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温州"大水缸"如何破解污染困局

 九月的心 2014-08-28

导读:宁少GDP,不染"一缸水"。温州人深知,治水更要先治污。我们来看看温州如何破解水源污染困局。


  一旦水中出现农药或有毒物质,鱼肚白翻起的红锦鲤鱼就会拉响警报——水质发生变化了。随后,水库的水闸关上,第二备用水源启动。鱼防装置、水质自动监测系统,为500万温州人民的饮水安全筑起了第一道防火墙。


  不仅防患于未然,温州人深知,治水更要先治污。位于库区的文成县城东污水处理厂,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是一大特色,污水经深度处理后,水质可达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三类,出水口边的池塘变身为公园景观池,睡莲懒卧、喷泉飞溅,引得蜜蜂和蜻蜓四下盘旋。


  记者随同中央媒体团走近温州"大水缸"——珊溪水库水源地,就水环境治理与饮用水安全进行实地探访。


  
从"切一刀"到"一刀切"


  47岁的赵汉达怎么也没想到,为了保护珊溪水库,自己多年经营的产业在瞬间土崩瓦解。2013年,文成县宣布规模养殖场的栏舍都要无条件关停,而老赵所在的黄坦镇位于库区上游,是文成养猪第一大镇。


  珊溪库区畜禽养殖总量大,污染贡献值占62%,始于2006年的库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投入大却收效甚微。"每年‘切一刀’,结果是越‘切’猪越多,越治污染越严重,水质越来越差。"温州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水利局党组书记王振勇说,再走以前的老路是死胡同一条,必须从"切一刀"转向"一刀切"


  早在2010年,黄坦镇存栏能繁母猪17677头,出栏仔猪30万头,生产总值逾3亿元。镇里80%的生猪饲料都是赵汉达的饲料厂供应,外加饲养的200多头母猪,效益好时仅这两项年产值就达6000多万元。


  在成型的产业和安全的水质面前,赵汉达最终选择后者。从拆除猪舍、关闭饲料加工厂,就地改建成"仙人居"生态农庄,仅仅6个月。率先转产转业的赵汉达,打破了珊溪水源地治水的僵局。


  2013年12月,这片集水系、花海、果园于一身的度假农庄拔地而起。"比起养猪,这个行业更辛苦、风险也更大。"赵汉达告诉记者,按照文成县休闲生态农庄招商优惠政策,他的农庄或能争取到"农庄范围内给予5亩左右的建设用地指标""最高200万元的项目补助金额"


  为了帮助和赵汉达一样的库区原养殖户二次创业,温州特设了转产转业专项扶持资金,每年2000万元,连续5年共资助1亿元。


  2013年,珊溪库区生猪当量削减到1。66万头,控制在生态环境允许的2。26万头以内,提前3年完成总量削减任务。过去污染最严重的黄坦坑入库口水质,由原来的劣Ⅴ类提高至Ⅱ—Ⅲ类水。


  
从"找钱治水"到"以水养水"


  受生活污水、垃圾和畜禽养殖污染的严重影响,珊溪(赵山渡)水库水质从2001年蓄水之初的Ⅰ类,降至现在的Ⅱ、Ⅲ类,水体富营养化趋势加剧,局部支流水域连续3年发生藻类异常增殖现象,直接威胁到饮水安全。


  2012年5月,以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为契机,温州利用"以水养水"的筹资方式计划5年投入16。3亿元。截止到2014年6月,水源保护工程累计完成投资6。95亿元。


  记者翻阅珊溪水源地保护相关资料,仅2012年—2013年,温州市就出台了40多个文件,内容涉及水源地人口统筹集聚和水源保护工程建设、畜禽养殖污染长效管理八条禁令、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转产转业指导意见等。


  宁少GDP,不染"一缸水"。城市饮用水源地的保护,政府、社会和公众达成共识。面对珊溪水源保护庞大的资金需求,温州人并未"等靠要",而是在政府"有形之手"的引导下,创新筹资渠道,想法子让市场运作。


  "我们坚持‘谁受益、谁分担,谁用水、谁出钱,用好水、多花钱’的‘以水养水’市场化路子。"王振勇称,通过整合环保部门的生态补偿资金、水利部门的水利建设专项资金等,每年整合筹集财政引导资金0。8亿元。此外,以水库主管部门市公用集团为融资平台,以财政整合资金为资本金、以水源保护治理费收益权为质押,进行长期贷款融资。


  值得关注的是,温州市在供水水价中设立水源保护治理费,前5年0。3元/立方米,后10年0。5元/立方米。但城市供水定价成本由合理的制水成本、输配成本和期间费用构成,制水成本不包括水源保护费、生态补偿费。


  "必须突破政策束缚,将水源保护费、生态补偿费纳入城市供水水价成本中。同时探索合理提高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对非居民用水户水资源费实行超计划累进加价制度,所得收入用于水源保护和生态补偿。"王振勇呼吁,国家也应加快出台水源保护区生态移民条例。


  在体制、机制创新的基础上,温州坚持"以水养水"的筹资方式,珊溪水源保护回答了大型集中式水源地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三个基本问题:能不能治,资金从哪里来,水利部门牵头行不行。


  "水源地保护是饮水安全的第一道防线。"水利部水资源司水资源保护处处长张鸿星说,水利部每年对全国600多个主要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水量进行监测评价,计划3年内对全国重要饮用水源地名录中的水源地全部实施在线监测。


  
从污水直排到生态治水


  从珊溪码头乘快艇出发,20分钟后到达珊溪水库黄坦坑。眼前的景色让人豁然开朗,青山绿水间,不时有飞鸟掠过。水面隐约可见鱼儿悠游,1米多高的水生植物郁郁葱葱。


  乍看之下,是良好的水域环境造就了丰美的植被。事实上,这片包括水芹菜、美人蕉和再力花等6种植物的"浮床",正是让水质由劣Ⅴ类变成Ⅱ—Ⅲ类水的制胜法宝。


  黄坦坑是珊溪水库的入库支流之一。两年前,水质差到都不能用于农业灌溉和景观用水。生活污水直排,特别是受畜禽养殖污染影响,氮、磷超标引发蓝藻暴发,远远飘来的异味让人避之不及。直到2013年,水源地畜禽养殖污染铁腕整治,采用人工生态浮床和太阳能水质净化系统相结合的水体生态修复技术后,水质和环境得以极大改观。


  "这一万平方米的浮床植物,是去年花了300多万元种植的,它们都是吸附氮、磷的高手。"温州市水利局水资源保护处处长吴红斌说,太阳能水质净化系统则能增加水中的溶解氧,消除氨氮、总磷、总氮等污染物,使水体得到净化。经测算,项目建成投入运行后,每年可去除氮3858千克、磷364千克。


  一边是生态治污,一边是重建水体生态系统平衡。2012年起,温州市对珊溪水库实施3年封库管理。封库期间,每年向珊溪水库投放总价值约120万元的鱼苗。王振勇说,政府出资买鱼苗,库区群众共享每年220万元的成鱼预收益。


  导读;因水而困,也因水而兴,"大水缸"的净化之道尽显智慧。温州的治理污水的经验也值得很多城市借鉴学习。更多最新三农资讯,请关注中国最大的农药信息网--中国农药第一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