状如羊屎,大便不通畅,矢气多,双下肢水肿,眠难入睡,胸闷、小便调,舌质淡边稍红苔薄白,左脉弦细,右脉沉细稍弦。
处方:四逆散合四君子汤、茯苓四逆汤、真武汤加导下利水之品,益气温阳通阳,利水泄浊,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同治。
柴胡10g、白芍10g、枳壳10g、炙甘草10g、党参30g、白术15g、茯苓15g、大黄25g、熟附子10g、边条参10g、干姜10g、黄芪60g、车前子30g 、牛膝15g、山茱萸15g、薏苡仁30g、生姜15g 7剂。
7月15日复诊:鼻流清涕,头痛、头晕,双下肢微水肿,口干口苦,多饮,睡时流涕,眠一般,下半夜眠佳,周身骨痛,大便稍溏,两日一行。舌淡黯苔白腻,脉左细右濡弱。体温37.1°C。
处方: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玉屏风散、防己黄芪汤、真武汤加疏风助运之品。解肌疏风,调和营卫,补阳益气固表,温肾健脾利水。
桂枝10g、黄芪30g、白芍10g、生姜10g、大枣10g、炙甘草6g、熟附子15g、茯苓20g、白术10g、紫苏叶15g、苦杏仁10g、厚朴15g、防风10g、陈皮6g、薏苡仁30g、防己15g 5剂。
7月22日复诊:口干口苦,喜温食,纳差,自觉腹中气冲感,肠中沥沥有声,大便初硬后溏,气短,双胫前凹陷性水肿,舌暗苔薄浊,脉沉细。
处方:补中益气汤、附桂理中汤加助脾健运之品。治重在太阴。益气健脾,温阳散寒祛湿。
边条参10g、黄芪90g、白术30g、炙甘草10g、当归10g、陈皮10g、升麻6g、柴胡6g、苍术30g、干姜10g、熟附子10g、肉苁蓉30g、茯苓20g、炒麦芽15g、鸡内金15g、桂枝10g 5剂。
7月27日复诊:双足水肿明显,心悸气促明显,舌淡黯苔黄滑腻,脉沉弦。收入内六科。先后服用五苓散、真武汤、玉屏风散、升陷汤、鸡鸣散、麻黄附子细辛汤、桂甘龙牡汤,病情好转,于9月14日出院。
9月16日复诊:晨起觉汗多,2日未大便,咳嗽、咽痒,干咳、打喷嚏,恶寒,小腿后侧及脚水肿,纳眠可,口干口苦,舌暗苔白厚,脉细缓。
处方:桂枝甘草汤、苓桂术甘汤、真武汤、五苓散、玉屏风散加疏表行气之品。太阳、太阴、少阴同治,心脾肾肺同调。温补心阳、健脾温肾利水,补肺固表。
桂枝20g、炙甘草20g、茯苓20g、白术30g、赤芍10g 、熟附子10g、生姜30g、黄芪60g、防风10g、苍术30g、紫苏叶15g、苦杏仁10g、猪苓20g、泽泻15g、大腹皮15g 、边条参10g(另炖) 7剂。
9月28日复诊:双下肢稍水肿,腰痛,腹背皮肤痒,自诉“似有虫子爬行”,以前胸皮肤为甚,眠差,小便每日1500ml以上,大便粒状较软,每日一行,舌淡苔白腻,脉细缓。
处方:金匮肾气丸、当归芍药散、当归补血汤、百合地黄汤。肝肾同治,阴阳双补,气血同调,活血利水。
桂枝10g、熟地黄20g、山茱萸20g、山药30g、牡丹皮15g 、泽泻15g 、茯苓15g、淫羊藿10g、砂仁10g、熟附子10g、黄芪60g、当归10g、百合30g、川芎6g、赤芍15g、牛膝15g 7剂。
10月7日复诊:偶可闻及右上腹内鸣响声大,无特殊不适,无疼痛痞胀,纳可,大便量少,排便较费力,小便可,双手前臂内侧缘与臀部瘙痒,寐一般。舌红、苔白,脉弦结代。查:腹软,未触及局部明显异常,肠鸣音略有增强。右手大拇指黄豆大硬皮消失。
处方:参苓白术散合桂枝去芍药汤,加升提散表之品。健脾益阴、温补心阳,益气解表。治在心脾肺。
党参30g、茯苓15g、白术15g、炙甘草6g、炒白扁豆15g、陈皮6g、山药30g、砂仁6g、薏苡仁30g、桔梗15g、大枣15g、生姜15g、桂枝10g 、黄芪60g、紫苏叶10g、百合15g 7剂。
10月14日复诊:服药后肠鸣响好转,现疲惫乏力,不能下地行走,嗜睡,口干口苦,汗多,无胸闷心悸,无腹痛腹泻,矢气多,小便量1200ml左右,夜尿2-3次/天,大便二天一行,羊屎状。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处方:附子理中汤、四逆散加益气升提温润通便之品。治在肝脾肾。
边条参10g(另炖)、炙甘草10g、陈皮6g、茯苓15g、白术15g、熟附子10g、干姜10g、 生姜10g、大枣10g、柴胡8g、枳壳10g、白芍15g、火麻仁30g、肉苁蓉30g、黄芪60g 五指毛桃60g 7剂。
10月30日复诊:咳嗽增多,咽痒,腰膝关节酸痛,偶有胸闷心悸,无肠鸣腹泻,纳可,大便尚可,近一周每日小便1000至1500ml,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不能平卧。查甲功:TT3 L0.48nmol/L,FT3 L3.25pmol/L。优甲乐2片/天。
处方: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加葛根汤、苓桂术甘汤、真武汤、加温化寒饮之品。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温阳固表,温阳健脾,利水化饮。太阳、太阴、少阴同治,尤重太阳。
桂枝10g、粉葛60g、生姜15g、炙甘草10g、大枣15g、白芍10g、厚朴15g、苦杏仁10g、茯苓20g、白术10g、陈皮5g、紫苏叶10g、熟附子10g、细辛3g、法半夏10g、干姜6g五味子6g 5剂。
11月7日:诸症减轻。舌脉同前。
处方桂甘龙牡汤、补中益气汤、真武汤加养心活血之品。温阳益气,潜阳安神,活血利水,心脾肾同治。
桂枝10g、炙甘草10g、龙骨30g、牡蛎30g、黄芪60g、五指毛桃60g、茯苓20g、白术30g、升麻6g、牛膝10g、大枣15g、熟附子8g、丹参10g、生姜 4剂。
11月11日:咳嗽喷嚏、咽痒咽干,眼痒,胸闷,腰膝酸痛,脚肿稍显,大便干,舌淡暗苔白厚稍黄,脉右平左寸浮。
处方: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加葛根汤、桂枝新加汤、四君子汤、五苓散、真武汤、加疏风活血之品。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宣肺平喘、温阳活血利水。太阳、太阴、少阴同治。
桂枝10g、白芍10g、大枣10g、炙甘草6g、厚朴20g、生姜10g、苦杏仁10g、粉葛60g、熟附子10g、猪苓20g、茯苓20g、泽泻15g、白术30g、紫苏叶15g、边条参10g(另炖)、桃仁10g 5剂。
11月16日复诊:腰痛,周身关节僵硬疼痛,睡醒时尤甚,活动后减,右腿醒时易抽筋,大便难排,始硬后软,乏力,口干口苦,半夜易醒,纳稍差,饭难咽下,喜粥,左小腿软右小腿水肿,舌淡嫩苔白厚,脉沉细。
处方: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加葛根汤、桂枝新加汤,芍药甘草附子汤,桂甘龙牡汤、炙甘草汤、附子汤、真武汤。温阳解表,益气生津,升津舒筋,柔肝缓急,宁心安神。阴阳双补,太阳、少阴、厥阴同治。
桂枝10g、白芍20g、薏苡仁30g、大枣10g、炙甘草10g、厚朴15g、生姜10g、粉葛60g、熟附子10g、茯苓20g、白术30g、紫苏叶15g、边条参10g(另炖)、龙骨30g、牡蛎30g、生地黄20g 5剂。
补述:
1、由于患者媳妇陈女士精心照顾,对病情记录十分详细,具体到每日,每小时,每个细节,才有上述方药变通详细描述与记载。患者近年几乎每年住院3-4次,而且病情日益见重。
2、半年余调理,患者表现出了强大的耐心。其间有情绪低落,反复肺部感染、心衰出现;间服丹参滴丸、救心丹、及西药强心、利尿、降压之品,间歇吸氧,注射胰岛素降糖。患者病情逐步改善,身体状态转佳,能下床活动,水肿明显减轻,二便接近正常。
3、西药品种与剂量大大减少。仅服用一种降压药、半片地高辛。胰岛素注射量较前减少1/2。肾功能稳定并较前改善,血压、血糖平稳。
4、目前患者仍在中医药调治之中。
谢谢大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